书城哲学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全四册)
60228200000008

第8章 社交要有自己的态度

爱人者会获得他人的爱

仁人懂得爱惜他人,讲礼法的人懂得尊敬他人。爱惜旁人的人,旁人也就总会爱惜他;尊敬旁人的人,旁人也就总会尊敬他。总而言之,别人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想要受人敬爱,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自身做起。

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是人们常常违背的,就是这种最简单的道理。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人懂得爱惜他人,讲礼法的人懂得尊敬他人。爱惜旁人的人,旁人也就总会爱惜他;尊敬旁人的人,旁人也就总会尊敬他。

《离娄章句下》

在交往中尊重彼此

收受礼品是一种交际,交际中最重要的是道和礼。相识相交,要求的是社交的正道,不是以非法的、不道德的、邪恶的目的与手段交往。

赠送与接受赠礼,都需要符合礼法。二者的核心是彼此尊重。双方的交往符合正道,彼此的接待符合礼法,处世之道,不外乎此。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符合正道,彼此的接待也要符合礼法。

《万章章句下》

有礼有节,恭恭敬敬

日常交际中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应当恭恭敬敬。

俗话说“关系不够礼节凑”,和关系亲密的人在私底下可以亲昵一点,但在公众场合和陌生人的交往,则必须有礼有节,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交往中所要注意的礼节多而琐碎,当然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而在此之前,我们先要做到内心的恭敬。

“敢问交际何心也?”“恭也。”

“在交际中应持怎样的心态?”“关键在于对他人要尊重。”

《万章章句下》

礼节显露态度

离开故国故土的时候,应当慢慢走,这是表明一种依恋故土的态度。而在社交场合,不同的情境应该持不同的态度,这已经成为一种礼节。

有的时候,哪怕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握手,都能通过姿势、时间显露出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

当然,我们也可以据此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权。

“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离开故国故土的时候,应当慢慢走,这是表明一种依恋故土的态度。

《尽心章句下》

认清美好的幌子

以礼的名义搞出来的礼数礼仪,并不都是真正合乎礼法原则与要求的;以义的名义搞出来的道理与说法,并不都是符合正义的原则与要求的。换句话说,人们可能以礼的名义实施非礼,也可能以义的名义实施非义。

不管多么好的范畴,它们的存在就意味着伪劣的、反面的、虚伪的东西会乘机打着美好的幌子而存在。认识到这一点,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飞跃,也是人类在文化面前的清醒与自救。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以礼的名义搞出来的礼数礼仪,并不是都真正合乎礼法原则与要求的;以义的名义搞出来的道理与说法,并不是都符合正义的原则与要求的。这样的伪礼伪义,君子、大人物是不会做的。

《离娄章句下》

相互恭敬,要有诚意

如果只是表面的恭敬,而没有诚挚的心意,君子是不会受这种虚礼的约束的。

一切的礼法,首先出自应有的尊敬崇尚。没有恭敬之心,即使是献赠礼物、奉养周全,仍然是不符合人性、道德与礼法的要求,仍然不足为训。

要恭敬他人,也要得到必需的恭敬,其意义之重大,有待于今人之进一步体悟。

现时的风气太市场、太功利、太动辄以屈求伸了,我们常常为了功利而忍受不敬,常常由于自己的功业、地位、权势而忘记了恭敬他人,这些苦心的谆谆教诲,不该成为我们后人的耳旁风。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如果只是表面的恭敬,而没有诚实的心意,君子是不会受这种虚礼的约束的。

《尽心章句上》

向他人释放善意

“与人为善”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现多解释为对他人抱友善示好,而无敌视嫉恨的态度,其实原义更多的是指共同为善。从善、行善、怀仁、敬德,人们都汲取彼此的长处,以使自己做得更好。

与人为善的问题,意义不仅在于人与人的关系,更在于整个世道人心是向善还是向恶。道德倾向问题首先不是私人的选择,而是社会的群体状态,所以我们称之为世道人心。世道决定于人心。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都释放出善意。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君子的伟大莫过于他能汲取众人的长处、众人的美好与智慧,共同行善。

《公孙丑章句上》

扩大自己的交际面

孔子在陈地、蔡地间受到困厄,原因是他与当地君臣都没有交往。可见孟子也不否定公关的必要,比较起来,他的交际面似乎不差。

而在现代社会,扩大交际面,协调公共关系,更是个人和企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我们应对激烈竞争的适应手段。

没有人会一直顺风顺水,在不利的环境中,广泛的交际面往往能为我们带来生机。

“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孔子在陈地、蔡地间受到困厄,原因是他与当地君臣都没有交往。

《尽心章句下》

他人的笑容,唤起你的笑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今天已成为一句众人皆知的名言。

哈佛的一项调查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与众之乐,就在于建立起一段又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社会,也和自己。

一个孤独的人会越来越觉得与世界疏离,精神更加敏感脆弱,无法和周围的人好好相处,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与众同乐,则是避免这种恶性循环的有效路径。多与人相处,他人的笑容,也能唤起你的笑容。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不若与众。”

“独自欣赏音乐和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哪个更快乐呢?”“与他人一起更快乐。”

“与少数几个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许多人一起快乐呢?”“不如与大众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梁惠王章句下》

交友交德行,不功利

传统中华文化非常重视交友,“见贤思齐”也好,“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好,都包含着友谊的内容。

交友有利于学习提高,丰富自己,扩大眼界,汲取营养,这是一方面。交友也有利于自己的前途出路,有利于力量的壮大,这是另一方面。

这里提到的交友,是说我们应当互相看中对方的德行,不是由于哪一方有可以倚仗贪图的势力,强调道德化与非功利化,在充满功利化的现代社会,可谓一股清流。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交友是互相看中了对方的德行,不是由于哪一方有其他可以倚仗贪图的势力。

《万章章句下》

不能损人利己

“以邻为壑”,已成为著名成语,即损人利己的事也。

在人与己、邻与己的命题上有许多说法,一个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学习雷锋的号召。一个是个人管自己,上帝管大家,这是西方的说法。一个是推己及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的说法。严加管束“恶劳而好逸”的百姓,这是法家的主张。为了让邻居失掉两目,宁愿请神灵取自己的一目,这是印度的民间故事。

说法虽然不同,不该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却是没有疑义的。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

以邻国为大坑,是让水逆水路而流,这样的水叫作洚水(是人祸所致)。

《告子章句下》

不要做过分的事

处事待人,不要做太过分的事。延伸到生活的态度,就应该守分安常,以中正为宜,有的事情做得太绝了,就再也没有了回转的余地。

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尤其要适可而止,攻击过了头,即使是再良好的用心也会招来憎恨。这也是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

“仲尼不为已甚者。”

孔子从来不做过分的事。

《离娄章句下》

不要挑拨、离间、诽谤、诬告

总是说他人的不善之处,如果这种说法造成了后来的麻烦,你应当怎样去对待呢?很简单,讥人者人恒讥之,谤人者人恒谤之,助人者人恒助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可偏偏有人以挑拨、离间、诽谤、诬告为一生的专业或业余爱好。越是无才并且不中用的无耻之徒,越是将上述那些变成自己的人生方式。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总是说他人的不善之处,如果这种做法造成了后来的麻烦,你应当怎样去对待呢?

《离娄章句下》

心机太重令人反感

人们谈论事情,说的是自然而然的实际情况罢了。该什么样就什么样,只要顺其自然与实际,就抓到了根本。

所以人们有时反感于那些用心智过度的人。心智使用过度,就是勉强与失真了。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所以人们反感于那些用心智过度的人,因为他们言之凿凿(反而勉强失真)。

《离娄章句下》

避免偏激和轻佻

没有开阔的胸怀,不能包容难事,会因为态度太僵硬而很难与人和睦相处,或是因为缺乏权变而陷入拘泥不化。

极端一点,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别人,什么都看不惯,最终就会变成孤家寡人。同样,如果太过轻佻,对待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态度,也会让别人觉得不靠谱。这两种情况,都是需要警惕的。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狭隘与不认真,都不是君子之道。

《公孙丑章句上》

坦然应对不理解

嚣嚣,就是愉快自适,没有忧愁之色。发表言论之后,他人表示理解认同,要愉快自适;他人不太理解认同,还是要愉快自适。前者很容易,而后者却不太容易做到。

不被别人理解,往往难以挣脱苦闷的阴影,但事实上,要真正做到感情上的息息相通并非容易。理解他人难,被人理解见分晓更难。理解了这些,对于外人的反应就会坦然许多。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他人理解认同,也要愉快自适;他人不太理解认同,还是要愉快自适。

《尽心章句上》

不遭人妒是庸才

有德行、聪慧、道术、知识的人,常常是会生活在麻烦与灾祸之中的。这可以理解为存乎灾疾才能德慧术知。

但也可以解释为越是德慧术知,越容易难逃网罗、牵扯多方、顾此失彼、获罪遭妒,更多地惹上麻烦灾祸。

更深一步则是:德慧术知本身就必然招致妒贤嫉能、招灾惹祸,这话不无悲情;叫作“智慧的痛苦”,叫作“好人难做”,叫作“不遭人妒是庸才”。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有德行、聪慧、道术、知识的人,常常是会生活在麻烦与灾祸之中的。

《尽心章句上》

要有不怕非议的自信

人们其实很讨厌那种说三道四的人。每个人都有过失和冤屈,都有一时不被理解乃至终生难被理解处。越是大人物,越不可能没有对立面。

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不必呼冤、不必埋怨、不必要求群小噤声、不必担心自己名誉受损。

反之,要认识被群小愠怒、误解、攻击、抹黑的难免性,同时更要有身正不怕影子斜的自信心。

“士憎兹多口。”

人们很讨厌那种说三道四的人。

《尽心章句下》

谁也取悦不了所有人

做一件事,无论多么深谋远虑,也不可能取悦所有人,让正当的、尽可能多的人满意也就可以了。如果立足于让所有人满意,就会因为一件件无关宏旨的小事影响大局,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所以,既然知道了总会有人不满意,那么做事就不能怕得罪人,总是瞻前顾后、谨小慎微是不行的。如果见到一个人就想着要取悦他,无论如何也是忙不过来的。

“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见一个人就去取悦一个人,只怕整天也顾不过来呀。

《离娄章句上》

被指出错误,应当高兴

品德高尚的人,如果被别人指出了自己的错误,不但不会懊丧羞恼,反而会感到高兴,这就叫作“闻过则喜”。

可喜的地方有二:一是自己的不足被发现之后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能因此而提升;二是别人愿意当面指明自己的过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莫大肯定。

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太少了。闻过则喜,才能更加清醒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被别人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应该感到高兴。

《公孙丑章句上》

真诚是立身处世之本

极尽诚心诚意,不可能不令人感动。而做不到诚心诚意,也不可能令人感动。可见诚心诚意是感动别人的必要条件。

在当今社会,真诚更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一个人也许能凭借虚伪巧诈谋取一时的利益,但一旦行为被戳穿,就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极尽诚心诚意,却不能感动旁人,这是不可能的;而做不到诚心诚意,却想要感动旁人,这也是不可能的。

《离娄章句上》

言出行随,言行一致

人往往是要求别人的很多,而要求自己的太少。言出行随,言行一致,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境界。

然而,说总比做容易,尤其是修身养性之言、诲人不倦之言、与人为善之言,要能言出行随,言行一致,更是难能可贵。

“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人往往是要求别人的很多,而要求自己的太少。

《尽心章句下》

不要轻率改变言论

易言的问题从个人来说,牵扯到责任问题,故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又似乎是“无责耳矣”,牵扯到言论自由问题。

从法律上说,对于改变论点与说法,确实需要保留某种宽松性、包容性。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轻率地改变自己的论点与言语,给别人的观感,则难免不可靠。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人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说法呢,因为他不会由于改变说法而承担责任(或者,他可以改变说法而不受责难)。

《离娄章句上》

坚决抵制伪君子

人们都喜欢合情合理、稳定成熟的人,但这样的人不可能很多。那么我们宁可与不够稳定成熟、个性强一些、偏激一点的人交往,也不愿意与虚伪狡猾的假好人打交道。宁愿与有明显缺点的人交往,也不愿与城府深、令人摸不着底的伪君子打交道。

狂放的人也好,狷介的人也好,前者说大话,后者不合群,但是他们都进取向前,不改其初衷。这样的人即使有各种缺陷,总还带来某种期待与希望。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放的人进取向前,狷介的人有所不为。

《尽心章句下》

好为人师要不得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极具自由主义气息,暗含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之意,也暗含着非独断论、非绝对化的包容心态。

应该警醒的是,人常有的毛病是喜欢教训纠正旁人,长此以往,就会培养出一种自我优越感,只看到别人的学习不够,而忽视了自己也应该努力、谨慎、奋斗、超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人常有的毛病是好教训纠正旁人。

《离娄章句上》

得理也须饶人

有的人与人辩驳论争,一旦占据道理的高地,就像追逐丢失的小猪一样追逐那些观点不同的人,追入猪圈里不算完,还要绑上它们的腿脚。这样的做法,任是谁看来都会觉得过分。

以理服人、理直气壮是不假,可也要得理饶人。一味地揪住别人的过错、漏洞穷追猛打,只会给别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有的人与人辩驳论争,一旦占据道理的高地,就像追逐丢失的小猪一样追逐那些观点不同的人,追入猪圈里不算完,还要绑上它们的腿脚。

《尽心章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