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犹太人的家教智慧
6045900000002

第2章 接纳之道: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1)

人人都需要赞美,都希望被认可,孩子尤其如此。孩子如果在你的眼里不是那么完美,作为父母,应该用接纳的眼光看孩子,鼓励孩子,说不定哪天孩子就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独辟蹊径,赞美孩子的与众不同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如果发现孩子具有负面的性格特点时,家长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寻找孩子特殊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本章内容就是重点围绕接纳之道,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狭隘的天地,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不要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孩子

犹太人认为:有些父母习惯于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孩子,对孩子要求很苛刻,现在很多父母都很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如愿地成才,但过度的挑剔和苛刻的要求只会适得其反,有的父母甚至根本忍受不了孩子暂时的成绩不优秀和暂时的小小失误,通常对孩子表现出很不满的态度,把自己急躁的心态和不满的情绪直接对在孩子身上,对自己的孩子呵斥甚至是打骂,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更加有逆反心理,会更加叛逆。这样,孩子会变得让父母更加地不喜欢。我们来看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位母亲去参加家长会,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凳子上三分钟都坐不住,最好带他上医院看看。”回家路上,儿子就问妈妈,老师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泪没掉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老师唯有对自己的儿子,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一分钟都坐不了,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孩子都非常羡慕你,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儿子上了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她告诉儿子:“老师非常满意,说只要你肯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听了这话,妈妈也哭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

犹太人认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人们的赏识而来到人间。如果你通常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不去从优点的方向去引导孩子,总是看孩子的弱点,甚至有时候还小题大做,这样孩子就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便从此意念消沉。犹太人认为:若能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那父母对事物的认识和想法就会大不相同了,当父母用接纳的眼光去看孩子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他有很多非常不一般的优点。就像上述故事中:差孩子后来变成了优秀的孩子。再比如:有的孩子也许不爱说话,寡言少语,但是成绩优秀,而且心地善良;也许脾气不好,有点任性,但是做事情非常有主见;也许贪玩,但是头脑灵活,能说会道……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一定能看到他身上的优点和值得欣赏的地方。犹太人从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指出孩子的闪光点,告诉孩子不会有哪个孩子浑身缺点,一无是处,也不会有哪个孩子毫无缺点,全是优点。父母应该做的只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给予孩子们真诚的赞扬。让他们的优点得到肯定,就等于告诉孩子这些优点很有意义,值得发扬保持。而不是对孩子有过多苛刻的要求,事事要求孩子做的完美。

父母教育:

每个孩子在生活当中都希望获得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这是孩子认识自我和肯定自我的一种方式。他们甚至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赞美,尤其希望得到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要理解和认识孩子的这种心理。如果在家里,父母表现出对孩子漠不关心,甚至不闻不问,就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感和失去自信。例如:他画了一幅画,没人来问没人来看;他考了高分数,没人来理没人来夸;他洗了一大堆衣服,没人来赞美没人来夸一下;他比赛拿到了奖状,没人来祝贺等,好像他是不存在似地,可有可无,孩子会认为父母根本不在意他。这样下去,他可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会和父母不再有交流和沟通,会远离父母。

对男孩不要有不恰当的期待

犹太父母说,有些父母对男孩有种不恰当的期望,这反倒成了男孩道德败坏、厌恶功课,以及讨厌正常的孩子气理由。在犹太人的家教智慧中认为:不恰当的期待不利于男子的成长,现在社会与以往社会不同,提倡男女平等,对男女要没有分别,目前很多的男孩和女孩都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作为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应当是一样的,不要因为是男孩就特别器重,是女孩就区别对待。男孩在学校的表现很优秀,但是很多男孩希望得到父母正常去看待他们,那种不恰当期待在某种意义上,孩子是反对和厌恶的。

乔的女儿丽莎五岁时,她的儿子那亚出生了,乔说:“当那亚还是个婴儿时,他只要看见字母“O”,他嘴里就嘟囔着“球球”,走到街上时,他非要我走车多的一边,而不是有着可爱的住宅区并且有树木的那边,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就近清楚地看到卡车,他对跟他一起玩的人,总是发出隆……隆的声音。那亚的可爱和聪明真让我感到惊讶啊。”

那亚渐渐长大些了,他做事情非常专注,并且一次只做一件事。因为他会乱跑。乔不能带着出去办事,如果乔要他听她讲话,她就得用两只手端捧着他四岁的小脸庞。乔和她的先生西拉决定,绝不能叫那亚拥有玩具枪,或看教育片以外的电视节目。就算这样也制止不了这小东西对于所有东西“开枪”,他只要竖起了手指,或是拿着全麦饼干或烤面包片都能发出“枪响”声。等到那亚这个小家伙上幼儿园时,他还是会任意开枪、爱看卡车,做什么事还是会过度专注?当他一整天不闹腾,跟我们好好合作不允许发出任何声响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不允许他出现打枪声,他能安静下来,能做得到吗?不到半天功夫就不行了,肯定做不到。当他得安安静静的临摹大小写字母时又会怎样呢?“那亚,你记得怎么运用这些词语吧,我知道你是记得的”老师的声音会在耳边传来。那亚的老师总是对乔这么说:“我们似乎认为那亚有可能是患上了注意力缺失症,我们发现,在上课的时候,别的同学能安静地坐着并遵从教导,但是他很难。当然,那亚的年纪还很小,我们也并不敢肯定就是得了缺失症。不过,在明年还是建议你们去给他做个检查测验。”

犹太父母认为:应该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过去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唱歌,听故事,开心地玩橡皮泥,根本没有什么烦恼。幼儿园里,老师们就是教会孩子融入集体生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成为大团队中的一分子。然而,目前在很多幼儿园和学校里,低年级的孩子也要背负很大的课本压力,要学习很多难学课业知识,但是,这时候孩子们还小,根本没有自律能力来完成这些学业,更没专注和技巧,那些是以后父母要慢慢帮助完成和开发。男孩一般多好动、多数很淘气。女孩较安静,在上课的时候,比男孩专注的时间几乎要长一倍,而且懂事也更早些,女孩有时候会告诉老师说:你的手镯真漂亮,我很喜欢我的手镯。可男孩总是在枯燥的认字读音,而且注意力还没法太久集中。

父母教育:

父母如果对男孩的期望过高,或者对男孩有不恰当的期望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后果。父母应当适当的把握对那孩子的标准,但不要太过了,父母一旦期望标准过高,就会背离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男孩健康成长的内在规律相背离,如果给孩子背上过大的压力,让男孩觉得父母要求过高,觉得父母要求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男孩的身心健康。父母应尊重事实和尊重男孩的能力,科学地引导和开发男孩的潜能,而不是任意地给男孩施加的压力。父母应善待男孩,尤其要善待那些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却又不能一下子甚至始终不能达到父母要求的男孩。因此,应该理解男孩已经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从生活上以及精神上给男孩爱和支持,还孩子一个平凡人过平凡人生活的自由权利!

父母应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犹太人经常说,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父母自己应该是那样的人。诚实的家长就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孩子长大后不会是不诚实的;父母出口爱说脏话,很难培养出文明的孩子;自私自利的父母也培养不出有爱心的孩子!培养孩子爱心的最佳时期是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犹太人父母认为:这一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最佳对象是父母,因为父母的言行能在最大限度上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态度。最佳方式是言传身教,爱心是宝贵的思想品质,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建立起孩子的爱心天堂。

盼盼在母亲眼里一直都是个听话的孩子,小脾气偶尔也会发发,但只要他听过妈妈讲过的一些道理,就会很快明白自己的对错。但近来,妈妈发现孩子对大人说话很没有礼貌,经常大声地呵斥“不跟你玩了”。妈妈一见盼盼这样,就会说告诉他没礼貌,一天,见到爸爸也是这样的口吻妈妈才明白,原来这段时间他爷爷奶奶因为装修房子又累又烦,情绪不是很好,有时就会大声责骂孩子,无意中盼盼也学会了呵斥。这一发现令妈妈很不安,决定从根本上改变盼盼的坏脾气,妈妈认真地和爸爸谈了话,说做到不随便责怪人,多些理解与宽容,尤其对孩子要有耐心,多与孩子交流,有时盼盼不听话,爸爸仍不住地想发火时,妈妈就充当灭火器,说:“小声点”,父母利用空闲时间来陪盼盼,现在盼盼的过得很快乐,见了同院的老人都会大声地叫“爷爷、奶奶”,有礼貌多了,我们家里的笑声也多了,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孩子本是一张白纸,他的习惯是通过父母、环境或其他外来因素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作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见到孩子的坏习惯,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而应该首先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三代同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儿子。家里有五口人,爷爷、奶奶八十多岁了,老了走不动了,爸爸妈妈很不喜欢他们,觉得是个累赘包袱。两个人商量好了,决定将爷爷奶奶送进大山里去,丢进大山。一天晚上,他们把爷爷奶奶装进一个大袋子里,两人把他们抬到大山里。他们正打算把爷爷奶奶丢下不管时,儿子在旁边看着并且说话了:“爸爸妈妈,你们把爷爷奶奶丢在这个大山里,这个大袋子就不要丢了。”爸爸妈妈一时间不明白,感到很奇怪,问儿子,为什么要把大袋子带回家。儿子回答:“等到你们和爷爷奶奶一样老的时候,我好用这个大袋子抬你们进山,也把你们丢进大山里。”爸爸妈妈听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慌了,赶紧把爷爷奶奶抬回了家,小心的侍候,之后再也不敢不孝敬爷爷奶奶了。

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在生活中孩子如何,就代表父母如何,孩子又是父母的“镜子”。其实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孩子一般有问题,通常百分之百是父母有问题。托尔斯泰也说过:“全部的教育,或者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身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优秀的家长要接纳、鼓励、爱护你的孩子,对孩子要有耐心。父母的表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孩子们初入世界本是白纸一张,对社会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的原则很多都是从家庭的氛围中慢慢培养出来。有很多父母本身就是很有爱心的人,在这个家庭里长大的小孩,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长大了必定是个充满爱心的人。想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孩子的爱心,机会其实有很多。譬如,下雨天碰上没带伞的路人,如果顺路可以替别人遮一程;路不好走,碰上腿脚不方便的人或者年老体弱的人可以搀扶一把;碰上乞讨的老人,可以给别人一点吃的或者一点钱。虽然这些是小事,但是父母做了,孩子也会效仿,无形之中就培养了他的爱心。

父母教育:

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首先作为父母就要朝着优秀的那方面要求自己,很多父母迫切的希望孩子成龙成风,这点可以理解,但作为父母除了对孩子有要求外,还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对孩子以身作则,要知道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很大程度上在模仿着父母的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因此,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尽力为女儿做出表率。使孩子在父母亲地教育和引导下,形成良好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教育孩子,使其长大后成为有用之才,重要的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为孩子做榜样,让孩子跟着你做,身教重于言传!并要掌握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在跟孩子沟通时,或者做事情时一定要行为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榜样。记住孩子好的行为是父母的影子,那么坏的行为也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推开孩子身上那些沉重的标准

犹太父母说:给予孩子自己更多的自由,不要让孩子在父母的强迫下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去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要知道,善于“控制”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将孩子的自由剥取了,这样孩子进行的事情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