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从何而来——致病因素
子俊是一家民企的部门经理。他做事认真,工作事必躬亲,为此,他也给下属留下了工作狂的印象。近一年来,子俊带领他的团队在做一个军方的项目,由于甲方身份特殊,事关国家安全,子俊一点不敢怠慢。
十个多月里,子俊每天超负荷工作,早出晚归地忙碌着,有时候,他一大早上就出门去公司工作。妻子琳娟渐渐发现,子俊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对什么事都没有耐心,经常莫名其妙地对她和孩子发火,过一段时间,他又变得安静起来,有时沉默着不吭声,独自坐在阳台上抽烟,连句话都不愿意说。琳娟担心他的身体,劝他把工作多分给其他人,让自己轻松些,子俊却一再强调:“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没有我盯着怎么能行呢?出了问题怎么办?”
琳娟三番五次地劝他,子俊一句都听不进去,可是他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身体消瘦,精神时刻处在紧绷状态。有一次,子俊出去应酬,很晚才回家,一进屋就开始发脾气,借着酒劲儿乱摔东西,琳娟和他大吵了一架。
第二天,琳娟强行带他到医院做了检查,琳娟原本担心子俊过度疲劳,累坏了身体,没想到,医生却建议他们到精神科做进一步的检查。经过朋友介绍,子俊找到了一位精神科的医生,检查得知,子俊患上了躁狂抑郁症。
医生建议他尽快进入治疗阶段,子俊却坚持等完成工作项目再治疗。琳娟以离婚威胁他:“等你的项目完成,你就再也见不到我和儿子了。”最后,子俊妥协,答应住院治疗。幸好子俊的症状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他的情绪稳定了许多,人也变得平和起来,不再急匆匆地忙这忙那,人也变得爽朗了许多。重新回到公司,子俊虽然错过了项目完成的最后阶段,却收获了另外一番心情。下属们纷纷表示,“马经理变得平易近人,而且更有人情味儿了,听他训话,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所谓躁狂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的疾病,主要特征就是兼有情感高涨和情感低落。因为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存在于一体,而称为躁狂抑郁症。不同的病人,躁狂和抑郁状态表现不一样,有的人间歇、交替、反复地出现躁狂和抑郁,有的人则以躁狂或抑郁为主,反复发作。
在德国医学家克雷丕林正式命名躁狂抑郁症之前,躁狂和抑郁——完全相反的情绪障碍,被认为是两种彼此无关的疾病。19世纪中期,来自法国的医生法尔列特观察到,同一个病人身上反复出现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因此他提出了“循环性精神病”这一概念。后来,克雷丕林总结了病人的发病特点,将躁狂和抑郁看作是同一种精神病的两种状态,遂将其划为同一疾病单元,命名为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感上的改变,过度的情感高涨和过度的情感低落,病人的思维、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出现思维、行为障碍。如果不加以治疗,病人在一生当中会反复发作。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之间有一段间歇期,在间歇期,病人恢复正常。由于病人的发作总是与环境相协调,如在某一应激事件下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因此人们常常将其看作正常应激反应,不容易视为疾病状态。
躁狂抑郁症发病期较早,青壮年早期发病比较普遍,最早发病时可能不到25岁。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躁狂期间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言语增多,抑郁发作期间的表现和躁狂发作正好相反,病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减少。
躁狂抑郁症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亲人。病人一段时间表现得极度自卑、忧伤,体验不到愉快情绪;一段时间后,又表现得兴奋、易怒、狂躁、情绪不稳定,好像人的精神世界在玩过山车,时而高峰,时而低谷。
虽然躁狂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脑外伤及神经生物因素等方面提出了假设。躁狂抑郁症是有遗传倾向的,父母当中只要有一人确诊为躁狂抑郁症,子女发病的概率就远远高于常人。
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如脑外伤、血管病变、脑部肿瘤会使病人出现躁狂抑郁症的表现。单胺类物质代谢紊乱与躁狂抑郁症有关,如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属于吲哚烷基胺)这两类物质在大脑内浓度高低会影响人的情感特征。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过低,就会出现抑郁特征,反之则出现躁狂。
总体来说,遗传因素使得大脑神经信号的传递系统具有不稳定的倾向,增加了个人患病的概率,当个体在环境中受到应激事件刺激时,大脑的情绪控制系统无法控制神经信号的传递,如无法维持其安静状态,便表现出情绪障碍。
个体长期处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容易躁狂发作。娱乐圈的明星们成为躁狂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和他们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时不时需要面对流言蜚语攻击的生活状态有着莫大的关系。躁狂抑郁症还受季节的影响,躁狂期多在夏天,冬天进入抑郁期,春天则是缓和阶段。
今年65岁的徐阿姨,半年前失去了丈夫李大爷。李大爷一直身体硬朗,退休后在花园里种种花,养养鸟,每天还不忘和徐阿姨斗斗嘴。没承想那天,李大爷蹲在地上修建盆栽,起身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就再也没有起来。
李大爷突然去世,徐阿姨心理上始终接受不了。她整天郁郁寡欢,以泪洗面,每次和孩子提起李大爷,泪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严重时,徐阿姨整晚地睡不着觉,她坐在黑暗的客厅里,总感觉李大爷还蹲在那里修剪盆栽——过一会儿,他肯定会走进来抱怨,“我不浇水,你从来不会想着帮我浇。”
徐阿姨的精神状态不稳定,儿子担心她一个人住会出危险,遂想要接她到自己家里住些日子,但是被徐阿姨拒绝了。几个月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随着天气变暖,徐阿姨看起来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心情低落,却也不再如她以往平静。
看起来,徐阿姨异常亢奋,积极地参加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她报名上社区老年大学,一口气报了五个班,什么外语、手工、厨艺、健康护理,徐阿姨满怀激情地学习着。徐阿姨原本性格安静,话也不多,这下可好,课堂上的她完全变成了话匣子,一打开就停不下来,有谁不同意她的说法,她就和人争执,甚至吵架。
此外,她晚上还去参加老年人暴走团,跟着一群年纪相仿的退休老人到公园里暴走,有一次女儿回家探望,看到徐阿姨趴在餐桌上睡着了,一问才知道,暴走之后太累了,饭都没来得及吃就睡着了。女儿看到徐阿姨性情大变,怀疑她患上了精神病,于是带她到心理精神科就诊。医生诊断为应激事件导致的躁狂抑郁症。
由于躁狂抑郁症的发作是阶段性的,一段时间内呈现躁狂状态,一段时间内呈现抑郁状态,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如果在躁狂发作时就诊,医生只看到病人的躁狂症状,忽视之前的抑郁症状,就会造成误诊。由于躁狂症和抑郁症用药不同,专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是不适用于躁狂抑郁症病人的,因此,躁狂抑郁症的诊断非常重要,一旦误诊,错误服药,不仅治疗无效,还会使病人发作更加频繁,使得病情恶化。
自以为是天才——躁狂发作
梓青走进心理咨询室时,着实吓了王老师一大跳。王老师看到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孩子,披着一头及腰长发,脸色苍白,眼圈发黑,缓慢地靠近。王老师心中一悸,以为大白天见到了鬼。
还没坐稳,梓青便自顾自地说起来:“我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家里的事我不管了,公司的事情我也不想管了,我太辛苦了……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过去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出现,想赶都赶不走。吃了安眠药也没有用,数羊也没用,人家说数羊是西方人的方法,对中国人不管用,我就数了水饺,可是也没用……我这一生啊,过得太辛苦了,公司的事也太辛苦,根本看不到头,我对人生太失望了,对我自己也太失望了……”
梓青的音调很高,语速很快。在差不多15分钟的时间里,梓青一句接一句地说,王老师根本没有插话的机会,唯一一次,梓青停下来跟王老师要了一杯水。从她的自述中,王老师大概了解了她的个人史。
梓青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从她上中学后,家里经济状况很糟糕,还有卧病在床的爷爷需要照顾。父母没什么能力,做小生意维持生计,但对梓青异常宠爱,任何要求都满足她。有时候,梓青跟父母要钱去买昂贵的电子用品,父母咬着牙也会满足她的要求。
梓青20岁不到便开始工作,五年来,她已经成了公司里的老员工,也有一定权力和影响力。长久以来,梓青看不惯公司领导两面三刀的做派,他一方面说给员工成长机会,公司会关爱员工的生活,关注员工的成长;另一方面,他对员工非常苛刻,变相找各种理由要求员工加班,工作期间,还偷偷观察,看有没有偷懒。梓青一边和领导抗议,一边为同事们的忍气吞声感到窝火。
在一次员工会议上,梓青利用发言的机会,讲了一个“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例子,影射领导。说到情绪高涨时,梓青呼吁同事,“大家应该拿出勇气来,对不公平、不正义大声地说不,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斗争。”事后,领导以她过度劳累为名,建议她停薪留职,先休息一段时间。
回到家里,梓青过得更心堵。在她看来,父母都是生活的失败者,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反而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父母经常吵架,为了钱财,为了老人,为了妯娌之间钩心斗角的事儿,母亲“整天神神道道地”,什么事儿都管,唠叨起来没完没了。
梓青在讲述时,重复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是,“他们两个没救了,我再也不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了。”梓青对亲戚家的事情看不惯,看到了就要说两句。停薪留职的三个月,梓青先后到大伯和姑妈家住了一段时间,她不是批评这个,就是数落那个,情绪高涨时,梓青坐在众人面前演讲,批评个人和社会现象。
她把演讲内容跟王老师复述了一遍,她讲得头头是道,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观点非常偏激,而且有些话语不合逻辑,让人根本听不懂。梓青在亲人面前的演说如同她那天在员工大会上的演说一般,结果自然没有人接受,梓青与大伯、姑妈及他们的家人最终不欢而散。
回到公司里,梓青被调任新职位,明升暗降,从忙碌的职位调到清闲的职位,梓青有更多时间抨击她眼中的不公平现象,指正每一个人的错误。不到一个月里,梓青把部门的所有同事全得罪了,最终领导以精神不正常为由要求她看心理医生,否则就辞退她。
躁狂症有三点突出的表现,即思维奔逸、情绪高涨、行动增多。躁狂症病人的联想速度非常快,大脑反应灵敏,思维内容也很丰富,大多数时候,语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说起话来,喜欢高谈阔论,引经据典,而且滔滔不绝,连续说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
情绪高涨表现在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头脑聪明,身体强壮,有才华,有能力,还有财富和地位,有时甚至盛气凌人,易激惹,常常带着敌意对待他人,以暴怒回应别人提出来的反对意见。病人精力旺盛,整天忙碌不停,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但是有始无终,手头上忙碌的事件,没过一会儿就失去兴趣了。躁狂发作时,病人从生理到心理呈现亢奋状态,面色红润,双目有神,心率加快,严重时则出现活动紊乱,错觉、幻觉,思维不连贯,有攻击行为。
对于不了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人来说,躁狂症发作时,人们只会有一个笼统的概念:那个人疯了。疯掉,也就是精神失常,其实是有很多种情况的。大部分“疯子”是精神分裂症病人,也有一部分是躁狂症病人。
其实,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区别很明显。躁狂症三个典型的特征,思维奔逸,情感高涨,行动增多是判断躁狂症的基本标准。躁狂症病人情绪容易激动,或者始终处在精神饱满的状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出现打人、骂人、妄想、睡眠减少、性欲亢进等情况。
精神分裂症分多种类型,如偏执型、青春型、单纯型、未定型等。每一种类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以妄想为主,病人敏感多疑,有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伴有幻觉,如幻听和幻视。只要一一对比,不难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任何病症都不能以一句“他疯了”武断地定论。
可艾今年18岁,读大学一年级。早在可艾上中学时,父母就发现她有些地方不对劲儿。初中时,可艾和一位女同学特别要好,彼此说了许多掏心窝子的话,可艾遵守誓言,没有把她知道的秘密告诉他人,那位女同学却把可艾暗恋语文老师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班级。可艾受不了流言蜚语,很快转学。
在新学校里,可艾适应不良,又央求着父母帮她转学。一个学期里,可艾换了两个学校,最终转到了一所私立学校。在新环境里,可艾很长时间里没有交到新朋友,大多数情况下,她一个人独来独往。在同学眼里,她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没有人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
可艾拒绝同学的周末郊游邀请,对靠近她的人,可艾心怀警惕,不知道对方是出于什么目的。休息日,她一个人上街买东西,花大笔钱买装饰品和毛绒玩具,拿回家玩几天,可艾就把它们丢掉或者砸坏。可艾讨厌学习,不高兴时,就把所有书都撕坏,砸烂学习用品。
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家里经常只有可艾一个人。她开始害怕一个人待着,到了晚上,就开始胡思乱想,不是说在厕所里看见陌生人,就是说开水龙头时流出了血。一段时间里,爸妈不回家,她就不睡觉,早上爸爸一出门,她就马上醒来。
爸妈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觉得可艾是环境适应不良,建议爸妈多花些时间陪她。后来,妈妈换了一份轻松的工作,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可艾身上,可艾也逐渐好起来。整个高中阶段,可艾都是在妈妈的陪伴下生活、学习的,慢慢地,她不再恐惧那些想象的画面了,但她在学校里依然是个奇怪的人,身边没有朋友,没有人能进入她的世界。
等到可艾上了大学,妈妈以为终于能松一口气了,没想到,很多之前的症状又出现了。可艾一段时间特别活泼,一段时间又特别沉郁。活泼时,她就疯狂地购物,无法控制地乱说话,她说话时思维跳跃性特别大,身边人常常无法理解她的意思;沉郁时,她则一个人待着,不理身边的朋友,喜怒哀乐也不和别人说。为此,朋友调侃她说:“你是不是人格分裂了,一半儿是晴天,一半儿是阴天?”
冬天里的黑狗——抑郁发作
温斯顿·丘吉尔曾经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因为他的胆识和出色领导,英国得以战胜纳粹,迎来战后和平。直到今天,丘吉尔的演讲依然被看作是绝妙睿语,广为流传。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之所以说这样的话,因为多年来他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当这句话成为丘吉尔的名言之后,“黑狗”(black dog)一词成为抑郁症的代名词。
丘吉尔固然是英国伟大的首相,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着正常人性,体验着痛苦、悲哀、恐惧的普通人。和他的先祖马尔波罗公爵一样,丘吉尔多年间忍受着抑郁症的侵扰。大半辈子的时间,丘吉尔一直和抑郁症做斗争,若不是年老体衰,加之脑血管硬化,这个向来以强硬、勇气著称的男人是不会放弃抵抗的。
抑郁症是一个可怕的疾病,对普通老百姓如此,对历史上的大人物也一样。抑郁排山倒海而来,将生活的光亮压在幽暗的谷底,整个人失去活力,失去生活的信心,身体疲惫,心灵更加疲惫,片刻的心灵安宁都得不到。未曾有过类似体验的人,对那种绝望、无力、暗无天日的感觉是无法想象的。
躁郁症在抑郁发作阶段,病人的症状和抑郁症发作是一样的。情绪持续低落,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连说句话都觉得力气不够,不做任何事,行动缓慢,食欲不振,很难入睡却很容易醒。时常感到人生无望,忍不住哭,忍不住感到绝望,脑子里不停闪过极端的想法,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都是痛苦,恨不得马上死去,以求得解脱。
在过去10年里,海西的一年里只有两个季节,躁狂季和抑郁季。
大学毕业后,海西进入外企,做当下最流行的B2B电子商务。海西的脑子灵活,肯在工作上花心思,他的事业走得顺风顺水,三年后,他开始独自负责大客户,同时参与建立新平台。或许是树大招风,海西正铆足劲头,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在人际关系上栽了跟头。
在新项目部里,海西是负责人,手底下带的却是公司里的老职员。论职位,他们应一切以海西的意见为重;论资历,海西却要叫他们前辈。海西一心想把项目做完美,未曾过多考虑这方面,时不时地批评前辈几句,赶工的时候则一个劲儿地催催催,“我都是就事论事,没有针对任何人,相信他们能够理解。”在一个哥们儿好心提醒他不久,海西就被上司叫到了办公室。
为了和海西聊聊,这位常驻总部的女上司特意坐了十多个小时的飞机,海西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果不其然,女上司列举出项目进行期间海西的种种行为,很显然,有人用心整理了他的“黑材料”,偷偷发给了他的上司。海西坚持“问心无愧”的想法,和上司起了争执。上司飞回总部,一个星期后,没有收到任何有关人事变动的邮件,海西继续做他手里的项目。没想到,项目发表会刚一完成,海西就收到了调职东南亚的邮件。这是HR的惯用手段,把想要辞退的员工调往地界不熟、业务不济的地方,目的是逼迫员工自动辞职。
妻子与海西说话,他时不时地就提到死,有时候说得情境特别瘆得慌。在妻子的劝说下,海西到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他得了抑郁症,而且是中度抑郁。因为患病,海西的整个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他主动申请调到一般职位,平日里配合医生嘱咐,积极治疗,定期到医院拿药、复查。夏天时,海西带着一家人到泰国旅行了一趟,玩得非常开心,海西觉得自己心情好起来了。回家后,他告诉医生他好了,便自行停了药,医院的复查也放弃了。
一整个夏天,海西过得轻松、自在,有工作兴趣,情绪也不再消沉了。唯一不足是有点过于亢奋,他常常为了做出一份完美的发布会PPT,连续几天在公司加班熬夜,第二天,依然精神十足地工作。好景不长,夏天过完,进入冬天,海西又沉郁了起来。
从此以后,海西就过起了只有躁狂季和抑郁季的生活,医生也修正了最初的诊断,确认他患的不是单纯的抑郁症,而是躁狂抑郁症。躁狂发作时,海西频繁和妻子吵架;抑郁发作时,他则整天待在家里,不上班、不出门,什么都不做。妻子不堪忍受,最后提出离婚。为了财产分割和孩子的抚养权,海西和前妻打了近一年的离婚官司。结果,工作没了,钱没了,抚养权也没争到,在抑郁最严重的那个冬天,海西偷偷买了老鼠药,买了钢丝绳,无数次想象刀片划过手腕的画面,一看到白发苍苍的父母,海西却又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其实,不止丘吉尔。音乐家贝多芬也患有躁狂型抑郁症,亦说躁郁症。贝多芬极度自尊,易被激怒,每次发作时都会歇斯底里地骂人。因此,贝多芬无法与人建立融洽的关系,他每半年就要更换住所,仆人也要经常更换,在他眼里,房东和仆人都是坏蛋。贝多芬没有朋友,唯一的两个朋友与他的交往也是历经曲折,他们的关系基本在和好—破裂—和好—破裂的循环中不断重复着。此外,“进化论之父”达尔文也深受抑郁症折磨。整个后半生,达尔文都是在歇斯底里的哭泣中度过的,一旦妻子离开他,他就忍不住哭泣。因为抑郁症,达尔文常常一整天什么都做不了。
在暗夜找寻光明——治疗之路
春晓是一个经营淘宝店铺的女性,主营女性服装,由于起步早,且只经营棉麻制品,相较于同类店铺,春晓的店铺很有个人特色。几年经营下来,春晓的店铺打出了品牌,客户稳定,春晓的收入也变得可观起来。
春晓从小便是个性格倔强的孩子,这一点和父亲很像。春晓从小和父亲关系糟糕,可是,她却越长越像父亲。父亲脾气暴躁,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回家对母亲发泄,母亲性格软弱,多年来逆来顺受。父亲还是一个要求很高、控制欲很强的人。从小,父亲管理着春晓的一切,他对春晓要求特别高,要求她凡事都要争第一,要做领导,而不是听命于他人。春晓性格里的刚硬、好胜、不顺从,和父亲一模一样。
成年后,她好强,性子急,虚荣心很重。由于自身条件优越,她对选男朋友一直很挑剔,直到30岁,还是单身。结婚前,春晓谈过几次恋爱,但都因为春晓可怕的控制欲而失败。30岁那年,父亲命令春晓道:“不管想什么办法,今年你得把婚结了,不然的话……过年就别回家了。”春晓反感父亲的专横独裁,却不得不频繁地和父母介绍的男人相亲,没用上半年时间,春晓就结了婚,怀了孕,第二年春天,女儿出生。一切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样,春晓又完成了一项父亲交给她的任务。
春晓和丈夫约会半年后即结婚,婚后春晓发现,丈夫虽然性情温和,待人亲切,却没有上进心,每天庸庸碌碌、安于现状。春晓要求丈夫在两年内获得升职,要求丈夫表现得像个男人一样。春晓虽然讨厌父亲,但不管是待人接物的方式,还是处理情绪的方法,春晓都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可以说,春晓在某种程度上是父亲的复制品,丈夫则成了如母亲一样的受气包,对春晓的暴躁忍气吞声。
不到一年,春晓完全了解了丈夫的性格,可是越了解越讨厌,她看丈夫哪里都不顺眼。春晓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看不起丈夫,也看不起丈夫的家人,经常指责、挑剔丈夫的不是,两个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女儿出生两年后,春晓和丈夫协议离婚,女儿的抚养权归她。
离婚后,春晓一边带孩子,一边经营店铺,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身体也受了不少苦。即使辛苦,她也不愿意向父母低头——父母极力反对她离婚。春晓带着孩子撑了两年,终于盼到女儿长大,可以上幼儿园了,但春晓的精神状态却糟糕起来。
一段时间里,她显得特别消沉,总是喊累,除了处理店铺业务,春晓整天在床上躺着,没有兴趣做任何事,也不愿意见任何人。女儿看到妈妈整天不开心的样子,担心地问:“妈妈,你怎么都不笑了呢?”春晓强作欢笑地说:“妈妈有点累了,过几天就好了。”
过一段时间,春晓渐渐明朗起来,心里的阴沉逐渐散去。但是,春晓的脾气变得更加急躁了,女儿起床慢了一点,她也会大声呵责几句;女儿在幼儿园表现不好,她就歇斯底里地对女儿发脾气。遇到比较麻烦的客户,春晓不能耐心解答问题,反而和对方在电话里对骂起来。店铺业绩下降,春晓连续工作好几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有一次,母亲到春晓家里看望孙女,却撞见春晓对着女儿大喊大叫,还把厨房的盘子、碗筷摔得满地都是,小孙女则害怕地缩在角落里,失声地哭泣着。妈妈连忙阻止了春晓,把孙女带回家,后来,父亲领着春晓看了精神科的医生,诊断她患上了躁狂症。半年后,医生将诊断修正为躁狂抑郁症,春晓则在父母的陪伴下做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躁狂抑郁症中的躁狂发作往往有一个契机:长时间背负沉重的包袱,带着伪装面具,附加的道德感生活,心理上长期忍受折磨,终于不堪重负,一股强大的能量破壳而出,表现出亢奋,不知疲惫,暴怒,充满敌意,具有冲击力,稍有人不满自己的心意,强大的破坏力就会发泄到对方身上。
如果说,抑郁发作时,自我价值降低,个体不断地否定自己,践踏自己,躁狂发作则处于自我不断膨胀的阶段,用一个虚幻的、臆想的强大的自己来掩盖卑微的自己。不管哪个状态,都是偏离了真实的自我。
躁狂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家庭治疗,临床上通常都是多种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心理治疗主要针对躁狂发作时的躁狂心理和抑郁发作时的抑郁心理,疏导为主,帮助病人缓解情绪,改变认知,进行心理重建。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躁狂发作,为了控制病人做出过激的行为,需要采用抗精神病药控制其过度兴奋的神经。药物治疗还能降低病人自杀的风险,增加其恢复生活、社会功能的可能性。对于急性发作的躁狂症,服用相应的药物,可以及时控制住病情,使体内的生理活动重新回到协调和平衡。躁狂抑郁症的治疗用药是需要专科医师处方批准的,病人不可私自用药。电休克疗法是治疗躁狂症的有效方法之一,电休克治疗安全、迅速、有效,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也采用电休克疗法。
心理治疗可对陷于失衡和紊乱的情感进行疏导、宣泄和调整,各方面配合起来,躁狂抑郁症可以得到较大缓解。躁狂抑郁症特别需要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可惜,由于病人发作时无法正常工作,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常常使得身边人渐行渐远。人际关系支持对普通人很重要,对躁狂抑郁症病人尤为重要。
因此,家庭治疗坚持家人、朋友都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在精神上提供支持,临床经验证明,家庭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不良认知,改善人际关系,而且,家庭治疗能够减轻急性躁狂或长期抑郁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如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配合起来,已经被看作是一套有效降低复发率,帮助病人重新回到社会生活的治疗方案。
躁狂抑郁症病人发作次数越多,越会频繁发作,治疗起来也越困难。因此,治疗躁狂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的过程,任何错误、不恰当和不充分的治疗都会让病情变复杂。如前文提到的,躁狂抑郁症的诊断需要更长时间,初次接触病人的医生,只能看到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因此错误地诊断为单纯躁狂症或单纯抑郁症,而服用抗抑郁症或抗躁狂症的药物,不仅对病人无效,还会使病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到目前为止许多控制躁狂抑郁症发作的治疗方法,没有一种治疗能够完全根除,保证病人不再复发。
一扇希望的窗口——自我管理
过去十年里,博峰结识了一个强大而难以战胜的对手——躁狂抑郁症。在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里,博峰和躁郁症战斗着,时而乌云压顶,时而阳光初现。回首往事,从35岁到45岁这漫长的十年,不仅是他生命中的阴影,也是人生宝贵的经历。
35岁之前,博峰的人生走得非常顺,有老爸做靠山,功课不好没关系,学历不够没关系,没有能力没关系。毕业之后,在老爸的安排下,博峰顺利进了当地一家银行,从分行业务员做起——但是博峰知道,他不会一直做业务员。
恋爱、结婚、生子,人生大事基本办完之后,博峰老爸突然中风住院,不久去世。对博峰来说,老爸去世,意味着儿子失去了父亲,也意味着失去心理上和生活上的依靠。向来凡事听老爸的意见,闯了祸等着老爸帮忙收拾烂摊子的博峰,被迫独立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难题。
在单位里单打独斗,博峰一次次遭遇挫败感,复杂的人事关系,根本不是他这个曾经的“公子哥”应付得来的。博峰不想让老爸丢脸,更不想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没了老子就不成事儿的公子哥,遂尽力工作,在失败中寻找于己有利的机会。
那一阵子太忙了,也太累了,博峰的脑子里整天想着单位里那点事儿,那几个人,其他事情他都顾不上了,直到有一天,妻子提醒他说,“你最近火气好大,是不是肝脏出了问题,去医院检查一下吧。”拖了半个月,博峰才到医院检查,一开始只当是肝脏出了问题,一家一家大医院查下来,都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一年多里,博峰用了各种方法调理身体,中药、西药吃了许多,但都不见效果。一个夏天,博峰躁狂发作了两次,一次比一次严重,临近春节,博峰又一次抑郁症发作,每天失眠,精神恍惚,严重影响到工作。一个很简单的数据汇总,博峰做了几次,总是有算错的地方,同事以为他是故意找茬,对博峰很有意见。
确认患上躁狂抑郁症后,博峰病急乱投医,想尽一切办法治疗,心理疗法、药物疗法、家庭疗法,甚至一位“大仙儿”提出的奇怪方法,博峰也大胆尝试了。一段时间里,博峰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即使躁狂发作,也不会像一开始那样打人、摔东西,到大街上寻衅滋事了,而且博峰开始有自知,他能察觉到自己的不对劲儿。
躁狂发作时,博峰突然间说话变多了,每天都很有精神,夜里睡三四个钟头,他就爬起来,到公园里跑步,有一次,他竟然在公路上跑了两个多小时,一直跑到单位楼下。躁狂状态让博峰每天精力充沛,带着下属冲锋陷阵,有一个季度,他主管科室的业绩和盈余居分行第一,但躁狂也让他锋芒过露,得罪了不少人。
抑郁发作时,博峰的情绪急转直下,工作能力也受到了影响。一篇两页纸的报告,平时博峰两个小时就能搞定,这时却要花两天时间。工作效率差,工作越积越多,博峰一想到单位,就看到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待处理文件,对上班也产生了恐惧心理。
由于躁狂抑郁症的折磨,博峰时不时地请假,要么办理停薪留职。后来,单位领导得知了他的病情,先后给他调整了几次职位,最终,博峰成了银行金库的库管员,三天一个班,工作和门卫大爷一样轻松。这时,博峰已经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了,只要还有一份薪水,他就知足了。一次女儿问他说:“爸爸,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博峰轻松地调侃道:“爸爸可神气了,爸爸每天在银行抱着钱睡觉。”
与躁狂抑郁症斗争的十年里,博峰看了许多心理学、精神病学方面的书,咨询过多位精神科的医生,还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QQ群,与病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博峰发现,原来画家凡·高就深受躁狂抑郁症之苦,而他许多名作都是躁狂发作时创作的。
与病友交谈,博峰得知,有的病人躁狂发作时,拼命网购,有一次竟然一天之内买了十多万元的东西,快递送到家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的病人则在抑郁发作时尝试自杀,不止一次。在他的病友中,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已经去世,系自杀。临走前,他在QQ群里留下最后一段话:诸位兄台继续奋斗,小弟先走一步了。
十年来,博峰一直在看医生,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服药,没有医生的许可,绝不擅自减药或停药。虽然医生一再强调“根治是不可能的,你要为下次发作做好准备”,但博峰已经不害怕了。在病情稳定的两年里,博峰终于过了一段内心平静的日子。庆幸的是,他已经学会和疾病共存了。
久病成良医,妻子多年来陪伴博峰,除了不懂专业性的治疗,妻子比主治医生还了解博峰的病情。妻子负责监控博峰的行为,一旦发现异常,马上联系医生。如果博峰连续两天早早起床,突然地情绪高昂,话语增多,心情好得不正常,或者突然地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妻子都会通知医生,以便医生调整用药,并进行心理干预。
躁狂抑郁症并无彻底治愈之道,但是经过精心的医学、心理学治疗与护理,病人可在长时间里不再发作。病人可依赖医生的处方用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调节控制病情,最重要的是,病人要学会自我管理,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暴露在紧张的环境下。
与人讨论问题时,如果感到气氛越来越紧张,可先停止讨论,让情绪平静一下,一是为了更冷静地看待问题,二是避免把神经逼迫到过分兴奋的地步。如果心情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也不要强迫自己,尽量放松心情。现在做不成就做不成,心情得到缓解和放松后,可能会有新的思路,即使永远做不成也没关系,做不成就做不成,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避免钻牛角尖,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
躁狂发作时,过剩的精力无处发泄,总是有很多事要做,很多话要说,用不完的能量促使病人夸夸其谈,多管闲事,指责他人,与人吵架,甚至打架,这时,不如采用运动释放法——用跑步、游泳、打拳、骑车等方式消耗体能。运动有益身体健康,且能达到消除烦躁的目的。躁狂抑郁症有冬夏多发的特点,夏天躁狂发作,冬天抑郁发作,病人可根据冬天、夏天不同的日照时间调整生活节奏,有规律地生活。
当心情不佳时,可采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告诉自己,“这没什么,都是正常现象,过一会儿就好了。”遇到挫败,多想想曾经经历过的美好,受到的赞赏,做过的值得自豪的事情,在抑郁状态下,如果采用消极的心理暗示,一味地否定自己,只会雪上加霜。
另外,躁狂抑郁症有时伴有并发症,比如患哮喘病的人比正常人患躁狂抑郁症的概率更大,躁狂抑郁症的病人比正常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等。此外,多发性硬化和躁狂抑郁症有关。躁狂抑郁症的产生可能由于多发性硬化导致神经损伤,因此,当病人患有多发性硬化时,其躁狂发作也会出现。如果同时患有这些身体疾病,需要关注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医学治疗、心理治疗同时进行。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告别躁郁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简单来说,这部电影讲了一个躁狂抑郁症病人追求幸福的故事。男演员布莱德利·库珀把男主角派特的率真、无辜以及发病时的话痨、亢奋状态表现得颇为真实,女演员詹妮弗·劳伦斯则凭借平实、自然以及超越年龄的老练演出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电影中,男女主角都患有精神疾病,男主角派特患的是躁狂抑郁症,女主角蒂芙尼的病情并没有详细交代,从表现上看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派特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中学老师,每逢周日,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球赛,母亲做酒烩肉卷,父亲穿着心爱的球衣,这是他眼里的最幸福的事儿,可惜生活并不总是如他期待般发展。
派特的躁狂抑郁症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二是生活事件的刺激。派特的父亲有强大的控制欲和严重的强迫症,他每天看球,脑袋只有球赛,说的、看的、关注的也都与球有关。他强迫儿子陪他看球,因为他认为这种方式会给自己支持的球队带来好运。父亲的教育方式非常严苛,已经获得公认成功的哥哥无形中也给了派特不小的压力,派特凡事要求尽善尽美,但是他脾气暴躁。
目睹妻子与人偷情,派特出现了攻击行为,他用暴力伤害了奸夫,因而被送到精神病院,在那里住了八个月。妻子的背叛带走了他生命中的阳光,如今他的心里阴云密布。他从医院出来,发现作为铁杆球迷的父亲近来失业,靠赌球为生,他的房子被前妻卖掉。派特搬回父母家和父母同住,希望靠体能锻炼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医院出来,派特难免受到异样眼光的对待。他想要摆脱负面情绪,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与妻子重修旧好。为此,他接受心理辅导。治疗时,派特有强烈的抵抗情绪,他一方面坚信自己没病,拒绝吃药;另一方面,在情绪失控,伤害了家人之后,他又深深地自责,表现出无力感。
当他在心理辅导室听到他和妻子的定情曲时,派特的情绪爆发了。他三句话不离Nikki(妻子的名字),跟他父亲一样,脑子里只想着一件事。他捧着Nikki教课用的教材——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看到结局时(女主人公因难产而死,男主人公独自流亡),派特躁狂发作。凌晨三点,他把书扔出了窗外,砸坏了自己家的窗户,向父亲大声投诉海明威。派特是一个相信人在经历苦难后应该得到幸福的乐观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在他看来,男女主人公在经历了重重困境后,应该退守田园,喝酒跳舞,永远相爱。
派特的心境起伏非常大,情绪爆发时,即使一点琐事也会让他暴跳如雷,比如找不到录像带后开始发飙,吵闹得邻居无法安眠。遇到与自己相左的意见,遭到他人的驳斥或者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就破坏东西,出现攻击行为。他行为怪异,如穿着垃圾袋跑步,讲话不分轻重,直戳别人的痛处,比如说蒂芙尼的病比自己严重;一听到婚礼音乐就无法控制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派特的联想速度非常快,说话声音大、内容多,滔滔不绝。他出现了幻听,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镇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懊恼、自责,无法和他人有效交流(他和父亲的争执完全是鸡同鸭讲)。
电影自然是一部美国通俗的喜剧电影,如同派特的口头禅一样“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最后,派特找到了生命中的阳光——他和蒂芙尼相爱了,重新过起了他喜欢的生活,还有他最爱的周日。男女主角在糟糕的生活中发现了希望,并且找到了彼此,他们的躁狂抑郁症也好,边缘型人格也好,自然不是幸福生活的阻碍。
但是不要忘了,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中的躁狂抑郁症是不可能因一场舞蹈,或者一场恋爱而彻底治愈的,想要过上幸福生活,病人往往要付出比想象中更大的努力,同时,承受更多预料之外的失望与挫败。
对躁狂抑郁症病人来说,与其苛求治愈,不如适当控制病情,保证病情在长时间里不会复发,毕竟,即使病人情况稳定了一段时间,依然有诸多因素足以促使病情复发。如果病人本身性格孤僻、内向、偏激、爱幻想、敏感多疑,由于固定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一旦再次遭遇负性事件,很容易复发。因此,病人在情绪得到控制之后,应尽量避免负性事件,同时提高应付生活的能力。
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内分泌环境造成了影响,每年秋冬季成为心理疾病容易复发的季节。对躁狂抑郁症病人来说,夏天则是最应该小心看护的季节。夏天天气燥热,新陈代谢加快,人的神经很容易在环境、人际、事件等因素巧合的情况下陷入亢奋状态,诱发躁狂发作。
躁狂抑郁症病人需要接受系统的、合理的治疗,不能急于见效,一味地追求速度,恨不得今天服药,明天就好。过分迫切的心态容易陷入治疗方式上的盲目,同时对缓慢、长期的治疗过程表现出巨大的心理落差。
任何疾病都需要一个过程,就像一场雨的到来和离去,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奏铺垫,有银河倾泻、暴雨如注的滂沱,也有风和日丽,雨后初晴的平静。如果流行感冒是身体里下了一场雨,躁狂抑郁症便是心理上扎了一根刺,它扎根在那里,拔它不得,于是只能选择与它共存,若想它不刺痛心灵,刺破皮肤,便好好安顿,慢慢包围,不让它继续生长。
活了大半辈子,洪广也算走过了命运多舛的半生。洪广是一个早产儿,七个月便早早出生,父母一度觉得他活不成了。由于先天不足,洪广自幼体弱多病,连走路都会摔跤。因为淘气,他经常头破血流地回家,有一次,他从车子上掉下去,摔成脑震荡,在医院住了一个月。从此之后,洪广时常晕倒,有时坐着吃饭,吃着吃着,他就晕倒了。
成年后,洪广做过许多工作,他在中学当过辅导员,做过街道办的书记员,最惨的时候,洪广还当过杀猪匠。手里有些积蓄后,洪广听闻同乡许多人到澳大利亚讨生活,他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出国手续办了半年,结果他因年龄过大,被澳大利亚当局拒签。出国不成,洪广便拿着钱投资了股票,股市时好时坏,缺乏经验的洪广每天担惊受怕,异常焦虑,睡不好觉。
在股票里赚了钱,洪广开始职业炒股,可是,他的心理素质不太好。赚到钱时,精神百倍;赔钱了,他就开始鬼哭狼嚎,整夜整夜地失眠。亏钱最多的一次,洪广特别想死,他曾经不止一次站在证券交易所的天台上,想要从那里跳下去。
过了两年担惊受怕的日子,洪广的身体状况差了很多,晕倒的现象更频繁,辗转看了好多医院,吃了不少调理身体的药,状况时好时坏。直到45岁那年,洪广第一次迈入精神科,才知道自己患上的是躁狂抑郁症。
那一年,相依为命多年的老父亲去世。洪广由父亲一手带大,父子情深,洪广险些追随父亲而去。父亲尸骨未寒,洪广的外甥女被人贩子拐走,下落不明,为了寻找孩子,洪广跟随姐姐四处奔波,最终也没有找到孩子。
那一年,洪广过得异常辛苦,他整天心神不宁,看谁都不顺眼。过马路时,他打骂闯红灯的司机;妻子忘记接孩子,也会被他训斥一顿。有一次,股票下跌幅度较大,洪广竟然和证券交易所的职员起了冲突,保安把他拉出去时,他嘴里还一直喊着“把我的钱还给我,把我的钱还给我……”
后来,洪广放弃了一夜变百万富翁的梦想,抛掉了所有股票,在社区开办了一个书法培训班。他一边坚持服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边带三五个爱好书法的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喝喝茶,写写字,遛遛狗。到了55岁时,洪广虽然每天药不离身,每个月到主治医生那里报到两次,但是他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发病了,他未来的心愿就是,“在死之前,一次都不要复发,我这后半辈子就算圆满了。”
心理学公开课
名称:《理解与使用大脑》
主讲人:丽蓓卡·萨克斯等
来源:TED studies
推荐书籍
书名:《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作者:卡伦·霍妮
推荐理由:神经症患者正是我们当今文化的副产物
相关影片资料
名字:《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导演:大卫·O.拉塞尔
主演:布莱德利·库珀、詹妮弗·劳伦斯
年份:2012年
关键词:躁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