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能源策略的马前卒2009年11月初,巴菲特斥资263亿美元收购全美第二大铁路企业北伯林顿铁路公司(BurlingtonNorthern)。
这家公司员工总数4万多,拥有5150公里长的铁路线,可同时运送22万节车厢的货物,占美国货运总量的43%。
北伯林顿铁路还是美国煤炭和谷物的最大铁路运输商,每年运输的煤炭足够美国10%的家庭使用,运输的谷物相当于9亿人一年的口粮。
这笔生意是巴菲特一生中最大的交易,他自己称这是“对美国经济下的赌注”。
按理讲,铁路行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巴菲特居然会投资于铁路这种夕阳产业,按他的话讲,简直是一种赌博。
然而,美国好莱坞1987年出品的老电影《华尔街》中的反面角色盖戈(Gekko)是巴菲特的生动写照。
熟谙市场操纵技巧与《孙子兵法》的盖戈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次都是获得足够的信息并有足够的力量去操纵时才会下手。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时间表:2001年,石油价格开始上涨,布什总统上台,他所主张的美国能源政策是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储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力度,加强核能技术和水力发电。
2005年,石油价格攀高,布什签署了《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法案鼓励传统能源公司和核能源公司增加能源生产,并开始制定刺激节约能源的政策。
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是大力推广粮食转变为乙醇燃料的开发,二是推进混合动力车辆和燃料电池车辆的研发。
2006年,布什强调,要终结美国对石油的依赖,竭力宣扬发展和使用石油替代品。
布什总统2006年1月31日发表国情咨文时称:“美国染上了‘油瘾’,这些石油经常是从世界不稳定的地区进口的。
”他还多次强调要重视“革命性的太阳能和风能技术”,“从玉米、木材、柳枝稷中提炼乙醇”以及“烧氢气的零污染汽车”等新技术。
2007年,布什发表国情咨文,提出美国努力在未来10年之内将汽油使用量降低20%,这样美国就能将从中东进口石油的量削减3/4,政府也对生产燃料乙醇制定了优惠政策。
2009年5月,奥巴马制定了严格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要求美国汽车必须在2016年前达到油耗不超过百公里7升的行业新标准。
但与此同时,在推动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政策优惠中,却让日本人的日产公司获得59亿美元的贷款,反而只给美国本土的福特公司16亿美元贷款,这不能不说是美国人在误导其他国家的能源政策。
2009年6月,美国承认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美国国会通过了限制碳排放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规定,美国到2020年将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
2010年,美国即将通过《气候法案》,法案一旦通过就会对一切碳排放较高的企业进行限制。
通过这个时间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布什政府还是奥巴马政府,石117油与碳排放之间有极为重要的关系,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先回到20世纪70年代初。
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摇摇欲坠。
美元的发行由美联储借贷给财政部的债务,每发行一美元货币,财政部就欠美联储一美元的债务。
而美联储由华尔街金融家控制。
美元地位不保,华尔街地位则不保。
于是,美国插手中东事务,控制石油源头,使全球的石油交易只能用美元结算。
美元变成了石油本位制,依靠石油来支撑美元的价值。
随着美国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双双增加到天文数字,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质疑。
美元以石油为靠山来保持国际货币地位的方法越来越失去效果。
而欧洲的欧元、中国的人民币和日本的日币均欲取而代之。
可取代石油的是碳排放量,也就是说,可以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当成一种商品来买卖,甚至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期货期权及各种衍生品的交易。
在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的问题上,欧元已经领先美元。
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2007年交易额达280亿欧元,占全球碳交易额的70%,2008年成交额更飞涨到960亿欧元。
欧洲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包括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法国电力交易所(Powernext)、北欧电力库(NordPool)、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澳大利亚电力交易所(EXAA)和环境交易所(Bluenext)等,这六大交易中心均用欧元标价。
以美元计价的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CCFE)、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交易规模则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似乎美元就要被欧元击败了。
然而,华尔街支配的美国的能源策略深不可测。
从上面的时间表看,美国在碳排放量方面的政策转变时间是奥巴马上台后的2009年。
布什与奥巴马的能源政策貌似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实质上两人的政策一脉相承。
布什生物能源政策使得美元迅速贬值,用美元这种毫无价值的纸张从其他国家吸收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并通过粮食来控制一些缺少粮食的发展中国家。
当美元贬值到华尔街心目中的最低限时,恰好是布什下台,奥巴马上台之际。
这些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早在2005年,当亨利·保尔森还是高盛总裁时,他就亲自起草了美国碳排放文件。
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trade)首次被高盛提出。
所谓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排放获许的配额,一旦超过则要购买其他企业的配额。
由于政府要逐年降低碳排放量配额,碳排放配额只能逐年降低,碳排放量配额转让价格只涨不跌。
高盛认为,碳交易市场未来的规模可达到一年一万亿美元,远超过国际石油交易规模。
一旦碳排放配额成为像股票、债券一样的可交易金融品,并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它就能代替石油成为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保证。
当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布好局之后,下一个对付的就是欧洲。
因为,如果欧元成为唯一的碳减排市场国际结算货币,美元地位将不保。
2010年,华尔街与美国政府策划的欧洲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欧元。
这是美国人有意之举。
与此同时,在高盛的推动下,美国即将颁布限制碳排放量的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
华尔街掌控的美国摇身一变成为环境保护的领导者,美元也逐渐从石油本位制转变到碳排放本位制。
回过头来再看巴菲特投资铁路的时间表:2007年4月,伯克希尔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同出资约32亿美元,收购了北伯林顿公司3900万股股票,占后者总股权的22.6%。
2008年11月,投资50亿美元收购高盛。
2009年11月,投资263亿美元,收购了北伯林顿公司77.4%的股份,巴菲特100%控股北伯林顿公司。
全球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3%,而美国铁路运输了全美40%的货物,但仅占与运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2%。
巴菲特收购北伯林顿铁路主要是为未来的碳排放交易作准备。
2007年,美国尚未承认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巴菲特已经从高盛与美国政府获取内部信息,于是他大胆购入铁路股份。
到了2009年,高盛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下,换而言之,美国碳排放交易也在他的掌控之下,于是他倾其所有宁愿抛售其他公司股票也要尽可能地控制更多的铁路股份。
如果华尔街碳排放阴谋得逞,那么巴菲特通过碳排放将掌控美元,而美元则依然独霸世界。
巴菲特利用慈善基金做操纵工具·消灭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阴谋可口可乐,可口但不可乐可口可乐是巴菲特实际唯一长期持有的四种股票之一,也是他曾公开宣称永久持有的唯一股票。
1885年,潘柏顿(JohnsPemberton)偶然发明了可口可乐配方,1892年他以1200美元的价格转手给艾莎·康德勒(AsaCandler)。
康德勒家族经营可口可乐公司达31年之久,后又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伍德鲁夫家族。
在伍德鲁夫家族第二代的罗伯特·伍德鲁夫(RobertWoodruff)手中,可口可乐公司从市值43亿美元增值到1400多亿美元。
1985年3月,罗伯特·伍德鲁夫去世,伍德鲁夫家族第三代继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司决策层迅速推出了口感柔和、口味较甜、泡沫较少面一另的特菲巴佬大善慈六第的新可口可乐,结果遭遇滑铁卢,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公司业务迅速下滑。
章这一失败被列为营销教科书的经典反面案例。
早在1980年,巴菲特就投入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价格买入可口可乐7%的股份。
当时可口可乐公司遇到暂时性挫折,正是巴菲特低价收购的好时机。
1988年,他投资5.93亿美元又买进了2335万股可口可乐股票,持有股份占总股份的6.3%。
1990年,可口可乐公司一股配两股给股东,巴菲特持有了4670万股股票。
1992年,可口可乐公司再次一股配发两股,他持有了9340万股股票。
1994年,他再次买入可口可乐股份,持有1亿股股票,持股达到8%。
1996年,可口可乐公司对老股东一股配发两股,巴菲特这样就持有了2亿股股票,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最大的股东。
1997年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股票市值上涨到133亿美元。
到2009年,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股票市值100亿美元。
巴菲特排挤掉伍德鲁夫家族,独控可口可乐公司。
他就独揽管理层的所有权力,审查可口可乐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1998年,巴菲特将公司总裁道格拉斯·伊维斯特(DouglasIvester)赶出可口可乐。
道格拉斯·伊维斯特在任期间,可口可乐发展势头迅猛,他一离任,公司立刻就偏离了正轨发展缓慢。
2000年,公司总裁道格拉斯·达福特(DouglasDaft)提议收购桂格燕麦片公司(QuakerOats),巴菲特在董事会会议上一票就否决了这个建议。
结果,百事可乐成功收购了这家公司。
2003年,巴菲特四处招聘公司总裁,最后亲自选定了穆塔·肯特(MuhtarKent)。
一直到2006年,巴菲特才辞去任职17年之久的公司董事会职务,但仍然牢牢掌控着可口可乐的经营管理权。
巴菲特经常在一些公开场合言之凿凿地吹捧可口可乐公司及其制造的饮料,并一再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前景在美国之外——“在未来20年,可口可乐在国际上的市场增长要比在美国国内好得多。
”那我们来看,巴菲特直接插手经营的可口可乐在海外市场都做了些什么。
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发现,合肥太古可口可乐公司从2000年3月开始,在安徽8个地市“均存在偷税违法行为”。
因为各地销售办事处均未办理任何经营证件,便擅自租赁仓库、开设网上银行账号在各地开展销售活动,顺利偷逃大量税款。
2001年4月,有公司员工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做是在偷税违法。
但合肥可口可乐公司管理层却故意一直拖着不办理任何注册手续。
最后当有关部门追查可口可乐时,合肥可口可乐公司却要求下属员工隐瞒销售数据,欺骗、拉拢税务人员。
2009年9月,可口可乐在亚洲最大的瓶装厂和销售公司——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有管理层因涉嫌受贿上千万元而被上海警方带走调查,随后涉案人员被移交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
上海申美将涉案员工解雇了事,而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则将这件事情推到个人操守问题上。
仅仅是因为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发生变异,员工个人操守出问题了吗?我们再看看巴菲特控制的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本土干了些什么。
2003年5月,可口可乐公司前饮料部门财务总监曼休·惠特利(MatthewWhitley)“由于向公司有关部门举报了非法经营现象,而被公司非法解雇”,于是出于无奈只好向美国司法部递交可口可乐公司诸多黑幕的材料,控告公司有质量问题和舞弊行为。
不过可口可乐却矢口否认,反而污蔑惠特利是“一个心怀不满的前雇员”。
经调查,可口可乐1997~1999年间,给了日本灌装厂很多好处,要求灌装厂超额采购软饮料浓缩液。
日本市场为可口可乐公司贡献了20%的营业利润,可口可乐公司的这种操纵可以虚增利润,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
此外,可口可乐与饮料现调机厂商共同开设账外户头,私下划拨货款,制造低价进货假象,未上账的资金高达200万美元。
与美国大型快餐连锁店汉堡王勾结,发布虚假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