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善心做人凡心做事
6094100000117

第117章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曾经说过:论私,自然是养父养母影响最大,我的父亲养牛送奶三十八年,我是子承父业;我的母亲教育了我,她嘱咐我两句终生难忘的话,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多想想别人的疾苦难处,你就知道该如何为人处事;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宁愿亏自己不要亏大家。论公,他觉得自然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他影响最大,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怎么会有现在的牛根生和蒙牛集团?

在母亲的影响下,牛根生在童年时期就形成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假如妈妈给他一两毛钱,他都要分给伙伴们花,当然大家都乐意听他指挥,一起去教训欺负过他的“混小子”。这时候,他体会到了“人聚”的力量。自己吃亏,号令群小,领导才能逐步形成。

时年四十一岁的牛根生失去工作,自己投奔人才市场,无一例外因为年龄太大被企业拒绝了。牛根生思前想后,终于决定自己创业。

牛根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重操旧业:在市场方面,中国乳品市场方兴未艾,全国人均牛奶需求量正在上升;就资源而言,内蒙古大草原充足的奶源,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从自身条件看,他从事乳业多年,有着相当丰富的生产营销经验,加之他在中国乳品市场已算得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多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人脉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于是,牛根生联系到同时被免职的几位中层干部,讲出了自己重操旧业的优势所在,最终决定成立奶制品公司。他们把手里的伊利股票卖掉,一共凑了一百多万元,在1999年初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业界某元老闻知此事,不由得拍案大笑:“一百万元能干什么!”是啊,在这个市场里,区区一百万元如同儿戏。出乎意料的是,牛根生其他老下属听说之后,却不约而同地纷纷投资蒙牛。

他们为什么有勇气胆敢把钱投入一个前途未卜的新公司?

事情是这样的,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就在进行“人情投资”。牛根生在童年时期就领悟到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经验,在成年以后一直不断地被复制。

因为业绩突出,伊利公司给他一笔钱,让他买一部好车,他却把钱分成五份,为五位部下每人买了一辆面包车。他曾将自己的一百零八万元年薪分给了大伙,其他的小额分配更是难以计数。牛根生的座右铭是“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把钱投给他。

更没想到的是,伊利手下大将,包括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的老总,纷纷弃大就小,投牛根生而去。这样先后“哗变”的大概有三四百人。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但大家坚定地认为他不是“暗”而是“明”。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胜”的悲壮剧:他们或者变卖自己的伊利股份,或者借贷,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养老的钱也倾囊而出……“连买棺材的钱都拿出来了。”一位中层干部这样评论。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创立了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其每年股份红利的51%赠予基金会,49%留作个人支配,牛根生股份话语权不变,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牛根生天年之后,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一儿一女每人只可从中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消息一出,举世叹服。

牛根生希望蒙牛成为一个恒久的品牌,而不是成为一家家族企业。对于自己的后代,牛根生告诉记者,他只想让人们谈到自己的后代时这样说:“哦,他(她)是蒙牛创始人第某某代子孙。”他想,那时的蒙牛,应该已是一个恒久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