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来源于高尚。“人心本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有了这样的情操,人们的行动才有了指南,人生杠杆才有了支点,理想大厦才有了精神支柱。市场经济,红尘滚滚,似乎地位、金钱、利益决定一切。于是有的人便认为与人为善的精神已变得陈旧而失去了光泽。其实,人们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你自己也需要善良。
《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中说:“别人对我有一点点恩德,就应想着怎样大大地回报他。对怨恨自己的人,要总是怀着善心。”这是教人行善事,做善人的箴言。
中国有句处世之道的古话叫:“与人为善。”是说人不论到什么时候,都要以善的一面对待别人。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个人内心世界里一片广阔的视野。它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有一个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自由天地,并享受到一种施惠与人的快乐,从而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的,它并不要你刻意去做作,只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就行了。
在《本生经》中,载有这样一个有关“月与兔”的故事:
有一次,猴子、狐狸、兔子在一起玩。正玩得高兴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饿得快要发昏的旅者拖着疲惫的脚步走了过来。
这三个动物都很可怜他,就四处为他寻找食物。结果,猴子和狐狸都找回了很多吃的,只有兔子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于是,兔子跃身跳入火中,将自己的身体献给旅者当食物。就在这时,旅者化为佛陀,感动于兔子那种舍己为人的慈悲心,而把它送入月亮的世界,所以以后才有兔子住在月宫的传说。
在这个故事中,兔子的善行被加大宣扬,猴子和狐狸也有善行,却被忽略或轻视了。当然,如果将以找到食物的本领为标准来评判价值的话,那么猴子和狐狸则要比兔子更值得赞扬。可问题是,我们所强调的不在其奉献的是什么,而在其如何去奉献。
在日常生活中,无非是想丰富你的生活,实现你的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来自于你是否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不仅给你财富,还使你拥有被他人喜爱的充实感。记住:只有与人为善,才能求得长远财富;奸人只能造就一时的得意,却不能品味充实自信的人生。
与人为善也来源于自信。无论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他,他都能应对自如。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天山严肃地思索;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快的小河;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狂风暴雨;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释迦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名叫难达的老婆婆很想拿些什么东西来供养释迦,但可惜的是,老婆婆非常贫困,根本拿不出任何东西。
一天,老婆婆想用灯火来供养释迦,就到集市上去买灯油,卖家问她:“你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为什么不把买油的钱拿来买粮食呢?”
老婆婆说:“我就是因为太穷了,一向都拿不出东西来供养佛陀。现在想,至少要在自己的余生里供养一次,才来买油的。”
老婆婆回家后,便为佛陀点起灯火。这一夜,风很大,别人的灯火都被风吹灭了,唯独老婆婆的灯火不断辉煌着。释迦的弟子们看到这种情况,很是不解,于是就问释迦。释迦解释说:“老婆婆的供养虽然很小,但它却包容了全心全意的缘故。”
这是《阿阇世王授决经》中所载的一个故事,这则故事也强调了精神的施与比物质的施与更令人尊重的观点。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讨人喜欢,甚至四面楚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们过不去,而是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对别人随意指责,百般挑剔,人为地造成矛盾。只有处处与人为善,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才能建立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在很多时候,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这就教育我们要待人如待己。在你困难的时候,你的善行会延伸出另一个善行。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待他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总之,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同我国有句古语说的那样:授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