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善心做人凡心做事
6094100000037

第37章 牛角尖钻不得

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常钻“牛角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偏执。当然,谁也不能否认偏执有很大的正面作用——火药、电灯、蒸汽机……一系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源于偏执;然而任何人也绝不能忽略偏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失败与毁灭。

《坛经》上说“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偏执显然是束缚我们思维发展的罪魁祸首;《坛经》还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正确的处理办法,那就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如果自己在主观上对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执著,这就是道的流动畅通。

宋代名僧思净禅师曾做过一首名为《答或问》的禅偈,告诫人们并非偏执才能解决问题,又是运用他法亦能将事情办好——

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

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何用动干戈!

偏则不全,执则不灵;不正常的形态大多始于偏见,不协调的意象多半来自偏执。偏执往往让我们的思想执迷其中不能自拔,故而显得越发狭隘,不能产生建树。

陆亘大夫爱好佛法,有一天他特意向南泉禅师请教问题:“从前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后来这只鹅逐渐长大,瓶子里面装不下了。现在既不能毁了瓶子,又不能伤了鹅,你能不能把鹅弄出来?”

南泉禅师突然叫他的名字:“陆亘!”

陆亘习惯地回应:“在。”

南泉禅师淡然道:“鹅已经出来了。”

这位大夫在和南泉禅师打什么哑谜呢?

我们在思想的范围下长大,然而却慢慢发现思虑反而障蔽了自身思维的发扬,这便是陆亘的疑惑。而南泉禅师正是看出了这点,特意在陆亘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称呼他的名字,知道陆亘必定会应然作答。此举,自然是南泉禅师点拨陆亘最好的办法。

偏颇叫人高估自己,成见让人低估对方,固执使人错估一切。下面故事中的灯笼隐喻成见,烛光象征真理,这个盲者的意外,错不在失明,而在偏执。对一个偏颇的人而言,其前途之波折与坎坷,诚然可以想象矣!

一位盲人去拜访朋友,归家之时因天色已暗,却向朋友借取一只灯笼用来照路。

“你好像用不到灯笼吧!”朋友客气地提醒,“无论明暗,对你不都一样?我觉得你手里拿着一根拐杖比较安全,这样你就能注意到路上的石头,不会被绊倒了。”

“不,我需要的是灯笼,如果我不带灯笼的话,别人就会很容易撞到我,那才危险。”他很坚持。

于是,他提着灯笼朝家走,可是没走多远却被人撞倒了。

“你这人怎么这样?”他对来人叫道,“难道你没看见这盏明亮的灯笼,还往我身上撞?”

“老兄,灯笼里的蜡烛已经熄了,你知不知道!”那人说。

生活中存在许多固执的人,但固执不同于偏执。适当的固执,为人平添一份可爱的“原则美”,而偏执往往容易把人生打成死结,既伤害自己,同样也伤害了他人。

寓言故事中曾经有这么一则故事,看似很好笑,但却意味深长——

有个人性格非常固执,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别人再怎么说,他依然坚持他的看法。

有一天他看到了姜,但却不知道如何种植姜,便想当然地认为姜是从树上结的。

他经常和人谈论此事,有人纠正他说:“姜是长在土里的,根本不是树上结的。”这个人听了却不以为然。后来又碰到纠正他错误的那个人,两人又争论不休,为此他指指他身旁的毛驴,对那个人说:“我愿意用我这头驴打赌,咱们找十个人作裁判,如果我输了毛驴给你,你输了就认错就可以了。”他便找了十个不同的人分别询问姜是长在哪里,结果都确定是长在土里的。他哑口无言,最后把驴交给了那个人说:“驴子给你,但姜还是长在树上的,有一天我会证明给你看,把我的驴子要回来的!”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偏执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会有一种盲目的自我崇拜心理,以为自己处处都比别人高明,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这种人很难让人接近,也很不容易成“气候”。

无固则大,无我则久;执中两得,偏一两倾;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见树不见林,愚;知偏不知全,固;要因事对人,勿因人对事;应就事论事,不就人取事。能做到这些,才可求得内心一方的宁静,才可称之为一个理智的、成熟的、值得人信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