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换个想法找个活法
6096800000011

第11章 享受生活,为人生找个快乐的活法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快乐的生活

社会竞争激烈,为了富足的生活,人们忙忙碌碌,但你也不应忘了抽出时间锻炼身体,看看风景,只有懂得合理休息的人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愉悦的人生。财富可追求却不可强求,每个人都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摆正财富的位置。有句俗语像是永远的真理: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要只为金钱而生活。

老约翰·洛克菲勒在33岁那年赚到了他一生中第一个100万,到了43岁,他建立了世界上知名的大企业——标准石油公司。但不幸的是,53岁时,他却成为事业的俘虏,充满忧虑及压力的生活早已压垮了他的健康。

他的传记作者温格勒说,他在53岁时,看来就像个手脚僵硬的木乃伊。洛克菲勒此时因患上不知名的消化症,头发不断脱落,甚至连睫毛也无法幸免,最后只剩几根稀疏的眉毛。温格勒说:“他的情况极为恶劣,有一阵子他只得依赖酸奶为生。”医生们诊断他患了一种神经性脱毛病,后来不得不戴顶帽子。不久以后,他定做了一顶假发,终其一生都没有再摘下来过。

洛克菲勒在农庄长大,曾经有着强健的体魄,宽阔的肩膀,走起路来更是步步生风。可是,对于多数人而言的巅峰岁月,他却已肩膀下垂,步履蹒跚。这位传记作者说:“当他照镜子时,看到的是一位老人。他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缺乏运动和休息。由于无休止地工作、操劳,导致严重的体力透支,他也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他虽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却只能靠简单的饮食为生。他每周收入高达几万美金。可是他一个礼拜能吃得下的食物要不了两美金。医生只允许他进食酸奶与几片苏打饼干。他的脸上毫无血色,用瘦骨嶙峋、老态龙钟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他只能用钱购买最好的医疗,使他不至于53岁就离开人世。”

忧虑、惊恐、压力及紧张已经把洛克菲勒逼近坟墓的边缘,他永不休止、全心全意地追求目标。据亲近他的人表示,当他赔了钱时,他就会大病一场。有一次,他运送一批价值4万美金的谷物取道伊利湖区水路,保险费用要250美元,他觉得太昂贵就没有买保险。可是当晚伊利湖有暴风,洛克菲勒担心货物受损,第二天一早,他的合伙人跨进他办公室时,发现洛克菲勒还在室内来回踱步。

洛克菲勒说:“快点!去看看我们现在投保是不是还来得及。”于是合伙人奔到城里找保险公司。可是当合伙人回到办公室时,发现洛克菲勒的情况更糟。因为他刚好收到电报:货物已安抵,并未受损!可是洛克菲勒更生气了,因为他们刚花了250美元投保费用。因为这件事,他把自己搞病了,不得不回家卧床休息。想想看,他的生意一年赢利50万美元,他却为了区区250美元把自己折腾得病倒在床上。

拥有百万财产,却怕付之东流。可以肯定地说,洛克菲勒的健康是由忧虑一手毁灭的。他从没有闲暇去从事任何娱乐,从来没有上过戏院,从来不玩牌,也从来不参加任何宴会。马克·汉纳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为钱疯狂的人。”

最后,医生终于对他宣布,在财富与生命中任选其一,并警告他如果继续工作,只有死路一条。如果想要长寿人生,洛克菲勒必须遵守三项原则:

第一,避免忧虑。决不要在任何情况下为任何事烦恼。

第二,放轻松,多在户外从事温和的运动。

第三,注意饮食,只吃七分饱。

洛克菲勒不得不谨记这些原则,也因此捡回一条命。退休后,他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从事园艺,与邻居聊天、玩牌,甚至唱歌。

不过他还做了别的事。温格勒说:“在失眠的夜晚,洛克菲勒有足够的时间自省。他不再想要如何赚钱,他开始为别人着想,思考如何用钱来换取他人的幸福,洛克菲勒开始把他的百万财富散播出去。他捐钱给教会;建立世界知名的芝加哥大学;他也帮助黑人,他捐助黑人大学。后来他更进一步,成立了世界性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一直在对抗世界上的疾病与无知。散尽千万财富,帮助那么多人,他终于寻回心灵的平静,真正地得到了满足。这时有人会说:‘如果人们对洛克菲勒的印象还停留在标准石油公司的时代,那就大错特错了。’”

洛克菲勒开心了,他彻底地改变了自己,已成为毫无忧虑的人。当他遭受事业重创时,再也不为此而牺牲睡眠。任何人都难以相信,曾为250美元而失眠的人现在竟然如此轻松,也正是掌握健康比金钱更重要的秘诀后的轻松,使他活到98岁。

一个人不应该只为金钱负责,而应首先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看看你自己,是否为了赚钱而忽视身体,如果没有,那当然值得庆幸;如果有,那就赶紧将自己解脱出来吧。

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在拼命工作,是为了将来可以“少干活”或“不必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整天游山玩水,过着享乐的日子。但对某些人来说,他们之所以工作,是因为他们无法从工作中自拔,离不开工作,他们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样,完全无法让自己停下来。

年轻人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工作经验和生活积累,为了提高业务,做出成绩,工作上肯定要付出,但绝对不能极端到以损害健康甚至是死亡作为代价。企业也应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一种人文关怀,对年轻人的生活给予适当关注。对于某些不会休息的工作狂,甚至要逼着他去休息。

会休息的人才是会工作的人。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必须吃好、睡好、玩好,身心的轻松愉快才是最好的休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放下工作轻松一会儿,在紧张的工作中松弛自己的神经。

让亲情的阳光温暖人生

亲情,是人间最美丽的真情。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甚至为了亲人而牺牲生命的壮举,都重复着这样一个古老的真理:血浓于水。爱情可能褪色,友情可能变质,唯有亲情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亲情是生活中的阳光,无处不在。没有了亲人的关心,没有了亲人的温暖,就像天空失去了太阳,必将是黯然无光。

一位爸爸下班回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他发现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小孩说:“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什么问题?”父亲回答。

“爸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小孩子问。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就告诉你,我一小时赚10美金。”父亲说。

“喔!”小孩低着头这样回答。小孩接着说:“爸,可以借我5美金吗?”

父亲发怒了:“如果你问这问题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或东西的话,马上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听了父亲的话,小孩安静地回了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这位父亲坐下来还对小孩刚才提的问题生气,他很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敢只为了钱而问这种问题。约一小时后,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他应该用那5美金买小孩真正想要的东西,孩子并不常常要钱用。

父亲走到小孩的房间并打开门。

“你睡了吗,孩子?”他问道。

“爸爸,还没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想过了,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闷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5美金。”

小孩笑着坐直了起来,“爸,谢谢你。”小孩叫着。

接着小孩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了的钞票。父亲看到小孩已经有钱了又向他要钱,忍不住又要发脾气。小孩慢慢地数着钱,接着看着他的爸爸。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需要更多?”父亲生气地问孩子。

“因为我以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

“爸爸,我现在有1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儿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金钱是人人都喜爱的,可是金钱并不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能给亲人更多的钱就给了他一切,真正的情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论你怎样忙,切莫忘记给家庭生活留出时间。

漫漫人生路上,当我们在外面疲惫不堪时,亲人是最值得我们信赖的避风港。即使在人生最黑暗的日子里,亲情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安慰。

美国电影《因父之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北爱尔兰正处在英军和北爱尔兰共和军的冲突中心,当地一名不知天高地厚的落拓青年——盖瑞、康伦,整日只知狂欢狂醉,还四处偷窃,招惹是非。他的父母亲失望万分。当盖瑞触怒北爱尔兰共和军时,他的父亲忙将他送往英国,但是阴差阳错,他却被英国警察诬陷为恐怖分子,逼他承认是爆炸案的共犯,为此被判无期徒刑。盖瑞以为人生从此完蛋了。不想他的父亲为救儿子,也被关进牢里。父亲为了把堕落的儿子引上正路,主动和儿子住在一起。在父亲的影响下,盖瑞抵制了嬉皮士和恐怖分子的诱惑,下定决心用正当手段洗刷冤屈。在和言词犀利的女律师合作下,盖瑞不仅证明了他的清白,也为病死狱中的父亲洗刷了污名。

盖瑞是幸运的,他虽然被诬陷坐牢,可是他有一个好父亲,即使在监牢中,亲情的温暖也在感召着他。入狱时,盖瑞是一个不务正业、思想混乱的年轻人,出狱时,他已经成了一个意志坚定、思想成熟的人。

亲情是无可取代的,即便你富甲天下、权势煊赫,没有亲人的关爱,没有亲情的温暖,你的人生也是悲惨的。

唐太宗李世民弑兄逼父登上皇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可是他晚年的心境并不好过:太子李承乾嫉恨弟弟魏王李泰得宠,害怕自己失去皇位继承权,因此和手下定计,要杀死弟弟和父亲,自己登上皇位。李泰也怀有野心,想把哥哥废掉,自己继承皇位。这件事后来被唐太宗知道,他不得已废了太子,又不敢立魏王,怕以后儿子们都会用诡计中伤皇储谋取皇位。唐太宗极其愁苦,一次对大臣谈起,甚至痛苦流涕,抽刀想自杀。唐太宗虽然贵为皇帝,他的快乐却比一个家庭和睦的平民还少。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在金钱物欲中迷失自我,忘记了亲情的宝贵,甚至以为亲情是可以用金钱来代替的。亲情看起来总是平平淡淡、稀松平常,却是人间最大的幸福之一。漠视亲情的人是愚蠢的,也是不幸的。有亲情阳光的照耀,幸福的花朵才能绽放。关爱亲人,珍惜亲情,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得到真正的幸福。

用忘记清理生活中的不快

一个盛满水的杯子,只有倒干净后才能装进清水;一辆满载的货车,只有清空后才能装上新货物。一个人,只有清空心灵,才能容纳快乐。生命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值得永远保留,有些东西,遗忘比怀念更好。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心灵旅途,其间也会有被消极填满的时候,只有学会遗忘,清空心灵,才能为快乐和动力腾出空间,才能轻装上阵,远涉千里。

人们常说:“时间会抚平一切伤痕。”而遗忘,就是时间那双抚平伤痕的手。上天赐给我们很多宝贵的礼物,其中之一即是“遗忘”。只是我们过度强调“记忆”的好处,却反而忽略了“遗忘”的功能与必要性。生活中,许多事需要你记忆,同样也有许多事需要你遗忘。

比如,你失恋了,总不能一直溺陷在忧郁与消沉的情境里,必须尽快遗忘;股票失利,损失了不少金钱,心情苦闷提不起精神,你也只有尝试着遗忘;期待已久的职位升迁,人事令发布后竟然没有你,情绪之低可想而知。解决之道别无它法,只有勉强自己遗忘。只有遗忘了那些不快,才会更好地前进。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女士给了一个朋友3条缎带,希望他也能送给别人。这位朋友自己留了一条,送一条给他不苟言笑、事事挑剔的上司两条,因为他觉得由于上司的严厉使他多学到许多东西,同时他还希望他的上司能把缎带送给另外一个影响他生命的人。

他的上司非常惊讶,因为所有的员工一向对他都是敬而远之。他知道自己的人缘很差,没想到还有人会感念他严苛的态度,把它当作是正面的影响而向他致谢,这使他的心顿时柔软起来。

这个上司一个下午都若有所思地坐在办公室里,而后他提早下班回家,把那条缎带给了他正值青春期的儿子。他们父子关系一向不好,平时他忙公务,不太顾家,对儿子也只有责备,很少赞赏。那天他怀着一颗歉疚的心,把缎带给了儿子,同时为自己一向的态度道歉,他告诉儿子,其实他的存在带给他这个父亲无限的喜悦与骄傲,尽管他从未称赞他,也少有时间与他相处,但是他是十分爱他的,也以他为荣。

当他说完了这些话,儿子竟然号啕大哭。他对父亲说:他以为他父亲一点也不在乎他,他觉得人生一点价值都没有,他不喜欢自己,恨自己不能讨父亲的欢心,正准备以自杀来结束痛苦的一生,没想到他父亲的一番言语打开了他的心结,也救了他一条性命。这位父亲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差点失去了独生的儿子而不自知。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调整了生活的重心,也重建了亲子关系,加强了儿子对自己的信心。就这样,整个家庭因为一条小小的缎带而彻底改观。

送人以缎带,证明你已遗忘了相处中所受的那些委屈和责难,忆起别人给你的快乐和益处。而受你缎带者却更能被你感动,看到你的心灵之美,爱你、助你。学会遗忘,拾起那条缎带送给让你受伤的那个人,他将回报你一片灿烂的阳光。

然而,想要遗忘却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伤痕依然隐隐作痛,心中的怨气还没有消散,遗忘是时间的手,它需要时间才能起作用。然而,如果你连“想要遗忘”的意愿都没有,执著于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那么,时间也无能为力。

记住过往的不快,乃是人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教给我们在哪一个地方会跌倒,但有时候我们有更好的老师——理智。本能只是无差别的让我们记住一切不如意,理智却知道有些回忆除了把痛苦回放,别无意义。对于记忆本能来说,往往很容易放过欢乐的时光,对于不快的经历却常常记起。换言之,人们习惯于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对于痛苦的记忆,却总是铭记在心。

的确,很多人待人或处世,很少检讨自己的缺点,总是记得“对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实到头来,还是很少如愿,因为,每个人的心态正彼此相克。

反之,如果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试图将对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尽量遗忘,多多检讨自己并改善自己,那么,彼此之间将会产生良性的互补作用,这也才是每个人想见到的。

分享是一种更大的幸福

有一句名言: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不会分享的人,注定是一个孤独者,而且会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分享,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种舍弃贪欲的解脱。你用自己多余的东西换取别人的快乐和自己的轻松,这就是分享的真谛。分享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幸福,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有一位叫智德的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3年后的秋天,院子里开满了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来禅院的信徒都不住地赞叹:“好美的花儿啊!”

有一天,有人开口向智德禅师要几株菊花种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了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株,挖出根须送到那人家里。消息传开后,前来要花的人接踵而来,络绎不绝,智德禅师满足了每个人的愿望。可是这样一来,没过几天,院里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太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的香味啊。”智德禅师微笑地说:“这样不正好吗?因为3年以后就会是满村菊香了啊!”弟子听师傅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如菊花一样灿烂起来。智德禅师告诉弟子:“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啊。”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多为别人着想的人,心中的幸福感最多,因为看到别人幸福地微笑,我们心中自然也会感到幸福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众人的快乐才能烘托个人的快乐。在生活中,我们只要与别人分享幸福、分享快乐、分享亲情、分享成功、分享信息、分享甘苦……就会在分享中获得人生的真谛。

《四十二章经》中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其实幸福是埋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感觉,只要你愿意去开启它,愿意相信自己,那幸福就会常在。

人类因分享而进步。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美好的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分享的秘诀正在于它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把自己的东西拿来与别人分享的那一刻,不但能体会到分享的乐趣,更能体验到一种满足感。因为分享幸福,你会得到双倍甚至更多的幸福,所以我们也在享受幸福。让我们静静坐下来,让幸福在我们身上停留。

与慷慨的分享相反,独占好处是一种狭隘的心态,它会扭曲你的心理,造成心理贫穷,并最终毁灭自己。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分享。

一个农夫请禅师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之后,农夫问道:“禅师!您认为我的亡妻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呀。”

农夫不满意地说:“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他说:“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趋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支蜡烛,去引燃千万支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然顽固地说:“这个教义虽然很好,但还是要请禅师为我破个例吧。我有一位邻居叫张小眼,他经常欺负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禅师能把他从一切有情众生中除去,那该有多好呀!”

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听了禅师的话,农夫更觉茫然,若有所失。

自私、狭隘的心理,在这个农夫身上表露无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但如果你容不得别人好或别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狭隘。自私、狭隘会毁了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学会与人分享。

幸福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无论年龄、性别、职位;幸福是心灵内在的感触;幸福的人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幸福是人文与物质的平衡;能与人分享幸福是双倍的幸福;幸福感不仅来自获得,更来自于给予;有爱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执著、勇敢、热忱、信念是通向幸福彼岸的诺亚方舟;幸福来自于对愿景的追求。

凡事多从好处想

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两种人:一种人总从坏的一面看问题,总是怀着悲观心态;另一种人相反,他们总能发现事情积极的一面,怀着乐观进取的心态在活着。悲观是一种心灵恶疾,它会抑制你的快乐,让你被忧虑侵蚀,因此我们一定要战胜这种不良心态,做个积极快乐的人。

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有位秀才第二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以前住过的店里。考试前一天他接连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高粱;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高粱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还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你怎么今天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解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咳,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高粱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是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觉得店老板的话比算命的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榜眼。

一场大水冲垮了一个女人家的泥屋,家具和衣物也都被卷走了。洪水退去后,她坐在一堆木料上哭了起来:为什么我这么不幸?以后该住在哪儿呢?镇里的表姐带了东西来看她,她又忍不住跟表姐哭诉了一番,没想到表姐非但没有安慰她,还斥责起她来:“有什么好伤心的?泥房子本来就不结实,你先租个房子住段时间,再盖砖瓦的不就好了!”

故事中的女人就是生活中的悲观者的代表,他们遇事总是拼命往坏的一面想,自找烦恼,死钻牛角尖,不问自己得到了什么,只看自己失去了多少,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糕,心情越来越低落。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坏的一面和好的一面,如果能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那么就会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做起事来也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各有所异,有人积极,有人消极。消极思维者只看坏的一面,对事物总能找到消极的解释,最终他们也将得到消极的结果。而积极思维者却更愿意从好的方面考虑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个积极的结果。所有这一切正如叔本华所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是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凡事也可以变坏。悲观的人永远都是想到自己只剩下百万元而担忧,乐观的人却永远为自己还剩下1万元而庆幸。面对金黄的晚霞映红半边天的情景,有人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有人想到的却是:“莫道桑榆晚,晚霞尚满天。”面对半杯饮料,有人遗憾地说:“可惜只有半杯了。”有人庆幸地说:“尚好,还有半杯可饮。”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选择精彩人生的机会,关键在于你的态度。态度决定人生,这是一件真正属于你的权利,没有人能够控制或夺去的东西就是你的态度。如果你能时时注意这个事实,你生命中的其他事情都会变得容易许多。

神宗时,苏东坡受人诬陷,被贬谪到海南岛。当时海南还很贫穷落后,而且中原人不能适应热带气候,病死的非常多。岛上的恶劣环境与当年汴京的繁华对比,简直是两个世界。但苏东坡却认为,宇宙之间,在孤岛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岛!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蚂蚁,当它爬上一片树叶,这也是它的孤岛。所以,苏东坡觉得,只要能随遇而安就会快乐。他在岛上,每吃到当地的海产,看着岛上秀丽的风光,他就庆幸自己能到海南岛。他甚至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来,他怎么能独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

那些贬谪苏东坡的人,原以为这下他可完蛋了,没想到不久,就有一首诗从海南流传到内地: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所以,凡事往好处想,就会觉得人生快乐无比。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只要凡事肯向好处想,自然能够转苦为乐、转难为易、转危为安。海伦·凯勒说:“面对阳光,你就会看不到阴影。”积极的人生观,就是心里的阳光!

消极的人多抱怨,积极的人多希望。消极的人等待着生活的安排,积极的人主动安排、改变生活。而积极的心态是快乐的起点,它能激发你的潜能,愉快地接受意想不到的任务,悦纳意想不到的变化,宽容意想不到的冒犯,做好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获得他人所企望的发展机遇,你自然也就会超越他人。而如果让消极的思想压着你,你就会像一个要长途跋涉的人背着沉重而无用的大包袱一样,使你看不到希望,也失掉许多唾手可得的机遇。

向别人借一份快乐

阻挠一个人成功的心理障碍,包括责难、沮丧、焦虑、漠不关心、骤下评论、犹豫不决、推托、过分追求完美、怨怒之心、困惑及罪恶感,这些心态都是负面情绪的表现。具有这些心态的人不一定是坏人,但是为了获取正面能量,要尽量与快乐的人在一起,他们会把快乐传染给你,让你忘记烦恼和忧愁。

在一次南部非洲首脑会议上,曼德拉出席并领取了“卡马勋章”。

在接受勋章的时候,曼德拉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开场白中,他幽默地说:“这个讲台是为总统们设立的,我这位退休老人今天上台讲话,抢了总统的镜头,我们的总统姆贝基一定不高兴。”话音刚落,笑声四起。

在笑声过后,曼德拉开始正式发言。讲到一半,他把讲稿的页次弄乱了,不得不翻过来看。

这本来是一件有些尴尬的事情,但他却不以为然,一边翻一边脱口而出:“我把讲稿的页次弄乱了,你们要原谅一个老人。不过,我知道在座的一位总统,在一次发言中也把讲稿的页次弄乱了,而他却不知道,照样往下念。”这时,整个会场哄堂大笑。

结束讲话前,他又说:“感谢你们把用一位博茨瓦纳老人的名字(指博茨瓦纳开国总统卡马)命名的勋章授予我,我现在退休在家,如果哪一天没有钱花了,我就把这个勋章拿到大街上去卖。我肯定在座的一个人会出高价收购的,他就是我们的总统姆贝基。”

这时,姆贝基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连连拍手鼓掌。会场里掌声一片。

曼德拉的幽默让台下的人如沐春风,神清气爽。

把一个快乐告诉别人,那么快乐就变成了两个人的;把一个烦恼对别人倾诉,多半会变成两个人的烦恼——一个人为事情而烦恼,另一个为老听到这些消极的内容而烦恼。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地方,或是和一些人相处,你会感到焦虑不安,脖子酸痛、疲惫不堪。你不知道到底是哪根筋不对,但就是觉得不舒服。然而和另一些人相处时,你就会觉得精神百倍,身体上的不适感也慢慢消失。在这些人的陪伴下,你觉得事事如意。这些人所散发的正面能量,让你感到更快乐、更安详、更有信心。

这些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情感交流的结果。人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动物,我们的感情,无时无刻不处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下。尽管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实际上,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显示他的精神状态,而这些情绪又会不自觉地感染我们。所以,在气氛热烈的酒宴上,我们的情绪也会不自觉地高涨起来;当身边人都处在悲痛之中时,我们也不禁情绪低沉。和积极的人相处,我们就能吸收到积极的影响,变得更加坚定有力;相反,和消极的人相处久了,干劲和快乐就会不知不觉地减少。就像一个热量低的物体如果和一个热量高的物体在一起,前者会变热,后者则会损失一些能量。把积极的情绪看成一种精神能量,这种能量通常会在两人之间流动,直到获得平衡为止。

请你想象甲乙两个玻璃瓶,两者底部有管子相连,管内有个活塞可以控制两个玻璃瓶的液体流量。请你先把活塞关上,将甲瓶装满蓝色液体,乙瓶则什么也不装。当你把活塞打开时,这两个玻璃瓶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它们都会盛装等量的蓝色液体。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心中充满正面能量,当你碰到一个能量低的人时,能量就会从你身上流向他。不过,这个例子描述的是“量”的流向,而非“质”的交流。为了充分了解“质”,请再回到玻璃瓶的例子。

先关上活塞把甲瓶装满凉的蓝色液体,然后把乙瓶装满热的红色液体,当打开活塞时,这两个瓶子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冷热液体相互交流,温度达到平衡。其次,两个瓶内的液体都会变成紫罗兰色。

如果快乐的你碰到一个不快乐的人,过不了多久,那个人的心情会好转,你的心情则会变糟,你或许不会马上受到影响,但是几小时或是几天之后,你的心情就会逐渐变糟。所以,要想让自己摆脱消极情绪,请接受这个建议:不要让不快乐的人感染你快乐的心情。

用宽恕消除怨恨的阴影

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就像足球,在两人之间相互传递着伤害。你越是想让别人痛苦,越是用力踢打它,它的反弹就越激烈。到最后,怨恨不只会伤害你恨的人,更会伤害你自己。怀有怨恨的人是不会真正快乐的,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爱的温暖,看不到大自然的美丽。他们只能感到恨的驱动。只有学会宽恕,超越曾经的恩怨,才能从仇恨的掌控下解脱,化解这盘死局。

也许昨天,也许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你不能忘记。你本不应受到这种伤害,于是你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等待报复。不过现在你应该明白,这样做是毫无益处的,不肯放过别人就是不宽恕自己。

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即使是出于好意也会伤害他人。朋友背叛你、父母责骂你、爱人离开你……总之,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

人一旦受到伤害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怨恨,一种是宽恕。怨恨是你对受到深深的、无辜伤害的自然反应,这种情绪来得很快。女人希望她的前夫与他的新妻子倒霉;男人希望背叛了他的朋友被解雇。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怨恨都是一种郁积着的邪恶,它窒息着快乐,危害着健康,它对怨恨者的伤害比被怨恨者更大。

消除怨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宽恕。宽恕必须承受被伤害的事实,要经过从“怨恨对方”到“我认了”的情绪转折,最后认识到不宽恕的坏处,从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

宽恕是一种能力,一种停止伤害继续扩大的能力。

宽恕不只是慈悲,也是修养。

生活中,宽恕可以产生奇迹,宽恕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宽恕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黑暗道路。

曾任纽约州长的威廉·盖诺被一份内幕小报攻击得体无完肤之后,又被一个疯子打了一枪几乎送命。他躺在医院为他的生命挣扎的时候,他说:“每天晚上我都原谅所有的事情和每一个人。”这样做是不是太理想了呢?是不是太轻松、太好了呢?如果是的话,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位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也就是“悲观论”的作者叔本华的理论。他认为生气就是一种毫无价值而又痛苦的冒险,当他走过的时候好像全身都散发着痛苦,可是在他绝望的深处,叔本华叫道:“如果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

当耶稣说“爱你的仇人”的时候,他也是在告诉你:怎么样改进你的外表。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女人,她们的脸因为怨恨而有皱纹,因为悔恨而变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样美容,对她们容貌的改进,也及不上让她心里充满了宽容、温柔和爱所能改进的一半。

怨恨的心理,甚至会毁了你对食物的享受。圣人说:“怀着爱心吃菜,也会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要是你的仇人知道你对他的怨恨使你筋疲力竭,使你疲倦而紧张不安,使你的外表受到伤害,使你得心脏病,甚至可能使你短命的时候,他们不是会拍手称快吗?

即使你不能爱你的仇人,至少也要爱你自己。要使仇人不能控制你的快乐、你的健康和你的外表。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

你也许不能像圣人般去爱你的仇人,可是为了你自己的健康和快乐,你至少要忘记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很聪明的事。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约翰说:“我父亲不会一直怀恨别人。”他还说:“我爸爸从来不浪费1分钟,去想那些不喜欢的人。”

在加拿大杰斯帕国家公园里,有一座可算是西方最美丽的山,这座山以伊笛丝·卡薇尔的名字为名,纪念那个在1915年10月12日像军人一样慷慨赴死,被德军行刑队枪毙的护士。她犯了什么罪呢?因为她在比利时的家里收容和看护了很多受伤的法国、英国士兵,还协助他们逃到荷兰。在10月的那天早晨,一位英国教士走进军人监狱——她的牢房里,为她做临终祈祷的时候,伊笛丝·卡薇尔说了两句将刻在纪念碑上不朽的话语:“我知道光是爱国还不够,我一定不能对任何人有敌意和恨。”4年之后,她的遗体转移到英国,在西敏寺大教堂举行安葬大典。人们常常到国立肖像画廊对面去看伊笛丝·卡薇尔的那座雕像,同时朗读她这两句不朽的名言。

托尔斯泰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国王想励精图治,如果有三件事可以解决,则国家立刻可以富强。第一,如何预知最重要的时间。第二,如何确知最重要的人物。第三,如何辨明最紧要的任务。于是群臣献计献策,却始终不能让国王满意。

国王只好去问一位极为高明的隐士,隐士正在垦地,国王问这三个问题,恳求隐士给予指点。但隐士并没有回答他。隐士挖土挖累了,国王就帮他继续干。天快黑时,远处忽然跑来一个受伤的人。于是国王与隐士把这个受伤的人先救下来,裹好了伤口,抬到隐士家里。翌日醒来,这位伤者看了看国王说:“我是你的敌人,昨天知道你来访问隐士,我准备在你回程时截击你,可是被你的卫士发现了,他们追捕我,我受了伤逃过来,却正遇到你。感谢你的救助,也感谢你让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不想做你的敌人了,我要做你的朋友,不知你愿不愿意?”国王听了微笑着说:“我当然愿意。”

国王再去见隐士,还是恳求他解答那三个问题。隐士说:“我已经回答你了。”国王说:“你回答了我什么?”隐士说:“你如不怜悯我的劳累,因帮我挖地而耽搁了时间,你昨天回程时,就被他杀死了。你如不怜恤他的创伤并且为他包扎,他不会这样容易地臣服你。所以你所问的最重要的时间是‘现在’,只有现在才可以把握。你所说的最重要的人物是你‘左右的人’,因为你立刻可以影响他。而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爱’,没有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学着宽恕吧!遇事记恨别人的人,往往不能从被伤害的阴影中平安归来,痛苦总是如影随形,受伤害的反而是自己。因此,你一定要尽己所能地宽恕别人,这样做也正是在宽恕自己。

糊涂也是一种学问

糊涂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糊涂不是脑子不好使,而是一种处世之道。《庄子》上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对这种状态很好的解释。有些事情,含含糊糊,朦朦胧胧,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如果你偏要较真,只能是聪明过头了。

法国有位聪明而又热心的农学家,偶尔有一次在德国吃了一回土豆,就很想在自己的国家里推广种植这种作物。

但他越是热心地宣传,却越得不到回应,没人相信他的话。医生甚至认为土豆有害于人的健康,有的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地变得贫瘠,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

聪明的人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这位一心推广土豆种植的农学家,终于想出一个新点子。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了土豆,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装的国王卫兵看守,并声称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它、挖掘它。但这些士兵只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晚上都来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

这样,没过多久土豆便在法国推广开了。

这个推广方法的成功,就得益于智慧和心理的巧妙结合。如果直接向人们推广说土豆好,人们是不会接受的;如果由国王种植,又有卫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义即:这是贵重物品。由此诱发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再加上栽种后亲自品尝与体验,确信有益无害,就会完全接受了这种作物。这里实际情境的魅力,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创造了一个让人们接触土豆的契机,所以产生了可喜的效应。

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这样的学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毛病,平时尽量隐藏。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抱着窥视别人的目的,睁大眼睛,两个眼球就像是显微镜似地观察、计较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对对方满意。再比如,对于上司的某些行径,你比谁都清楚,但你就是装作不知道、不在意,故意让自己蒙在鼓里。倘若你说自己知道了,那你就是聪明过头了。

甚至你可能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令你满意。因为我们会嫌弃、厌恶别人,所以也就处理不好与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爱人的关系了。心态不正确,我们就会失去朋友,甚至失去亲人和爱人。如果我们闭上一只眼睛,以一份宽容的心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给别人一份宽容,给别人一点理解,给自己一份轻松,生活也就会因此而变得可爱多了。

小人物未必不快乐

事实证明,世界上只有2%的人能够得到了不起的成功,而98%的人只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有些聪明能干、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总是瞧不起那些平凡过日子的人。他们认为这些人“没出息”、“微不足道”、“活得没意思”。当他们发现自己奋斗失败,要面对和常人一样平淡无奇的生活时,就觉得生活无聊透了,生出了无尽的烦恼。

其实,做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也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小人物,可小人物并非是愚人蛮者,恰恰相反,多是能工巧匠。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小人物没有大人物的辉煌,但却有自己平实的欢乐,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是这样用先人的哲理启发他的学生认识这个问题的。

当时,有个别学生因专业不对口而思想波动,认为从事火箭导弹事业是大改行,所学非所用,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白白贻误了青春。他们当“大科学家”、“大人物”的梦想破灭了,因而,不安心做“专业不对口”的“小人物”。

钱学森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讲了一番富有哲理、幽默风趣的话,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他说:“我想,当人类还生活在伊甸园的时候,是分不出什么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只是人类自然渐渐地感到大家都是一般高低的生活太乏味了,于是,才有人站在了高处,成了大人物。人群里便有了大人物与小人物。”

“其实,少数大人物的存在,首先是因为有千万名不显眼的小人物的衬托而存在的。时常是小人物成就着那些大人物。小人物就像池塘里的水,大人物就像浮出水面香气袭人、亭亭玉立的荷花。试想,没有水,荷花何以生存?”

“人们往往只看到少数大人物的作用。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和平凡的事业中,小人物比大人物更不可少。虽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如果每一个士兵都想当元帅的话,那支军队肯定是无法打仗的。拿破仑再厉害,真正动刀枪的还是成千上万的士兵。”

正如钱学森所说,有了小人物的安分,才成就了大人物的辉煌。大人物蓝图一描,众多勤恳的小人物努力为之工作,成绩便被一点一滴地造就出来。成绩辉煌之后,大人物更有了资本,于是靠着一丝思想的灵感,继续推动着世界前进的脚步。

从前有一位老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身边总带着一小罐油。如果他走过一扇门,门上发出辗轧的响声,他就倒一些油在铰链上。如果他遇到一扇难开的门,他就涂一些油在门键上。他一生就是这样做扣油的工作,使他以后的人得着便利。

人们都称他为怪人,但这位老人依旧做他的润滑工作,罐子里的油用完了再装,装满了再用。

有许多人,他们每天的生活很不和谐,发出粗糙的辗轧声,他们需要喜乐、温柔和关节的润滑油。你身上有没有带着“油”呢?你应当随时带着你帮助的“油”,从早到晚去分给别人,从你最近的人分起。也许你早晨分给他的油,可以够他一日的润滑之用。把喜乐的油分给沮丧的人,对绝望者说一句鼓励的话,这是何等有意义的事。

人的另一种不快乐的根源是老盯着自己的缺点,总喜欢用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较。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果用你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你当然找不到自信,也难以快乐。所以,正确地认识自己,做一个快乐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吧,你会发现,天空一样高远,大地一样广大,自己有比别人更美好的地方。

我们的快乐必须靠自己去寻找,而一切快乐的基础就是对自己的满意度,一个对自己都不满意的人,快乐怎么愿意靠近他?生命需要充实,更需要欣赏。平日里,在尘世上的奔波,让我们忘记了一个真实的、有着缺憾更有着美丽的自己。我们对世界的要求太高,对自己的要求太高。风尘仆仆的追逐中,留意着路边的风景,却忘记了一个比风景更美的自己。

尽管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尽管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株小草;尽管你想成为大河,可你却只是一泓山溪……但不要做那种欣赏别人的时候一切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却总是觉得很糟的人。和别人一样,你也是一道风景,也有阳光,也有空气,也有寒来暑往,甚至有别人未曾见过的一株春草,甚至有别人未曾听过的一阵虫鸣……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让自己在夜空中静止地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春天;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实在在的自己,平凡并不可卑,关键是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个站在山顶上的人和一个站在山脚下的人,所处的地位虽然不同,但在两者眼中所看到的对方却是同样的大小。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人物,那就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寻烦恼,不要因为仰慕大人物头上的光环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