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以关心人重于关心规章制度的态度,抱着随时解决问题的心理治事,而非拿着规章制度当挡箭牌。现今企业对于人事的种种问题,也必须走出暗房来到阳光下,以开放的态度处理。
老廖服务于一家声誉不错的大公司,去年10月至12月间因为加班,保留三天抵休假尚未休毕,依人力资源处的规定,应于今年二月底前休完,否则视同放弃,他乃打算利用抵休假于一月间出国旅游。
不料,年前的12月17日接奉指示,参与一个由董事长亲自召集的项目任务,研拟一份跨国性的策略联盟建议书,而且由老廖负责撰稿。这个小组有七个人,每周固定聚集研讨一次,为研讨需要,他从一开始就每天忙着搜集资料,打字做成报告,于每周开会前送交各小组成员参考,根本没有头脑去想度假的事。
直到2月8日新年除夕前一天,建议书初稿完成,送给董事长作为年假的家庭作业,这期间,老廖除了因上吐下泻而请假半天以外,经常为了赶写报告牺牲午休时间,周末假日在家里加班赶工也是常事。同时,公司诊疗所早已排定于一月间进行的年度健康检查也自动放弃。
年假于2月17日结束,项目小组于22日向董事长作第一次简报,并依照董事长的指示,咨询律师有关法律方面的意见,然后于3月19日进行第二次简报,定稿以后开始进行英文翻译作业。所以,年假之后到二月底,老廖还是一直处在备战状态,随时利用空当检视那份建议书,陆续加以补充、修订。而且,他还有其他本职要办。
建议书初稿总计有139页,超过十万字,工作分量不难想见。就这样,时间在忙碌中消逝,待警觉到抵休假的限期将届,老廖于2月26日写了一份签呈,申请将抵休假的限期延长到四月底,以迁就不得不延后的出国行程。
老廖直属的处长、企划部门副总,了解这一段期间他的努力,欣然同意所请,不料,却遭人力资源处的上司行政副总驳回,理由是延长抵休假限期,有因特殊缘由(如设备更新工程或试车调机业务繁忙)而予以考虑展延者,从无以个人之因素为理由。
为此,老廖亲自拜会行政副总,说明项目小组的工作内容,副总给他的答复是,依其职权只能按照规章行事,但如有特殊情形,经上级主管指示得采弹性处理者,他将依据指示办理。老廖回答说,自己不愿意越级报告,以免让人有享有特权之议,或对行政副总不礼貌,但副总仍然坚持己见。
不得已,老廖乃写了第二份签呈,说明项目任务的重要性应不低于设备更新之类的工程业务,如果行政部门认为他申请延长抵休假限期的理由是出于个人因素,显然是重硬件管理,而轻软件管理。
这份签呈的受文者,直指执行副总和总经理,他心想既然不能在行政副总那里讨回公道,只好冒犯,而请求更上级的主管来评评理。可是,他的处长却以尊重官僚体制为名,未经直属副总,即将签呈转送行政部门,所得到的结果,是打了折扣的“延长一个月”,让老廖觉得有如“要一块给五毛”的儿戏。
老廖询问人力资源处的承办人,为何第二次的签呈仍是由行政副总决行,而未上呈执行副总和总经理,对方的答复是,可能他的主管认为,这是行政部门的职权,所以就由他们裁决了。这种做法合理吗?这档事固然是行政部门的权责,但是属于第二次申诉,理应由第三者仲裁,始具有公信力。况且,老廖是按照行政副总的承诺,向上一级主管争取法规之外的弹性空间,副总怎能球员兼裁判,径自作第二次的裁决?那又何须申诉制度?
虽然不服行政部门的作风,但是写了两次签呈,再详细研读行政部门四级人员签拟的意见,老廖既感觉很累,也自忖不是那些人事管理专家打笔战的对手,不想再费神去跟那些人打交道,还是自求多福安排自己的度假计划,于一个月内把剩余的抵休假用完吧。可是,当3月16日老廖要安排休假时,处长却又要求他参加当天的企划部门会议,因而放弃休假。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气候下,主事者遇到任何问题,多倾向于先问规章怎么说,而不论事情的对错与否,因此遭人批评为“抱守规章办事”,这样的态度无法适应今日企业经营环境的需要。今日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以关心人重于关心规章制度的态度,抱着随时解决问题的心理治事,而非拿着规章制度当挡箭牌。现今企业对于人事的种种问题,也必须走出暗房来到阳光下,以开放的态度处理。
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这个提倡“为政多言”的时代里,这家公司行政部门的作风,比政府还要保守,其主事者依旧抱持“为政不在多言”的态度治事,致使公司内部经常流行小道消息。更有甚者,往往因为公司的基本政策、原则不为多数员工所了解,而致产生误解,使高阶层人员频频遭受议论、批判,为流言所伤,真是陷层峰于不义而不自觉。
为唤起公司领导阶层的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有所改革,老廖将这一段故事的始末,加上上述评论,写成一篇文章,投稿给公司发行的刊物,遭到拒绝,乃转投工会发行的月刊,获得刊登。
文章发表后,老廖接获许多同仁电话,或当面的感谢、鼓励与关切。感谢者,感谢他说出大家心里敢怒不敢言的话。鼓励者,认为大快人心,鼓励他继续为民喉舌。关切者,频频问他:“豁出去了吗?”或“不担心有后遗症?”其中,有位现场的股长,还带了一份水果礼盒去慰劳他。
此外,有一天在餐厅排队等候用餐时,遇见两位同事,对他说:“如果你遭受打压,我们将为你举白布条声援,一人撑一边竹竿。”当时,另有一位人力资源处的组长紧接排队在后,面对前面三个人的谈话,抱以笑嘻嘻的态度迎合。显然,他虽然不敢参加举白布条抗议的行动,但也不能苟同自己单位的行事风格。
老廖的文章,让人力资源处面子挂不住,要求在同一刊物刊登澄清说明的文稿,以进行所谓的“平衡报道”,结果适得其反。此外,老廖的处长也找他去谈话,批评他不应该为了个人休假一点小利,而伤害公司形象,老廖义正词严以对:“我所争的不是个人权益,而是公司管理文化的千秋大业。”
针对这个故事,我最主要的感想是:再度强调以往的主张,今日企业的人力资源单位,应将传统上以“管理者”自居的角色定位,调整为“服务者”(服务内部顾客)。
在教育机构里,我一直要求我们的主管,要用这样的态度服务同仁,以致有位最资深的主管曾经感慨说:“我永远没有小媳妇熬成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