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也许会有人这样认为,华罗庚小时候肯定就是数学尖子,其实不然,他幼时反应并不敏捷,数学成绩也不好,但他并未对自己丧失信心,成绩的不好引起了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李老师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华罗庚回答说:“没有,也没听说过这本书。”原来这道题出自《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余二,七七数之也余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往上冲。
千里马刚奋蹄,又幸运地遇到了“伯乐”。新任数学老师王维克认定华罗庚是个富有天才资质的数学苗子,便有心个别指导,这更使得华罗庚信心百倍,刻苦钻研。不但数学这一科名列前茅,其他学科成绩也都领先,被老师们夸为全才。可惜王老师只教了一年,就往法国留学去了。
更可惜的是这位聪明的学生,当他初中毕业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正奋发前进时,家里遭了火灾。
这场大火烧掉了父亲的生意场,也粉碎了华罗庚的求学梦。华罗庚辍学回家后,成天在自家另开的小店里帮助父亲忙进忙出。已经爱上数学的他告诫自己:“绝不能这样沉沦下去!”于是,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学数学,白天数铜钱,晚上算习题,抱着王老师留下的几本数学书,入迷如痴,有时怠慢了顾客,有时忘记了记账、收钱。有一次他终于把父亲惹火了,父亲把那一大堆演算稿和书籍撕的撕、烧的烧,急得华罗庚抱着破书和残稿满屋子团团转。
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刻,王维克老师学成回国,受聘为金坛中学校长,乐得华罗庚如得救星。王校长得知华罗庚这几年在困境中苦苦奋斗的情况后,非常同情他,也非常器重他,把他当作人才特聘到学校当勤杂工兼会计。后来,学校开补习班,又聘他当教员。18岁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竟当上了中学教员,许多人怀疑华罗庚的能力,担心会耽误了学生。于是,一班士绅和学校的部分教师联名向县教育局控告王校长,“任用不合格教员华罗庚”便成了王校长的“十大罪状之一”。虽然教育局长是个很明事理的人,没有处罚王校长,但王校长终究不堪排挤,只好叹息着拂袖而去。
王校长一走,华罗庚便失去依靠,再次陷入困境,而且灾难接踵而来:一是一直多病的母亲,这回又染新病,不幸去世了;二是他自身患上可怕的伤寒病和可恶的关节痛,心力交瘁,一躺就是半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老中医丢下这句沉甸甸的话,一甩手就走了。
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及自身的不幸,华罗庚并未低下头,他振作精神,咬牙吞药,顽强地跟病魔作斗争,竟奇迹般活了下来。遗憾的是他的左腿胯关节因骨膜粘连而僵硬,从此他只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只要活着就不放弃数学。华罗庚拖着残腿,白天艰难地奔波谋生,晚上仍旧做着“数学梦”。他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钻研,撰写数学论文投稿。一次次投出,一次次被退稿。退稿信上,编辑不是说这个题目已被法国某个数学家解决了,就是说那项研究先有德国某个教授作过了。这在他人可能会因屡遭打击而灰心丧气,可华罗庚反而当作挑战,一次次给自己打气鼓劲。他是这样想的:我的研究与发现竟然跟国外数学名家不谋而合,说明自己水平不低,正是大有奔头啊。于是,他更加自信,一如既往地拼搏着、奋斗着。
心灵悟语
兴趣是求知的火焰,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是创造性活动的原始动力,有利于我们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发现新事物、新规律,促成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