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商经:放在自家钱柜里的钱,只能吸引它的所有者毫无价值的注意力,正如萤火虫的光辉只能把自己暴露给捕捉者。对于成功的商人来说,金钱只有在不断的李鹿洞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也才能创造更多的金钱。财富学要不断投资,才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投资是最好的储蓄
投资对于众多的商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赚钱手段。如果你留意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有钱人很少有把钱存入银行,然后吃利息的,这正是因为他们相信,投资才是最好的储蓄。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某人把金子埋在花园的树下面,每周挖出来陶醉一番。然而有一天,他的金子被一个贼偷走了,此人痛不欲生。邻居来看他,当他们了解事情的经过后,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钱吗?”“没有!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邻居笑了笑,对他说:“这些钱有和没有,对你来说都是一样。”这个寓言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财富闲置等于无。可见,没有理财观念,过度储蓄与过度消费一样遭人摒弃。
华伦·巴菲特是当今全球首富之一,他的赚钱秘诀很简单,就是将钱投在股票里。童年的他和美国其他小孩类似,都是从卖报开始做起,但是,他比别人更早的了解到金钱的未来价值。所以,华伦·巴菲特紧守着来之不易的每一分钱。但他看到商店里卖的400元的电视机时,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400元的价格,20年后400元的未来价值。因此,他宁愿投资,也不愿意拿来买电视机。这样的想法是他不会将钱随意花费在购买不必要的物品上。
或许有人会说,我就那么一点钱怎么投资啊?事实上,但你需要让钱帮你赚钱的时候,更不不许非一丝一毫的心力,他会帮你把更多的钱放入你的口袋。
鲍勃一生的经历可谓家庭投资与理财的典范。鲍勃是波音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他从26岁时开始将每月薪水中的20%投于共同基金,这类基金虽然风险大一些,但年收益高,自1934年以来,平均该类基金年收益约13%,著名国际炒家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也属于该类基金。到35岁的时候他与别人合资办了一个连锁店,收益亦相当可观。到了40多岁时,他开始求稳,将投资于共同基金的钱取出来投资于一种非管理型股本指数基金,年收益率为10%左右,鲍勃仅将自己钱的10%用于银行储蓄,因为美国银行的利率长期在3%至6%,远低于其他投资手段。鲍勃今年49岁,预计60岁退休。目前,他准备开始将收入的20%用于退休金准备,这样,加上他过去投资赚的钱,足以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留下一笔可观的资金。
编者点评:
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比投资更好的赚钱手段了,攒钱的目的是为了留住钱,而好的投资不仅可以留住钱,还可以赚来更多的钱。
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存在银行里的金钱,应保持在两个月的生活所需就足够了,一般人后家庭大多有薪水或其他收入会定期存入银行账户,因此,保留一个月的生活费作为生活之用,再加上一个月的生活费作为安全存量,这些银行存款,用来支付生活所需应是绰绰有余。其余的钱应转做投资之用,投资与报酬率高的股票或房地产。
2、必不可少的市场分析
猎人捕猎需要耐心,见不到猎物不撒鹰,一年打草惊蛇。经商也是一样,商人决不会盲目投钱,他们在投资前一定会认真考察市场,一旦看准了之后就会立即把钱撒出去。
里治曼这个名字在美国和加拿大是家喻户晓的,主要因为这个犹太家族在加拿大和美国有许多地产,同时还在加拿大开发石油。这个家族的名字在这两个国家的各城市都显赫地出现,人们一见到这个名字的招牌或广告,自然联想到这里又是“里治曼地产王国”的地盘。据有资料报道,该家族资产超百亿美元。
里治曼兄弟祖父大卫·里治曼从事学术研究,他知道本行是发不了财的,所以他教育儿子不要再步他的后尘。
森姆是个孝顺儿子,听了父亲的教诲后,决心出去闯荡一番。他先到了西欧,在那里做苦力工。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森姆辗转欧洲各城镇,过着极艰苦的逃难生活。大战后,森姆在巴黎住了下来,希望可以找份工作。但是,战后的巴黎亦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极难找到工作。森姆在走投无路之时,记起父亲的话,“一有机会便做个商人,这是我们犹太人的本行”,“现在既找不着工作,迫使自己去做生意,这也是一个机会。”于是,他用仅有的几十个法郎为本,在街边流动摆卖香烟、糖果之类小商品。不管白天黑夜或风雨交加,坚持摆卖。
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森姆的小生意做得有起色了,并租了一个小铺子。为了节省费用,他自己直接到生产厂家进货,一切工作由自己包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子女也长大了,长子阿尔拨·里治曼,次子保罗·里治曼,三子拉富·里治曼都成为小店的助手。他们一家人起早贪黑地经营,几年后,有了一点积蓄。森姆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到,欧洲是个福利社会,环境虽好,但地方小,市场回旋余地不大,加上税收率高,经商不如美国、加拿大理想。他经过反复思考,亲自到加拿大、美国旅游考察,决定向这两个市场进军。
1956年,森姆决定派三子拉富前往加拿大创业,在那里设立一间瓷砖公司,从事瓷砖的买卖。战后的加拿大,经济已逐步由恢复走向发展,建筑业一派兴盛,对建筑材料需求殷切。森姆把法国的质优款新的瓷砖运到加拿大,由拉富在那里出售。由于钻了市场的空当,迎合了顾客的需求,生意十分好,一年多就赚了不少钱。
森姆看到加拿大市场的前景,于是决定举家迁往那里生活和经营,亲自主理瓷砖公司工作,使该公司业务更为迅速发展。
森姆·里治曼一家到加拿大两三年后,在瓷砖经营中逐步与建筑行业建立了密切关系,犹太人那种经商灵感由此应运而生,森姆觉得加拿大地产业更大有作为。鉴此,里治曼父子决意利用买卖瓷砖业务,从中了解市场动态和熟悉地产客户,把自己的瓷砖生意作为跳板,尽快打入这个大市场。在此同时,里治曼父子还把瓷砖经营范围扩大,经营所有建筑材料、装修材料,随着业务范围扩大,接触的客户面也大了,更有利于进入地产业市场。
里治曼一家的发迹,最突出一点是深谋远虑,循序前进,从来不搞盲目行动或急于求成。为了探足地产业,他们先做实验式经营。他们自有的建筑材料业务,随着生意不断扩大需要租用大量的仓库作为货物周转,为此要支付不少租金。里治曼父子决定自己建筑一座大仓库,这样既可省掉每年支付大量租金,又可探索如何经营地产业务。经过这么试探,他们积累了经验,此举又使里治曼的建筑材料公司成为一个大型企业,声名鹊起。
编者点评:
谁能及时敏捷的最先感受和把握到市场发展的趋势,并能立即采取应变的措施,使顾客由此而引发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信定会获益良多,通常可以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如果市场上对某种产品需求的趋势已经出现衰退或正在迅速衰退,而自己毫无察觉,则会蒙受巨大损失。
3、把握市场,放手一搏
在整个竞争压力逐渐增加的情况之下,如果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寻找机会的阶段,寻找投资潜力的阶段,那就落伍了。
王兟,全球著名投资机构德太集团合伙人,TOM集团前任CEO兼执行董事。他在TOM集团任职期间,已经先后兼并了40多家企业,将TOM的收入提高了36倍。对于王兟这样的经理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在哪里任职,关键要看能否授予他足够多的资金额度,让他可以不失时机地将一个个目标企业收归名下,从十几年前的获多利投资、高盛,到后来的TOM集团,再到如今的德太,王兟的岗位在变化,但角色却始终是一个伺机而动的“投资人”。
牛津的学毕业的王兟很想去美国这个西方最大最繁荣的经济体看看。1989年,王兟在数十名牛津和剑桥毕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著名的麦肯锡顾问公司录用。但是不到三个月,王兟就险遭解雇——原因是“与美国学生相比,牛津毕业生的进取精神和动手能力都显得不够,例如使用电脑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人。”王兟认识到,别人的尊重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实力、业绩和胆略上的。牛津训练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自己的优势,灵活的大脑功能足以弥补笨拙的电脑技能。从不服输的王兟决心向公司证明自己的实力。
王兟参与的第一个案例是为一家大型航空公司提供经营建议。王兟花了许多工夫观察和研究,最后提出了三个简单的事实与结论:第一、这家航空公司只有几条航线是赚钱的;第二、要成为飞行全美的航空公司,必须要在美国最大的100个城市提供服务;第三、在当地的服务市场占有率一定要达到10%以上才能赚钱。既然如此,要使这家公司成为有利可图的全美航空公司,就须依循相应的逻辑改革:第一、增加赚钱航线的班次;第二、在百大城市提供服务;第三、把每个城市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0%以上。这个方案令公司的同事和管理层对王兟刮目相看。王兟也从中学到了解决企业问题的诀窍:将复杂的问题切割成按重要性排列的一系列小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王兟在麦肯锡另一项为人称道的成绩是建立了公司内部资料共用系统,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在麦肯锡打工之余,王兟自己还开了一家公司——与朋友合伙做高尔夫球场管理以及房地产生意。1991年,美国政府要将部分军用物业转为民用。当时美国人都认为这些老房子没有什么用处。王兟却看准美国社会老龄化趋势,联合一家经营老人公寓的公司,共同出资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下两幢政府物业。王兟将它们翻新装修,改建成500多套适合老人居住的房间,以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服务很快全部租了出去。这是王兟淘到的第一桶金,以较少的投资创造了相当理想的现金流量。
1992年11月,王兟辞去了麦肯锡的工作,加盟香港投资银行界,进了汇丰银行属下获多利直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随后转往著名的高盛投资银行发展。
王兟在高盛最成功的个案,要算对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投资案。当时,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产业。如果能捷足先登,将来必定有资本增值的空间。美国两亿多人口就有1,000多家保险公司,中国12亿人口却只有八家保险公司,因此投资平安保险深具发展潜力。但当时有同事反对说,中国的保险业因属国有企业而没有多少发展空间。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也否决了平安保险投资案。王兟力排众议,向公司高层据理力争。最后,王兟的意见终于被采纳,而且事实也证明他的意见是对的。当时投资的3,500万美元,现在市值已超过五亿元,增值达14倍以上。
几年投资做下来,王兟见过的企业多了,他更想做的是能够亲自运作一个企业。而此时和黄集团所属的TOM网络公司也在物色一个投资业务主管。和黄高层把目光聚焦到王兟身上。对王兟来说,TOM这样一个有150亿港元市值的上市公司是一展雄心的理想舞台。他毫不犹豫地加入TOM,担任首席投资官,不久又接任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
王兟一上阵就把并购作为重头戏,在短短12个月内实施17项并购,价值总额达22亿港元,约合2.82亿美元,并购对象涵盖户外广告、体育推广、台湾的印刷媒体和大陆的广告公司。包括收购鲨威体坛网站100%股权;并购163网站,将其600万注册用户收编到TOM旗下……各种统计数字表明:世界上60%的并购案都是不成功的。在中国,成功的数字更低,还不足20%。可以说,大中华地区还没有一个运用兼并手段去壮大企业的成功先例。王兟决心敢为天下先,决心为两岸三地的媒体企业闯一条产业整合的路出来。
王兟在这些并购行动中采用了自己最娴熟的资本运作手法,尽量用公司股票,而不是现金来收购很多资产。这不仅把公司市值利用到淋漓极致,而且也为日后的产业整合策略作好铺垫。
虽然TOM网站的浏览量在不断增加,但王兟很清楚这并不意味着成功。互联网业也是一盘生意,必须有保证盈利的商业模式,否则难以生存。TOM要站住脚必须要有大的收入来源。当时的TOM和所有网络公司一样,单靠网络广告作为盈利模式。王兟就与董事会及经营团队讨论两个问题:一是网络广告到底有没有高成长性?二是聘用一批全新的员工团队来生产网站内容,从成本和效率看,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显然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怎么办?只有与传统媒体结合,走网上网下互动的跨媒体广告经营模式。
TOM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由一家纯网站转型为跨媒体公司,和市场上占领导地位、经济收入良好的报章、杂志、电视节目、户外媒体等传统媒体合作,在经济上联合搭建一个跨媒体的平台。广告客户要打广告,公司可以从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媒体到互联网提供一揽子计划。这种模式所产生的连锁效应是,公司内部营运的现金流量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