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6136400000028

第28章 疼爱孩子,但不要溺爱

世上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孩子长大了,也就根本无法管教了。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孔子说:“少年养成的习惯,就像天性如此,长期养成的习惯,就像自然生成的一样。”因此,孩子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威严而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敬畏而生孝心。可是有很多父母对待子女,都是溺爱和娇宠胜于教育。对孩子的很多方面都是应训诫时反而纵容迁就,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孩子骄横的习惯,最终成为一个品德败坏的人。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情感的折磨与痛苦,也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会走向反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经常会感叹:“我们小时候什么也没有不是也过来了,现在这孩子什么都有,却老是不满足。”确实,由于家长们习惯于过分关注孩子们的物质需要,过分地给予子女物质享受,使孩子变成了永不知足的“王子”、“公主”,到头来,想管都没法管了。

其实,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父母的思想、教养方式、行为准则息息相关。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小孩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本来,孩子是没有自理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家长来满足。而父母们也乐于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唯恐落在他人之后。其实,对孩子的需求全部予以满足首先就是一个大错误。过分溺爱孩子,等于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日后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工作、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误入歧途。

一位妈妈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冷冷地说:‘我妈过生日关我屁事!’听了这话,我的心都伤透了,每次他过生日,我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

“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一位家境富裕的母亲,见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就对女儿说:“你不用着急花钱,爸爸和妈妈这些钱,以后还不都是你的?”

谁知女儿听了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厉声对妈妈说:“我告诉你,从明天开始,你要省着花钱,这些钱都是我的了!”

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换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她的儿子,儿子成了大款的儿子,上了贵族学校。妈妈想儿子,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嫌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母亲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受到这样的惩罚?十几年的爱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回报!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做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通常,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孩子很少能遵守和实行。原因就是孩子总是想贪图自由,无人管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做父母的由于对子女的疼爱,经不住孩子的纠缠,放松尺度,不敢严格要求。就如同总是量刑从轻,社会上不法分子就会猖獗,社会秩序就会紊乱一样,后果不堪设想。例如在大街和马路上,汽车必须严格遵守城市交通规则。如果开车的人都乱闯红灯,必然会车祸不断。所以城市交通规则对司机是一种约束,大家都必须遵守。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制定和遵守生活、学习制度,对孩子确实是一种约束,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不溺爱孩子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一些方法、策略更是不可或缺。小孩虽小,可心里明白,自己所依靠、所依赖的就是父母。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轻易甚至粗暴地拒绝孩子的需求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受到损伤,产生不安全、无所适从的感觉。当你准备不溺爱孩子,不迁就孩子的要求时,要三思而后行,决定之后就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要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感到家长不是通过干涉自己的自由来管自己,而是自己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让孩子自幼明白道理与克己节制,心理有承受一定的挫折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亦是大有裨益的。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对孩子应该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守规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时会有些困难,看似不近人情。但只要父母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