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6136400000036

第36章 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社交能力是缔造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身心健康的必需,是事业成功的必需,自然,也是人生幸福的必需。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脉网,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以及将会有何作为。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源于良好的人脉网。”的确,一个人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他的一生必然会无比孤独与寂寞。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成功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所在的社会。人们常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以智取胜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更加需要与他人良好地合作。只有懂得与他人交流相处的技巧,维系与朋友感情常温的招法,才能做到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儿童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儿童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

近年来,有些专家提出一个新观念——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内涵就是让同伴一起交往,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样更容易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

孩子们都渴望朋友。但是现在,很多孩子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不合群”的孩子越来越多。不合群的孩子有着很多的困惑和迷惘,时常陷入孤独、寂寞和多疑的不良情绪之中,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做父母的,一定要有意识地开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在同龄人中学会交往。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是人与社会交往的一条纽带,可是人际关系却不是一日之间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一个人的成功,15%基于他的专业技能,85%则取决于他的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像播种一样,播种越早,收获越早;撒下的种子越多,收获的也就越多。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终究会长大,会独自走向社会。他们能否独立生存,能否获得成功,主要看他们能否与人和谐相处。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往能力使人变得完善。社交能力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不仅孩子要学,父母也要学。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呢?

1.利用教育资源,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

著名教育家刘绍禹先生告诉我们:家人不要太亲近儿童,儿童应该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儿童总是与家人在一起,就会产生依赖心理甚至自卑心理,将来步入社会就会感到很难适应。目前,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独生子女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进行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利用这种资源,首先是放手让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孩子与孩子思维方式相同,相互容易沟通和理解,他们在一起跑跑跳跳、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既能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又有利于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孩子在游戏玩耍时,常常会发生矛盾和纠纷,如争抢玩具、分配角色等,这时,就要引导孩子从中学会独立解决纠纷,学会合作、轮流、分享、礼让等。

2.鼓励孩子多与大人交往

如果孩子怕见生人,做家长的可以适当管管,鼓励他去对邻居、客人要热情、谦虚、礼貌,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美国心理学家哈伯特教授指出,孩子从小与大人交往,有利于孩子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孩子长大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家庭以外的成人进行交往,是孩子教育资源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如让孩子从小学习和养成对大人有礼貌,学会去分辨和判断社会角色而选用称呼,学会需要别人帮助自己时要说“请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等礼貌用语。学会尊重大人和长者,如不干扰成人的活动,不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讲话等。总之,使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学会判断和分辨社会角色如男女老幼、亲朋邻居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品德素质和发展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其记亿、想象、思维、表达以及意志行为。

3.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全家人的和睦相处。家长疼爱子女,儿女孝敬父母,彼此关心照顾,共同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管教氛围。孩子在这种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与人融洽相处之道,其人格也会不断完善。

家人要引导孩子与亲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孩子,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4.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这里说的是要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如怎样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称谓招呼别人;当别人正在活动时,能以适当的方式请求参加;当轮流使用器具、玩具或活动时,能耐心地等待;当需要向别人借东西时,会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并在用后及时归还;当集体使用玩具、用具时能与同伴共同分享,不独自占有;当同伴提出加入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时,能乐意接受;在活动中能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而又不盲从,并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愉快地与同伴合作。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孩子和朋友交往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朋友之间要相互信赖,彼此尊重。家长应告诉孩子可以被接受的游戏方式,鼓励孩子说出“我跟你玩好不好”等一些有礼貌的话,并让孩子知道别人喜欢他这样,而不喜欢不礼貌的孩子。家长应该经常赞美孩子,也教会孩子学会赞美别人。孩子自己如果能说出“你很棒”、“好漂亮”之类的话,则可以赢得不少朋友。

有些孩子因为性格、环境等原因,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常常表现得胆小、紧张,家长希望能尽快改变孩子这种胆怯的习惯,使他们能大方自然地与人交往。那么,家长应怎样帮助孩子呢?

(1)对于性格原因造成的胆怯行为,家长不要急于纠正,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纠正的过程。在尊重孩子意愿、不威吓孩子的情况下,使孩子逐渐投入外界去接纳新的人和事物。

(2)因环境原因造成孩子的胆怯行为,家长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和环境。如邻里之间的走访,带孩子外出做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到公园、街上看看往来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让孩子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若遇到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鼓励孩子主动接近,一起玩耍……

(3)父母应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既不溺爱,也不苛求。在带孩子做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动中,可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提出一些适度的要求,指导孩子在客人面前的举止行为;活动结束后也应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5.教育孩子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孩子是愿意与小伙伴一起玩的,但常常为了争夺一件玩具或争当某个角色而发生争吵,甚至哭闹,这是正常的现象。作为家长要正确引导和教育,使孩子与小朋友能尽量不争吵,即使有了矛盾,也能很快解决。

三岁以前的婴儿不会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长要想法找来邻居的孩子,教他们一起玩,让他们拉拉手,家长同他们一起唱歌,使他感受到和小朋友玩的愉快。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孩子长到三岁时,就已经产生社会交往的欲望。这是孩子社会交往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提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条件,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交能力。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与小朋友搞好共同游戏,感到与小伙伴一起玩比独自一个玩或与成人玩有意思。家长要告诉孩子,为了玩得好,在游戏中要互相商量,尊重别人的意见,要有谦让精神,不怕吃亏。别人冲撞了你,要谅解人家,只有这样,游戏才能玩得好。小朋友想看你的新书、新玩具,也应愉快地给别人玩,不要自私。能这样与小朋友相处,长大了,集体主义思想就比较容易形成了。

6.接纳孩子的朋友

家长应注意,不要轻易干涉孩子的交友,孩子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朋友,他们需要在朋友那里得到的首先是安全感。有时孩子觉得朋友可贵的地方,父母不见得会看得到。因此,当孩子的小朋友到家来玩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表示欢迎,分给糖果和玩具。孩子之间的交往,比孩子与成人的交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孩子们在一起,为了玩好,需要互相商量,这就培养了他们尊重别人意见,互相友爱的品质。在游戏中又发挥他们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