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6136600000013

第13章 开口是金的说话技巧(3)

隐约含蓄,巧妙拒绝

交往中难免会有别人对你提出各种各样的请求,尤其是在你位高权重、很“有用”的时候,或者是你朋友遍天下、颇有“及时雨”风范的时候,请你帮忙的人肯定络绎不绝。可是谁都不是活神仙,对于能够帮上忙的事情固然应该为朋友尽力、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是有些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者不方便办,或者根本就是无礼的要求时,你该怎么办?是硬着头皮挺下来、自己吃哑巴亏,还是直接反驳搞得大家不欢而散?谁都不喜欢被拒绝,但有时候我们又必须去拒绝他人,该怎么做呢?这就需要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仔细斟酌你的语言,把话说得漂亮些,既达到目的也保全了他人面子。把“NO”说得不像“NO”,这就是艺术。

宋朝吕蒙正曾3次为相,有人送他据说能照200里的古镜,吕蒙正幽默地说:“脸面不过像碟子一样大小,哪里用得着照见200里的镜子呢?”又有人送古砚给他:“这古砚不需加水,只要一呵气就湿润得可以磨墨写字。”吕蒙正半开玩笑地说:“即使一天呵出10担水,也不过值10个钱罢了。”

对别人送的珍品,吕蒙正自然是懂得的,但他故意用些不现实的、不关痛痒的话加以贬低。别人从实处说礼品功能好,他却故意从虚处理解,礼品的某种功能并不好使,而他设想的功能并无存在的必要。但幽默的效果却很好,好像不是自己想拒礼,而是别人送的礼品不恰当。幽默大智若愚,使得对方啼笑皆非,不好再坚持送礼。

有时候对于别人的请求,我们也不能只考虑一时满足一个人的要求和心愿,而应该考虑一下,有多少人跟他们有一样的请求?如果我今天破例答应了这个人,那今后有更多的人提出同样的要求时,我还有没有退路?这时候,否定是必然的,但是要委婉一点,让对方知道自己不能帮助的原因,巧妙地让其自己退却。

某公司有位专家,因事向领导请一星期的假。可领导只给他3天假。领导说:“你是个能干的专家,别人需要7天办的事,你3天就能办妥。”专家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办公室,他若反驳领导的话,无异于承认自己是个笨蛋。这种拒绝法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如果对方不接受你的拒绝,那就是承认自己不行,又有谁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呢!

得体地拒绝的内涵其实很简单,就是既不让自己为难,也不让对方难堪。那么,给对方留个台阶下,让对方开开心心地收回自己的要求,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避免因为拒绝而得罪人。有一些情况是不敢拒绝、不能拒绝,但又不得不拒绝,那么找个台阶让彼此各退一步,就是很好的办法。

楚灭秦时,刘邦、项羽各领一支兵马向关中进发,并按楚怀王之约,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先进了关,理应立为关中王。可是项羽自恃兵多,不仅自封为王,而且打算将刘邦放到很远的南郑去。项羽的谋士范增知道后,极力反对这一主张,他对项羽说,南郑那地方,内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岭之险,让刘邦到那里去,等于放虎归山。项羽向范增问道:“有没有办法杀死刘邦呢?”范增顿生一计:“等刘邦上朝时,大王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看如何?如果他说愿意去,就证明他想到那个地方养兵练将,日后好与大王争夺天下,于是你就下令将他绑出去杀了。如果他回答不愿意,就证明他不把大王放在眼里,于是也有理由将他杀了。”

项羽听后,欣然同意,待刘邦上得殿来,便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刘邦听后,知道不妙,略加沉思道:“大王,臣食君禄,命悬于君乎。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留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听后,无可奈何,只好改口说:“南郑你就不要去了。”刘邦道:“臣遵旨。”

面对“命悬于君”的难题,足智多谋的刘邦,巧妙借助模糊语言摆脱了项羽、范增所设的圈套。他的答话,既没有回避问题,又绕开了问题的焦点,使人无法抓住把柄。这正是模糊语言所发挥的作用。

有时候幽默一下,装装糊涂,也是一种拒绝的好方法,在嬉笑怒骂、幽默诙谐中表达出本意,那些聪明人自然也就明白你的意思,不会不知趣地强求了。

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向他求学、求教的人就已经很多了,以至于先生住的小巷终日不断传来脚步声和敲门声,惹得先生自嘲说:“我真成了动物园里供人参观的大熊猫了!”

有一次先生患了重感冒起不了床,又怕有人敲门,就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四句:“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如敲门窗,罚款一元。”先生虽然病了,但仍不失幽默。

此事被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知道后,专门画了一幅漫画,并题云:“启功先生,书法大家。人称国宝,都来找他。请出索画,累得躺下。大门外面,免战高挂。上写四字,熊猫病了。”

这件事后来又被启功先生的挚友黄苗子知道了,为了保护自己的老朋友,遂以“黄公忘”的笔名写了《保护稀有活人歌》,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歌的末段是:“大熊猫,白鳍豚,稀有动物严护珍。但愿稀有活人亦如此,不动之物不活之人从何保护起,作此长歌献君子。”呼吁人们应该真正关爱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

答应别人的请求总会让人很开心,可是有些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学会说“No”,以避免因一时的热血最终让自己为难。拒绝别人的时候,总的原则就是要让对方理解你、接受你的拒绝而不产生过分的不满,至于还高高兴兴地接受你的拒绝,那就要看你对语言的运用功力了。说“Yes”让人开心不难,可是说“No”还能让人心服口服,这样的语言大师谁不崇拜呢?

知己知彼,以实攻心

打蛇打七寸,说话、交往也要抓住重心。有的人也许你都认识了一辈子,也没成为铁杆朋友;有的人可能刚刚谋面就跟你一见如故,很顺利地办成很多事情。总结一下这些情况你就会发现,如果你身上的某一点打动了对方,可能就会让你们成为莫逆之交;可是如果你们只会交流一些皮毛,那肯定认识了几十年也还只是泛泛之交。这就要看你是否抓住了对方的“七寸”,以实攻心,拉近距离。

有一位穷秀才想赴京赶考,却苦于没有盘缠,无奈之下他想起当地有一位隐居山间的姓刘的老翰林,希望能从他那获得些资助。但是听人说这个老翰林生性孤傲,于是在登门拜访之前这个秀才先献上一首诗:“翻山渡水之名郡,竹仗草履遏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诗的前两句写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贵地拜访学尊,第三句暗指刘氏能摆脱俗事纠缠,在山间过隐居生活,末句则写明了他目前遭受饥饿的现状,也暗示了前来拜访的目的。刘翰林一见信上的诗,对他的才气很是赞赏,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不少纹银。

这个穷秀才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他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准确把握了自命清高者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却大多洁身自好,所以不愿与常人交往,却倾心于有才华的人,因此想要获得他的青睐,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交谈中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你的才华与学识,因其爱才便会自开家门。

与机灵的秀才相比,下面的这位面包商是在屡经失败之后终于变聪明的。所幸的是,他们都得偿所愿。

达威尔诺先生原想为纽约一家旅馆供应面包。4年期间每周他都去找旅馆负责人。他甚至在旅馆里租了间房间,住在那里,以便达成交易。不过,到底还是没能谈成。“但后来,”达威尔诺先生说,“我考虑了人的相互关系的本质以后,我决定改变策略,弄清旅馆负责人对什么感兴趣。我了解到,他是美国旅馆服务员协会的成员。他不仅是这一协会的成员,而且还是协会的主席。无论这一协会的代表大会在什么地方召开,即便是跋山涉水、漂洋过海,他也会出席。于是,第二天见到他,我开始谈起这个协会。结果如何?他非常起劲地给我谈了半个小时。我一下子明白了,协会是他爱谈的话题,是他的嗜好。当时,我压根儿没谈面包的事。可没过几天,旅馆的财务管理员给我打电话,请我带样品和价目表去。”“我不知道您和他在一起干了些什么,”财务管理员对我说,“但是您可以相信,您现在可以和他达成协议了。”

“想想吧,我想达成这个协议已经有4年了,假如我早了解到这个人对什么感兴趣就和他谈些什么话,早就达成协议了。”

你见过那种不听不问、一见到病人就开药方的医生吗?你和一个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不管不顾就滔滔不绝地说话,就相当于不问病人就开药方的医生,效果怎么会好呢?你一定要对对方有所了解,才可以确定自己该怎么做才会最有效。

以实攻心,就要抓住对方最关心的关键点。有时候这个关键点不是兴趣,也不是显而易见的身边事,你就多观察他的家人和周围的人,从周围间接地看看他感兴趣的兴奋点究竟在哪里。

查尔斯在纽约市一家大银行任职,奉命写一篇有关某一公司的机密报告,他知道某一个人拥有他非常需要的资料。于是,查尔斯去见那个人,他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当查尔斯被迎进董事长的办公室时,一个年轻的妇人从门边探进头来,告诉董事长,她这两天没有什么邮票可给他。

“我现在为我那12岁的儿子搜集邮票。”董事长对查尔斯解释。

查尔斯先生说明他的来意,开始提出问题。董事长的说法含糊、概括,他不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无论怎样好言相劝都没有效果。这次见面的时间很短,没有实际效果。

“坦白说,我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查尔斯说,“接着我想起他的秘书对他说的话——邮票,12岁的儿子,我想起我们银行的国外部门搜集邮票的事,从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上取下来的邮票。”

“第二天早上,我再去找他,传话进去,我有一些邮票要送给他的孩子。我是否很热诚地被带进去了呢?是的。他满脸带着笑意,客气得很。‘我的乔治将会喜欢这些。’他不停地说,一面抚弄那些邮票。我们花了一个小时谈论邮票,瞧瞧他儿子的照片。然后他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我所想知道的资料全都告诉我,我甚至都没提议他这么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诉了我,然后叫他的下属进来,问他们一些问题。他还打电话给他的一些同行,把一些事实、数字、报告和信件,全都告诉了我。”

查尔斯就是抓住了董事长心疼儿子这个“七寸”,以巧妙的方式打动了对方的心,从而获得了生意上的成功。

如果你能事先探听到对方的消息自然好,如果不能也没关系,你照样可以临时了解他,并根据得到的信息作出反应。当然,这需要你处处留心。

一次,一名推销员去一位大学教授家里推销保险。这位教授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动物学专家。他对自己以前的保险代理人不满意,认为他们没有向自己提供较为完善的保险计划。

见面后,他细致地介绍了自己目前的保险安排和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所作的调整计划,并问了很多技术性问题。他问这些问题的目的好像并非是想知道答案,他的目的更像是在考查推销员的知识。推销员屡次想要把谈话引入正题,但这位客户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推销员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毕竟他不是专程前来听这位先生讲课,况且他的“课程”并没有拉近彼此的距离。于是他准备告退。

这时候,这位教授接了一个电话,内容是关于他的课程。大概可以听得出来,他下学期要开一门关于考拉熊的课程。在电话结束后,推销员便和他谈起了这种澳洲的小动物。

“你知道考拉熊?”教授的表情让他感到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这确实是一种很可爱的小动物,以前我看过有关的报道。”推销员实事求是地回答。

这位客户的态度彻底改变了,他不再提问,而是对推销员的提问给予详细的回答。

于是,那天除了从教授那里知道了许多有关考拉熊的专业知识外,他还收获了一张订单。

以实攻心如果能够建立在对对方的了解之上,那就更轻而易举、易如反掌了。

有一对夫妻,丈夫趁妻子周末回娘家之际,邀请了自己的哥们儿在家吃喝玩乐,把家里弄得一片狼藉,哥几个全都醉倒在床上。妻子回来后,见此状立即拿出主妇的威风,大喊:“都给我起来!”自然,丈夫的哥们儿前脚一走,后脚便是夫妻之间的内战爆发。两人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争吵得十分激烈。丈夫怒不可遏,高高地举起一巴掌,正欲打下去,那妻子却突然狂笑道:“好,好,没想到你还真进入角色了……你打吧,这一巴掌打下去,你会后悔一辈子的!”说也奇怪,此言一出,丈夫那高举起的手掌便戛然而止,一场冲天怒气也化为乌有了。

妻子很明显知道丈夫不会打自己,故意激他一句,正好点中了他心理的穴道,一句话的效果比一百句劝解的效果都好,一下子停止了争吵。

总之,人们总是愿意认同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或者共同的爱好、兴趣、经历的人,也会不自觉地认同那些关注自己、关心自己所在乎的事情的人。如果你能够抓住他们的“七寸”,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动对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