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6136600000015

第15章 开口是金的说话技巧(5)

以退为进才能达到说服目的

为了达到目的我们都会一往无前,可是就像走路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向前走,不肯走弯路,或者不肯后退一下暂避风头,一味地横冲直撞可能也没什么好结果。说话也是如此,谁都想通过谈话达到一定的目的,可是你要知晓,并不是咄咄逼人、言语犀利、步步紧逼就能达到想要的结果。有时候为了说服别人,我们必须以退为进,适当来点小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几名日本战俘和几名德国战俘,被关在苏联西伯利亚的某个集中营。集中营的日本军官,每天都可获得15克的砂糖,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种供应停止了四五天。日本军官们都非常生气,他们决定要对这种待遇进行抗议。

于是,这群义愤填膺的日本军官,一见到苏联的财务官来了,就大声责问:“喂!你们!为什么不再分配给我们砂糖了?”他们态度强硬,语气咄咄逼人。

“很简单,因为仓库里已经没有砂糖可分配给你们了。”财务官爱理不理地说。

“哼!这叫什么啊?按照国际俘虏法的规定,我们每天有权得到定量的砂糖,你们这么做是违法的,这是虐待俘虏的行为呀!”

“哦……国际俘虏法?我也听说过,但砂糖并不是国际俘虏法买来的啊,上级没配给下来,我们怎么分配给你们呢?”

财务官说完,忽然注意到房里挂的一幅画,便问:“这是什么?”

“这是我们神圣日本的象征。”

“象征?”财务官摇摇头说,“你们日本很神圣?”

这个反问可把这群日本军官激怒了,他们大声叫着:“天地、正义……”

财务官扬长而去。不久,他来到德国军官的集中营,一抬头就见到房间正面悬挂着斯大林的画像。他微笑着说道:“嗯!好!好!”

一些德国战俘毕恭毕敬地给财务官泡了杯茶,并画龙点睛地说了一句:“不成敬意、不成敬意,如果茶里再放些砂糖就好喝了。”

财务官喝了几口茶便走了。

第二天,德国战俘营里便配给了砂糖,而日本战俘仍然没有配给。

日本人一味用强,这种不聪明的方式,只会使对方恼怒,当然得不到好处;而德国俘虏却用了看似软弱、讨好的语气,以“以退为进”的办法,看似软弱,实则刚强,最后,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东西。

话有时候也不是越说越明,就像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场合,最重要的就是让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而不是寻一些理由来强迫他屈服,如果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某山区在修路时,放炮炸石砸断了一家农户的梨树。这棵梨树是这家农户的财源,主人揪住村支书要他赔。

负责的村支书说,秋后一定赔偿,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一拥而上,把支书好一顿打。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第二天开村民会,闹事的人也觉得理屈。

不料,村支书开口竟作检讨:“老少爷们,我还年轻,得大家帮扶。哪个活我安排错了,哪句话我说得不对,大家担待,我作检讨。”对被打的事竟一字不提。

后来闹事的人找到支书,当面认了错:“你是为全村,我是为自家,我错了!今后你咋说,我咋干,听你的。”

村支书是很懂得交谈之道的。为了开辟富裕之路,他忍下了个人委屈。但是,他的忍让和退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坚强;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一种有效的以退为进的方法。

在说服过程中,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将计就计,顺着对方的前提进行推理,最后,得出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对方的错误。

我们再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一天歌德和他的一个对手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相遇。对方说:“本人有个习惯,从来不给蠢猪让路。”歌德说:“我则恰恰相反。”说着,主动给对方让了路。

萧伯纳与一个大腹便便的资本家坐在一起,对方用挑衅的口气说:“萧伯纳,看看你消瘦的身体,让别人知道大英帝国遭了饥荒。”萧伯纳说:“是啊,那么你们就是饥荒的原因。”

上面例子中的歌德和萧伯纳面对对方的侮辱,并没有直接反击,而是首先肯定了对方的逻辑,然后,再顺着对方的话语来反驳,让对方张口结舌。可见,以退为进的说服好处多多,成功率高。

有时候,退一步不仅是在语言上先缓一下,也需要先把自己的锋芒收敛回来,将自己的闪光点先遮挡一下,避免让对方产生厌恶情绪,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

彼得是矿冶专业的高才生,他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又进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深造,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然而,虽然他有着这样的文凭,可当他来到美国西部的一个大矿找工作时,却发现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按照预约的时间,彼得走进大矿主的办公室,准备面试。他先把自己的文凭递上,心想对方看了之后一定会感到满意。可大矿主对此一点也没有兴趣,断然拒绝了他的求职要求。

“先生,正因为您有硕士学位,所以我就不能聘用您,”大矿主毫不客气地说,“我知道,你们学了系统的理论,可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我可用不着这种温文尔雅的工程师。”

原来,这位大矿主并不是什么有学历的人,他是工人出身,一步一步地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后来成为大矿的“掌门人”。此人生性耿直,脾气还很倔犟。由于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所以他不喜欢有学历的人。尤其对那些张口能讲出一大套理论的工程师,更是没有一点的好感。面对应聘时出现的这种尴尬和无奈,聪明的彼得脑子一转,很快想出了对策。

他微笑着说:“大矿主先生,我想向您透露一个秘密,可您得事先答应我一个条件——不告诉我父亲。”大矿主对此颇感兴趣,表示决不泄密。

“说真的,我在德国佛莱堡大学的3年时间一直是在混日子,什么东西也没有学到。”他小声地告诉对方。一听完这话,大矿主的脸马上由“阴”转“晴”,哈哈大笑起来,然后当场拍板:“很好,您被录用了,明天就可以来上班。”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彼得审时度势、灵活多变的机智,他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说服他人时,让步是一种暂时的虚拟的后退,是为了进一尺所做出的退一步。

由此可见,以退为进的交谈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说服策略。它表面是退缩,实质是进攻,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就像拉弓射箭,先把弓弦向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射得更远。以退为进的无穷魅力就在这里。

迂回曲折,绕个弯子巧说话

林语堂在《论中西画》一文中写道:“文章无波澜,如女人无曲线。天下生物都是曲的,死物都是直的。自然界好曲,如烟霞,如云锦,如透墙花枝,如大川回澜;人造物好直,如马路,如洋楼,如火车铁轨,如工厂房屋。物用惟求直,美术则在善用其曲。”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在道理上都有相通之处。比如说道路,就交通而论,以笔直畅达为好;就审美而论,以曲折有致为好。所以公园里的路大多曲径通幽。同样的道理,我们说话写文章,如果直抒胸臆,尽可一吐为快。但是,在社交过程中,出于礼貌原则,往往要说得含蓄委婉。有时,为了幽默逗趣,也故意把话说得折来绕去。所谓折绕,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白,而是采用迂回曲折的说法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

在一次招待外宾的宴会上,有一道杂锦汤,看上去是万绿丛中数点白,来自阿拉伯的客人问那白色是什么?翻译一时忘了鸡蛋一词,便急中生智地说:“这是公鸡夫人的孩子。”外宾先是一愣,然后会意地大笑起来。

杂锦汤中的白色物是用鸡蛋清做成的,翻译由于忘了阿拉伯语中的鸡蛋一词,便绕了几个弯子还有些词不达意,但是当外宾明白了他所说的是何物时却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折绕可分为以下4类:

第一,所属式折绕

即在说及具有所属关系的人和事物时,只说相伴随的供人使用的事物,让人意会到它的主人;当要表达其一行为的结果时,不是一语道破,而是述说伴随事物的变化。

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担任律师期间,有一天他步行到城里去。车辆从他身后开来时,他喊住了驾驶员,问:“能不能行个方便替我把这件大衣捎到城里去?”

“有什么不能呢?”驾驶员回答说,“可我怎么让你重新拿到大衣呢?”

“这很简单,我打算裹在大衣里头。”

林肯不直说自己要搭车,却通过主从关系的联想,说要把自己穿的大衣捎回去,而自己则裹在大衣里,这种颠倒主次的说法,新颖别致,诙谐幽默。

“你丈夫到赌城去了吗?”玛丽问她的朋友道。

“是的。”白洛克太大回答道。

“他赢了还是输了?”

“他去时只坐一部价值30万元的汽车,回来时却坐价值50余万元的大巴。”白洛克太太低声回答。

白洛克太太的回答,可以使人想象到她丈夫输掉了那辆小汽车。

第二,对应式折绕

即不直接说出某一人和事,而是说出与之对应的人或事物,让人从中悟出或者推导出来。如明代钟惺的《谐丛》载:

有一个性卢的先生晚年丧妻,再娶了一个年轻的祝氏,然而祝氏认为这门婚事不如意,每天皱着眉头。卢先生问道:“你是不是嫌我年纪大了?”祝氏回答说:“不是。”“那是不是嫌我官职卑微?”祝氏回答说:“不是。”卢先生不解:“那是为什么?”祝氏说:“不怕卢郎年纪大,不怕卢郎官职卑,只恨妾身生太晚,不见卢郎年少时。”

祝氏进行了换位思考。不直截了当地说她的丈夫年纪大了,却说自己出生太晚,年龄大小,不能看见丈夫年轻时的样子。弦外之音,还是嫌丈夫年纪老。

蜡烛铺老板的儿子杉太郎娶了天下第一美人为妻。每遇到一个人,他就极想夸耀一番,可他又不愿露骨地炫耀,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在同行的聚会上,杉太郎说:“我不久前娶了妻,名叫静子,她的妹妹喜美是个大美人,可她俩站在一起,分辨不出谁是姐谁是妹!”

利用姐妹俩同出一源,相貌上有相似之处,杉太郎便借彼夸此,手段可算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