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正人君子,他的思想行为应该象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阴暗行为;而他的才华和能力应该像珍贵的珠宝一样不浮浅外露,从不轻易的向人炫耀。
光明磊落是做人的原则之一,蕴藏才华则是处世的准则。做人不只要有道德,处世更要有道德。道德最好的表现形式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做人行事要光明磊落,不要畏畏缩缩把黑暗藏在心中,更不要赶鼠窃狗偷的勾当。宁可死的光明磊落,也不让自己活的如此龌龊。只要你作到了光明磊落,那就什么都不怕;如果你没有作到光明磊落,那你只能怕这怕那,四处闪躲。
魏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他的父亲曾任马谡的参军。马谡失掉街亭被杀,陈寿之父因谏议不力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剃去头发的一种刑罚)。古人把头发看得很重,所以,被强迫剃发既辱自身,又辱祖宗。依常人之见,陈寿对诸葛亮纵使不怀仇怨,也是心存芥蒂。[A9]
陈寿撰《三国志》时,有人曾担心他会对诸葛亮加以非议;然而,陈寿却肯定了诸葛亮。他在诸葛亮传的评述中说:“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由于陈寿出以公心,《三国志》反映了历史真实,为后人塑造了一个丰满光彩的诸葛亮形象。
光明磊落是一种崇高的修养,蕴藏才华是一种睿智的境界。一个人太出风头,就会遭受打击;一个人过分分完美,反而会遭到挑剔和批评。大多数人能够同情弱者,却敌视比自己强的人,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能狂妄自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丹青爱好者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向住持释圆和尚诉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可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师傅,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释圆和尚听了淡淡一笑,要求其“现场直播”。绘画者问画什么,释圆说老僧平素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饮茶,施主就为我画一把茶壶一个茶杯吧。
年轻人寥寥几笔就画完了,一把倾斜的茶壶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茶杯中,画得栩栩如生。没想到和尚说他画错了,应该把杯子布置在茶壶之上才是。
年轻人说大师有没有搞错啊,哪有杯子往茶壶里注水的。释圆哈哈大笑:“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够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注入你的杯子里?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取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年轻人听后恍然大悟。[A10]
谦虚是跨越时空界限的美德。学问浅少的人谦虚,会得到热情的指导;知识渊博的人谦虚,会得到人们的尊重。谦虚绝不会让人失去什么,只能使人得到他不曾有的东西。
洪应明提醒世人,总想展示自己的才华,是缺乏见识的表现。一个真正学问广博的人,虽饱经学术,却表现甚少;学识贫乏的人却常常卖弄自己。卖弄自己恰恰是招人厌恶、引人嫉恨的典型嘴脸。有的人宁愿把一顶骄傲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也绝不肯谦虚一点。想一想,这是何等地愚蠢啊。
大文学家、大政治家王安石,曾做过宋朝的宰相,晚年闲居在金陵。有一天,他独自一人游览山景,见十多个人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谈论文学,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了起来。
一个年轻人见他坐了许久一言不发,就问:“你懂文学吗?就是诗啊、词啊、赋啊什么的。要是不懂何必在这里白白浪费时间呢?”王安石淡淡地说:“我懂一点,只懂一点。”[A11]
那人见他说懂得,就问:“你尊姓大名啊?”王安石说:“卑姓王,字介甫,号半山,名安石。”众人一听坐在他们面前的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都惊慌地站起来纷纷向他表示敬意。
我们都欣赏内敛的修养,鄙视庸俗的狂躁。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君子的内敛,是一种高层次的修养。真正有本事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张扬的,低调行事,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