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译文: 对于给予别人的恩惠,切不可念念不忘,但是如果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情,却应该时时反省。对于别人给予我的恩德,不可以随便忘掉,但是别人对不住自己的事,却不可老记着不忘。
有些人对别人给予他的好处视而不见,对他的不利却耿耿于怀。殊不知,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自由翱翔。正如洪应明所说,对自己忘功不忘过,对别人忘怨不忘恩,是一条明智的选择。
齐国君主僖公死后,诸位王子相互争夺王位,最后就只剩下小白与皇兄公子纠争夺。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最终还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A23]
曾经帮助客居鲁国的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回齐国他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
于是有人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杀。”但是管仲只是一笑了之,他说:“如果小白要杀我,当初就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既然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
出人意料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也没有想到。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齐国宰相,这与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
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当时在公子纠处当师傅的管仲对当小白师傅的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旁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现在桓公继位了,鲍叔牙就招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
鲍叔牙年轻时就发觉了密友管仲卓越超凡的才智,彼此奠定了笃定的友情。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去做买卖,管仲常常分四分之三的利润。因为管仲穷困,所以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
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鲍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
由这些事,可以看出鲍叔牙对管仲有如家兄一般。而鲍叔牙本身也是个有才略的人,深谋远虑,处事恰如其人,正确无误,推荐管仲为相只是自己策略转嫁而已。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齐桓公平定乱世成为开创霸业的先驱。
[A24]朋友之间互周互济,互相借重,团结一心,这样,不仅能共同做出一番事业来,还能相互倚重,保全自身。人际交往,彼此若能互助互益,必大有裨益。
在生活中,过于“精明”的人总是企图追求“无往不利、无利不往”的效果,希望自己占便宜,把吃亏的事让给别人。真正精明的人知道,社会是一个大群体,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只有大家都能与人为善,互相合作,社会才会进步,个人才能得到真正想得到的东西和快乐。
古人云:施惠无念,受恩莫忘。我们提倡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不要怀有某种个人目的,因为一旦对方发觉自己是被利用的工具,即使你对他再好,也只会适得其反。带着个人的目的去帮助他人,只能得逞一时,终将失掉人心。真心帮助别人,别人对于你的帮助会永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会主动报偿的。
真正的帮助是不以是否有回报作为出发点的,也正因为如此,无私地真诚地帮助别人才是一种最高的助人境界。无私帮助别人,在我们施予的时候,我们也感到一种幸福,心灵上得到一种安慰、宁静、祥和。
做人除了施惠无念,受恩莫忘,还要能够不念旧恶、宽以待人。不要在意他人是否与自己意见相左、不计较他人的过失和对自己的亏欠、不挑剔别人的短处。这是一种大度宽容、高尚的思想境界。
孔子周游到卫国的时候,卫国的君主灵公对孔子很尊敬,他不但对孔子以礼相待,还专门到都城的郊外去迎接孔子。孔子觉的卫君很尊重贤人,于是就在卫国住了下来。
不久,卫灵公要出行,但出行的时候他让夫人和自己同坐在一辆车上,让宦官坐在他们身旁,却让孔子坐另外一辆车跟在他们后面,招摇过市。孔子觉的非常耻辱,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好德象好色一样的人。”再加上孔子在卫国已经住了很久,灵公一直没有重用他,于是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后来卫国发生了政变,冉求问子贡说:“夫子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我也不知道,不过让我去问问夫子吧。”[A25]
于是子贡就走进孔子屋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就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呢!”
听完以后,子贡出来对冉求说:“夫子看来是会帮助卫国的。他不会因为卫国待他不好而怀恨在心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荡,是因为他善忘,存亡、得失、哀乐、好恶、纷扰,全都忘得干干净净,和颜悦色地面对世界,那么,还有什么烦恼呢?小人之所以悲戚,是因为他记忆力太强,功过、名利、恩怨,全都记得清清楚楚,怒目横眉地看待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