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和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导致了内乱,进而引来了外患,终于身死族灭。曹操当即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于是就立曹丕为世子。
我是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啊。
我问你到底立谁好!想什么呢?
贾诩知道如果能帮曹丕继承王位,那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就不言而喻了。但这件事一旦应对不当,很容易引起曹操的猜忌,甚至丢了小命。
曹操开始琢磨立世子的事。曹操现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等二十多个儿子。
但曹操最喜欢曹植。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相像的人。曹植的文学才华冠绝天下,这一点曹操极为欣赏。
汉献帝因群臣之“请”,下诏册立曹操为魏王。曹操大喜,假意推辞三次。就了魏王之位。
贾诩的做法很巧妙。如果他直截了当地为曹丕说话,曹操会发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引来很严重的后果。而他装出若有所思的样子,列举袁绍、刘表父子的负面案例,毫无痕迹地将自己置于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的说服才能够打动曹操,并不招致猜疑。
比如,郭恩兄弟三人都是瘸腿,请管辂卜卦。管辂卜卦后说,郭恩的父亲在饥荒之年曾为了几斗米而将叔伯母推落井中,又扔下一块大石头。所以郭氏三兄弟才有此报应。郭恩知道确有此事,连忙认罪。
太史许芝向他推荐神卜管辂。此时关于管辂的奇闻异事已经传遍九州。魏王宫建成后,术士左慈来访,对曹操一番戏弄。曹操对左慈的幻术惊疑不定,因而成疾,服药也无济于事。
人们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存在着一种“易得性直觉”。就是指那些生动的、容易想像的和具体的事件,要比本质上乏味的、难于想像的或者模糊的事件更容易被认知、记忆、回忆。
还如,管辂指点了一位赵姓少又如,安平太守王基之妻常患头风,而其子又常心痛。管辂卜后说,衙府西头,有二死尸,一个持矛,一个持弓。持矛者主刺头,故其妻头疼,持弓者主刺胸腹,故其子心痛。
挖地八尺,果如管辂所言。王基按管辂吩咐,将二尸体在郊外埋葬后,妻儿不药而愈。
年,向南北二斗星君巧妙祈求,终于让这个命中注定要夭折的少年能够活到九十九岁。
管辂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简直就是贴合“易得性直觉”而量身定做的,从而使管辂非常具有神秘而强大的影响力。
位极人臣,又何必相?你看看我的面相如何?
这不过是幻术罢了,用不着担忧。
曹操请来管辂,向他询问左慈之事。
真的是管辂治好了曹操的心病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说“是”,是因为确实是管辂说完这句话后曹操才康复的。
这句话已经有多人向曹操多次说过,但毫无作用。同样是这句话,在管辂口中说出来就不一样了,曹操顿觉心安,立即不药而愈。
说“不是”,是因为这只是曹操自己内心的认知有了颠覆性调整,管辂只不过说了一句大众都会说的话。可见,对于权威的“迷信”,会给自身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管辂的这句话引起了曹操深深的思考。毕竟,这是“管神医”说的话,一字千金。谁也不会想到,管辂这平平无奇的八个字,竟然改变了当时整个政局的走向!
但管辂的这句话却为这趟列车踩下了紧急制动。尽管“位极人臣”,但始终还是摆脱不了“人臣”的束缚。
曹操就位魏王之后,很快就会采取下一步的“代汉自立”。毕竟,这一辆驶往帝位的终极列车,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住它的狂野奔行。
曹操想起王立的天命说。王立说过“必有新天子出”、“安天下者必曹氏也”。
但曹氏实际上也可以指曹操的儿子一辈。
曹操又想起曹丕出生时望气之人所说的话:“此子贵不可言,非人臣之气也。”自己只能是“位极人臣”,而曹丕却是“非人臣之气”,两相比较,结论就不难得出了。
曹操又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经有几位名士为自己下过定论。
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天命在曹操的脑海中就真相大白了:“如果天命在曹,那么,我还是把最后的任务交给儿子曹丕吧。”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卜占之术流传至今,有很多非常灵验的案例故事。很多唯科学论者斥之为封建迷信,其实这样的看法过于武断。以今日的科学,尚不能解释此类灵异事件。我们应该存疑留观,而无须妄下判断。但请不要忽略占卜之结果对于人类心理以及行动的巨大影响。
心理感悟:迷信只能用迷信来消除。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曹操接到讯报,刘备派张飞、马超前来进犯。
曹操派兵前去抵挡。
他们又找来金祎和吉平的两个儿子吉邈、吉穆一起设谋,决定趁正月十五许都大张灯火、庆祝元宵之际,放火行事,请天子登五凤楼,召集百官,宣布曹操罪证,宣召百姓杀贼。
这个毫无经验的“火攻五人组”的结果当然是被曹操尽数擒住。
老小宗族,全部被斩。
这个计划其实不过是秀才之见。以数百僮仆,怎么能对抗得过曹操的铁甲雄兵呢?但这五个人不屈服于权贵的精神仍然值得尊敬。
这时,侍中少府耿纪与司直韦晃见曹操爵至魏王,十分不满,就商量如何铲除曹操。
但接下来曹操却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将百官全部聚集到校场上。校场上左侧立了一面红旗,右侧立了一面白旗。
昨夜耿纪、韦晃放火焚烧许都,你们中有救火的,请站在红旗之下。闭门不出的,站在白旗之下。
百官想救火者必然有功,于是很多闭门不出的都走到红旗下站立,只有小部分比较老实的人,实事求是地站到了白旗下。
将站在红旗下的官员全部拖去杀了。站在白旗下的官员,给予重赏。我们无罪呀!
你们当时决不是为了救火,而是要帮着杀我的宗族!
曹操的这个做法,毫无道理。人不可能一世英明。特别是一些身居高位者,往往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来。
另一方面则是曹操第一次对“天命”有了一种无奈的敬畏感。他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其实与他奋斗与否并无关系,只不过是命运注定的而已。
既然如此,每个人的披荆斩棘的艰苦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曹操已经渐入暮年,病痛渐渐改变了他的性格,强化了他性格中恶劣惨忍的成分,从而外界的一些刺激会让他做出应激过度的反应。曹操这个英雄一世的人物,也无可避免地走上了他的末路。
曹操要为夏侯渊报仇,但却屡屡败于刘备。曹操又一次想起了天命。曹操此前遭遇过无数的困难与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但这一次,曹操却感到了一种无力感,他不知道自己是该继续努力奋争,还是听候命运的安排……曹操悲痛不已。这件事对曹操的刺激极大,一方面是夏侯渊与曹操有兄弟之情,又是曹操的左膀右臂,追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诸葛亮又派兵多路进逼,曹操亲率大军迎敌,下令夏侯渊向黄忠、法正等发起攻击。但夏侯渊却被黄忠一刀斩杀。
心理感悟:对命运的全盘接受会让你放弃奋斗的自由。
夏侯惇便吩咐各营上下,夜间巡查均用“鸡肋”为号。杨修听说今晚的号令为“鸡肋”,立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不解,便去向杨修询问。
这是因为杨修出身名门,博学多才。而他最为突出的特长就是能够洞察曹操的心思。
杨修现年三十四岁,比夏侯惇小十几岁。
官职也比夏侯惇小很多。但夏侯惇却恭敬地称他为“公”,这说明杨修在夏侯惇及诸将领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德祖公,你为什么要收拾行装?
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这时厨师做好了鸡汤送来。曹操看看碗中的鸡肋,若有所思。夏侯惇进来请示晚间军中所用号令。曹操随口回了一句:“鸡肋!”
有一次,曹操在新建的一座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后,扬长而去。主事之人百思不得其解。
门内加一“活”字,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太阔了。
主事之人立即改造园门,曹操本来是想和下属开个玩笑,也显显自己的智慧。如果下属久猜不出,就得去请教曹操,曹操会很开心。但现在杨修猜了出来,使曹操少了很多快感。
还有一次,曹操在一盒点心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去睡觉了。杨修见了,就取了一个调羹,叫来众人,说:“丞相请客,每人吃一口。”
盒里的点心呢?
哈哈,还是德祖明白我的意思啊。
曹操醒后……丞相写的“一合酥”,拆开来看,就是“一人一口酥”。
大家尊命行事,一起吃了。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众人对杨修更加刮目相看。
曹操怕被近身的人刺杀,就吩咐左右,说他梦中喜欢杀人,他睡着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
但杨修却知道曹操的真实心思,在这名近侍的丧礼说:“可惜啊,你不过是一件工具罢了。”
杨修的话,让在场的人深感杨修是唯一能够洞悉曹操心理的人。
曹操“醒”来后惊问:“谁杀了我的近侍?”左右据实以告。曹操痛哭流涕,将这名近侍厚葬。
一次,他睡觉时把被子踹到了地上,一名近侍前去拾捡被子。曹操一跃而起,将这名近侍杀了,然后上床继续睡觉。
反正都没意思!
曹操的心理其实有些矛盾。如果没人识破他的用心,他会觉得没意思。
但像杨修这样很快就猜透他的心思,也让他觉得没意思。
曹操却因此事对杨修有了很大的看法。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内心的秘密被他人一览无余。尤其是曹操这样大权独揽的人,更不愿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尽数“裸露”。
杨修智商很高,情商却严重不足。你尽可以探知曹操的心理,却绝不能宣之于众,并以此当做炫耀的资本。
曹丞相裸照门喽!
曹操的度量还是挺大的,并未计较,对他仍然十分器重。
这更让杨修得意忘形,也让众人对杨修顶礼膜拜。杨修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凌驾于曹操之上的“神”。
所以,夏侯惇才会恭恭敬敬地向杨修请教。
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进不能胜,退恐人笑,正如鸡肋。来日魏王必然班师回都。
所以我早做准备,以免临行慌乱。
夏侯惇对杨修的判断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收拾起行装,其他的将士也依样照做。
晚上,曹操心烦意乱,就起来到营寨间转悠。这一转,把他吓了一跳。主帅尚未发令,大家都在忙着收拾行囊。难道都想撂挑子不干了?!
夏侯惇向曹操说明缘由,曹操把杨修叫来。杨修以为这不过是另外“一合酥”,轻描淡写地将“鸡肋说”再复述一遍。
你敢乱我军心!推出去斩!
很多人以为曹操之所以要杀杨修,是因为妒忌杨修的才能胜过自己,能够洞察自己的内心。其实不然。
曹操其实颇有几分赏识杨修的才华,但他绝不能容忍杨修用才华来干涉军政大事和接班人选的决策。
但“鸡肋”事件却让曹操心惊。杨修的一句话,竟可以让跟随自己几十年的心腹大将夏侯惇俯首帖耳!曹操顿时觉得自己低估了杨修的影响力了。
但曹丕却将此事告知了曹操。曹操对杨修干预接班人选十分不满,认为他必有野心。但也没有对杨修采取措施。(如果自己百年之后,杨修凭借着这份影响力介入曹丕、曹植的继位之争,很可能会决定最终的结果。这显然不是曹操愿意看到的。
曹操喜欢三子曹植,想改立曹植为王太子。而曹植对杨修言听计从。杨修往往提前准备好一套说辞给曹植。曹植因此在曹操面前对答如流。
另外,曹丕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望气之人所说的“非人臣之气”。曹操经过与管辂的交往,已经开始学着全盘接受“天命”的安排了,这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习得性无助。
心理感悟:才智使用不当,即成“思想鸡肋”。
杨修因“鸡肋”而死,而他本人实在也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大鸡肋,他的聪明才智没有用对地方,甚至连自身的安全都没能保障,这又算是哪门子的聪明才智呢?
呜……原来这才是我的真正原因!
从杨修的智力和对诸将的影响力来看,曹丕是对付不了有杨修助阵的曹植的。为了杜绝曹操百年之后曹家的内乱,曹操只能将杨修斩首!
曹操原先喜欢曹植,但曹植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后来的表现让曹操不甚满意,而曹丕却因应对得当而逐渐获得了曹操的欢心。
刘备随后应群臣之请即汉中王之位。
司马懿这个人鹰视狼顾,他屡次献计,曹操都置之不理。司马懿屡屡不能“中彩”,有点着急了。
王上息怒。我有一计,可灭刘备。
孙刘暗中不合。王上只需派人说动孙权,进攻荆州,刘备必然发兵援救。到时,王上再派兵攻打,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必然败北。
了,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
中啦!中啦!
杀了杨修之后,曹操已经没有持久作战的兴致了。只好灰溜溜地撤军了。
司马懿这一次终于“中彩”织席小儿,安敢如此!看我不灭了你!
关羽随后发动北伐,势如破竹。曹操大惊,决定迁都。曹操雄豪一世,难道是被关羽的神威吓坏了吗?
其实,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对于他的决策、行动有着莫大的关系。曹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笑傲江湖的枭雄了。岁月与疾病消蚀了他的肌体健康与满腔雄心。所以,曹操才会示弱。英雄迟暮,终至落幕,是何等的凄怆与悲凉啊!
孙刘外亲而内疏。关羽连连得手,孙权必不情愿。王上只要派人去东吴陈说厉害,叫孙权在关羽背后暗暗起兵,定可消灭关羽。
但司马懿却站出来反对,前一次的“中彩”给了司马懿莫大的信心和勇气。而上天总是眷顾将自信与勇敢合二为一的人。
孙权虽然心动,但还是给了刘备一次机会,却被关羽羞辱。孙权大怒,决定要对荆州下手。
救,良久方醒。
此病的病根在脑袋中,需先服用麻沸散,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此病就可以根除。
曹操头疼欲裂,于是将华佗请了过来。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曹操所患之病应该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确实可以通过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其成功率在90%以上。但在当时的世代,用利斧劈开脑袋做脑外科手术,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
这一次司马懿又“中彩”了!曹操依计而行。
曹操打开盛放关羽首级的木匣一看,关羽面目栩栩如生,曹操受了惊吓,竟然昏绝过去。众人急又中啦!
孙权令吕蒙抄了关羽的后路。关羽被擒。孙权杀了关羽后,又担心刘备报复,就将关羽的脑袋送到许都,以图嫁祸给曹操。
心理感悟: 病痛是雄心的最大天敌。
苟天命在孤,孤即为周文王矣。
位极人臣,何必再相?
曹操病势更加严重,这时,东吴孙权送来劝进书,要曹操早登皇位。当然,孙权的真实目的是担心刘备来为关羽复仇,想蛊惑曹操去灭了刘备。
华佗屈打成招,只好承认了谋杀魏王的罪名。其结果当然是杀无赦。
这些年来,想要曹操命的人可真不少。在长期的防范心理下,曹操已经变得疑神疑鬼,草木皆兵。而且,此前吉平想在药里下毒刺杀曹操,更是让曹操对医者充满了戒心。
把华佗下狱,严刑拷问!
你是想害我吧?
此后,曹丕很快代汉而立,建立曹魏帝国,追称曹操为魏武帝。
交待好后事,曹操长叹一声,泪如雨下,气绝身亡,时年六十六岁。
次日,曹操觉得自己不行了。急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嘱托后事。司马懿因为新近的出色表现而在最后关头进入了托孤大臣的行列。曹操要这四人忠心辅佐曹丕。曹操不会想到,他亲手选定的司马懿最后会葬送了整个曹魏天下。
耶!我成中奖专业户啦!
司马懿建议曹操封赏孙权,让他拒抗刘备。司马懿连续“中彩”后,已经深得曹操的信任。曹操欣然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