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子贵不可言,非人臣之气!”非人臣之气,只能是帝王之气了。曹操顿时想到,很快自己就要扫平全国替代汉室为帝了。那么,曹丕身为长子,总有一天是要继承帝位的,“非人臣之气”也就理所当然了。
心理感悟:男人对付男人的最好武器是剑,女人对付男人的最好武器是貌。
不错不错,配得上我儿子。
曹操一见甄氏,赞叹连连。
如果没有世子保护我们,我们全家就完了。我愿意把这个女孩子献给他!
袁绍的后妻刘夫人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洞察出曹丕的心思。
曹操为什么愿意纳一个旁人之妻给自己的儿子当正室呢?这与当时的观念比较宽松有关。曹丕的母亲卞氏就是娼妓出身。只要女人的容貌姣好,曹操是一点也不会嫌弃她的出身的。
曹操占了冀州后,决定到袁绍的墓上去祭拜一番。大家开始以为这是曹操作为一个胜利者的耀武扬威。但曹操祭拜之时却痛哭流涕,令众人大为惊奇。
曹操的哭和刘备的哭大为不同。刘备的哭,大多是工具性哭泣,是想通过哭泣来达到某一种目的。
而曹操是个真性情的洒脱之人,笑多哭少,他的哭泣基本上都是情感性哭泣,是要通过哭泣来释放一些强烈的情感。
曹操一直将袁绍视为最大的对手,而此刻这个对手却已长眠地下,天人永隔。曹操顿时涌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没有对手的日子好苦啊!
再说许攸,见曹操攻克了冀州,觉得自己这次真是居功至伟,如果没有自己献上良策烧了乌巢之粮,这个曹阿瞒还不知道在哪里苦苦挣扎呢。
阿瞒,如果没有我,恐怕你进不了这个城门吧!
哈哈!
阿瞒是曹操的小名,除了许攸,谁敢在三军面前直呼这个小名呢?
许攸这个狂人在某种程度上和祢衡有一拼,都是想通过贬低重要人物来炫示自己更胜一筹。
我贬曹操!
我贬孔融!
曹操得了冀州,心情不错,听了许攸的话,也不以为忤。
许攸见曹操也认可这一点,更加不可一世,这一天在东门遇到了许褚。
你们这些匹夫,如果没有我,哪里能够进得了这个城门?!
我等血溅疆场,死了多少人,才打下来这座城池,你不过一介腐儒,怎么敢在我面前夸口功劳?
子远,你说得是啊。
许攸和许褚“二许争功”,各自都认为攻下冀州是自己的功劳。
这一现象毫不奇怪,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许攸心想,连曹阿瞒都认可我的功劳,你这个匹夫,胆敢和我顶嘴?
当即破口大骂。许褚一怒之下,拔出宝剑就把许攸给剁了。
一般而言,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将成功的主要原因归功于自己。这就是自我服务偏见,或者叫做自利性偏差。
是我号子喊得响!
是我们划的快!
是我鼓敲得响!
2005年,库鲁索等人让一些硕士生评估自己在其研究小组已经完成的任务中的贡献比例,然后把成员的评估值相加,总和竟然为139%。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最高的贡献之和也只能是100%。这多出来的39%就是每个人都高估了自己的贡献造成的。
许褚提着许攸的脑袋来见曹操。
按照军法,许褚是要被杀头的。但许褚是曹操的心腹爱将,如果再杀了他,就二许皆失了,所以曹操只是责怪他,却没有采取其他措施。许攸也为自己的狂傲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
这不公平!
冀州竟然有三十万人口!
曹操向崔琰询问冀州的户籍情况。曹操看了户籍清单后,大喜!
许攸张狂无礼,所以我把他杀了。
子远是我的老朋友,我知道他喜欢狂言戏弄,你为什么要把他杀掉呢?
兵贵神速,应该派轻骑飞速前进,趁其不备,一战而胜之。
一路上,黄沙漫漫,狂风四起。曹操暗生退军之心,就向郭嘉说了自己的意思。此时郭嘉因水土不服,卧病于车上。
此时,袁尚、袁熙已经逃入番邦。曹操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深知斩草除根的重要性。他决定,立即向番邦进军。
崔琰容貌俊朗,为人刚正不阿,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曹操听了,立即恭恭敬敬地向崔琰谢罪。
冀州多次罹受战乱,百姓苦不堪言。现在丞相不先查问百姓疾苦,却先考虑征兵征赋,这哪里是仁义之师的做法啊?
这也说明,曹操在绝大多数时候心里是藏不住事情的。心中所思,顿时化作口中所语。换了刘备,哪怕心里也和曹操抱有同样的想法,也绝不会原样照搬,宣之于口的。
当时本就地广人稀,人口又因战乱而急剧减少,而冀州竟然拥有三十万人口!那么,今后征兵征赋都有了保障,所以曹操喜形于色。
心理感悟:是“我”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大了许多。
奉孝如此勤勉用心,我怎么能不听从呢?
郭公临死之际,亲笔写了这封信,并交代说,丞相只要依信行事,辽东可定也。
就在曹操伤心欲绝之际,郭嘉的从人呈上了郭嘉的遗书。
第二,郭嘉年纪较轻,曹操希望他将来可以辅助自己的儿子。
第一,郭嘉屡献奇计,展露了极为杰出的才华,并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曹操心目中的第一谋士。
等曹操回到易州,郭嘉却已经去世了。曹操亲自祭拜,哭倒于地。曹操之所以如此伤心,有两个原因。
曹操从之,留郭嘉在易州养病,终于在白狼山击败番邦冒顿的军队。袁尚、袁熙仅率数千人马向辽东逃亡而去。
如曹操进兵,就收留二袁;如果曹操不来,就杀二袁送给他。
这就是郭嘉的遗信中说的。
郭嘉深谙人的心理,他知道,共同的外部威胁能够有效促进新的“统一战线”
的凝聚成型,也能够有效抑制既有团队内部的纷争,促进团队内部的团结。
二袁的脑袋就这样和曹操的进兵与否挂上了钩。那么,曹操是怎么预先知道的呢?
但公孙康担心曹操趁势攻打辽东。如果这样,那就不如收留二袁,以为助援。
当年袁绍就有吞并辽东之意,只是无暇顾及。不如将这两个人斩首,送给曹公,曹公必然重待主公。
再说二袁如丧家之犬,急奔辽东而去。公孙康得知他们来投,召集本部属官,商议此事。
公孙康正是二袁所投的辽东之主。夏侯惇等人一听,均摇头不信。天下哪有这样坐等送货上门的美事。
呵呵,数日之后,公孙康自己就会把二袁的首级送来了。
曹操按兵不动,夏侯惇等人急着来进言说赶快进兵辽东,以免袁熙、袁尚日久生患。
外部的威胁或不良评价也能很好地强化个体之于群体的归属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发生之后,一位美国黑人说:“以前,我以为自己只是一个黑人,而在‘9·11’之后,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觉得自己是一个美国人。”
而另外一些小组则没有受到这样的公开指责。结果发现,那些受到批评的组员们彼此变得更加友好,更加合作,也更少出现争吵与恶意竞争。
兰则塔让海军军官学校的学生四人一组完成一个问题的解答任务,然后用广播公开告知其中的一些小组,他们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他们的想法都非常愚蠢。
心理学家约翰·兰则塔在1995年做的一个实验,与郭嘉2000多年前的判断严丝合缝,完全吻合。
另据统计,“9·11”事件发生之后,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在新闻发布会上使用的“我们”一词比以前多了一倍。
时任总统的布什也从中明显获益,其支持率在“9·11”之后从之前的51%骤升至90%。
所以,明智的领导者往往会通过设定一个外部的强敌来促进内部的团结或和外部团体的合作。
谢里夫为了让两个团队和解,特意设计了两个重大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修复夏令营的供水系统。第二次,他提供了一个可以租借影碟的机会,但所需的费用需要动用两个团队的共同资金。
外部的威胁甚至还可以让敌对的双方,摒弃前嫌,一起对付威胁更大的强敌或解决迫在眉睫的重大难题。
修供水管道租光碟这两次任务,都不是单个的团队可以独力完成的。而这两个团队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很快就从敌对状态转变为合作状态。
羊领导羊员工狼来啦!
心理学家谢里夫曾经做过一个夏令营的实验。他将参加夏令营的男孩子们分成两个团队,展开竞争。这两个团队很快反目成仇,互不相让。
心理感悟:外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保障内部团结。
此时的刘备,正在新野小城过着安逸的日子。这一段时间他收获颇丰。谋士徐庶化名单福来投,令他实力大增。刘备的夫人也给他生下了接班人阿斗。
至此,曹操平定了中国的北方,接下来,曹操决定下一个征讨目标就是刘备刘玄德。
二袁来到辽东,公孙康得知曹操屯兵易州,并无进兵之意。便将二袁斩首,并用木匣将二袁的脑袋装好,派使者给曹操送去。
但如果曹操按兵不动,这两方的利益本来就不一致,一旦没有外部的威胁或压力,也就会自相残杀,只求维护自己的利益了。
二袁与公孙康他们并不是同一阵营的,但曹操就像一个“来自其他星球的异族生物”,大军压境,两个弱小者为了更好地自保,必然会携手组成同一阵营,共同对付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