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子
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或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赏析]
补之正当壮年而身为逐客,孤处赣东山区,猛志尚存而前途微茫,心情自然是愤懑孤凄的。他胸怀痛楚又不能直述,于是采取了侧面抒写的手法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先写自己清苦的生活,以一种表面上淡泊的意境,表露着自己彷徨苦闷的心情。他说自己谪宦江城,困窘无依,只能与残僧野寺相依存。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唯其夸张,才愈发流露出一种委屈孤愤的情绪。明乎此,下面三句所描绘的似乎十分恬淡超脱的隐士生活;在松林捣药,向竹丛漫步,水源已到而足犹未驻,云涛四起仍茫然眺远,便分明突现出了一个胸积沉郁者的形象。下片更跃进一层,借着怨责一只夜鸟的悲啼,倾诉出自己萦怀难解的谪居之怨,思乡之苦,构思之巧,令人抚案。古人作词十分重视过片,说“须要承上接下”(张炎),“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沈义父)。补之此词,用一个颇带激情的强问句于过片处,“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既用啼声打破了上片结句创造的看来宁静的氛围,揭示出词人内心的并不宁静,又使词意宕开一步,引出下文披露的怀归之情,“醉耳”二字用得尤好。古来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都喜欢声称“但愿长醉不愿醒”,可实际上他们正是十分清醒地承受着痛愤的折磨。果真是“醉耳”,又焉能为幽禽的悲啼所震动!接下去的三句明里写鸟鸣,暗里写心声,层层深入,“月斜西院愈声悲”,一个“愈”字,说明幽禽的悲鸣一直萦绕耳边,随着时光的推移,愈来愈使心灵强烈震颤。青山虽然无限美好,放浪山林的生活虽能使自己暂离仕途的烦恼,但终非自己的宿愿,词人岂甘这样默默地度过余生?“不如归去”,这布谷的哀叹,不正是词人的心声吗?鸟犹思归,何况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