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土星环
自从1610年伽利略发现土星光环以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其它一些行星的光环。
在这些光环中,最为神奇的,要算是土星光环了。
土星光环的消失从土星光环被伽利略发现之后,观察、研究土星光环的工作就一直没有放松过。
1675年,法国科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之间有一圈又细又暗的缝隙,人们将其命名为“卡西尼环缝”。
最初,人们只发现了土星的3个同心光环,即A环、B环和C环,又称外环、中环和内环,卡西尼环缝就在A环和B环之间。
后来又发现了D环和E环。
,之后,新的发现层出不穷,在B环和C环之间,发现了法兰西环缝和A环之间,发现了恩克环缝。
1979年,“先驱者11号”宇宙探测器又发现了F环和G环。
F环与A环之间的空隙,被命名为“先驱者环缝”。
这样,土星的光环就增加到了7个。
可是在1980年11月12日,当人们看到“旅行者1号”宇宙探测器发回的土星照片时,照片上的土星光环让人们大吃一惊,它远比人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要复杂得多。
人们用望远镜看到的那几条大光环,原来是由数以百计的小光环组成的,小光环里还有更小的光环。
就连在卡西尼环缝里,竟然也发现了20多条地球上看不到的光环。
发现不到1年的F环,原来也是由F1和F2两条光环组成的,奇怪的是,这两条光环像发辫一样由几股细环扭结在一起。
光环的形状还有螺旋形的,轮幅状的。
环的大小相差极为悬殊,最小的连环与环之间的界线都分不清。
人们还发现土星的光环是由细小的冰粒或带冰壳的岩石颗粒组成的,它围绕着土星旋转。
〖TPT72.TIF;%95%95,BP〗想像图:土星探索“旅行者1号”宇宙探测器还发现了3颗新的土星卫星,这样,土星的卫星就有15颗了。
有趣的是,在F光环的里侧和外侧各有一颗土星的卫星,一个是土卫14,一个是土卫15,它们像牧羊人保护羊群一样,把F光环夹在中间,有人便给这两颗卫星取了个动听的名字——“牧羊人卫星”。
寻找土星光环的工作并未就此停止,1983年,美国天文学家明克预言,在离土星85~115万千米的地方可能还有光环。
事隔一年左右,印度天文学家按图索骥,果然在这里找到了一些土星的外环。
五颜六色的恒星读者可能会问,我们看到的夜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不都是一种颜色吗?其实,天上的星星不都是一个颜色。
〖TPT47.TIF,BP#〗猪户座大星云中的美丽恒星细心的读星者一眼就看出恒星的颜色不一样,有红色、黄色、蓝色和白色等,犹如五项六色的明珠。
恒星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多样的诱人色彩呢?你是否到炼钢厂去参观过:当钢水在钢炉里的时候,由于温度很高,它的颜色呈蓝白色钢水出炉后,随着温度的慢慢降低,它的颜色也变为白色,再变成黄色,再由黄变红,最后变成黑色。
可见,物体的颜色受物体温度控制,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
它们的不同颜色代表星体表面温度的不同。
天体的温度不同,它们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从恒星光谱型我们已经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
一般说来,蓝色恒星表面温度在25000℃以上,如参宿七、水委一、马腹一《甲星)、十字架二(甲星)和轩辕十四等。
白色恒星表面温度在11500~7700℃,如天狼星、织女星、牛郎星、北落师门和天津四等。
黄色恒星表面温度在6000~5000℃,如五车二和南门二等。
红色恒星表面温度在3600~2600℃,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6000℃,照理讲,太阳应是一颗黄色的恒星,为什么我们白天看见的太阳是发出耀眼的白色呢?其实,这是因为太阳离我们较近的缘故。
如果有机会乘宇宙飞船到离太阳较远的地方,你会发现,原来太阳也是一颗黄色的星星。
而美丽的朝霞和晚霞绽放红光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大气对太阳光七种颜色中的红光折射偏角最大的原因引起的。
“阴阳脸”土卫八早在1671年,土星的第八颗卫星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当时人们就注意到它有悬殊的亮度变化——土星西边要比东边亮两个星等。
当“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飞近这颗卫星时,发现它上面有一条暗带,最亮的区域在它的两极。
土卫八的这种奇怪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
人们通过观测发现,土卫八较亮的部分覆盖着大面积的冰层,较暗的一面则被一种类似陨石中的碳化物的东西所覆盖。
加拿大科学家克劳蒂斯认为暗的部分像是地球上的焦油沙粒,是一种泥土、石英颗粒、碳氢化合物和微量无机物的混合物。
〖TPT73.TIF,BP〗土星和它的卫星有人曾认为土卫八暗的一面可能是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
学者泰贝克经过研究,否定了这种说法。
他认为,如果是火山爆发喷出的物质填满了盆地,而使土卫八定部分变暗,那么,这一面应该是在面向土星的一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早在15年前,有人就曾假设土卫八暗的一面是它吸收土卫九抛出的物质而形成的。
对此,泰贝克提出了三点怀疑:从颜色上看,土卫九是黑色,土卫八的暗物质微红,说明土卫八吸收土卫九物质的可能性不大;从距离上看,土卫九环绕土星运行轨道比土卫八远3倍,说明二者接触的可能性不大;从运行轨道看,土卫九是颗逆行卫星,与王卫八绕土星运行的方向正好相反。
以上这些都说明,土卫八暗的一面韵形成与土卫九关系不大。
泰贝克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约在1亿年前的某个时刻,一颗彗星撞击了土卫八,导致易挥发的水散失了,但以后的100万年里,较暗的物质又重新聚集到它的东半球上。
关于土卫八为什么明暗不一,还有其它各种说法。
但这些说法都还仅仅是假设,其真实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TPT74.TIF,BP〗古代占星术士认为土星是一颗邪恶的行星。
来历不明的海卫一海卫一是海王星8颗已知的卫星中最大的一颗,是英国业余天文学家拉塞尔在1846年10月10日(即发现海王星17天后)发现的。
它的名字用希腊神话中海神的妻子的名字(Triton)命名。
自发现至今,人们始终对海卫一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人们通过计算发现,海卫一的轨道在逐渐缩小,正愈来愈靠近海王星。
海卫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地貌特征:它有一个巨大的南极冠,可能是一个缓慢蒸发的氮冰壳。
它那稀薄的大气主要成分为氮,且有升温现象。
由暗物质组成的8千米高的羽状物,可能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它的温度之低只有。
运行到远日点的冥王星可与之相比,竟达-240℃。
根据间接的资料测算,海卫一的直径在3600℃5200千米之间。
由此,科学家们想判明它到底是“卫星”还是“行星”。
可以说,海卫一除了不绕太阳公转外,几乎具备了行星的所有特征:它有磁场,而其他卫星都没有;它有行星型的地形与内部结构;它甚至有稀薄的大气,这些都是太阳系中其他任何一个卫星难以比拟的。
事实上,它又有违背卫星通常规律的特征:它比海卫二(直径约为240千米)大得多,也离海王星近得多(海卫一距海王星35万千米,海卫二则距海王星,551万千米),但它却一反常态,在轨道倾角很大的逆行轨道上运行。
于是,有人大胆地认为海卫一原本是“正宗”的行星,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被海王星浮获而“屈身为奴”的,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它的行星性状和逆行现象乙。
果真如此吗?“雷公墨”身世之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玻璃陨石的国家。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这种玻璃陨石为“雷公墨”。
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学者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墨,谓之雷公墨。
扣之铮然,光莹可爱。”雷公墨一般只有几厘米大小,有各种形状,多数是钮扣状、水滴状、哑铃状和圆饼状。
颜色各异,不透明。
大多数雷公墨的表面都有成组的花纹。
这些特征使人们猜测雷公墨是在熔融状态下高速飞行并迅速冷却形成的。
雷公墨的分布有些奇特。
其他陨石基本上均匀分布于全球,雷公墨则集中分布于下列四大地区,且同一地区的陨石年龄彼此也很接近。
亚澳散布区,包括中国的雷州半岛、海南岛、东南亚和澳大利亚。
这一地区的雷公墨年龄多为70万年左右。
象牙海岸散布区,包括象牙海岸、加纳及其附近海域。
这一地区的雷公墨年龄多为100万年。
莫尔达维散布区,在捷克西南部伏尔塔瓦河流域。
这一地区的雷公墨的年龄为1500万年左右。
北美散布区,包括美国得克萨斯州、乔治亚州和华盛顿等地。
这一地区雷公墨的年龄最大,约为3200万~3400万年。
那么,雷公墨从何而来呢?关于它的身世,科学家们提出了这样几种假说。
地内说。
有人认为是雷电效应使岩石熔融而形成雷公墨的。
但雷电无处不在,为什么雷公墨只分布在有限的几个区域内?也有人认为是火山爆发形成的。
但火山爆发是随机发生的,它不能说明雷公墨在同一地区时间上的一致性,并且在一些活火山爆发后也没发现雷公墨。
天外说。
有人认为雷公墨是陨石撞击地球时岩石熔化而形成。
雷公墨的一个比较易被人接受的来历是:距太阳表面145万~240万千米处有两个椭圆形物质环,其成分类似于石英中的硅酸盐,温度为1300℃左右。
在太阳的4次剧烈爆发中,许多物质环中的物质被抛至宇宙空间,其中降落到地球上的凝固成玻璃陨石——雷公墨。
太阳伴星之谜有伴星就必然有主星。
天文学上习惯把较亮的那颗星叫主星,把较暗的那颗叫伴星,把这样成双成对的星叫双星。
与双星相对应的是单星,此外还有聚星。
在银河系里,双星、聚星占多数,像单星这样的“孤独者”是不多的,而我们的太阳就是一颗单星。
可是人们总觉得我们的太阳不应该是落落寡合的,它还应该有个伙伴。
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R·马勒和他的同事们共同提出了太阳伴星的假说。
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西南大学的D·维特密利和A·杰克逊等人与马勒不谋而合,提出了同一假说。
他们认为,太阳应与一个未被发现的恒星组成双星系统,那颗伴星很可能是一颗暗弱的白矮星,质量是太阳的十分之一,每隔大约2600万年与大阳接近一次。
天文学家正在从与太阳距离较近的5000多颗恒星中寻找这颗伴星。
如果找到的话,就给它起名叫“涅墨西斯”,即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
但这颗星总是不给人们希望。
最近,科学家们通过对阿仑德陨石雨的研究,又对找到太阳的伴星产生了新的希望。
1969年2月8日,在墨西哥阿仑德一带,下了一场规模不小的陨石雨,陨落范围大约有260平方千米。
人们共收集到2000多千克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约110千克。
科学家对陨石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里面含有钡、钕等9种稀有元素。
按照目前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理论,这几种元素是很难形成的。
陨石里为什么会含有这几种元素?这又使人们想到了太阳的伴星。
根据对阿仑德陨石雨的化学分析,天文学家们作出这样的推测,大约在50多亿年以前,太阳系还是一团气体和尘埃,离它很近的一颗恒星不知什么原因发生了大爆炸,把许多物质抛向了太空,其中就有钡、钕等极为稀少的元素。
其中一部分被抛人了太阳星云,在强烈的冲击波伴随下,太阳星云猛烈收缩,其核心部分形成了太阳,周边部分形成了行星。
这颗恒星爆炸以后,可能变成了中子星或黑洞。
而我们所见到的阿仑德陨石,可能就是50亿年前爆炸的那颗恒星抛人太空的物质。
一些科学家还对这颗伴星进行了具体推测,它的质量与太阳相当,它和太阳的距离约1500lL千米。
既然从理论上推断太阳有这颗伴星,可天文学家为什么一直没找到呢?存在于太阳系的星球智慧生物与生命是两个不等同的概念。
即便我们能十分有把握地断定,在太阳系诸天体中,除地球外,没有任何一个天体拥有智慧生物,但仍不能肯定,在其他天体中也不存在任何生命活动,特别是那些低等的微生物。
在被怀疑拥有原始生命的太阳系诸天体中,火星是被议论得最多的一个。
在20世纪70年代,“水手号”和“海盗号”飞行器对水星的探测,终于否定了“火星人”的神话。
然而,从海盗号探测站所做的三项实验来看,却不能绝对地肯定,那里不存在任何生命形态。
第一项实验是检查有无以光合作用为基础的物质交换结果是否定的。
第二项实验是仿效地球上的物质交换,视察澄清土壤样品中有无微生物。
实验时在土壤样品中加人含碳14的培养液,若土壤中有生物,会吸收与消化养分,会排出有放射性的碳14,这可在计数管中进行检测,结果记录到了。
而在预先经过消毒处理的土壤中则没有记录到。
第三项实验是测量生物与周围环境所发生的气体交换。
在加入培养液的土壤样品中,质谱仪记录到有氧的发生,但两小时后却突然停上,不过微量二氧化碳的析出却持续了11天之久。
有人指出,如果土壤中存在过氧化物,那么氧的析出就可能不是生物造成的。
因此根据这三项实验的结果,人们既不敢肯定,也不能否定火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即使退一步说,这三项实验证明了火星上没有生命。
但它毕竟只能反映实验地点的情况,而不能以点代面地说明整个火星的情况。
要知道,四十多年前,人们对环境恶劣的地球南极地区进行考察时,也曾认为那里是不适宜生命存在的,在早期的考察活动中也确实没有发现“定居型”的生物。
然而在1977年,人们却在那里的石缝中找到了地衣和水藻。
一些火星研究者指出,在火星赤道附近有两个地方,土壤中水的含量要比别处丰富得多。
每天每平方厘米的地面至少能释放出100毫克的水(一到夜晚,水汽则凝结为霜,因此这两个地方从地球看去要比火星其他地方明亮得多)。
他们认为这两个地方的环境比地球上一些已发现有微生物的极端恶劣环境,更适于生命的存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最近发表了一篇报告,认为40亿~45亿年前,南极大陆上曾存在微生物。
而从南极大陆的火星陨石中发现的显示火星生命体存在的物质看,地球外存在有生命体的迹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克鲁把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体这个宇宙研究史上的最新发现称之为“令人震惊的发现”。
新发现是从1984年被发现的12个陨石中的一个叫做“ANL8400”的南极陨石分析中产生的。
它大约是1500万年前火星与木星间小彗星群碰撞的结果,大致在1300万年前落在南极大陆,年龄大致是40亿—45亿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对陨石进行薄片分析后,能见到一种叫“多循环芳香碳水化合物(PAH)”的有机物:这种有机物,可以证明火星的生成过程或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从陨石切片,可以得出火星上曾有生物体存在的痕迹。
从PAH中还可发现,有的细菌酷似地球细菌,其分子结构为与磁铁和巴代利亚硫化铁相似的单细胞物质,这也为火星上有微生物存在的推论提供了证据。
当然,美国航空航天·局仅用“有力的证据”、“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等字眼,尽量-避免使用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的肯定性语言。
克鲁局长解释说:“陨石中发现的火星上存在与地球细菌相似的单细胞生物痕迹,并不是说火星上过去就一定存在高等生物。”有关的详细研究成果刊在《探索者》上。
关于火星上生命体存在与否的话题,今后必将有进一步的争论。
总之,对火星是否拥有低等的生命形态这一问题,目前我们还无法作出肯定与否的回答。
土卫六是土星的第六颗卫星。
它的直径约五千八百公里,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卫星。
它也是太阳系里已知的惟一具有真正大气层的卫星。
根据1944年奎伯对其光谱的分析,认为它的大气主要由甲烷和氢组成,其大气压约在01~1个大气压之间。
也就是说,其大气密度虽不及我们地球,但比火星大气却要密得多。
土卫六的表面温度,因距太阳较远,大约维持在零下150℃左右。
根据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实验研究,人们知道,用紫外线照射甲烷和氢,就能形成许多有机化合物,如乙烷、乙烯、乙炔等。
事实上,1979年9月,“先驱者”11号宇宙探测器在距离土卫六356000公里处拍摄到的照片显示,这颗卫星呈现桃红色。
这表明它的大气中确实含有甲烷、乙烷、乙炔等,还可能有氮的一些成分。
乙烷、乙炔的存在使人们相信,土卫六上有可能找到更复杂的有机物。
因此人们认为,在土卫六表面可能存在一层由较复杂的有机物组成的海洋和湖?白,其情形也许酷似地球生命发生前夕的所谓“有机物海”。
如果这一推测是可靠的,那么土卫六上就很可能有一些原始的生命形态。
1980年底,“旅行者”号飞船飞临土星上空时,人们曾期望它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有关土卫六的信息。
遗憾的是,它只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并不像早先所认为的以甲烷为主,而是以氮为主,氮约占98%,甲烷占不到1%。
此外,还有乙烷、乙炔、乙炔和氢。
值得高兴的是,在红外探测资料中,发现其云层顶端含有与生命有关的分子,可能是属于生命前的氢氰酸分子。
但是,由于它的大气几乎完全呈雾状,妨碍了飞船对土卫六表面的观测。
因此土卫六上是否真有生命,也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第三颗引起人们注意的可能拥有生命的天体是木星的i卫星木卫二。
木卫二,直径为三千公里左右,在木星的卫星中属第四大卫星。
根据近红外波长的光谱分析,这个卫星的表面存在大量由水构成的冰。
而根据其平均密度为303克/厘米·来估算,它可能有一个厚约一百公里的由冰和液态水组成的壳层。
1979年3月,当“旅行者号”飞船飞越木卫二上空时,人们曾非常惊奇地注意到,木卫二具有奇特的与众不同的外貌,分布着许许多多纵横交叉的条纹,犹如一大堆乱麻。
经分析,这些条纹应是木卫二冰壳上的裂纹,其中有些裂缝的宽度可能有数十千米,长达1000千米,深为100-200米。
更有意义的是,人们还注意到,这种像乱麻一般交叉的裂缝具有褐色的基调,与其周围颜色浅得多的部分相比,显得轮廓分明。
对这种褐色物所作的光谱分析表明,它们很可能是有机聚合物。
据此,人们推测,当木卫二从原始星云中形成时,可能也和地球等天体一样,聚集有一些来自原始星云的甲烷和氨。
以后,这些气体可能在内热的作用下不断地释放出来,当其渗透到表面时,便会在太阳紫外辐射和来自木星的带电粒子的激发下,合成为有机物。
尽管同样的辐射也会摧毁这些有机物,但液体水却能保护它们,甚至还会促使它们进一步水解,复合形成氨基酸,为生命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来自地球的一项发现也启发着人们的思考。
那是在南极的干谷,有一些常年冰封的湖泊。
极其微弱的阳光在透过上部厚厚的冰层以后,到达湖底已是微乎其微。
然而,当人们潜入这冰冷的、幽暗的池底时,却意外地发现那里生活着一大片蓝绿藻。
它们就造这微弱的阳光生活。
木卫二尽管离太阳比地球远得多,温度低,阳光弱,但并不比南极冰湖下的环境更差。
而且由于自转和公转的耦合关系,它有长达60小时的白昼。
因此在一些裂缝刚刚破裂开来的地方,水体里将有可能接受到较充足的阳光,从而使生命在那里繁殖生存。
一直到5—10亿年后,当裂缝重新为厚厚冰层所覆盖时,生命也就暂时地潜伏起来,等待另一次机会。
当然,以上所述还只是一些推测,要证实这一猜想,需要有一个能潜人木卫二冰壳下的太空潜水装置。
其实,不仅是上述三个天体,就是对金星、木星、木卫一,甚至我们的月球,是否完全没有任何生命形态,人们也没有完全排除怀疑。
金星以其表面具有高达400℃以上的温度,而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不适宜生命生存的。
然而,1977年以来,人们在调查洋底的地壳裂缝时,却发现在一些温度高达30(0甚至更高温度的海底喷泉旁,生活着许多可耐高温生物。
这使人们认识到,生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远比人们想象的大许多。
因此,我们不能保证金星对生命来说就是绝对的禁区。
何况,即使金星表面没有生命,也不能排除在它的大气层里温度适宜的地方,就没有漂浮眷—些含微生物的云层。
木星是一个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天体。
理论分析表明,它的云层厚约七百三十公里,下面是厚约二万四千公里的液态分子氢组成的木星慢,再下面是具有金属特性的原子氢组成的下部木星幔,然后才是一个可能由硅和铁组成的石质木星核。
木星距太阳较远,理论计算表明,其云层顶的表面温度应在—168℃左右,但实测的结果比理论值高出20—30℃,这表明它有来自内部的热量。
因此可以算出,在云层底部,温度可高达5500℃。
1979年,“旅行者号”飞船飞临木星上空所作的光谱分析表明,木星大气中除了氢、氦、氨、甲烷和水外,还可能有乙炔、乙烷、硫化铵、硫化氢铵、磷化氢等各种有机或无机聚合物。
人们还发现木星上不时发生闪电。
这使人们推测,在木星的大气层里完全有可能合成复杂的有机物,甚至出现生命。
一些研究者指出,由于木星大气存在着垂直湍流运动,来自云层底部的高温、高压气流会对生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气流运动相对平稳的两极地区,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要比木星赤道地区大一些。
木卫一是木星的另一颗卫星,具有石质的表面。
根据对其红外反射光谱的研究,没有水的痕迹,但富含硫质。
1979年,“旅行者号”飞临它上空时,曾观察到它的上面有活跃的火山活动。
木卫一上这种强烈的火山活动,和伴随火山活动喷溢出来的硫,使一些人猜测,在它的上面有可能存在像太平洋底热喷泉周围的那种以硫为食料的生物。
换言之,这种生物可以不必依赖阳光来提供能源,也无须依靠光合作用来生活。
至于月球,尽管已有阿波罗6次登月和苏联2次月球自动站的考察记录,但仍有一些人对月球生命问题不肯轻易罢休。
他们提出了种种怀疑,并猜测是否会有生命隐居在月面之下。
综上所说,我们对太阳系中其他天体是否拥有生命的讨论远远没有结束,人们正期待着今后更深入的探索。
红色的火星揭秘(1)对“孪生兄弟”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二三百万年,地球是我们舒适的家园。
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同伴的寻求。
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另一个星球存在着生命吗?人们的眼光自然投向了月球投向金星和火星。
金星的面纱初步揭开了,火星又是怎样一颗行星呢?地球的这一位邻居与地球相似,可以说,是最为相似的两颗行星,且让我们看看地球的“孪生兄弟”的诸多有趣特征口巴。
火星也是一个固态的行星。
火星比地球略小。
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似。
火星上也有大气。
只是非常稀薄。
火星也有卫星。
火星自转轴与火星轨道平面的垂直方向相交成24°夹角,地球的这一倾角是235°。
因而火星表面也有相应的四季变化,当然,火星每个季节持续的时间比地球上长将近一倍,因为火星每687天绕太阳一圈,差不多是2个地球年。
火星也有两个白色皑皑的极冠。
这两块白色区域冬季增大,夏季消融缩小,这与地球何其相似。
地球两极也有大量冰块,站在地球以外看去,它也是两顶极冠,分别在夏冬季也有消长。
在整个太阳系,能够获得地球“孪生兄弟“的资格恐怕非火星莫属了,归根到底,它是与地球最为相似的星球,所以,自19世纪以来,人们曾经毫不怀疑火星是有生命的星球。
但随着宇宙飞船的拜访,结果却是给人们美好的梦想泼了一瓢冷水。
(2)沉寂的世界火星探测器显示带给我们的火星表面是一片荒凉、寒冷又死寂的世界。
火星上天气极寒冷。
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探测的最新成果报道,“探路者”对大气层曾进行一整天的测定,那里白天气温133℃,夜晚气温-761℃,昼夜的温度变化达到9℃。
1976年的“嗨盗号”还测得夏季平均温度是-60℃,冬季平均温度为-120℃,一年四季都是冰天冻地的。
火星的天空有云却不会下雨。
火星在黎明前的天空最有生气,有粉红色和蓝色的云,但太阳一出来,就云开雾散了。
云层主要由尘埃组成,蓝色的云含有水冰,大约位于距地面十六公里的高空。
但有云的天空却不会下雨。
云散后的天空灰蒙蒙一片,看不到蓝天。
大气特有的现象是尘暴。
每年火星上大约有一百次地区性尘暴;全球性的尘暴更是铺天盖地,横扫一切。
这样的大尘暴从一个地区开始数天之内席卷全球,尘埃高达几公里,遮天蔽日,漫漫的“粉红”、“黄色”尘土笼罩火星达数星期,甚至更长。
红色是火星典型的颜色。
这是因为土壤中含铁量甚高(12%),而地球上土壤含铁低(5%),含铝较高。
厚达20米的火星风化层土因含氧化铁而是呈红色,并有2米厚的氧化硫,这么厚厚一层“铁锈”般的土壤铺在火星上,火星不红才怪。
火星有最高大的火山。
奥林匹斯火山高大雄伟,它比周围的火星表面平均高度高出25公里,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是885公里,要三个珠峰相叠有才奥林匹斯火山那么高。
火山口也宽广无比,直径有数百米,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在日本,火山口宽27公里,奥林匹斯火山之高大是雄居太阳系火山之冠的。
火星有最壮观的峡谷。
水手谷由一系列峡谷所组成,长4000公里,宽200公里,从边缘往峡谷底深达6公里,这是人类知道的最深长的峡谷。
美国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总长150公里,最深处是2公里,简直不能与水手谷相提并论。
如果把火星大峡谷搬到中国的话,它可以从拉萨延伸到上海,是长江三峡的24倍长。
火星峡谷成为火星上的暗标志,是地球上能够看到,又果真存在的惟一标志。
水星为何无水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万千米,地球与水星最靠近时也有7700万千米,而水星跟月球差不多大小。
难怪人们传说:哥白尼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就是:一辈子没有看到过水星。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只有5800万千米,这个距离只有地球到太阳距离的的04倍。
太阳光用8分多钟跑到地球上来,而只用3分钟多一点就可到水星表面了。
水星离太阳这么近,我们很难清楚地看到这颗最靠近太阳的内行星,连专业天文学家也经常看不到水星。
我们知道,水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的内侧,每88天围绕太阳运行一周。
在地球上看水星,水星总是在离太阳不远的地方转来转去,就好像太阳母亲身边最离不开的小孩。
水星和太阳形影相随,在天空中的角距离总是很小,最大时绝不会超过28°,这就是说,在最好的情况下,从地球上看水星,水星只能在东方天空比太阳早升起一个半钟头,或在西方比太阳迟下落一个半钟头。
此时此刻,太阳的光辉映衬着天空,水星被淹没在曙暮的天光里,难得露出自己的身影。
其实,水星常常很亮,有时与天空中最亮的天狼星不相上下,但同太阳的晨光余辉相比,未免黯然失色了。
水星的大小在太阳系行星里排在倒数第二,直径只有4880千米,甚至比不上大行星的某些卫星,比如木卫三(直径5276万千米)土卫六(直径5120千米)都要比它大。
水星比地球的卫星——月球(直径3476千米)大不了多少,但是比起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却远多了,月球到地球距离是38万千米,水星与地球最靠近时,距离达到7700万千米。
水星非常小,又总是靠近太阳,我们要见到水星比较难。
要看到水星,只有当水星与太阳的角距离达到最大时,太阳在地平线以下,天色昏暗,而水星恰好在地平线以上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它。
这样的机会一年中只有很少的几次,当水星非常难地恰好从地球和大阳之间通过时,我们有可能在太阳圆面上见到这个小小的行星,人们将这种现象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水星凌日,这种情形,每一世纪大约出现十二次。
水星的行踪难觅,从地球上对它进行研究自然难以奏效。
在地球上,用最好的天文望远镜观测水星时,只能分辨出水星上750千米大的区域,看不清水星表面的细节。
曾经有人认为水星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一样,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太阳。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对水星进行了雷达探测,观测结果清楚表明,水星自转周期是59天,是公转周期88天的三分之二,换句话说,水星每绕太阳转两周,绕自己的轴线转三周,这种运动形式多么和谐!(1)水星能生存吗?水星上没有大气,太阳近距离地灼烤着水星,以九倍于给地球的光和热倾注于水星上,使水星面向太阳的一面,最高温度可达到400℃左右,岩石中的铅和锡都会被太阳光熔化析出,更别说生命的存在了,这里是太阳系最热的地方之一,黑墨般的天空悬挂着巨大的太阳,比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大八倍,四周寂静无声,简直像一匹炼狱。
别以为水星只是个滚烫的星球,有时候又冷得吓人。
在水星背向太阳的一面,由于没有大气起调节温度的作用;温度下降极为迅速;温度多在零下163℃以下。
水星的昼夜大约三十天交换一次,即在10周的时间里,连续暴晒,接着一个月时间跃人寒夜,真是一个火与冰的世界!这样的水星世界,对地球上任何已死的生命都意味着毁灭,不可能有生命在水星上生在。
(2)相似的地方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了,在地球上是看不清楚水星真面貌的。
1973年11月4日,美国宇航局成功地把“水手10号”送上了飞向水星的旅程。
在1974年3月和9月、1975年3月,“水平10号”三次掠过水星表面,最近时距离只有300千米,拍摄了大量照片,再用电视发回地球,一幅又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向人们展现未曾看到也未曾料到的水星景象。
人们发现,在1974年3月的那短短几天里,我们对水星的认识比以前整个人类历史积累起来的知识的总和还要多。
乍看上去,水星非常像我们的月球。
水星表面和月球一样,到处凹凸起伏,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星罗棋布,悬崖峭壁耸立,长长峡谷幽深,随处可见绵延的山脉、辽阔的平原和盆地。
远远看去,和月球没有什么两样。
仔细检查“水手10号”所拍的照片,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水星和月球地貌的差别。
〖TPT76.TIF,BP〗水星环形山首先,比较环形山密布地区,水星的多环形山地区,中间有不少平坦的山间平原,这在月球上基本看不到,月球表面上密布的环形山是一个叠一个,彼此之间根本不存在平地。
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水星和月球表面引力不同的缘故。
同地球引力相比,月球表面引力是016,水星上表面引力为038(把地球的表面引力取作100。
如果一个人在地球上重量是50千克,到月球上只重8千克,到水星上会重19千克)。
由于环形山都是遥远的过去由无数陨星碰撞形成的,受撞击溅出的火星物散落面积因引力大小而不同,水星上抛射物散落面积小,二次撞击后所形成的环形山紧挨着初次撞击所形成的环形山周围;而在月球表面上,二次环形山就可以远远分散在六倍大的面积上。
由此,水星上未被撞击的古老平原不容易被环形山全部占据,而是间或存在于环形比之间。
其次,水星表面到处都有不深的扇形峭壁,称为“舌状悬崖”,高1~2千米,长几百千米,这些悬崖被认为是巨大的褶皱,但在月球表面是绝对看不到的。
水皇上最高的陡壁达3千米,延伸数百千米。
例如北极附近的维多利亚悬崖。
除了反映水星地形上的特征以外,“水手10号”还发现水星有一个磁场,虽然地球磁场比它强上100倍,但水星上确实存在类似于地球的双极磁场,且比金星和火星的磁场强多了。
这一点纠正了在1974年以前的观念,人们一直以为水星由于自转缓慢不会有磁场。
水星周围有磁场,就意味着水星必定有一个铁质的内核,只有这样,水星才会有永磁场。
科学家计算出铁质内核的直径为3600千米,竟和月球大小相似。
因为水星密度很大,的体积只有地球的5%,所以水星这个铁质内核该是很巨大很坚硬的。
不管水星和月球外貌多么相似,两者却有非常大的差别。
月球是没有磁场也没有铁质内核的。
水星的内核却与我们地球相似。
(3)“海”和“冰山”我们在照片上看到水星表面最大的地形特征是盆地,直径约1300千米,四面高出周围平原达2千米的山峦,这个盆地在水星表层北纬30°、西经195°的地方。
每当“水手10号”飞越该盆地时,水星正好运动到它的轨道上的近日点,这个盆地恰好处在日下直射点,温度骤升,成为水星最热的地方,也是太阳系所有行星表面最热的地方。
人们给它取名为“卡路里盆地”。
“卡路里”在拉丁语里的意思是“热”。
热盆地貌似月球上的“月海”,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水星上的“海”。
看到水星的名字,人们脑海里总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水星上面有水吗?水星和水有何关联呢?很早的古代,日、月和五颗行星能被肉眼观测到。
它们在天空有移动而且明亮,能发出连续不断的光,而那些遥远的星星,看来位置稳定,闪闪烁烁。
我们的祖先,就给了日、月、五颗行星以特殊的位置,想象它们是主宰物质世界神灵的化身或是天神的住地。
在西方,古罗马人看到水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最少,运行得最快,所以把希腊神话中一个跑得最快的信使“墨丘利”的名字给了水星。
在中国,古时盛行用阴阳五行说,把宇宙简化成阴阳两大系统,揭示自然万物的构成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为反映阴阳两大系统的动态变化,又引申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互相承笨或制约,“阴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宇宙万物是统一的,天、地、人也是三位一体。
总之,任何事物的构成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
在天,就为日月星;在地,就为珠玉金;在人,为耳目口。
于是,日月的名字分别又叫太阳、太阴,五大行星又可以用五行来表示,就有了现在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名称。
它反映了炎黄子孙特有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是东方的精神文化之花。
难怪法兰西句格言:“结论取决于观点”。
行星的名字,可以反映当时的观点,流传到现在,成为人们习惯的称呼。
看来,水星和水不是一回事儿。
从现代天文观测事实上,水星上有水吗?“水手1号”对水星天气的观测表明,水星最高温427℃,最低温-173℃,水星表面没有任何液体水存在的痕迹。
就算是我们给水星送去水,水星表面的高温会使液体和气体分子〖TPTT.TIF;%90%90,BP〗“水手”1号正在深测水星。
的运动速度加快,足以逃出水星的引力场。
也就是说,要不了多久,水和蒸气会全部跑到宇宙空间,逃得无影无踪了。
(4)蒸气水星上的大气非常稀薄,大气压力不到地球大气压力的一百万亿分之一,水星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氢、氧、碳等。
水星质量小,本身吸引力不能把大气保留往,大气会不断地向空中飞逸,现在的稀薄大气可能靠了太阳不断地抛射太阳风来补充。
从成分上,也有相似的系统,太阳风的大部分成分就是氢、氮的原子核和电子。
从水星光谱分析来看,水星有点大气,但大气中没有水。
这已是普遍公认的事实了。
然而,宇宙的奥妙无穷,常会有人们意想不到的事发生。
没有液体水,没有水蒸气的水星,却“发现了冰山”。
1991年8月,水星飞至离太阳最近点,美国天文学家用27个雷达天线的巨型天文望远镜在新墨西哥州对水星观测,得出了破天荒的结论——水星表面的阴影处,存在着以冰山形式出现的水。
冰山直径15—60千米,多达20处,最大的可达到130千米。
都是在太阳从未照射到的火山口内和山谷之中的阴暗处。
那里的温度在-170℃。
它们部位于极地,那里通常在-100℃,隐藏着30亿年前生成的冰山。
由于水星表面的真空状态,冰山每104L年才溶化8米左右。
天文学家是这样解释水星冰山形成的:水星形成时,内核先凝固并发生剧烈的抖动,水星表面形成褶皱——高山,同时火山爆发频繁,陨星和彗星又多次相冲击,水星表面坑坑洼洼。
至于水是水星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由陨星和彗星带来的,看法上还有许多分歧。
虽然,水星有水的说法尚待证实,但有水就有生命。
美国科学家们的新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浓厚兴趣。
神秘的传说(1)五个太阳同时挂在天空中国有则很古老的神话,叫做“后羿射日”。
传说在远古的尧帝当政的时候,天上一下子同时出现了10个太阳!江河枯竭,草木枯死,百姓奄奄一息。
在这种危难的时刻,尧帝命神箭手后弃射下太阳,挽救万民。
后羿弯弓搭箭,9个太阳纷纷坠地。
不想,落在地上的竟是一只只乌鸦,他们的羽毛四散在空中,随风飞去。
后来天上就只剩下一个太阳了。
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无需考证真伪,但天空中出现多个“太阳”,却是有人亲眼所见。
1933年8月24日上午g时45分,在我国四川省峨眉山的上空,出现一种奇异的景象,在太阳的左面和右面,各有一个太阳,人们惊奇不已。
1934年1月22日和23日,上午11时至下午4时,古城西安的人们目睹了3个太阳并排在天空的奇景。
1965年5月7日下午4时25分和6月2日晨6时,在南京浦口盘诚集的上空,接连两次出现了这种景观。
1981年4月18日的清晨,海南岛东方板桥的人还碰到过5个太阳同时悬在天际的胜景。
那天早晨,红艳艳的太阳已升上天空,人们习惯地抬头东望,咦,东边居然有3个太阳,相隔数米的西边还有2个太阳,太阳中间还有一条绚丽的彩环相连。
这一奇景让当地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
看来,这种现象是时有发生的。
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在天空看见未曾见过的东西,只当是“天意”。
当时天灾人祸又很频繁,因此,人们更加迷信这是上帝震怒的先兆。
括史料记载,公元1156年,意大利的米兰上空,太阳周围出现三个彩环,一连数小时闪闪发光,兰环消失时,出现了三个太阳,编年史作者认为,这暗示着米兰在遭七年围攻后,末日快来临了。
历史上还记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实:1551年德国的马格德堡被西班牙国王卡尔拉五世的军队围攻,城中将士坚持不懈地守卫,让西班牙的围攻持续了一年多。
最后,西班牙国王恼恨之下准备强攻城池。
在这紧急关头,天空中出现了3个太阳,这一奇景使侵略者极端惊恐,认为苍天有意捍卫马格德堡城,于是国王慌忙下令撤军。
太阳出现的这些形状是怎么回事?太阳系中有几个不同形状的太阳吗?当然不是,太阳独一无二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科学的进步,自然现象的谜也随之解开了。
原来,这是大气变的戏法,是光学原理玩的游戏。
这种现象在科学上称之为晕。
在离地面卜8千米的空气中,无论冬夏都是寒冷的,这里有大量的冰晶体,它们有着不同的形状,最常见的是六角形小柱或薄片,冰晶随着大气上下翻腾。
当阳光照到这些小冰晶上,就会像照在玻璃三棱镜一般被折射,或者像射在镜面上被反射出去。
由于阳光被折射后偏折出不同角度的光,就会在太阳周围绕成美丽的光环——晕。
其实,人人都见过简单的晕。
在严寒的冬天,空气里充满冰晶或雪花的情况下,如果你观看街道上的路灯,很可能见到路灯周围的光晕。
而彼得堡的学者洛维茨所看见的晕或湖算得上最复杂的了。
请看他在1970年夏季的一次详细描述:“在太阳的周围有两个虹彩的光圈。
一个大,一个小。
在它们的上面和下面各有一个光亮的半弧,犹如宽大的牛角与光圈上下相连。
一条与地平线平行的白色光带穿过太阳和虹彩光圈,环绕蓝天。
在白色长带与小光圈交叉的地方有两个幻日光彩夺目。
幻日在它朝向太阳的一侧呈红色,而背离太阳的一侧伸展着很长的发光的尾部。
在白色长带上对着太阳的地方能看见三个同样的光斑。
在太阳上面的小圆环上闪烁着第六个耀眼的斑点。
所有这一切在天空上持续了5个小时。”看来,多个太阳的出现是由于六角形冰晶的缘故,只有一个是真正的太阳,其余的是太阳的孪生幻影,冒牌的“假太阳”。
(2)神秘的“十字架”图案有一种情况也曾让人惊骇不已。
白日将尽,奇迹突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十字架清晰而神秘。
注视着这样的天象,现在应该不难理解。
这是因为我们往往只看到太阳垂直光环的一部分,穿过太阳的水平光环也只能看到一部分,两环相交部分在太阳两侧,不就仿佛形成十字架了吗?在太阳下山以后,冰晶簿片也参加了这场游戏,它们反射已经在地平线以下的太阳光,于是三条灿烂的光柱便从地平线直指天空,光在与垂直环的上部猪交,在昏暗的天空就产生巨大的十字架形象。
如果这时落懂万丈,那不就豫—柄火光闪闪的利剑吗?魔幻万变酌自然现象;在科学面前;显现出真实的面目。
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员,每年可看见数十次晕,但复杂多彩的晕,还是十芬罕见的。
所以,平常人们看见这种太阳奇景,自然感觉迷惑不解茄于分稀奇了。
我们已经领略了友桐凳在大气中玩的游戏,太阳由此显得变幻莫测。
(3)海市厦楼明丽庄重的太阳其实还有活泼好玩的一面,前提条件是,只要存在适合太阳玩儿的大气条件。
让我们再欣赏几幅太阳的“另类”姿态。
悬挂在地平线上的太阳,突然开始改换形态——它那圆圆的形体变成了扁圆、三角形,还有蘑菇状、鸡蛋状;太阳的妆容也在变化着——最为明显的是红色和橙红色,民间说法是“日落胭脂红”。
不仅如此,太阳还可以在原地跳跃、抖动,忽而升起,忽而落下,就像的士高舞者。
说穿了,所有这一切,都是海市蜃楼,是大气层这位“魔术师”捏拿的结果。
海市屋楼是一种镜子般的反射。
我们知道镜子里是虚幻的影像,就像湖边柳树在水中的倒影。
这里的镜子不是玻璃,不是湖水,而是地面上的大气。
光线在空气中通常是直线传播,这种空气一般密度均匀、平稳。
然而空气密度在不均匀的情况下,光的前进方向会发生弯曲,这种现象叫折射。
在你面前放一杯水,拿着筷子倾斜插入水中,我们眼睛会看见,筷子在水下那部分与露在水上的部分好像折断了。
这就是光线在两种不同密度的媒质——空气和水中,引起折射的例子。
空气的密度随高度增大而递减,越是高空,密度越小,所以光的折射是普遍的现象,不过这种折射几乎看不出,也习以为常。
必须具备一些特殊条件,才能使这种扭曲引人注目。
在空气密度垂直变化反常时,光在大气中折射现常或全反射,就像镜子一样,将远处的看不见的物体投射在空气中,让人们看到幻觉般的虚像,这就是海市蜃楼。
在地球表面上,当太阳接近地平线,万道光芒从水平的方向射向我们时,它们必须通过十分深厚的具有不同密度的且各层之间时常变化的低层大气,太阳开始扭曲起来:压扁的、拉长的、弯曲的……甚至面目全非,观看的人面对这些奇特形状,可以发挥他们天才的想象力了。
当光线射向我们时通过受热的空气,它们不停地对流、流动,光线也多次改动方向,太阳似乎在摇摆、颤动。
“红日初升”,“残阳如血”,这是我们形容日出、日落的景观,这两种时候的太阳为什么特别红?这也得归功于大气。
太阳白茫茫的光线实际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颜色的光波组成的,红色光波最长,紫色光波最短。
空气的水分、微尘和空气分子能像三棱镜把七色光分散开来,这叫做散射作用。
散射的规律是波长越短,散射越厉害。
地平线上的太阳光穿透厚厚的空气时,紫光和蓝光被空气大大地减弱了,剩得最多的就是红色光了。
因此,日出、日落的太阳总是红红的。
(4)绿色的太阳如果你运气好,还可以观赏到“绿太阳”。
七彩光轮相互重叠产生白光,在太阳的上、下边缘,光轮的颜色不混合,在太阳的上缘呈蓝色和蓝绿色。
这两种光穿过大气层时“命运”不同。
蓝光受到强烈散射,几乎看不见;而绿光就可以自由地透过大气。
正因为如此,你就可以看到绿色的太阳!看见绿太阳,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有关专家这样告诉我们:天时指:日落时,太阳黄白色光没多大变化。
并且在落山时鲜艳明亮,就是说大气对光吸收不大,而且是按比例进行的。
地利指:观测点适当,站在小丘上,远处地平线必须是消晰的,如近处没有山林、建筑物遮挡。
如大草原上。
人和指:观测者切记,在太阳未下到地平线时,不能正视太阳。
当太阳快要沉没时,只留下一条光带,那你应目不转睛地注视太阳,享受美妙的一瞬间——绿色闪光。
它的神奇出现不会超过3秒钟,给你留下的印象却永生难忘。
太阳如此多娇,神州大地,日出、日落美景多不胜举。
在心旷神怡之余,我们不由更加关注这位天天见面的“母亲”了。
以前人类观察太阳,犹如井中观天。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古人把太阳作为神来崇拜。
希腊的太阳神名字叫阿波罗,阿波罗每天把太阳载在金光灿灿的马车上从东边的大海登上天空,晚上隐没在西方的大海里。
墨西哥的阿斯德加人甚至把人作为活祭品供奉给太阳,以为这样太阳才能长久生存。
后来,开始从事农耕的人类,为了知道季节而开始了对太阳的观测。
在中国,传说在公元前27世纪帝尧时,已经有了专司天文的官员“羲和”负责观象授时,由于有一次预报日食出了差错,而被帝尧处以死刑。
帝尧还派“羲仲”到山东半岛去祭祀日出,目的是为祈祷农耕顺利。
当时已经用太阳纪年了,一年为366天。
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春秋时代,人们能够用土圭观测日影长短的变化,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
我国的甲骨文上还有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即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
大约从公元3世纪魏晋时期开始,就能比较准确地预报日食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理论,这也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太阳对于地球上的人们;乃至地球上的一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把太阳作为远离地球的天体之一来研究的天文学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从而使我们拥有的太阳知识也日益丰富、准确起来。
住太阳圆面的一瞬间,对太阳附近的区域进行搜索,验证水星以内还有大行星的设想,但长期以来,也是毫无结果。
从发现天王星到发现海王星相隔了65年,从海王星到冥王星的发现又隔了74年。
冥王星自发现以来到现在还不到70年。
空间技术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的,一艘艘无人太空船或载人宇宙飞船带着人们无限希望相继升空。
探索宇宙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会揭开太阳系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