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合作?因为合作能帮助人们得到更多的利益。为什么合作能帮助人们得到更多的利益?因为合作可以让人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老刘有午睡的习惯,可是,最近老刘的邻居老郑养了条狗。不知道为什么,这条狗中午总是叫个不停,于是老刘就和老郑商量商量让老郑管管这条狗,老郑虽然答应了,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所以狗依然每天中午打扰老刘的睡眠。
正在读经济学的儿子小刘听说这件事情后就问父亲老刘:“爸爸,你中午午睡的利益是多少?”“什么多少?”老刘反问道。小刘就给老刘仔细讲了一下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道理,老刘仔细想了想,说:“那就大约600元吧。”小刘又问老刘:“那郑叔叔养狗的利益能有多少?”老刘又仔细想了想,说:“大概500元吧。”小刘说:“爸爸,那你跟则郑叔叔商量一下,你给他550元买下那条狗,咱们把它送到乡下去,那么你的利益就少损失50元,而郑叔叔的利益多增加50元。”
小刘的建议不仅可以让老刘安心地睡上午觉,也可以让老郑获得比养狗时多50元的利益,这样就形成了双赢的局面。这种双赢局面和经济学中所提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类似。
帕累托最优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不损失他人利益就无法增加任何一个人利益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帕累托最优状态下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最大利益。小刘的建议可以让老刘和老郑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之下,即不损失另一方的利益无法增加任何一方的利益。帕累托最优关注的不是社会的公平,而是效率。当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的时候,也就是处于最优效率的时候,因为所有人都达到了不损害其他人利益就无法提高自己利益的状态了。如果你还是没有理解这个概念,那我们可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杨朱的故事。
墨子的徒弟去见杨朱,说:“先生,如果你拔掉一根毛,天下因此能得利益,你干不干?”杨朱说:“不干。”墨子的徒弟很不高兴,出了杨朱的屋,遇到杨朱的徒弟,就跟杨朱的徒弟说:“你的老师一毛不拔。”杨朱的徒弟说:“你不懂我老师的真意啊,我解释给你听吧。”于是,两人就展开了一段对话。
杨朱的徒弟:“给你一万块钱,揍你一顿,你干不干?”
墨子的徒弟:“我干!”
杨朱的徒弟:“砍掉你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你干不干?”
墨子的徒弟不说话了,他心知再说下去杨朱的徒弟肯定会问:“砍掉你的头,给你天下,你干不干?”这还真不能随便答应下来。
杨朱的徒弟于是继续解释说:“毛没了,皮肤就没了;皮肤没了,肌肉就没了;肌肉没了,四肢就没了;四肢没了,身体就没了;身体没了,生命就没了。不可小看个体,现在当权者要牺牲百姓去满足自己的私心,将百姓的天下变成自己的天下,这怎么行?如果每个小民都能尽自己的本分,该耕田的耕田,该纺织的纺织,一个个的小利益积累起来,就是天下的大利益了,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利而无不利’了。”
杨朱的思想被后人总结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更有人讥讽杨朱,说杨朱的思想就是“一毛不拔”,然而这样的思想其实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是很相近的——不为了增加其他人的利益而损害任何人的利益。
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只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并不美丽的设想,但是双方可以通过合作来让彼此达到各自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拿老刘和老郑的例子来说,他们没有办法达到各自的帕累托最优是因为有一部分利益(老刘损失的利益减去老郑得到的利益)是外在的,没有办法得到。而通过合作,双方就可以把这种利益内在化地呈现出来。
合作就是外部利益的内在化,合作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帕累托最优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的最大利益,才不会有任何利益损失,而在合作过程中内化的外部利益也就是合作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利益的源泉。
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懂得博弈规则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遵守制度,什么时候该改善制度,什么时候该抵抗制度。而影响每个人做出决定的原因都相同——追求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