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双方都本着获取自己最大利益的心态,那么很多时候都会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随着合作的深入,收益会越来越多。所以,如果我们理性的话,就不会在第一次合作时背叛对方,而会在第10次或者第100次的时候背叛对方。但是,这样的情况真的可能会出现吗?
当然不可能,解开这个谜题我们需要参考罗森赛尔在1981年提出的蜈蚣博弈的博弈类型。假设甲、乙两人合作第1次的收益是1,第2次合作的收益是2,以此类推,第100次合作的收益是100.甲打算在第100次合作时背叛对手,独吞这100的收益。
考虑这种情况是否可能,我们要从第98次合作入手。第98次合作以后,如果乙知道甲可能会在第100次合作以后背叛自己,那么,他就会在第99次合作之后先背叛甲。甲知道乙将在99次合作之后背叛自己,就会在这次合作也就是第98次合作之后背叛乙。接下来的情况可以以此类推,直推到第1次合作,两个人都在考虑对方背叛的可能以致第1次合作都无法进行。
我们最终会发现由于双方都可能随时背叛对方,所以这种持续的合作根本不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实现有计划的背叛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我们往往需要考虑对方提早背叛的可能。
从这里来看,倒推法似乎有了很大的缺陷,这就是蜈蚣博弈的悖论。
一些博弈论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一开始选择不合作时双方的收益都为1,那么双方会自动选择合作。因为越到后来,双方获得的利益越会比开始的时候多。那么,这样的做法就违反了倒推法。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违背倒推法。因为倒推法的基础在于两者事先考虑到背叛对方,这些博弈论专家所提出的是双方没有事先计划到背叛对方的情况。
如果想要背叛对方,我们就需要提防对方背叛自己。而提防对方背叛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背叛对方。背叛与被背叛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到最后我们会发现真正处心积虑的理性的背叛往往就发生在第一次合作以后。蜈蚣博弈告诉了我们合作的另一面,那些在合作中背叛我们的人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背叛我们的人,而是在过程中受到诱惑或者其他因素背叛了我们。我们在生活中类似的合作需要做的是不给对方背叛的机会,而不要一直疑神疑鬼害怕对方背叛。因为,蜈蚣博弈告诉我们:如果他想要背叛你,早就背叛你了。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在以己度人的时候,我们就不自觉地运用了倒推法。
一个人想跟他的同学借一本书,但是又担心同学不肯借给他。所以,他在向同学开口之前便不断地胡思乱想。“如果他说他正在看怎么办?”“如果他说他丢了怎么办?”想到这些情况,这个人就开始产生不满:“同学之间不应该互相帮助吗?怎么能这样小气?”“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很高兴地借给他。”“如果他找借口就是不愿意借给我的话,那我也不应该对他太客气。”……这个人越想越生气,于是在他准备跟同学借书时,说的不是“请把你的书借我看一下好吗”,而是“我才不愿意借你的破书呢!你自己留着吧”。
在这个笑话里我们可以发现,想要借书的那个人在无形中就运用了倒推的思维方法,他想的是如果同学找各种借口不借给他书,那么他又会怎么做。这样想来想去,结果闹出了笑话。
在这里,似乎倒推法并不像我们以前运用得那么有效。但是要注意的是,任何思维方法都不可能高效地运用在所有的事情当中。倒推法也有其适用范围,即只是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成立的概率比较高。比如我们确定目标再去沿着目标努力时,这个时候倒推法给我们的启示是更有效率地、步步为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运用倒推法时,如果分析的问题符合倒推法能够成立的条件和要求,那么这种方法仍然是能够指导我们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倒推法的悖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发生。比如在上述那个笑话里,在和别人交往时,就很容易受到自己内心对别人猜度的影响。
孔子有一个很喜爱的弟子叫颜回。一日颜回煮饭,煮熟后孔子看见颜回背着他抓了一把饭吃了,心里非常不痛快。于是他对颜回说,我梦见了先君,他说饭要干净才能祭祀祖先。颜回说今天的饭不能祭祖了,刚才有煤灰掉进甑(一种煮饭的炊具)里,我怕浪费就抓起来吃了。孔子听后很羞愧,原来是自己错怪了颜回。
孔子在很多年前就教育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武断地推测别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样很容易造成对他人的误解。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就要以诚相待,天长日久自可见真情。
决定博弈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候是能力,有时候是位置,有时候是处境。但无论在什么时候,善于博弈的人总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将自己的能量和影响力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