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小讲堂】
中医提示:这里向大家推荐几种饮食用以清除体内毒素:
1、常饮鲜果、鲜菜汁(不经炒煮)
如芹菜汁、胡萝卜汁、黄瓜汁等,这些鲜果、鲜菜汁是体内“清洁剂”,它们能解除体内堆积的毒素和废物。当多量的鲜果汁和鲜菜汁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后,会使血液呈碱性,把积存在细胞中的毒素溶解,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2、常吃海带
海带胶质能促进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排出人体,从而减少放射物质在人体内的积聚,降低放射性疾病的发生率。
3、常喝绿豆汤
绿豆汤能帮助排除体内的毒物,促进机体的正常代谢。
4、常吃猪血汤
猪血汤的血浆蛋白,经过人体胃酸和消化液中的酶分解后,会产生一种解毒和滑肠作用的物质,与侵入胃肠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化学反应,变为不易被人体吸收的废物。
5、常吃黑木耳和菌类植物
据研究,黑木耳和菌类植物有良好的抗癌作用,并且能清洁血液和解毒,经常食用能有效地清除体内污染物质。
孙思邈治夜盲症与脚气
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也是他,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
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便什么也看不见了,人们感到奇怪,于是找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推想: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东西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后来,孙思邈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杏林小讲堂】
治脚气的小偏方:
1、无花果叶
取无花果叶数片,加水煮10分钟左右,待水温合适时泡洗患足10分钟,每日2次,一般三五天即愈 。
2、啤酒
把瓶装啤酒倒入盆中,不加水,双脚清洗后放入啤酒中浸泡20分钟再冲净。每周泡1~2次。
3、芦荟治脚气
每晚洗完脚,用芦荟叶揉搓叶汁往脚上挤抹,自然风干,没味,无疼痛感觉,每次一只脚用一叶。
4、白醋
可用棉球浸白醋涂患部,止痒又杀菌,有轻微脱皮,涂一次可半个月不犯,再犯再涂。
5、按摩穴位
洗脚时,将双脚放在盆内温水中泡两三分钟,待双脚都热了,用一只脚的足跟压在另一只脚趾缝稍后处,然后将脚跟向前推至趾尖处再回搓,回拉轻,前推重,以不搓伤皮肤为宜。每个趾缝搓50~80次,双脚交替进行。每晚一次,脚气较重者不宜用此方法。
李东垣治小便不利
李东垣是金代著名的医学家,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李东垣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联系实际研读经典著作,常能提出一些与他人不同的治法,挽救行将垂绝的病人。
一次,汴京酒官王善浦患小便不利,眼珠突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几废,生命危在旦夕。请来的医生,都给他服甘淡渗泄的利尿药物,均不见效。
眼看病情越来越重,病家慕名请李东垣诊治,李东垣仔细检查后说:这个病太复杂,按一般常法不能奏效,须得精思熟虑,让我回家想想吧。病家见他说得在理,也就同意了。
东垣回家后,联系病人的症状,默诵《内经》,苦苦冥思,未得其解。夜已很深,他干脆和衣而卧。半夜,他忽然掀被跃起,连声说道:有办法了!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东垣想:病人小便出不来,是气化不利的缘故。前面的医生用淡渗的阳药本能促气化,为什么不奏效呢?王冰在注释《内经》时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气化过程靠****和阳气共同作用完成,甘淡渗泄药虽能化阳,但病人病久伤阴,有阳无阴,所以气化仍不能正常进行。
第二天一早,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病人家,开出“群阴之剂”。病人服后,疾病果然慢慢康复了。
【杏林小讲堂】
小便时如果感觉有疼痛感,可能是尿路感染,需要及时就医,平时还要注意阴部的清洁卫生,多喝水,不要吃太多油腻的食物等。
小便不利,指小便闭塞不通。一般无疼痛,严重者成癃闭。治疗小便不利的验方有:用瞿麦2钱半,栝楼根2两,大附子1个,茯苓、山芋各3两,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3丸,一天服3次。如无效,每服可加至七八丸,以小便通畅、腹中温暖为见效。
张从正泥巴治抽风
张从正,字子和,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是中国金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强调病因多为外邪伤正,病以热证、实证为多,疾病分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攻下派。张子和所倡导的先攻后补之治法一反滥用温补之时弊,他还曾用心理疗法治愈因惊得病的顽症。
传说张从正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享有崇高威信。一天,有一个姓李的小孩突患急病,手脚不自主地不断来回抽动,当时请了著名的医生张从正诊治。张从正看了孩子的病后说:“这是由于心火亢盛、子盗母气、风火相煽而造成的抽风。不要再按紧孩子的手脚了,应随其自然。这种病是由于喂奶时给孩子穿太多,包裹得过紧的缘故。”
于是张医生让病家把土地打扫干净,然后洒上清水,待水分吸干后再洒上水,这样反复地洒水,直到地上洒得很潮湿了。此时张医生把孩子的衣服全部脱光,让孩子趴在地上,孩子在地下就来回抓动蹬踏,不一会的工夫,孩子的全身都沾满了泥巴,这时再用清水给孩子冲洗干净。又待了一会儿,这孩子的抽风就停止了,病马上好了。
【杏林小讲堂】
抽风也称惊厥,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抽风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小儿抽风,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应该让患儿躺在床上,解开衣服,免得妨碍呼吸。为了防止抽风咬伤舌头,又不让舌头向后倒,可用布包裹筷子头,放在牙齿之间,并压住舌头,这样可保持呼吸通畅。对抽风严重的小儿,可用指头掐上唇中间的“人中”穴及双眉中间的“印堂”穴。小儿正抽风时,不要喂水、喂药,以免痰入气管发生窒息或引起肺炎。如小儿发高烧,可用冷湿毛巾敷在小儿额上,也可用湿水擦身;在夏季,宜用冷水擦小儿四肢。若用酒精加一半水擦皮肤,退热效果更好。由于发生抽风的原因很多,在做上述处理的同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张从正怡悦引导治厌食症
金元时期,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向张从正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
张从正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从正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张从正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病人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不药而愈。
【杏林小讲堂】
基于对七情致病的认识,中医向来重视心理治疗,医心之术,应用甚广。张子和应用的是心理疗法中的愉悦疗法。
快乐和愉悦是通往心灵安详的要道。乐观精神是自疗心病的无形妙药。现代医学认为,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促使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的分泌,使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增强,并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有利于防病治病。
张景岳治小儿吞铁钉
张景岳是中国明代医学家,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绵竹,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张景岳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经史百家,14岁时随父到京师,曾拜名医金英(梦石)为师学习医术。壮年时他投笔从戎,遍历东北各地,后卸职回乡,专攻医学,把广泛的经史、天文、术数、堪舆、律吕、兵法等知识运用到医学之中,很快成为名医,求诊者络绎不绝。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人们都知道他善用温补,却很少知道他还有一段急智解危的故事。
一户姓王的人家有个儿子,刚满一岁。一日,母亲随手拿一枚钉鞋的圆铁钉放到桌上,小孩不知,误塞入口中,吞到喉间出不来。其母见状大惊,忙倒提小孩两足,欲倒出铁钉,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喷血,情况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连呼救命。
恰好张景岳路过这里,他见状,急命其母将小儿抱正,小儿“哇”的一声哭开了。景岳断定铁钉已入肠胃,小儿父母早吓得六神无主,迭声哀求张景岳想想办法。
张景岳陷入沉思中,他记起《神农本草经》上有“铁畏朴硝”一句话,想出一个治疗方案。他取来活磁石一钱,朴硝二钱,研为细末,然后用熟猪油、蜂蜜调好,让小儿服下。不久,小儿解下一物,大如芋子,润滑无棱,药物护其表面,拨开一看,里面正包裹着误吞下的那枚铁钉。小儿父母感激不已,请教其中的奥秘。
张景岳解释说:使用的芒硝、磁石、猪油、蜜糖四药,互有联系,缺一不可。芒硝若没有吸铁的磁石,就不能跗在铁钉上;磁石若没有泻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铁钉。猪油与蜂蜜主要在润滑肠道,使铁钉易于排出,蜂蜜还是小儿喜欢吃的调味剂。以上四药同功合力,裹护铁钉从肠道中排出来。
小儿父母听完这番话,若有所悟地说:“有道理!难怪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原来各味药在方剂中各自起着重要作用哩!”
【杏林小讲堂】
按照病情需要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就叫配伍。
中药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会产生以下结果: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叶天士梧桐叶治难产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清代江苏吴县人。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12岁到18岁仅仅6年,他除继承家学外,先后登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17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叶天士不仅是一位成就卓绝的温病学家,还是一位专治杂症的大师。他辨证精细,能洞识病源;他熟识药物,随手拈来,切中病情,往往在平凡中见奇效。三百年来,叶天士巧用梧桐叶治难产的美谈,至今仍让人拍案称绝。
趣闻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马上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原来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
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也。其处方大多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
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之博学才华,大为叹服,自惭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