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成长课堂:决定一生的8种习惯
6203200000006

第6章 习惯五 学会宽容 与人为善

——与人合作的习惯

合作就是力量

1.团结努力

合作就是为了把有同一愿望共同努力的人联合起来,它是所有组合式努力的开始,被拿破仑·希尔称为“团结努力”。

在“团结努力”的过程中有专业、合作、协调三项最重要的因素。

到郊外野餐是美国孩子们十分喜欢的假日活动之一。周末,威尔逊和埃迪的父母要带他们去州里的国家公园爬山然后野餐。临行的前一天,一家4口人商量该如何进行准备:妈妈负责去超市买食品,爸爸准备烤肉的炉子,9岁的威尔逊提出负责所有餐具,11岁的埃迪负责准备调料。爸爸提醒他们是否列出一个单子,一则防止遗漏,再则若家里不够的物品,可及时去买。威尔逊很快就列出了单子,请爸爸过目,随后便开始准备;而埃迪却跑到外面找邻居的孩子玩儿。爸爸警告他带齐调料,否则野餐不会好吃。埃迪一边往外跑一边说:“放心吧,我会带好的,别担心。”爸爸不大相信他会准备齐全,想自己来做,转念一想应当给埃迪一个锻炼机会,于是便没有再督促埃迪。而埃迪也很开心地玩儿到很晚才回来,到厨房里忙了一会儿,搞出来一袋子瓶瓶罐罐,便上楼回房去睡了。

第二天一早出发,爸爸并没有再检查埃迪的准备工作,一家人高高兴兴上路了。走了2个小时的山路,选好了野餐的地点,大家开始准备午餐。等肉烤熟后,每人倒了一杯饮料,整理好盘子,围着野炊点的木制桌椅坐下,开始往烤肉上倒调料。“埃迪,烤肉汁在哪里?”埃迪伸手到袋子里去找,怎么也找不到。“我记得从冰箱内拿出来的,怎么会没有?”“你有没有列在单子上?”“我没有列单子,我记得我把所有的调料都拿出来了。”埃迪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里等着。埃迪最终没有找到,不觉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样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埃迪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使这次活动大为逊色。这时爸爸并没有说一句责怪埃迪的话,但整个形势本身对他的教育已比任何话语更有效。妈妈和爸爸有没有想到埃迪会忘掉一些东西呢?完全可能,或者说是在他们的意料之中。如果爸爸出面督促埃迪按列出单子准备,让威尔逊去做,情况会怎样呢?首先埃迪会感到爸爸不信任他有能力料理这件事,自尊心会受损;再者爸爸反复督促,会使埃迪感到很大的行动限制,有为人所驱之感。这两项加起来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极可能甩手不干,或与爸爸短兵相接一场,让大家都不愉快,最后所有的事情还是需要妈妈来做。爸爸即使成功地迫使埃迪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了准备,野餐因此而毫无缺憾,但埃迪并没有学到任何经验与教训,反倒加深了对爸爸的强制方法的反感。

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目前由于孩子中独生子女数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成为孩子中大多数人心理品质上的弱点。

2.合作精神

如果你能引导其他人进行合作以及从事有效的团队工作,或者鼓舞其他人,使他们变得更为活跃,那么,你的活动能力并不亚于以更直接方式提供有效服务的人。

在工商企业中,有些人具有极高的能力,能够鼓舞并指挥他的下属获得比在没有这种指挥影响力之下更大的成就。众所周知,卡耐基能很好地指挥他个人的一些幕僚人员,因而使得这些幕僚中的许多人也成为富翁。

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都了解“共同谅解及合作的精神”的必要性。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这种精神。这种和谐的大众精神,可经由自动或强制的纪律而获得。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思想将被融合而成为一种“智囊团”,这表示个人的思想受到修正,不同的思想合为一体。

造成这种融合的方法很多,就如同将个人置身于各种行业的领导地位,每一位领袖各有自己协调追随者的思想和方法。有人使用强迫的方法,有人使用说服的方式,有人则使用奖赏的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某一团体中的个人思想,使它们全部融合成为一个单一的思想。你不必深入政治、商业或财务中研究,就能找出各自的领袖在把个人思想融合成为一个集体思想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

不过,世界上真正伟大的领袖都拥有一种具有特性的思想,即可以吸引其他思想,能够把他所接触的任何人的思想全部吸引过来。拿破仑手下的士兵能够为他慷慨牺牲,毫不畏缩,就是受到了他的个性的吸引。

人的头脑就像一块电池,其电力将会耗尽或衰减,令人感到沮丧、泄气、缺乏鼓励。这种感觉谁能避免?人的头脑在沮丧的情况下,必须予以充电,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和一个更充满活力的思想进行接触。聪明的领导都明了这种“充电”的必要性,而且,他们还了解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领导者和追随者的最主要的区别。

3.成功从合作开始

那些不了解合作原则的人,正在走向失败,在人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适者生存”的证据。这儿所说的“适者”就是有力量的人,而力量就是合作努力。

有些人由于无知或自大,误认为自己能够驾驶自己的小帆船驶入这个处处都充满危险的生命海洋。这种人终会发现,有些漩涡比危险的海域还要危险万分。

只有通过和平、和谐的合作努力,才能取得生命中的成就,单独一个人必定无法获得成功。即使一个人跑到荒野中去隐居,远离各种人类文明,然而,他仍然需要依赖他本身以外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他越是成为文明的一部分,越是需要依赖合作性的努力。

不管一个人是以何种方式谋生,是以何种方式发展事业,只要他能够和其他人友好合作,他就可以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更顺利地实现目标。还有,生活哲学以“合作”而不是以“竞争”为基础的人,不仅可以比较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也将享受到额外的“幸福”,而这是其他人永远享受不到的。

通过合作努力而获得的成功,会使合作双方彼此很愉快;如果是通过冲突与不正当竞争方法而获得的成功,必定会使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伤害。

合作可使人们获得双重的奖励:一方面可使我们获得生活之所需;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善于与人合作

1.在竞争中寻求合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以说,竞争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竞争者与合作者作为竞争与合作的主体及对象,与竞争合作相伴而生、相伴而灭。

合作与竞争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实不然,合作与竞争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合作与竞争,可以说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几乎同时出现。合作与竞争不仅没有削弱、消亡,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合作与竞争的趋势在增强。而且,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不断拓展、交往的不断扩大、人与自然斗争的不断深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合作与竞争的联系也在日益加强。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征途中,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像,通讯、交通等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空前容易,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抑或是具体的个人之间,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则将大幅度提高。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善于与别人合作的人,才能够弥补自己的能力的不足,达到原本达不到的目的。

自己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有心与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能互惠互利,让合作的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任何人都是合作的对象。合作,不仅指同学之间的合作、亲戚之间的合作、朋友之间的合作、同事之间的合作,还指个人与企业或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与本地区的合作,跨地区、跨省甚至跨国的合作。合作的范围越广,合作的境界越高,生存的空间越大,获取的能量就越大。

伯牙与钟子期知音式的合作当属上乘,可是更多时候都是非知音的合作,普通人与普通人的合作,甚至有时还会是对手与对手的合作,如国共合作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要学会跟任何人合作,才算合作能力强,跟少数几个人合作算不得什么本事。在某次谈话节目中,一个大学生反驳企业家认为大学生合作能力差,就说自己参加创业小组,跟几个同学合作得挺好,可见合作能力强。可是,企业家却给他浇了一头冷水:创业小组本来都是自由组合、脾气投合的,而且这种合作,才几个人,又没有什么利害冲突,是最最简单的合作了。这次合作得好,并不能证明合作能力就强。只有你跟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你反感的人都能很好地合作,那才算合作能力强。

今天,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每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都要适应“全球一体化”,更需要合作能力,特别是需要学会在多元文化的团队中合作。这种合作,难度就更高了——必须与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能进行良好的沟通,都能融洽地共事。如果你连跟自己身边的人的合作都成问题,怎么能跟各方面差异更大的外国人合作呢?

今天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是广泛的交往经济,离不开与各种类型人的合作;今天的时代是竞争时代,只有选择合作,才能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一族。

2.合作可取长补短

如果能取长补短,就会在自己身上产生一股“合力”的作用,而这种合力更能推动你由弱而强、由小而大。

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有些人精力旺盛,认为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其实,精力再充沛,个人的能力还是有一个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处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这就要与人合作,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养成合作的习惯。

人的性格和能力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是长期形成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好,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坏。正是这些不同,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就不一样。

你最好能从事与自己个性相契合的工作,这样就一定会全心全意做好这项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浪费就是,大多数人从事不适合其个性的工作。现在,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你可以自由发展,这样的机会你一定要把握好,才不会在年老回首往事时感到遗憾。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能利用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不足的人,才会在今天的社会中取得成就。

3.集思广益的至高境界

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想像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如果把自己的想像力和别人的想像力结合起来,就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就。人们可以把每个人的“心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无比强大的“能量体”,那么,它创造财富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假如你我各有一个设想,那互相交换的结果就可能是各得两个设想。同样道理,你思考一个问题常会沿着同一思维模式进行,但如果拿到集体中讨论,那么,你可能从别人的想法中产生新的联想。1+1>2是个富有哲理的不等式,这表明集体的力量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个人力量的累加之和。

这种集思广益的思维方法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已取得显著的成就。欧美一些财团采用群体思考法提出的方案,在数量上比同样的单人提案多70%。

集思广益可以创造奇迹,可以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它能激发人类更大的潜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艰难险阻。

两块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这两块木头各自的承受力量之和。集思广益的观念就源自这类自然现象,就是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可是人类社会不像自然界那么简单。集思广益,换句话说,也就是集体创新,但创新的结果很难预料。创新的路上难免会碰到艰难险阻,人只有肯放弃眼前安逸的环境,才能开创新的事业。

集思广益的精髓在于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1)敞开胸怀、博采众议

集思广益就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别有见地的想法,同时也要贡献自己的意见。

有人常常抱怨,“空有无尽的潜力,却毫无用武之地”。原因在于他们习惯于从前固有的疑、闭、锁的个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都有“众志成城”的经验,比较常见的如,一场球赛可以暂时激发起团队精神。有人会认为这是特例,但是特例却可以经常发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前提是勇于冒险,而且肯博采众议。

(2)课堂上的集思广益

拿破仑·希尔的朋友约翰先生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他深信考验师生集思广益能力的时机是濒临混乱边缘的时候。

他曾教过一门“领导哲学与风格”的课程。那是在刚开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作口头报告,报告的内容感人泪下,深深地触动了班上的同学。受此影响,其他同学也纷纷走上讲台,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对内心深处的疑虑也毫不保留。

当时,那种信赖和坦诚的气氛深深地触动了约翰先生。他也忘我地投入其中,并逐渐萌发了放弃原教学计划的想法,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最后,大家决定抛开课本、进度表和口头报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作业,全班都投入到课程内容的策划之中。三周后,大家又把这一阶段的学习心得汇集成书。然后,又重新制定计划,重新分组。

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个班学生就能够完全互信与合作?约翰认为,他们的个性已相当成熟,渴望进行有意义的课程尝试,而自己适时地提供了催化剂,所以对那班同学而言可谓“水到渠成”。

记住这句有意义的话吧:“一旦体会到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的滋味,眼前便会展现一片崭新的世界,人也如同脱胎换骨,而且更加确信,将来还会有更多开阔眼界的机会。”

4.合作的能力培养

为了与他人合作,你需要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能力:

(1)积极参与

在团体活动中,如果你喜欢让别人出头露面,而自己却静静地坐在那里,做一个感兴趣的旁观者。结果是,你无法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无法对团体的决定施加影响。既然你同样对团体的最终决策负有责任,那么你就应该态度积极地贡献你的聪明才智。如果你不敢展示自己的观点或者觉得你的观点不如他人的有价值,那么,你需要认识到破坏性的自我谈话的结果,你应该创造较积极的内心音信。第一步要意识到你的感情或许是不合理的,那些最担心“每个人将认为我是一个傻瓜,都会耻笑我”的人,往往是最有思想和见识的。实际上,往往是那些喜欢喋喋不休的人,他们缺乏自我意识,善于空谈,徒有热情而无建树。如果你感到忧虑和焦急,那么,你需要迫使自己迈出第一步。

(2)具备有效讨论的能力

参与团体的讨论需要与一对一的讨论相似的技能,只不过前者需要你应对更多的参与者。

①清楚地表达你的观点,并提供支持的理由和根据。

②认真地聆听他人的意见,努力了解他人的观点。

③直接地对他人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而不要试图简单地阐述你自己的观点。

④提一些相关的问题,以便全面地探究所讨论的问题,然后设法去回答问题。

⑤把注意力放在增加了解上,而不要试图不计代价地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3)尊敬团体的每一位成员

这是保证合作成功的基本准则。虽然你可能确信你比其他的参加者更有知识,但重要的是,你要让他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要随意打断或表现出不耐烦,做到这一点对于团体正常地发挥功能是很有必要的。也许在某些场合,其他成员不同意你的分析或结论,即使你确信你是正确的,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你需要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

(4)鼓励他人提出多样化的观点

除了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外,你还应该鼓励其他成员也提出他们的观点。当他人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要做出积极的和建议性的反应。

(5)客观地评价观点

对团体其成员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批判思考的态度对它们进行评价,让团体的成员意识到评价的对象是观点,而不是提出观点的人。最常见的一种错误思考是,有的成员仅从个人的爱好或偏见出发,不是对人们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而是把矛头指向个人。对有挑战性的观点应该做出这样的回答:“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原因是……”而不应该说“你真无知”。只有如此,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不会恶语伤人。

(6)分析团体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团体是由处于复杂的和充满活力的关系之中的个体构成的。就如在一场球赛中,“没有号码牌,你就无法分辨运动员”一样,一个团体要有效地发挥作用,也需要你识别出谁是“运动员”,他们彼此关系的性质以及决策权是如何分配的。在一个你不熟悉的新团队中,弄清这些情况是特别重要的,它可以为你提供一个你在其中能说话和回答的“思考环境”。

5.合作中的“距离美”

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不要显得亲密无间,而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你可能感到困惑,发出叹息,陷入深深的沉思中,道一句“人情淡薄,世风日下”。可人际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叔本华的寓言说得好: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它们驱到一起,于是同样的事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

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像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人们发现,使彼此可以相安的是保持相当的距离。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忠告每一个现代人:“要增加个人生活中的接触面,就必须既能建立关系,又能割断关系;既要会交往,又要会疏远交往。那些适应性最强的人,也是社会上最吃得开的人”。

学会疏远合作,自然可以化为许许多多的具体内容。例如,当你要去拜访别人时,应尽量做到不当不速之客,而要尽可能在光临前先与对方联系好;在交谈中如果发现对方有“比较忙”的细微表示时,应尽快把话说完,迅速起身告辞;谈话中不要对人家的家庭情况像“查户口”似的问个没完没了;不要乱动人家的东西,等等。

当你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时间、精力已有“超负荷运行”之感,那就不妨以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去调节。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动若脱兔”,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认识生活;另一方面又要“静若处子”,当“寂寞”时就要甘于寂寞,以便静下心来,潜心钻研。

如此“动”、“静”结合,“亲”、“疏”结合,不甘寂寞又甘于寂寞,正是体现了“既要会合作,又要会疏远合作”的处世之道。

6.有理也要让三分

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宁愿吃亏也要舍利取义。郑板桥曾说过:“吃亏是福”。这是其一生阅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清朝时有两家邻居因一道墙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于在京做大官的亲属张英帮忙。张英没有出面干涉这件事,只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力劝家人放弃争执,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千里求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听从了他的话,这样邻居也觉得不好意思,两家终于握手言欢,由你死我活的争执变成了真心实意的谦让。

《菜根谭》中讲:“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乐法。”可谓深得处世的奥妙。

7.助人与求助

你分给别人的东西愈多,你拥有的东西也会愈多。请不要怀疑这一点,如果怀疑,你可自行加以证明,办法是,给你所遇到的每个人一个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句令人愉快的回话,发自内心的温暖、感激、喝彩、鼓励、希望、信任、称赞、良好的思想和愉快,等等。

卡耐基指出:“请求别人帮助你,不但能使对方觉得自己重要,而且也能使你赢得友谊与合作。”

富兰克林曾经运用这项原则,把一个刻薄的敌人变成了他一生的朋友。那时,富兰克林凭着自己的年轻才干,不但建立了一个小印刷厂,还当选为费城州议会的文书办事员。

可是,他的能干却招致了议会中另一位同样的有钱又能干的分管图书室的议员的敌对。这位议员不但不喜欢富兰克林,还公开斥责他。

富兰克林觉得这样的情况非常不利于自己发展,他决心使对方喜欢自己,他听说对方图书室里存有一本非常稀奇、特殊的书,就写给他一封便笺,表示自己非常希望借来一阅。

这位议员马上叫人把那本书送了过来。过了大约一周,富兰克林把那本书还给议员,并附上一封信,表示非常感谢。

以后在议会里相遇的时候,这位议员居然一反常态,跟富兰克林打起了招呼,并且很有礼貌。自那以后,他随时都很乐意帮一帮富兰克林。他们二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一直到那位议员去世为止。

8.鼓励朋友超越自己

如果你想赢得他人的合作,就要征询他人的意愿、需要及想法、让他觉得是出于自愿。

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得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突出。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意见,你也许会打断他的谈话,但不要这样做。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说出来的时候,他是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宽阔的心胸,要做得诚恳,让他充分地说出他的看法。

每个人都重视自己,喜欢谈论自己,即使你的好朋友也一样,他们可不愿听你唠唠叨叨地在那儿自吹自擂。

法国一位哲学家曾说过:如果我想树立敌人,只要处处压过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赢取朋友,你就必须让朋友超越你。

所以,谦虚地对待周围的一切,鼓励别人畅谈他的成就,切勿过多地自吹自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需求,都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关心自己,你应当少说一些,让别人得到一种优越感,这样对你会有好处的。

合作的金钥匙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彭特斯在《合作的六大习惯》一书中说:“合作的可能性只有一条:站在同一立场上。”因此说合作的技巧很重要。

现实社会中,有好人缘的人,人们都愿意与他们合作;而有的人正好相反。其实不是是否有个好人缘的问题,而是合作中对合作技巧的掌握是否熟练的问题,也是人们良好习惯的体现。

一般来说,缺少安全感的人往往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处处要别人顺从与附和。他们不了解,合作最可贵的正是接触不同的观点。一致并不代表团结,相同也不意味着齐心;团结才能互补,合作也应该尊重差异。

只有创造性的合作,才能获得合作的成果。

合作的技巧其实很简单,就看你是否愿意去掌握它。如果总觉得自己如何了不起,而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不会受到别人欢迎和喜欢的,当然就不会有“人缘儿”。

合作有三大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你就可以为你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合作氛围。

1.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不但适合于大的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和自己的共同点上,与人相处就会容易一些。

要减少差异就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达成共识。为别人着想,就会产生同化,彼此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把自己融进对方,让俩人变为一人。这个时候,无需恳求、命令,俩人自然就会去合作做某件事情。

如果你想跟别人合作就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这样才有合作的可能。就算是对手,你也得先和他有共同的利益关系,才能走到一起来。

如何减少差异呢?必须运用同化和转向。所谓的同化就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减少彼此之间的差异,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达到共同的立场。同化能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转向能利用融洽的关系来改变互动的方式。

当你与别人一同进餐时,你会说:“你吃什么?”其实你是在发送友谊的信号,而不是真的在乎对方的口味。如果对方要了点饮料,那么你也会跟着来点。这也是同化的例子。

无论你在倾心了解他人,还是要他人了解自己,同化总是处于第一位的。只有先利用同化作用,与他人建立一些关系之后,才能启发转变的方向,获得意料不到的结果。

2.用肢体语言

你付出什么,就收获什么。如果同合作者合作愉快的话,那么他们之间就有着某种默契,或者说有一种感应,他们彼此的动作、表情和神韵自然都会很相似。如果你把和自己沟通良好的人的交谈情形录下来,再倒过来看看,你会发现这种交谈很像是在上表演课。一个人摆出了某种动作,另一个自然地就跟了上来。

通常只有当你和别人相处融洽时,才会产生这种默契。通过这种体态语言的一致,你和你的交谈对象完全进入了合作状态。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当人们相处甚欢时,他们的动作、表情乃至神韵都十分相似。比如说,如果你对别人笑,别人也会报以微笑;如果你同一种跷着二郎腿的人交谈甚欢,过不了多长时间,你也会把脚跷起来,当他放下脚后,你也会随着做同样的动作;更有甚者,当对方挠头时,你也可能会感到头上同一地方很痒痒。

非语言的同化是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呢?其实不是那样的。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不要引起对方的注意。同化通常在双方相处甚欢时才会发生。在一般情况下,动作行为上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去同化。比如说,你跟一个喜欢抖脚的人在一起,最开始你可能不会抖脚,但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你的脚可能会跟着他的脚有节奏地抖起来。

为了与别人加强沟通,我们必须加强在音量和速度上的同化。如果对方说话声音越说越大,你的声音也会随之越来越大;如果对方越说越快,你也会越说越快,说话快的人要的是速度,否则会感到别扭;说话慢的人喜欢享受自在感。安静的人不喜欢和爱热闹的人在一起,爱热闹的人讨厌和安静的人在一块儿。你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和别人在音量和速度上同化,否则可能会产生极大的误会。

3.做一个倾听者

学会聆听是一种美德。

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倾诉对象,也希望别人了解自己。但是如果两个人都希望倾诉和被了解,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听对方的话,这样,两个人就很难达成共识的。因此,如果你想被别人了解,你先得学会听别人倾诉。只有愿意了解别人的人,别人才愿意了解你。

倾听是一门艺术,只有懂得并掌握这门艺术,才易于沟通、交流与合作。

倾听时要保持注意力,随时注意对方谈话的重点,在对方兴致正浓的时候,你要用眼、手或简短的语言来加以反馈,尤其是要表达出你关注的内容正是对方谈话的要害所在。

能够以听为主的同时,还不要妄下结论。在知道别人准确意思前,不要急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等别人讲完,让他把意思讲清了,自己再作评价。

促使对方与你合作

1.取悦对方能赢得合作

合作是双向的,不是单一的。赢得别人的合作要比要与别人合作重要得多。那么如何取悦对方,赢得别人主动与自己合作呢?

取悦他人其实是一种高超的交友艺术和说服艺术。当你满足了别人的愿望之后,别人就会感激你,就像受了你的恩惠一样,而且有知恩图报的想法。很多有经验的说服者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说服对手的。所以,人们有时会奇怪:为什么有些看上去像“老好人”一样的人也能把人说得服服帖帖的。当你为别人提供了方便,使别人得到满足,反过来,别人也会设法为你提供方便,乐于取悦他人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配合。所以成就别人也等于成就自己,推荐别人也等于推荐自己,称赞别人也等于称赞自己,取悦他人也等于取悦自己。

以对方的角度来看事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也是一种取悦他人、赢得合作的有效方法。

2.维护对方自尊的益处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尊往往存有不容侵犯的保护意识,因此,一旦个人的自尊遭受侵犯或攻击时,即使对方过后表示歉意,恐怕也无法弥补双方已损伤的关系,更谈不上合作基础了。

相反的,如果你能顾及对方的自尊,处处为对方的自尊着想,那么,对方必然会因此对你表示友好并愿意与你相处和合作。

举例来说,当大伙正在围桌谈笑时,有一个人讲了一个笑话,结果使得全场捧腹大笑,气氛十分欢乐。然而,在这些笑声还未平息之际,突然有另一个人说道:“这的确是一则有趣的笑话,不过我在某本杂志中早就看过了。”或许这人的目的在于表现其优越的意识感,但他所获得的真正评价是什么呢?而那个当初说笑话的人,此时的感受又如何呢?你可以体会得到。

大体而言,后者的行动仿佛掠夺者一般,因为他毫不顾及前者的立场,不留余地地夺走前者曾在众人心中建立的地位;而且此举对于前者而言,无异使其颜面有损,甚至严重影响个人的自尊。至于那些在场的听众,相信既不会由于后者的优势作风而倾向后者,也不可能因此降低对前者的评价。

要建立信任的关系,促使他人与你合作,顾及他人的心态及立场,尊重他人的自尊,乃是相当重要的为人之道,也是促成合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因此,你要促使别人与你合作就必须维护他人的自尊。

3.让人喜欢先得喜欢他人

要想取得合作的机会,首先必须要真诚地喜欢他人。这种喜欢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而非另有所图。

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到,有些人感到喜欢别人比较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学着多多喜欢别人,今后对别人产生好感就越容易。“喜欢别人”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训练有素的思想模式的产物。而能使你喜欢别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便是积极思想,也就是说,你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而非消极的想法对待其他人。

受欢迎的人大多都拥有一种特质,就是喜欢他人。所以,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会令自己不快乐。而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想让别人喜欢他,这种心境常会产生悲悯和受挫感。因为一个人内心感到痛苦,其他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加剧他的紧张情绪,并且他也决不能与其他人一起获得成功;至少他在这样想的过程中更加造成了一种不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孔子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必须先不去担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态度,并增进能让别人喜欢你的品质。

被人喜欢,你必须随时表现出亲切、自然的态度,使得人们与你交往时不必太费神就能与你愉快相处。而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是悠闲自得、亲切而快乐的。

现在,就举一个亲切自然的人作为例子,这个人便是曾任美国邮政部长的詹姆斯·法雷先生。

卡耐基是这样叙述他与法雷的第一次会晤的:

在那一次偶然的事件,我才开始懂得掌握人心的奥妙。那是在一个作家联谊餐会上,法雷先生及我的一位好友也列席参加,当天由于我有事耽搁而较晚到场,故错过了一场午餐会外的小插曲。不过,据好友的转述而得知,事情发生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当参与此会的人纷纷相携走过饭店的走廊时,正有一名女服务员推着堆满毛巾、台布的手推车经过。他们看见手推车,便纷纷躲避,而这名女服务员对于这些人也并未加以留意。但是,当法雷先生走过她身旁时,却出乎意外地伸出手来示意寒暄,并且对她说道:‘午安!我是吉姆·法雷,请多多指教!’

“之后,当大伙进入会堂时,都禁不住好奇地回头朝这位女服务员望望。此时,她由于一时感到惊讶,而呆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不过脸上却带着愉快的微笑。”

从这则实例中人们可以领悟到喜欢他人,随时随地都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当然也能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了,从而赢得别人对你的帮助和与你合作的机会。

这种方法,会使连最爱嘲笑人生的人,都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正像约瑟夫·格鲁大使所说的:“外交的秘诀仅在五个字:我要喜欢你。”

4.沟通是合作的基础

罗斯福深得其子女的爱戴,这是众所周知的。有一次罗斯福的一位老友垂头丧气地来找罗斯福,诉说他的小儿子居然离家出走,到姑母家去住了。这男孩本来就桀骜不驯,这个父亲把儿子说得一无是处,又指责他跟每个人都处不好。

罗斯福回答说:“胡说,我一点儿都不认为你儿子有什么不对。不过,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得不到合理的对待,他总会想办法由其他方面得到的。”

几天后,罗斯福无意中碰到那个男孩儿,就对他说:“我听说你离家出走,是怎么回事?”

那男孩儿回答:“是这样的,上校,每次我有事找爸爸,他都会发火。他从不给我机会讲完我的事,反正我从来没有对过,我永远都是错的。”

罗斯福说:“孩子,你现在也许不会相信,不过,你父亲才真正是你最好的朋友。对他来说,你是这世上最重要的人。”

“也许吧!上校,不过我真的希望他能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

接着罗斯福去告诉那位老友,发现几件令其惊讶的事实,他果然正如其儿子所形容的那样暴跳如雷。于是,罗斯福说:“你看!如果你跟儿子说话就像刚才那样,我不奇怪他要离家出走,我还觉得奇怪他怎么现在才出走呢?你真是应该跟他好好谈一谈,多了解他,多理解他的想法才是。”

没有比沟通再简单的了。长久以来,人们相信大声吼叫就是强悍,顽固不化等于无所不知,争论不休就是正直的表现。人与人之间充满矛盾、贬抑、谴责、扭曲,常常以一种“我是权威,你不过是个一知半解的人”的态度对待别人。

有效的沟通,实际并不复杂。说到底,每个人每天都在跟别人沟通,而且是从小就一直在做的一件事,起码大家都如此以为。可惜的是,在成人的世界中,真正的、有效的沟通实在是不多。

其实,要想学会有效沟通,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秘诀,只有几点最基本的观念。以下是三条成功沟通的基本原则:

第一,视沟通为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对别人保持开放的态度。

第三,创造融洽的沟通气氛。

不论你学习工作多么分秒必争,你必须保留沟通的时间。

沟通是一种技能,但它更是一种艺术,它是一种值得大家深思并多加练习的艺术。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努力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