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印章、玺印鉴赏及收藏
6259300000004

第4章 印章的鉴赏

一、印章的欣赏

艺术的创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欣赏者。从秦汉玺印,明清流派到当代印家的创作,为我们学习篆刻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历代印入用干锤百炼的艰辛劳动才使篆刻艺术在中国的文艺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正如欣赏研读诗文书画一样,欣赏历代的印作,也被称为"读印",一个"读"字,包含着对作者艺术构思的寻觅推敲和咀嚼体味,有时也不乏"众里寻它干百度"的劳神苦思,但是一朝有悟,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就超越了时空的阻隔,千载之下,达到了精神上沟通与交流,艺术之功利莫过于此,对艺术劳动的慰藉莫大于此,欣赏之快意莫过于此。

我们知道,章法、结体、刀法、笔意是篆刻艺术的主要研究课题,任何一个操刀刻石的人都无法逾越对这些基本课程的艰苦实践,但就欣赏习惯而言,第一眼给予读者的是全印的整体效果。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得很有意思:"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道存者也。"这里的临帖虽然是指对碑帖的观赏而言,却说出了欣赏其它视觉艺术的共同特点,欣赏者瞬间的感受凭借他主观的联想被引向抽象的意境。毫无疑问,优秀典范之作,最能拨动欣赏者心灵的琴弦。试看:吴昌硕和齐白石这两位杰出的篆刻大师,所作的自用印《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和《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刀笔之间显示的是何等的气度魄力,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河岳山川的博大雄浑之美。

赵之谦《何传洙印》的边款云:"汉铸印的妙处不在斑剥而在浑厚",雄健浑厚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精力弥满的壮美。

汪关的作品得汉铸印的神髓,在稳健平实中给人以端庄之感,《董玄宰》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见之于秦汉,可以追溯到《上官建印》这一类作品,这是静穆典雅的境界,现代印家罗福颐、陈巨来最得此中三味。

赵叔孺以清丽典雅著称于世,当时的印坛就以昌硕为太阳,叔孺为太阴,交相辉映。他的圆朱代表作《赵氏叔孺》极尽其圆转流走之美。至于奚冈的《龙尾山房》朱文印,则在流转飘逸之外又具飞动的神采,与赵氏之作得同中有异之趣。

老辣遒劲也是篆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在秦汉系统玺印中,《观雀台监》可以说是这种美感的典型面目了。晚清诸家老辣挺秀之美者无过黟山人黄士陵,这种风格径取于汉印中遒劲挺锐一路的作品,更得力于他在钟鼎彝器上的精湛修养。

齐白石的刻印以大胆泼辣,气势磅薄为特色,《大匠之门》所具有的这种雄浑老辣在篆刻史上奇峰突起,影响了整个印坛。

在书法美学上,傅山曾经提出过"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著名观点。在篆刻艺术领域,"拙"同样是一种美的境界。钱瘦铁的《高天滚滚寒流急》、《王天池印》以其夸张的笔墨表现其天真烂漫、放浪形骸的风姿。来楚生的《张雷私玺》以方劲稚拙的线条表现其质朴的情趣。秦汉印在古拙的风貌中有时还暗寓一种谐趣,如《连虺》一印,使用局部结构的变形夸张处理,表现出先民那种不衫不履的诙谐和幽默感。

以上所举出的作品仅仅是玺印艺术世界中的沧海一粟,其它诸如玉印的清醇和典雅,凿印的峭拔险劲,真是不胜枚举,而就风格神采而言,又往往交相错杂,很难作单一的分解阐述。

我们知道章法、线条、刀法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篆刻的赏析方面,作品的风格意境则是通过章法、线条、刀法来加以表现的。方寸之间的万千气象如果脱离了这几个基本的研究点,当然也就无所依托。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夫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盖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非有精微之艺术修养,不足与语也。"此可谓至理名言。

就篆刻的结体造型和线条刀法来说,所表现的只能是一种抽象的美感,而不同于绘画、雕塑的形象性,但是它凭借读者的心理感受和各自的经验所产生的联想却是生动形象的。就线条而言,平正给人以宁静安祥,圆转给人以委婉流动,欹侧给人以峻峭险劲;就刀法而言,冲刀多劲健酣畅,切刀多凝炼含蓄,双刀多饱满厚重,单刀多老辣雄奇,行刀迅疾易猛利峭拔,行刀迟缓易雍容浑厚。结体、线条、刀法自然结合,见之于印作,就成为生动的艺术语言,在似与不似,有意无意之间,"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将欣赏者引入一个艺术美的境地。

二、印章的伪制与鉴别

印章的伪制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材料的伪制,以次质充名质;另一方面是后人伪制前代印章,以提高印章的历史价值,牟取私利。下面就分别作一介绍。

材料的伪制与鉴别在印章材料一节里,谈到了一些材料的好坏及辨别方法,这里只主要对三石山的伪制与鉴别作一总结。

印章的材料很多,但高雅可贵的并不多,且金玉之类一般很难伪制。明清以后,以寿山、青田、昌化三种石料为宝,石头的伪制又比其他材料较容易,因而在伪制的材料中以这三种石料的伪品最多。寿山石中的田黄价逾黄金,更为伪制者青睐。其方法是采集普通的黄白寿石山中的石块,把它们放入杏仁水中滚煮二十四小时,之后,取出来凉一会,乘着还有余热放到烈火上烤,烤到烫手就取下来,立即用藤黄擦涂表面,就这样屡擦屡烤,反复多次,直到黄色渗入石内为止。这种伪制的田黄一般很难鉴别,除了反复接触真田黄,取得实践知识外,在鉴别上应特别注意从颜色和画纹上加以鉴定。从颜色上看,真田黄有橘皮黄、金黄、桂花黄等几种,伪制的田黄与橘皮黄最为相似,但真的橘皮黄比伪品的颜色老气,相形之下伪品却显得更为鲜嫩。在画纹上,真品表层象蛤蟆纹,带有斑点,里层则呈萝卜丝纹,而这些是伪品根本无法达到的。所以只要细心观察,了解真品特征,伪品还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伪制昌化石主要是在普通的昌化石上增加血块,或者使颜色由浅变深。其方法有以火漆焊入,有以朱砂浸渍,有以杏仁水煮后抹以红颜色,鉴别方法前文已述,这里不再赘述。

青田石中以冻石最为珍贵,但其透明性绝非人力可伪制,故对青田石的伪制较少。

对前代印章的伪制与鉴别

鉴别这类伪制印章的根本方法在于了解各时期印章的基本特征(包括材料、形式与文字),这可以通过广涉各家的印谱,如陈斋《十钟山房印举》、吴清卿《十六金符斋印存》等都是按时代编次,显出各时的特征,比较精确,是了解各时期印章特征极有用的参考资料。为帮助收藏与鉴别,现依时代为序,将各代印章的特征作一概述。

春秋战国印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政治上列国鼎立,印章的使用面比前代更为广泛,而且称印、称章、称玺没有定制。从大小上看,这时期的印章很不规则,或大或小,私印一般在1-2公分见方,官印通常为2-3公分见方,但有的甚至为七、八公分见方。从形状上看,这时期的印有圆、有方、有长方、有扁圆、有三角等等,也同样显出不规则性。字体上也充分反映了这时期的特征,形体比较古朴,七国文书应有尽有。另外,还有一种叫"物勒工名"的印记,是手工业者专门打烙在器物上,以标明生产厂家。

秦印从制度上看,秦统一天下,对印章的名称和使用材料都等级化了,形成了印章制度。从字体上看,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以小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字体比较统一,但笔意多取圆势,有时还带有战国时大篆风格。从形制上看,秦印大小较规整,悬殊不大,多为白文有边阑或田字界格。其次,汉初承秦,二者的印章很难区别,但根据发现的秦印有一点可以肯定,凡带"邦"字的印必为秦印,如"邦司马印"、"邦尉之印",因为汉代避刘邦之讳,凡"邦"字都以"国"字代替。秦代最有名的印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由李斯篆文,王孙寿刻。

两汉三国六朝印西汉初期的印章基本上沿袭秦代旧制,没有多大变化。西汉中业以后,特征渐明显。形制上已基本不用边阑界格制,文字上逐渐向平方整齐发展,笔势则多含隶韵,端重丰腴,填满字格,因而被称为"缪篆",取其结体绸缪缜密之意。

字数上,前期和秦印一样,多寡不一,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印章以五字"。传世汉印如"文武将军章"、"校尉之印章",封泥如"承相之印章"、"御史大夫章"、"武都太守章"等,都是汉武帝太初以后印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一直沿用了两汉印章制度,没有根本变化。只是官名称谓、印文笔势随时代推移而有所变化。

魏晋以后,由于草书盛行,学习和研究篆隶的人都很少,表现在印章上就是由汉印文字的浑厚风格渐趋单薄,甚至还有隶楷参杂、随便改变笔划的现象。

唐宋以后印隋唐时期,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变,绢纸已经普遍通用,封泥制度逐渐被废弃,印章在形式上也就比以前有所增大。官印中绝大多数的印文为朱文。字体上,唐宋印章开始用"九叠篆",字体屈曲盘旋,层层褶叠,名为"九叠",取其叠数之多,并不一定每字的叠数都为九。这一格式在官印中一直沿用到明清,但越到后来越显呆板,看上去绝似编织物,没有多大审美意义。自唐以后,也渐渐出现了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宋元以后更加盛行,元代印章中还有用汉蒙两种文体篆刻的。

以上把各代印章的主要特征作了介绍,为更好地收藏与鉴别,再把秦代以后各朝中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体式和字体概述如下:

白文玺:籀文、刻符书、摹印篆。

朱文玺:籀文。

白文官印:摹印篆。

白文私印:籀文、摹印篆。

阔边碎朱文印:籀文。秦王朝焚书坑儒而古文绝,故此时有大篆而无古文。

白文玺:籀文、摹印篆。

白文官印:摹印篆、悬针书,间有隶书。

白文急就官印:摹印篆。军中行令,急于镌凿,故称"急就章",然疏密欹斜,别有意趣。

白文私印:古文、籀文、摹印篆、悬针书。

满白文私印:缪篆。

满朱文私印:摹印篆。

朱白相间文印:摹印篆。

细边粗朱文私印:古文。

秦汉的摹印篆是篆书与隶书融为一体,但两代有明显不同,秦朝篆意浓厚,而隶韵甚淡,因而显得文质兼备,两汉则篆意淡、隶韵足,因而又显得质朴有余,文采不足。

六朝

白文官印:摹印篆。

朱文官印:籀文。六朝时这种印不多。

细朱文私印:摹印篆。

唐宋

朱文官印:摹印篆、九叠篆。

朱文私印:古文、大籀。

白文私印:小篆。

朱文官印:蒙古文。

粘边粗朱文:蒙古文。

圆朱文私印:玉箸文。自秦至宋都推崇摹印篆,但秦朱文显得支离破碎,两汉以后渐趋呆板,玉箸文则气势堂皇,笔意流利,得文质之中。因而元代以后,玉箸文渐流行起来,甚至明朝的国玺都用这种文体。

粘边细朱文私印:籀文、摹印篆、小篆。

明清

圆朱文玺:玉箸文,摹印篆。

朱文官印:九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