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琼波浪觉见到司卡史德的时间,说法颇多,有人说是他第一次赴印度时所见,有人说是后来见的。对他们相遇的地点,也有不同说法,其中也有鹿野苑相会之说。我很喜欢这一说法。至于他们究竟相会于何时何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为他们相会于何时何地。换句话说,这世界究竟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中的世界究竟咋样。在有些人眼中,世界是苦的;在另一群人眼中,世界圆满无缺,无处不显现圆满。所以,佛陀用一个偈子说出了一个真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那我们就选择鹿野苑吧。
我们于是看到了一个正风尘仆仆地赶往鹿野苑的人。在本书中,有两个风尘仆仆地赶往鹿野苑的人。两人相差一千多年,一个是佛陀,一个是琼波浪觉。前者是想度化离开他的那五个修道者,后者则是为了寻觅一个女子。前者是为了弘法,后者为了求法,二者外相上虽然有异,其心却都是一个目的:为了给世界以清凉。
有人也许不知道,当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后,明了真理,便想趣入涅,众善神慌了,说不可不可,世尊,众生需要此光明,你当善为广传。佛陀于是开始思维。
佛陀的思维我们虽然难以测度,但幸好他将其想法留在了人间,在巴利文《大藏经》中,有许多这样的文字。佛陀知道曲高和寡,知音难觅,那时的印度,很难有人洞悉和理解他悟到的真理。他想,我先将真理告诉谁呢?他首先想到曾教导他禅定的两个老师。他们智慧超绝,定然能体悟真理。但人们告诉他,那俩人已经去世了。
于是,他又想到了后来成为首批比丘的那五个人。他想,这五人虽然背弃了我,但那是爱我所致。他们天资聪颖,精进不懈,又曾照顾我修道,我还是先度他们吧。
前往鹿野苑的路虽然遥远,但佛陀并不劳累。你也许不知道,证得空性的人,无论做啥事,都不曾离开过空性。他诸相合一,动静一如,了无牵挂,连“劳累”二字也不会染著。在前往鹿野苑的途中,琼波浪觉似乎也感受到了千年前佛陀的那份从容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