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你正兴高采烈地讲着一件事,突然有人讲了一句极不恰当的话,让原本和谐的气氛来了个急速大转弯,那个言语不慎的人令在场的人瞠目,令当事人尴尬,同时也会让自己陷于难堪的境地。这样的人往往爱把不该说的话无所顾忌地说出来,因而他们会不时地尝到“失败”的滋味。
有一次,在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创作笔会上,请了大作家邓友梅先生来讲课。老先生的大半生是在部队度过的,写了很多以军队为题材的作品。这次来部队讲课,台上台下气氛都很热烈。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纷纷给邓老先生敬酒,说着赞誉的话,双方都很高兴。但当一名业余作者上前敬酒时说:“邓老师,看你都70多岁了,还出来给我们讲课。”只这一句话,就把大家的高兴劲儿扫没了。其实说话者只是一种朴实的心理,但这话实在难以让人接受。不说邓老先生非常健康,声音洪亮、精神饱满,年纪也还没过70岁,就是过了70岁,也不是就不该出来讲课呀!这位业余作者的一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把酒桌上那种热烈的气氛给浇灭了,包括邓友梅先生在内,大家一时间都感到尴尬万分。
这虽属无心之过,但确实给人们留下了不良印象。因而,在公众场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忌有口无心。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播放一位大妈的剪纸表演。表演完工后,主持人手抚着大妈的后背说:“大妈,您保重,您保重,您可要多保重啊!”大妈走下台了,她又对着大妈的背影说了一句:“大妈,您走好!”
这位主持人的几句话,谁听了都不免感到像是暗藏了咒语和杀机似的。有人说主持人没文化,实际上这名主持人是想表达一番她的感慨,但却词难达意,倒让人误会了。如果她当时能说一句:“大妈,祝愿您越活越年轻。”我想也不至于让人说她“没文化”。
在什么场合,该用什么词,想好了再说,免得让人觉得“没文化”。实在想不出来该用什么词,那就沉默好了,倒显得深沉。
有一位好友,十多年前患了胃癌,后来做了切除手术。她以顽强的毅力,走过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治疗阶段,终于战胜了病魔。
她对我说,战胜疾病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一是战胜自己;二是战胜他人。她说她手术后病体初愈时,试着在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很多人看了都很惊讶,有的劝慰她:“你还在发挥余热呀!”有的直言不讳地对她说:“想吃点儿啥就吃点儿啥,想穿点儿啥就穿点儿啥吧!”这让她刚刚愈合的心理伤口又在流血般地疼痛。
其实,说这话的人未必存了什么坏心,只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好像我这位好友就要不久于人世了一样。毫无顾忌地对一位病人说这样的话无疑是残忍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说话前是否该想一下你的话是否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有些不该说的话就别说了,哪怕你是出于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