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徐东海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汤一介昨天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两岸在文化上比较有共识,中国文化可以作为两岸对话的基础,所以希望两岸能早日促进学者长期讲学和加速文化出版交流。他同时表示,大陆80年代兴起文化热对大陆思想现代化有极大助益,中国文化应走向世界,而21世纪应是东西文化的互补和互动,而非东西文化的冲突。
汤一介是应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大陆事务暨政策研究基金会的邀请,来台参加本月27日举行的“两岸文化思想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以下是记者访问纪要。
问:汤教授数年来一直呼吁加强两岸联系和文化交流,认为这对于中国文化能在世界上居于优先地位,极具意义。从两岸关系发展看,文化交流对两岸关系可能会产生何种作用和功能?
汤一介:两岸之间能取得共识的是中国文化,两岸要交流,但透过交流该如何进行对话及相互了解,我认为透过学术文化交流是最好的形式,且是最容易的沟通。两岸属于同一文化传统,彼此有许多共通性,中国文化是两岸很好的对话基础。
只是目前两岸藉会议形式交流是不够的,因为来台的只是少数人,最好的方式是两岸学者能否到彼岸作一两年的长期讲学,将影响力扩大开来。再者,两岸扩大出版合作,多将一些好书引介给对方,也是可行的途径。
问:中国文化在大陆改革开放前后,在不同政治结构下究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汤一介:大陆近来文化发展约粗分为两个时期,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产生的原因,一是对过去教条马克思主义的冲击,二是要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如果没有思想观念现代化,恐怕四化会落空。因此,提出文化的问题。
过去大家并不重视中国文化,所以80年代开始推动文化热,中国文化学术取得相当成绩,尽管大家的观念不一,但共同的特点是大家都重视中国文化。
可是文化发展到第二阶段,走到1988年底、1989年初,文化热开始慢慢跟政治(民主、人权)挂钩,学术界本身也有三十二人签名活动,由校园走出校外,结果导致“六四事件”爆发。之后,有人考虑中国文化应作深入研究,相当多中青年学者加入,前年底也有一些老学者对此发表看法,如有人提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东西文化是可以互补和互动的。可是我还有一个顾虑,害怕学术太意识形态化,因此我常说希望“学术归学术、政治归政治”。不过,文化热在民间社会尚未普及和深入,需要更多努力,十年前我们创立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文化书院”,即是着力于此。
原刊于《联合报》,199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