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避开思维陷阱:跟心理学大师克兰学习正向思维
62782000000011

第11章 不和谐的思想

上一章提到的法则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清除邪恶的源头。既然如此,我们又该怎样满足这样的要求?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判断哪些思想属于不和谐的思想。

这些思想都具有微妙的隐晦性,通常都会隐藏它们真实的属性,让很多人根本看不清这些思想的真实面目。一些人对这样的事实几乎没怎么关注,从而放任不和谐的思想持续地占据着他们的心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思想其实都可以归类为不和谐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却被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是积极的思想,反而对这些思想进行认真的培养,而对那些不重视这些思想的人加以指责。当然,这些人的行为并不能改变最后的结果。所有这些错误的思想最终必然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更为混乱的境地。不和谐思想的榜单是非常长的,如果某人想要努力将这些不和谐思想赶出自己的心智,他们就需要认识与了解这些不和谐思想的真实属性与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要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能够这样做,接下来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当然,诸如愤怒、仇恨、贪婪、好色、羡慕、嫉妒以及所有带有恶意的思想都是我们可以立即识别出来的,都会将这些思想归类为不和谐的思想。当然,这个榜单上还需要加入悲伤、悔恨与失望。恐惧、疑惑、不确定以及缺乏责任感、不安、焦虑与绝望,都属于不和谐的思想。当然还有一些思想属于这些情感的集合,其中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意识、自我贬低、羞耻与懊悔等。

所有罪恶或者错误的思想,就其属性来说,都属于不和谐的思想,而所有不和谐的思想必然都是错误的。当然就错误一词本身所具有的含义来说,也不是所有不和谐的思想都是带有罪恶的。

一个错误的思想可能会严重影响到我们对自身行为所做的决定,这样的事实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即便程度并不严重的不和谐思想,最终都可能以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心灵状态的品格有时不会在其表现的强度方面有任何改变。源于某种思想指引的行为,必然具有与其思想相同的属性,而不管当事人是否出于无知,比如误解或者任何错误的思想。要是我们怀着谴责的思想,就会发现这种思想即便处于中度的状态,也会与另外一种思想混合在一起,从而对我们进行自我欺骗,让我们将这样的思想与其他思想混在一起加以看待,并认为这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一个物体的重量没有达到特定的数目,它就属于其他的物体,也就是说,处于温和状态下的不和谐思想会转变为其他思想,原先的强度从而发生改变,最后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伤害。1吨就是1吨,1磅就是1磅,这种类比只能在同类事物中进行。每一种行为都可以按照相似的比例表现出来。如果说50磅的重量能够压垮一个支架的话,那么25磅的重量可能会给支架带来严重的压力,10磅或者1磅的重量都会按照各自的程度对支架造成影响。

心灵的状态与心灵的品格以及行动都是统一的。任何程度的愤怒无论以什么形态表现出来,始终都属于愤怒的范畴,不管我们对此有怎样的称谓。即便当我们认为自己的愤怒情有可原的时候,也是属于愤怒。我们处在某种情绪的强烈程度,与我们带来的破坏成正比。一种思想是绝对不会与另一种思想结合起来实现变形的,这并不像氢气与氧气在产生化学作用之后就会变成水。一种思想本身是不会与另外一种思想形成联系的。

所有人都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极端的情感有时会将一个人杀死。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过分沉湎在某一种情感中时,他可能无力抵抗任何其他的情感袭击。当然,当某种情感以轻微的程度展现出来的时候,他可能对此毫无察觉。如果某种极端的心灵状态会产生灾难性的结果,那么中等程度的心态也会产生中等程度的坏结果。虽然最终造成的损害不是很大,但依然会给我们带来某种程度的伤害。我们原本可以将这些能量用于未来更好的行为上,但现在却将这些能量用于消除这些不良结果之上。

疑惑的心灵状态很少被视为不和谐的思想,相反很多人都会称赞这样的一种心灵状态,或者至少为这样的心灵状态寻找借口,说这样的心态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疑惑的心态是一种处于轻微程度的不和谐思想,但这样的疑惑最终却不可避免地让我们变得犹豫不决。而当我们将疑惑的心态与自身的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对未来前景不妙的期望,接下来就会产生以不安与焦虑为表现形态的不和谐思想。这些思想都是疑惑的心态造成的,因此只会存在于我们的心智世界里。可以说,疑惑与责任,是产生焦虑、不安以及不和谐的心灵状态的两个重要原因。无论不和谐的思想在什么时候出现,这两个原因都会让我们产生不和谐的思想。

不安的思想在很多时候都被我们视为情有可原、必需的,甚至是有好处的想法,因此一些人觉得产生不安的思想是值得赞扬的。当然,如果不安的思想只是处在一种轻微程度上的话,是不会产生什么危害的。如果责任的担子重重地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不安的思想强度就会增强,不安的真正品格就能够通过心灵状态展现出来,最后以不和谐的特征清楚地呈现出来。不安的思想就其最为极端的表现形态来说,可以阻止我们取得任何形式的进步。当我们热切地希望承担某种责任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履行这样的责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经常会发现不安的思想严重影响着我们最终执行的效果。可以说,不安的思想就源于疑惑与恐惧。然后,我们会发现焦虑与灾难都是最终的结果,最后必然导致我们成为道德上的懦夫,对人生感到绝望。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对最后的结果感到担忧。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他们害怕自己会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什么差错,或者遭遇什么危机。其实,真正需要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正是他们对自身的恐惧。正因为他们内心的恐惧,导致他们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这样的恐惧心理会严重阻碍他们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行为。“我无法做到,因为我知道自己感到非常恐惧。”这句话就是那些受到恐惧思想控制的人经常说的。那些沉浸在自身恐惧思想当中的人,往往会觉得没有能力将任何事情做好。可以说,这样的人是自己制造了灾难,并且最终摧毁了自己。

关于恐惧,最错误的思想当属这样的想法:认为历史上所有睿智的人在任何场合下都会感到恐惧,认为这是睿智的表现。当然,对古代的作家而言,他们认为上帝是一位专制且愤怒的暴君,时刻想着对人类的错误进行报复,所以他们当然会认为“对主的恐惧就是人类智慧的开端”。毋庸置疑,这些作家在谈到恐惧时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我们当前所说的恐惧是一个意思。但是,这些作家关于上帝的品格的构想是错误的。而他们的这些思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流传开来,助长了人们关于恐惧的这种错误思想,导致许多人最终做出了错误的行为。

许多政府都是按照类似的错误方式组建起来的,政府官员希望能够运用恐惧去对人们进行控制。无论是对小孩还是成人来说,当他们处于恐惧状态的时候,都是不可能做到最好或者发挥出最佳水平的。但是,包括我们的父母、教会或者国家,都认为恐惧的心理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并且不断宣扬这样的思想。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生命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而出现了矮化与扭曲,不知道有多少天才的计划,都因为毫无必要的恐惧而最终被放弃。

匆忙是不需要我们去做出任何定义的。匆忙的感觉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完成某些事情,或者必须要在特定的期限内完成某些工作。如果时间充足,我们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匆忙感觉。如果时间看上去不够,就必然会让我们产生焦急的感觉,而匆忙则是最终呈现出来的表现。这种匆忙的感觉其实是由疑惑造成的,而疑惑又会产生恐惧心理,让我们担心自己不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事情。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匆忙的根源就在于疑惑与恐惧。我们可以用言语去表达这样的情形:“我很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那些人在匆忙的时候最喜欢说的是什么,也表明了他们的内心充斥着不和谐的思想。匆忙的感觉究其本质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当中,最终产生了特定的感觉。

抛弃匆忙的感觉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会失去任何让自己喜欢的事物,相反,这样做还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每个人都意识到:“欲速则不达”这句话是一个真理。由于匆忙的感觉所产生的心灵状态反而会阻碍我们行动的步伐,这通常会造成做事不精确,有时甚至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就匆忙的感觉本身而言,与其他不和谐的思想一样,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与我们陷入其中的程度成正比的。只有抛弃这样的思想,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自身的能量,提高工作效率。

悲伤的情感,无论以多少种形态表现出来,都会让人感到痛苦。特别是当这样的情感是因为朋友的去世所造成的,就会显得更加强烈。很多人都将为别人感到悲伤视为心地善良的一种表现,认为这是对那些去世之人展现尊重以及爱意的一种方式。当然,这样的情感的确是值得赞赏的,但这样的情感本身与悲伤有很大的区别。很多时候,人们都用错误的眼光去看待悲伤这种情感,并且赞许这种情感的出现,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这样的悲伤情感与我们自身的判断力产生了混淆。在很多人眼中,要是在朋友去世的时候,我们不展现出自身的悲伤情感,就会被人看成冷血动物。这些人认为,为别人所犯的一些错误而感到悲伤,这样的行为是值得赞赏与表扬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极端状态下的悲伤通常会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的心灵状态,有时甚至会扼杀我们的生命力。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表现出来的悲伤情感过分强烈的时候,往往会让受害者无法从中振作起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我们所认识的人当中,必然有一些人因为生意上的失意而感到悲伤,从而让自己深陷在这样的情感当中,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人是需要支持的,不知道还有其他人要依赖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到一位母亲因为孩子的夭折而感到无比伤痛,在那个时候,这样的伤痛甚至让她没有能力去正常地履行自己的人生义务。很多这样的悲伤,最终都会造成当事人的精神处于一种失常的状态。诚然,所有比较极端的结果,都是过度的悲伤所造成的,但所有的悲伤都具有相同的品格,只不过极端情形下的悲伤只会增强我们自身受到损害的程度。盖茨教授曾通过试验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即便是中等程度的悲伤,也会让我们失去正常的能量,无法更好地从事一些事情。这样的事实是每一位认真的观察者都应该看到的。

如果我们赞赏那种中等程度的悲伤,谴责那些过分沉湎于悲伤的人,或者在赞赏一些人因为伤心而出现的悲伤情感时,谴责另一些悲伤之人所做的行为,这样的言论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极端状态下的悲伤会给人带来伤害,那么中等程度的悲伤同样会给人带来伤害,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区别而已。如果某些人应该努力避免这些悲伤的情感,其他人也应该这样做。悲伤与遗憾,就这两种情感的属性而言,永远都算不上一种可以给人带来优势的情感,因为悲伤与遗憾的情感永远都不可能帮助我们改正过去所犯下的错误,不能帮助我们消除某个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也根本无法愈合我们内心的伤口。莎士比亚曾这样写道:“没有人可以通过对伤害进行悲伤的感叹,来弥合这些伤害。”莎翁的这句话多么睿智啊!悲伤的感叹只能让我们的悲伤变得更加沉重,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所有自私的情感,不仅就其属性来说是不和谐的,而且从道德层面上来说也是非常错误的。虽然这样的话听上去可能比较刺耳,但如果我们能够对此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任何形态或者程度下的悲伤,即便是因为朋友的去世所感受到的悲伤,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的自私情感所导致的。如果我们对悲伤者提出质问的话,悲伤者必然会承认一点,那就是真正让他们感到悲伤的事实,并不是他们的朋友去世了,他们是为自己的损失而感到悲伤。可见,悲伤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自私。

如果基督教的箴言中还存在着什么真理的话,那么我们为所有那些去世之人所感受到的悲伤,其实就是与爱意本身相抵触的。如果基督徒并不是完全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或者所做的事情,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己并不应该为这样的事实感到悲伤,相反,他们应该为这样的事情感到开心,因为这样的改变已经发生了,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绝望其实就是情感在极端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这样的情感显然是不和谐的。表现出来的中等程度的绝望感觉其实也算一种不和谐的感觉,虽然这样的情感往往都披着更好名声的外衣。即便是很多人所称赞的耐心,其实也是绝望情感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们不得不默认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隐忍其实也是类似的情感。通常来说,基督教所提倡的隐忍,只不过是我们对一些错误思想造成的严重后果,所采取的一种让人绝望的妥协态度。

绝望情感会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许多人都会沉浸在这样的感觉当中。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将这些情感归类为不和谐的情感,但尽管如此,这些情感的存在还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样的情感最终会通过这样的话语——“我做不到”表达出来。这句话表达了我们的一种极端绝望的思想,也表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和谐的思想会让那些最强大的人都陷入能力不足的状态中,让那些最优秀、最睿智或者目标最坚定的人,都失去了之前的能力。这样的情感会让我们抛弃最佳计划,让我们无法释放出自身的全部能量。无论这样的情感存在于什么地方,都会带来巨大的伤害。任何人只要陷入这样的情感当中,都会给自己造成严重的伤害。

“我做不到”的思想,就是造成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学校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往往都是不想努力就直接对自己说“我做不到”的学生。而那些所谓聪明的学生,其实就是对自己说“我能够做到”的学生。在开始阶段,他们的差异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只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名学生轻言放弃,而另外一名学生继续坚持。最后,其中一人品尝了失败的滋味,而另一个人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我做不到”的话语,只有用在拒绝那些错误的思想以及行为上,才是有价值的。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我做不到”的思想都始终无法让我们以正确的思想去看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更正确、更有力的回答应该是:“我不会这样做!”因为一个真正具有能量的人,是完全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做一些他认为不正确的事情的。

“我做不到”这样的思想往往会让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处于一种停顿状态——也就是陷入一种死亡的状态中。“我能够做到”这样的思想往往会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更好地释放内在的能量——这就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因为我们必须避免一切严重的错误,我们在产生了“我做不到”的思想时,就会停止这样的思想。如果我们想要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持续地认为“我能够做到”。那些永不言败的人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据说,格兰特将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胜利,就是因为他永远都不会让自己承认失败。那些认为自己已经失败的人往往很快就会失败,而那些认为自己必然会失败的人,其实也不过是加速了失败的过程而已。

一个人整天躺在床上,他的医生说他的身体根本没有任何疾病,所以他应该从床上爬起来,好好工作。事实上,这位医生说得非常正确,这位“病人”其实就是自己思想的受害者。一天,烟雾进入了他所在的房间,其实这不过是医生使用的一种手段,希望病人能够从床上爬起来,但这个人却认为房子着火了。他产生了这种思想后,对他来说,着火就变成了一个事实。他忘记了自己原本拥有的能力。一旦他能够将“我做不到”的思想从心智的世界里赶出去,他就能够在那个时刻迅速行动起来,起床,穿衣,然后冲出房间。但正是“我做不到”的思想牢牢地控制着他。

我们应该将诸如绝望、失败或者失去希望等不和谐且具有毁灭性的思想全部赶走。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在进行心灵训练的时候,都应该远离这些不和谐的思想,千万不能让沮丧的思想进入心灵,即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相反,我们应该保持勇气与活力,认真地研究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障碍,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打击自信,而是想办法去更好地消除这些障碍。如果某件事是值得做的,我们总有更好的途径去将这件事情做好。如果我们始终怀着自信的态度,将所有疑惑的心态全部赶走,我们就必然能够做到。

与不耐心相比,耐心这种品质得到了世人高度的赞赏,但其实耐心与不耐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两者进行认真的审视,就会发现耐心所具有的品质与我们想象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我们将归类为不耐心的所有不和谐的思想全部赶出心灵世界之外,人也就根本没有机会表现自身的耐心了,也就是说,当不耐心从我们的心灵中完全消失之后,耐心也会随之消失。这其中包含着许多微妙与欺骗的成分,因为要是没有这些不和谐思想的存在,耐心也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培养耐心的过程中,我们显然多多少少都会让不耐心的感觉进入心灵。之后,人就会开始觉得自己应该放弃这样的想法。因此,还有比耐心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当心智将全部的不耐心都排除在外的时候所处的状态。我们只有处在这样的状态,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结果,正如错误的程度不是那么严重一样。耐心可能是一个人进步的过程中良好的停顿阶段,但我们没有必要将培养耐心视为一种终极美德,因为这样做只会让我们怀有一种错误的想法,有时这样的想法与绝望的想法是非常接近的。

自我谴责以及与其相近的想法,都会被人们视为自身对错误的一种正确认知。一个人从出生到最后的死亡,都持续地接受着这方面的教育,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似乎每个人都需要懂得进行自我谴责一样。我们要求小孩子为自己根本没意识到的错误行为道歉。商人在教导那些没有经验的男孩时,必然会给他灌输一种观点,那就是男孩应该为自己的无知自责。道德家则会说,我们应该为自身错误的行为进行自我谴责。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教会都建议我们以悲伤与遗憾的心情去面对罪恶,进行更深层次的忏悔,对自我进行更加深入的谴责,只有这样做才是值得赞扬的。可见,几乎在每个地方的伦理与道德层面上,自我谴责的思想都受到很多人推崇。

其实,自我谴责是对能量的一种极为可悲的浪费,这些能量理应被运用到修复之前所造成的伤害,以及尽量避免在未来犯下同样的错误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对良知的敏感度,削弱自身的判断力,让自己无法分辨出正确与错误的行为,更不是让我们扑灭要去做好事与避免做坏事的想法。与此相反,当我们不进行这样的自我谴责时,可以避免更大的能量浪费,更好地运用智慧与力量去进行补救。

自我谴责的情感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不和谐的思想,当然还有遗憾的各种表现形态,为失败感到悲伤、对未来行动产生困惑与自我怀疑、担心自己无法取得成功、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将事情做好、内心压抑,这些情感都是自我谴责这种行为广泛传播所带来的恶果。无论造成自我谴责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自我谴责本身都根本无法修补任何错误,无法将错误变成正确的事,不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无法恢复生命的活力,无法改变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总之根本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自我谴责所衍生出来的任何情感,都是勇敢与真实的人不应该理会的。因为将能量浪费在自我谴责上要比将其消耗掉更加糟糕,当我们怀着自我谴责的心态去工作的时候,必然会摧毁工作的成果。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宝贵的时间用于更好地恢复自身能量,从而更好地修复之前所造成的错误,让我们恢复正常的状态。一个人不需要继续重复过去的错误与罪恶,也不应该因为过去的失败而产生失败的心态,更不需要因为这些事情而谴责自己。

如果自我谴责的情感在我们的心灵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就会让我们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让我们无法正常地发挥自身的能量,做事缺乏效率,无法更好地按照计划将事情执行好,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情感会让我们失去对心灵的控制。这样的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我们的斗志,甚至给当事人带来彻底的毁灭。世界上难以计数的坟墓,埋葬的其实都是那些自我谴责情感的受害者。自我谴责会衍生出诸多产物——自我蔑视、耻辱、悔恨与绝望——但是自我谴责却被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富于智慧以及道德的人高度赞扬。要是他们真的明白自我谴责的真实属性,他们绝对不会这样做。

小孩不应该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这并不能说明他对浪费掉的牛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只是因为哭泣的行为只能阻止他获得更多牛奶的机会。一个人不应该将时间浪费在自我谴责上,不应该为过去的行为感到悔恨,因为即便怀着坚定的信念与良好的判断去做事,也并不能说明他对所有事情都非常了解,不能说他就具有辨明是非的充分能力,更不能说明他以后就不会重复之前的错误了。那些犯下罪孽的人,并不一定要穿着麻布衣服或者坐在肮脏的灰尘里去证明什么,因为即便他们没有这样做,也不能证明他们痛改前非的决心是不真诚的。

以基督教为例,耶稣根本不会向世人建议任何不和谐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错误、缺陷与罪孽,然后让人类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从来都没有以此贬低人类。他告诉我们不要去重复这些事情。据人类历史记载,在任何情况下,他从来都没有建议任何人去为过往犯下的错误进行自我谴责,或者为此感到悲伤。他谈到了忏悔与改宗,这些问题都是宗教建立的重要基础。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当代通过英文了解到这些词语的意义时,根本不能正确地表达希腊语中这些词语所具有的意义,因为,这些字眼都出现在了《圣经·新约》里。

希腊文中的“metanoeo”,翻译成英文就是“repent”,词典学家对此的定义是:“回过头来看,改变心灵的看法与目标,改变个人的想法,产生另一种想法。”这个词语根本没有悔恨、自我谴责或者任何与不和谐思想沾边的意思。耶稣基督的箴言是希望我们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好,永远都不会将时间浪费在为过去的事情感到悲伤上。可以说,“repent”一词在希腊文中的意思,与在英文中的意思完全不同,因为在英文词典里,这个单词的意思变得与悲伤、遗憾与自我谴责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这个词本身却并没有包含这样的意思。当我们用这个词语去描述那些做错事的人,这个单词只是表达一种友好的意思,只是希望当事人能够改变原先错误的行为,采取正确的行为,因为这个单词的意思只是“改变你的心灵”——而没有任何添加的意义。

无独有偶,希腊文中的“epistrepho”翻译成英文就是“convert”,这个意思根本没有任何不和谐的意义存在。因为希腊文中这个单词就是“改变自我,转变”等意思。用这个单词造句的话,可以说改变原先的错误。或者正如皮特在他的演说中所说的:“你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否则罪恶可能会淹没你。”“改变你的心智,才能够让自己发生改变。”这样的表述清楚地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这两个单词之间的意义是相当接近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按照这个单词原本的意思去做,而不能按照后来人为添加的意义进行描述。无论是“repentance”还是“conversion”,都需要我们进行更好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改变自身。所以说,我们理应更好地了解这些词的意思,而不要被自我谴责、悲伤、恐惧或者其他不和谐的思想扭曲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