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地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6298000000016

第16章 太平洋大面镜之谜(1)

碎镜重组

高棉位于全世界最大洋太平洋的西边。吴哥纪念碑竖立在基沙东边的72度线,此代表着重要的等差级数,我们也许能以等差数列算法找出其他相关地点。

吴哥当地常遇见的重要数字是54,例如巴阳寺有54座楼塔,通向吴哥通王城的人行步道两边各有54座半人神像及魔像。所以在吴哥东边54度线的太平洋上,确实存在异常神秘的古代遗迹,但它的起源及生活方式依然是个谜。此处即为南进度岛,包括了100座由玄武岩和珊瑚礁所组成的小岛,大约散布在密克罗尼西亚的澎贝岛东南岸湛蓝泻G9D95湖之中。

南进度与吴哥间距离不是很近,但两地有许多共同之处。学者相信岛屿上的绝大多数庙宇建造于公元800到1250年之间,正好是吴哥文化璀璨时期,但也不乏前代建筑遗留下来的色彩,吴哥也是这样。最大的建筑体南杜瓦斯面朝神圣的方向,它主要的人口面向西方,采用佛教古典的曼陀罗形式,环绕四周城墙被海沟分隔为二,中央则有三角形的土堆。城墙高度达到7.6公尺,由结晶玄武岩巨石组成,其中有些石头重达50吨,宽度超过六公尺。

南进度外海沙洲的G9D95湖,分流出纵横交错的运河,这令人想到吴哥陆地也有运河与沟渠相互交织。另外,吴哥的庙宇描绘出夜空中闪耀的天龙星座。澎贝人记得古老的传说指出,交错于庙宇之间的运河最初是由“神龙”挖凿,它帮助了两位城市创立者——欧罗索帕与欧罗西帕,他们是神话传说的人物。

据说欧罗索帕与欧罗西帕这两兄弟是阿尼阿拉拇人,创世纪的天神。他们搭乘船只由陆地驶向西方,带来“神圣的祭祀仪式”,在异地借着祭司的智慧完成祭典制度的制定。

GE5AE耶跋摩二世也是搭船来到高棉,他是从神秘的“王者之山”而来,带来神圣的宗教仪式,借助婆罗门僧侣的巧思,完成祭典礼法的制定。这幅地图,绘制得很不完整。当时欧洲人对美洲海岸只有一些零碎的知识,这就是那时候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GE5AE耶跋摩在吴哥这地方,有意完整规划王朝版图。读者记得GE5AE耶跋摩建立三座临时首府,分别是哈里哈瑞拉亚、阿曼兰卓普拉及库兰寺。正如乔治·科德斯所形容的样子,“它们排列的路线就像兀鹰在空中盘旋”,“为了吴哥的将来,在其外围画了一个大圆圈。”

关于欧罗索帕与欧罗西帕的民间传说指出,这些先知先觉者在澎贝岛建造四座首府后又相继离开:第一座在岛屿西北方的索克斯地区,第二座在耐特(Net),第三座在优(U),第四座可能是在梅塔拉尼姆。这些首府经考古学证实的确存在过,如果我们仔细追寻这些首邑曾经存在的路线,会发现它们并非任意排列,而是顺着某个方向,即从西北方开始,朝向北方,转向东北,再到东南方,这好似掌中闹钟指针顺时针转了上半圈。

形状像手掌一样的岛屿“尽头”即为南进度,民间一般称呼此地为“天堂角”。传说欧罗索帕与欧罗西帕在爬上山坡顶端,勘察全岛地形后,决定选择南进度作为定居之所。从顶端往下眺望着一片深蓝色太平洋,看见清澈的水面下有一座城市,因此两兄弟大受启发,认为他们应该在当地建立城市,后来便建造了南迈度,它有如海底之城的“倒影”。

消失在天堂角下面的众神之城,名为凯宁威索,它不是神话中虚构的地名。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亚瑟·塞克斯博士领导的保存古迹计划,在南迈度展开地毯式的勘察,证实海中废墟历经的年代,有些遗址在很深的海底。东边大多已经挖掘大量古迹,南杜瓦斯防波堤的南边只挖出少量遗迹,包括许多根高大石柱,原本是矗立在岛屿的斜坡地,高度达到8公尺。

玄武岩之城

澎贝岛大致呈圆形,直径不超过20公里,它是景致优美的小岛。小岛内陆平地凸起几座800公尺山坡地,林地蓊郁,沿岸红树林密布。小岛周围几乎全线为珊瑚礁环绕,对外仅有几条小路与大海相连。

我们搭乘装有两座马达的平底船到达南迈度。

船只滑过礁石内蓝绿色海域,经过苍绿色山坡地、岩石平台和金字塔状的土丘。最鲜明的景观为塔金峰的双座圆丘;我们想象,欧罗索帕与欧罗帕或许是从这峰顶第一次瞥见水底之城凯宁威索。

我们驶经被台风卷入树丛之中的中国渔船残骸,而后进入迷你岛奈卡普,在这里看见沿岸井然罗列数排玄武石,这些石块最后逐渐隐入向西大海——朝南迈度的方向。最后经过奈卡普港口,到达棱角突出的玄武岩砌成的肪波堤边,其形状像五角大厦的三个边,这些防波堤环绕着南杜瓦斯的伟大神殿。用来堆砌防波堤的石头体积巨大。根据当地的传说,这些石块是借由欧罗索帕与欧罗西帕的法力搬来此处。

我们关掉引擎让船只在防波堤外围滑行,于布满石块的浅水道小心翼翼操控船身。再过去是一座港口,四周有巨石掩护。从港口上方向西边眺望,可看见壮观的南杜瓦斯寺庙。在一望无际的绿野上,天然粗犷玄武石与琢磨有形的玄武石壁相互交织,好似黑色与暗红色相间的腰带,绽放出坚毅的光芒。然而到了四个角落,石壁外形变得轻盈优雅,堆在上面的石堆削尖,有如扬帆大海的船只前端。

我们对南杜瓦斯的第一印象是阴森壮严,这印象至今仍未改变。多数澎贝人即使在白天也不喜欢去那里,更不会在天黑之后到那边去。

据信那地方充满了神鬼幽魂。

来生之旅

我们从西边的大门进入南杜瓦斯庙宇,经过庙堂附近的庭院。正如吴哥窟,一个庭院环抱另外一个,逐级上升。爬至最高处,我们到达内殿,大部分内殿隐秘于四方形洞口内,深入地下约一公尺半,上面搭建五吨重的玄武石条。

南杜瓦斯周围罗织密布水道,两边石块林立,流经南迈度圣城的一百座迷你岛。我们乘船在水道间穿梭,却发现其他庙宇或建筑物都未能像南杜瓦斯一样保存完整。有些建筑几乎消失于水乡泽国之中。

曾经盛极一时的圣地有何功用?

美国考古学家莫理西欧博士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二十多年的乡野调查。他告诉我们,南迈度与当地古老的来世信仰息息相关。这些信仰和古埃及人很类似,这类说法是指人死后灵魂面临许多考验。埃及人灵魂神游之地在空中冥府“杜埃”;而澎贝人灵魂则游荡于海浪之下,也许在水中之城凯宁威索。

像基沙的金字塔一样,许多迹象显示,南迈度的建构具有实体的象征意义,它试图模拟死后的世界,也许是灵魂准备接受天神裁判的场所。

我们数度下探南杜瓦斯防波堤东边的海湾,寻找水中之城凯宁威索,传说必须通过两只鲨怪防守的大门,才能进入该城。

我们第一次离船下水探测是到海湾南边,海水温暖阴暗。我们迅速下潜到水深约40公尺处,开始浮潜探索,该处仿佛有浓雾密布,能见度很差,我们大约探寻半个小时,却一无所获。

我们浮到海面,搭船驶近南杜瓦斯防波堤,就在它的科口外。在约深3公尺处浮潜,我们发现零星石块和结晶玄武石条堆砌的地板,这是在防波堤建造时候就盖好的。

再过去一点,海床陡然倾斜30多公尺。从这里向北游,我们发现考古学家所标示的两根柱子,上面覆盖厚重的珊瑚岩,柱子由幽暗海底向上突出海面,有如从海底伸出的手指。

柱子为凯宁威索一部分,但这其中有些复杂之处。学者塞克斯指出,澎贝人所说的不止一座,而是有两座海底城。第二座城叫做凯宁威索南克特(KhanimweisoNamkhet),据说它在礁石之下,入口处隐匿于海的红色沙地。有些当地人指证历历地说,他们以矛猎龟时曾被拖到那个沙地。我们访问美国研究学者姜垂斯(DavidHatcherChildress),他是年长的澎贝人,他说出了以下的故事:

几年前有个渔夫快死了。他的灵魂出壳飘游到礁石下面的城市。在看过这座城市后,他的灵魂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体,在告诉族人所看到景象后便死了。这座城市可以通到高耸的火山岛寇斯瑞(Kosrae),在澎贝岛东南方五百五十公里处,它也拥有大片而神秘的古迹。

虽然将下面两件事情扯上关系也许有些牵强,但南克特(Namkhet)的发音和古埃及语雷同,“安卡”(akh)意思为光明,“艾库”(ekhu)为转变的灵魂,而“艾克特”(akhet)为地平线。艾克特常作为埃及地名的字首,例如“艾克特坦”(Akhetaten)城市,而基沙的一座墓地就叫做“艾克特库夫”(Khufu),也就是库夫的地平线。由此能联想到凯宁威索南克特有何种意义。凯宁威索在澎贝语之中为城市的意思,所以这两个字的意思或许能拼凑为“艾克特之城市”或“地平线城市”。

澎贝的地名、传统和宗教信仰充满埃及风味,但它不是唯一有此特色的太平洋岛屿,也不是唯一有海底沉没古城传说的岛屿。虽然对这类史迹的研究不应过于钻牛角尖。但我们发现南迈度最值得一提的是,它完全依照以前“众神之城”的结构建造,而且就直接盖在原先海底之城的上方。我们认为这和埃及某些庙宇建立的概念相同,例如艾德福的荷罗斯庙宇也是抄袭前人的结构,盖在原创型庙宇的附近,带有希望“前世众神”复活的意味。我们要进一步指出,“古老的神圣世界”据说原本是一座岛屿,却遭到大洪水完全吞噬。埃及对“古老神圣世界”的说法是“原始的圣地”。

我们以前提过,这样的大洪水曾在上次冰河世纪结束时淹没整个地球,但地表的结冰也开始融化松动。在冰河时期,地表所结冰块厚度达到数公里,令北欧及北美大地的生机遭到扼杀,长达十多万年之久。在这种快速转变时期,地质学家一般认为地表海平面因而提高一百多公尺,大变动时期大约在九千年前结束。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即可轻易明白吴哥和基沙之间的天文关联性,隐约透露的时间为公元前一万零五百年,在当时澎贝岛无法像今天一样清楚事件的全貌。此岛沿海珊瑚礁是最近才形成,就是在海洋水平面提高,造成目前海岸线之时形成。但岛屿本身是由火山作用形成,耸立的山脉突出于太平洋海面,它的中心为坚硬玄武石。过了礁岩层,大陆棚斜坡陡然倾斜,伸入深不可测的海底,在海底深处与大陆层相连。

空中怪物毁灭地球

划时代的公元前10500年非常吸引地球科学家的注意力。在上次冰河时期结束前3000年,到冰河开始融化后很长一段时间,发生一连串大变动,几乎完全改变地球表面景观。古代磁场的研究报告证实,大约在12400年以前地球磁场曾发生180度转变。在此之后800年,即公元前9600年地球曾遭到彗星碎片的撞击,而且不是第一次相撞。根据维也纳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图尔曼表示:地球遭撞击后发生一连串大灾难,包括地震、物种突变、海啸、大量尘埃覆盖大气层等等。

桑威奇群岛的土著人做平衡游戏如今我们身处公元2000年,天文和生物界刚好也出现奇特的现象,和12000年以前经历者有些许类似之处。

较为令人感到困扰的是最近2000年地球磁场不断衰退,而且在过去一个世纪衰退速度更是加速。目前科学家预期磁场的能量将在公元2300年降至零,届时将导致南北极磁性反转。

彗星撞地球之后

牛津大学天文学家维克多·克鲁伯和其他同一派的学者指出,两万年前有一颗巨大的彗星进入太阳系轨道,并分裂成一些碎块,接下来这些遗留的残骸循着一定轨道运行,定期进入地球大气层。通常在流星数量增加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彗星残骸的存在。但除非地球撞上密度很高的流星群,才会在碰撞后产生大风暴及大灾难。

克鲁伯认为14000和9000年前,冰河时代的大变动和巨大彗星石块撞上地球所产生的大风暴,有直接的关联;一连串毁灭性大灾难,导致大洪水之前的文明几乎消失殆尽。海平面升高100公尺即足以让所有沿海文明完全消失。克鲁伯也和其同侪讨论过,地球遭到小的彗星石块撞击后小规模灾难的发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50年及公元500年之间。在这两个时期曾经极盛一时的文明都同时神秘消失。根据本宁·派瑟表示:强有力证据显示,造成古文明消失的科学性因素是巨大彗星石块撞击到地球。

如果历史上文明的灭亡是因为彗星撞地球,则我们自然会想要探讨,在公元前2350年或9000多年以前冰河大变动时期,史前时代文明遭到毁灭的可能性。冰河大变动,以及陆续发生在公元前2350和公元500年的另外两次大地震显示磁性逐步衰退,但这不是可靠的趋势。相反地,克鲁伯和其同事相信太阳系确实存在的彗星残骸轨道,当中可能仍包括几个非常大的彗星碎块。

但这不一定表示两极地理位置会大逆转,例如南极变成北极的空间转换。然而地理学家朗寇恩发现,“毋庸怀疑地,地球磁场与本身的自转有某种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