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地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6298000000041

第41章 自然之谜(4)

现在的护珠塔,底层1/3的砖已经没有了,整个斜塔仅靠2/3不到的底层砖墙支撑着。塔的顶部早已没有了,各层腰檐木结构的痕迹,还是隐约可见。塔旁写着危险的警告牌。传说古代造塔时,砖缝里填有铜钱,一方面为了使砖层平整,宝塔坚固;另一方面,出于迷信,认为可以镇长避邪。因而后来不断有人在塔砖中寻找铜钱,把塔砖拆掉,致使塔的底部毁坏更甚,逐渐倾侧。现在护珠塔向东南倾斜达6°51′52″,有人认为它比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倾斜得还要厉害,是世界第一斜塔。

护珠塔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南宋年间重修过,到乾隆年间又被大火焚烧。200年来,塔虽倾斜,却始终屹立于天马山巅,斜而不倒。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是当地传说,塔是向东南倾侧的,而在塔的东南面有一株古银杏树,它是“松郡九峰”之一辰山仙人彭素云在500年前种的,树的枝叶皆向西,后来树虽枯死,但它依靠神力,对护珠塔遥向支撑,所以使塔不倒。这是一个美好的神话传说,但却不足为信。

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地质构造来分析的,据有关专家考察,天马山护珠塔是建造在沉陷不匀的地基上,东南方向土质较弱,西北方向土质较强,塔于是向东南方向倾斜。但浙江一带多东南风,护珠塔造在天马山顶,四周空旷,所受风力更强,在塔的倾斜力与风力相平衡时,护珠塔能迎风挺立,斜而不倒。

第三种意见是根据古代建筑技术来解释的,认为是古代造塔技术的高超所致。古代用糯米汁拌以桐油石灰,来粘合砖块。这种粘合剂的强度不亚于现代的水泥砂浆,据说用这种粘合剂来建筑时,时间愈久愈坚固。在考古发掘中,常发现古代的坟基,是用糯米汁拌石灰等作为粘合剂的。现在发掘古墓时,还要花费很大的力量才能把它拆除。护珠塔用这种优良的粘合剂,加上古代砌砖技艺的精湛,使护珠塔能够浑然一体,塔砖不至于一块块塌落下来。

为了抢救这一座珍贵的千年古塔,1984年5月开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积极组织力量,对斜塔进行全面抢修,组织专家制订方案,贯彻“外貌不变,斜而不倒”的原则。在抢修时,发现塔身上部已倾斜,但埋入地下的塔基却没有动,所以形成了斜而不倒的独特现象。这是第四种看法。

从乾隆至今200多年中,无数次狂风暴雨,把山下的房屋都吹倒了。1954年刮12级台风,吹倒了塔下的大殿。1984年黄海地震,上海市区的房屋也受到摇摆震动,但护珠塔突兀地挺立在天马山巅,犹如一把利剑,直刺青天,迎风屹立,岿然不动。

黄土高原形成之谜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大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而一些自然景观的形成之谜一直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家们进行研究和考察,壮观的黄土高原就是其中的一个。

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至秦岭,东接太行,面积接近60万平方千米。这里地形崎岖,沟谷纵横,黄土深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然而,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来源之谜,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曾经两次被海水淹没。一次是距今4.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另一次是距今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石炭纪到了距今7000万年前,地球上又发生了著名的燕山运动。黄土高原一带渐渐隆起成为大陆,太行山、六盘山、吕梁山等也基本上能看到雏形了。时间推移,到了距今4000万年前左右,黄土高原进入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高原进一步抬升,尤其以西部的抬升幅度最大。

在这块古老的高原上,堆积着30到100米厚的黄土层。在陇东的董志源,黄土的厚度竟然高达200米之巨。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是啊,这无数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谁又能揭开这个谜底呢?

传统的“残积说”认为:黄土是在长期的地质历史年代,岩石经水和热的作用就地崩解风化残积而成。

还有一种假说叫“风成说”。这个学说起源于19世纪末叶。当时担任国际地理学会会长的德国人李希霍芬率领的考察探险队在中国西部考察时,突然遇到旋涡式的狂风。这股来势凶猛的狂风卷走了考察队所带的全部辎重设备。另外,还有近10名队员不幸失踪死亡。最后,只有李希霍芬一个人侥幸逃出了险境。安全逃出后,李希霍芬心惊胆战地看着从地上卷到高空的满天黄色风尘,以多年的经验推断说:黄土高原就是这些尘土经高空运送堆积而成的。这就是“风成说”的来源。这以后,“风成说”的具体解释又经过了众多科学家的充分阐述和发展,就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解释。

在蒙古、中亚以及中国的西北地区,是黄土的老家。这里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二三百万年以来,那里裸露的岩石经历了长期的风吹日晒、寒冻风化,成为大大小小的石块、沙子和泥土。这里又是西北风的发源地,荒漠广布,植被稀少。每当狂风骤起,卷起滚滚黄尘,铺天盖地一片混沌,几米之外都很难看到人影。

强劲的西北风夹带着沙砾向南吹送,一些较大的砾石很难被风带走,就留在了原地,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片戈壁。还有一些较粗的沙子被吹送了一段距离以后,随着风势的减弱而一点点堆积下来,逐渐地就形成了中国西北部广阔连绵的沙漠。那些颗粒度较小的尘埃在西北风的吹送下,跋涉数千里,越吹越远,一直到秦岭,受到这座我国中部巨大屏障的阻挡,才最终停止了脚步。因此,黄土终于在秦岭以北的广大土地上沉积下来,安家落户。

这种过程在距今1万年以前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根据对西安市附近古墓之上堆积的黄土层的研究,2000年内堆积了2米厚的黄土,平均每年沉积厚度是1毫米。由于百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源源不断地接受了黄土尘埃的堆积,日积月累,不断加厚,终于使原来表面的山原沟谷埋没于茫茫的黄土之中,形成了举世无双的黄土高原。

为了验证“风成说”,科学家们还对黄土高原上黄土颗粒粗细变化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高原上,西北一带的黄土颗粒较粗,东南一带的黄土较细,这正好和风力搬运产生的沉积分布规律相一致,也就是说,距离荒漠越远,颗粒越细。

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风成说”存在着一些漏洞,因为人们在黄土高原挖窑洞时会碰到大卵石掉下来砸死人,而在开隧道时又会碰到砂石层塌方压死人。鉴于这些原因,科学家们又开始重新考察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且提出了黄土高原“灾变水成说”的新见解。

“水成说”认为:在复杂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下,有多种形式的流水堆积作用,例如坡积、洪积、冲积、湖积以及冰水堆积等等,其中部分物质堆积成黄土,或者再经过黄土化作用后形成黄土。

从中国地形看,戈壁、沙漠、黄土,从西北而东南有规律地排列着,在黄土高原,粗黄土、细黄土、粘黄土也自西北而东南有规律地排列着。重矿石在西北部较多,轻矿石在东南较多。黄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而东南递减,粘土的含量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并且,戈壁、沙漠、黄土高原中均有代表水成的伊利石、蒙脱石。这种自西北而东南的叠瓦阶梯状并有条块状的带性分布过渡规律,都是水的营力、水的杰作。并且,只有一种突发性的大面积的长距离的滚滚漫溢的特大洪水才能形成今天这种有规律分布的戈壁、沙漠、黄土高原。

如果你站在黄土高原举目四望,你就会看见近处沟壑纵横,远方丘陵起伏,无边无际。人站在这里,就像置身在凝固的重重叠叠的海洋中。当然了,这海洋不是那蓝的海洋,而是波浪起伏、似隐似现的“黄土海洋”。高原上,一条自西北而东南被黄土连续覆盖并逐渐降低的最高界线即“黄土线”,又揭示了当年大洪水和泥石流漫溢时的最高部位。

根据考古发现:黄土从300万年的早更新事到如今的全新世,地层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址。这些化石反映了当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可靠信息。

木本植物在早更新世沉积物中较多,到中更新世减少,晚更新世几乎消失,但是小灌木及草本植物与此相反。这种植被变化表明,黄土高原的气候是由湿润逐渐变为干燥,由温暖逐渐变为寒冷。据古文献记载,历史时期的先秦有荔枝,到唐朝还产桔子、毛竹。而到了如今,二者都不再出产了。

近几十年,在甘肃、陕西一带,考古发现了巨型黄河象骨化石。可以推测,几十万年前,一只大象从万里之遥的南方热带一口气跑到干燥的北方,也许是跑的时间太长了吧,它实在是太渴了,身上也没有什么力气了,一不小心,踩在一块卵石上一脚滑倒,再也爬不起来了。在这荒漠的黄土中,又没有别的伙伴来帮助它,就这样,这只大象悲惨地死去了。以后,一年年的灰尘慢慢地把它淹埋了,终于留下今天发掘出来的骨架化石,这也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一篇文章。

现在发现的黄土高原上象、犀牛的活动表明,当时是十分湿热的气候环境。只是当灾变大洪水从西北滚滚而来时,一下子将其动植物都泥封在黄土层中,也正是这样,才有今天完整的象化石不断发掘出来。

因而,“灾变水成说”以其充分的论证证明了黄土高原是灾变水成,黄土高原是灾变水成最形象、最壮观、最确切的实体展示,又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大、最完整的第四纪沉积地层。

目前,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有这三个假说,但黄土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迄今还没有定论,还需要科学家们进行更多的研究。

“墓岛”之谜

在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东南侧,有一个名字叫做“泰蒙”的小海岛,人们也管它叫做“墓岛”。它为什么又叫“墓岛”呢?

事情是这样的:

泰蒙岛有一处往大海里伸出去的珊瑚浅滩,浅滩上面耸立着89座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全都是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搭起来的,大约有4米那么高。人们如果站在远处望去,它们就好像是一座座神庙。据说,这些建筑物是波纳佩岛上土著人历代酋长的坟墓,它们之间环水相隔,形成了一个个的小礁岛。所以,人们就管泰蒙岛也叫做了“墓岛”。

泰蒙岛是一个非常小的小海岛,岛上没有玄武岩石头,人们建造那些建筑物用的玄武岩石头都是从波纳佩岛运送过来的。当地人把这些建筑物叫做“南马特尔”,我们就管这些建筑物叫做“南马特尔遗迹”吧。在波纳佩岛人的语言当中,“南马特尔”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众多集中的家”,另一个是“环绕群岛的宇宙”。

泰蒙岛上的南马特尔遗迹有一半都是浸没在海水里边,所以,人们只有在海水涨潮的时候,划着小船进去。海水退潮的时候,这些建筑物的周围就会露出一大片特别泥泞的沼泽地,小船根本进不去,人要是走上去特别容易发生危险。

泰蒙岛上的南马特尔遗迹和复活节岛石像都处在太平洋当中,可前者却没有复活节岛那么有名。不过,南马特尔遗迹充满了离奇的传说,使它蒙上了一层特别神秘的色彩,使得它的神秘并不亚于复活节岛的神秘。还有,南马特尔遗迹到底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要想解开南马特尔遗迹的这个谜团的难度也并不亚于解开复活节岛之谜的难度。

南马特尔遗迹的那些古代坟墓,从来就没有一点儿文字记载。据当地的人们说,关于那些古代坟墓的来历,都是靠着当地酋长一代一代地口头传授下来的。酋长们之间到底传授的是什么内容,只有酋长自己和将可继承酋长宝座的人才知道。另外,酋长们在口头传授那些古代坟墓来历的时候,还有一条特别严格的规矩,就是绝对不能向外人、哪怕是自己的亲属泄露出去,不然的话,就会遭到诅咒,死神就会降临到他们头上。当地的人们说,别以为这是在吓唬人,因为这种可怕的事情确确实实地发生过。

1907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波纳佩岛。后来,有一个名叫伯格的德国人担任了波纳佩岛第二任总督。据说,这个伯格总督对南马特尔遗迹特别感兴趣,尤其对埋葬着一个叫伊索克莱酋长的那座坟墓充满了好奇,总想把坟墓挖开看一看。

有一天,伯格想尽一切办法,终于从当时酋长的嘴里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那坟墓的情况。于是,他立刻下令挖掘伊索克莱的坟墓。没想到,诅咒应验了,死神降临到了伯格的头上。在他下令挖掘伊索克首长坟墓还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他就突然暴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