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地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6298000000060

第60章 亟待解开的谜底(4)

另外一些科学家断言,夜光云形如对流层高空的薄卷云,所以事实上是由微小的冰晶构成。借助火箭探测的中间层顶的气温是-140℃,这是整个大气层最低的温度,因此即使仅有极少量的水汽也能冰结成冰晶。有趣的是,中间层顶的温度在全年中以夏季最低,这似乎能说明为什么只有在这段时间内才能看见夜光云。为了证明冰晶理论,1961年,美国“土星”号火箭在大气高空喷射了86吨水,当时学者们曾翘首以望人造夜光云的出现,但这一预想落空了。

1962年,在瑞典上空又一枚火箭发射到夜光云。这次火箭上安装了专用捕捉器,把夜光云的组成物质携带回地球,结果发现果真是直径10-4和-10-5厘米的冰晶。夜光云的特殊光泽就是这些冰晶颗粒散射太阳光而产生的。这颇使冰晶说的倡导者喜出望外。可是第二年,C·L·海明威等在显微镜下观测到每个冰粒中心都包裹着一小粒尘埃,尘埃含有铁和镍的成分。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游荡的宇宙尘,在这里充当冰晶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冰晶的生成。显而易见,“土星”号火箭的实验失败,是由于高空没有尘埃所致。

关于贝母云的组成物质,也曾有火山灰、宇宙尘、水滴和冰晶几种说法。现在多数人倾向于由冰晶和尘埃共同组成。由于各种形状的云的形成,往往与地形和空气的运动有关。挪威等国的气象学家认为,可能是挪威的特殊地形——南北向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使前进中的气流受到阻碍,气流翻越山脉产生较大的波动(气象学上称地形波或背风波),影响到平流层,再导致平流层空气的大幅度振动,从而造就了奇特的贝母云。高纬度平流层底部气温为-53℃,向上温度逐渐升高,据认为这样的气温垂直分布有利于大气凝结核的聚集。

可是对贝母云和夜光云仅出现在中高纬度?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最难以理解的是,平流层和中间层极其干燥,那么形成冰晶的水分来自何方呢?一种看法认为微量的水可以从底部的对流层升上去;反对者则说水汽无法穿越极其干燥的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和中间层。他们大胆提出,连组成冰晶的水也是来启宇宙。因为太阳中不断飞散出来氢质子,被地磁场捕获,即可和大气中的氧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还有一种新的假想,认为中间层顶的低温和夜光云的出现,可能与月球的引潮力有关。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大气也像海洋潮汐一样一涨一缩。当大气扩张时,中间层顶的气温可再下降15℃~20℃,下降后的气温足以使微量水汽凝结成小的冰晶,在苍穹闪闪发光。

近年来通过火箭进一步探测表明,组成夜光云的物质远比过去想象的复杂得多。其中含有在量H+·(H2On)类型的水化离子团,还有由氧分子离子(O22+)、氮氧化物离子(NO+NO+2)和金属及其氧化物离子构成的水化离子团。此外,在火星和金星上也发现有类似的夜光云。所以关于夜光云的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在各国科学家之间又展开了一场新的争论。

明珠的传说

翻开我国的古籍文献,总能找到不少有关夜明珠、夜光杯、夜光璧的记载,且不说为人们争相传诵的唐朝王翰《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即使再往前追溯到晋朝,王嘉《拾遗记》中也有“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的记载,还有《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中也写道:“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等等。至于有关夜明珠的传说、神话,就更不胜枚举了。如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慈禧太后不仅实行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而且为博侵略者的欢心,将自己珍藏的4颗夜明珠作为信物,派一个小宫女送给侵略者。然而这小宫女却没行其旨意,而是把宝物藏于民间。几十年后,在西安发现4颗夜明珠,经郭沫若考证,正是失踪几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所藏的夜明珠。据报上发表的消息说,把这4颗夜明珠放在抽屉里,“晚上进屋未开灯,一拉抽屉即见满屋放出耀眼的白光。”还相传,慈禧太后死后嘴里就曾含着一颗夜明珠。罗哲文(中国历代帝王陵寝)载,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珠,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可惜这颗夜明珠后来被军阀孙殿英盗墓窃去,“托戴笠赠给******的夫人宋美龄”,也不知是真是假。

如何看待这些传说故事呢?我想不能一概视之为哄骗小孩的无稽之谈,它很可能是历史的曲折的记录,最起码可以说明,历史上很可能存在过“夜明珠”之类的宝物。然而,考古工作者至今没有从地下发掘到真正的夜明珠、夜光杯、夜光璧等文物,在自然界中也没有见到类似的矿物,因此夜明珠仍是一桩千古疑案。

但多年来,科学家们对夜明珠的性质、发光机理等问题还是作了许多推测。

特殊的宝石矿物,经过人们加工后才变成圆珠形。据地质学家研究,自然界确有少数几种矿物,在受外界能量刺激,如加热、摩擦、通电,以及紫外线、X射线或阳光射线等短波光的照射时,会产生发光现象,称为矿物的发光性。这几种矿物包括某些含杂质的金刚石、磷灰石、重晶石、萤石、白钨矿、锆石和水晶等。发出的光有绿、蓝、紫、黄、红等。

1984年的(河北科技报)曾报道一则消息:1982年工程师霍永锵、肖铬林等在广东某钨床,发现了夜间能自己发光的萤石,这些萤石五彩缤纷:浅绿、深紫、浅蓝、浅棕等,其中浅棕色萤石在无光的夜晚发光,相距2~3米远仍清晰可见美丽的夜光。这种萤石颗粒只有5~6毫米,虽然不是传说中的夜明珠,但它的发现却为今后寻找夜明珠提供了线索。

对于夜明珠的发光机理,科学家的解释也很不统一。一些人认为,夜明珠的萤石成分中混入了硫化砷,钻石中混入了碳氢化合物。白天,这两种物质发生“激化”,到晚上再释放出能量,变成美丽的夜光,并且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发展,甚至永久发光。但这仅仅是一家之言,而且是否正确没有得到证实。因此,夜明珠对我们来说依然是奥秘无穷,如果能揭开它的秘密,那么有关日本“神圣的宝石”、印度的“蛇眼石”、叙利亚的“孔雀暖玉”等的真相也必将大白于天下。

何来奇光异彩的石和五彩缤纷的城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广袤的维多利亚大沙漠中,有一块硕大的岩石,这块岩石周围9公里,高330米,一块石头就构成了一座小山,堪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岩石,蔚为奇观。人们不远万里,远渡重洋,来到这浩瀚的沙漠之中以一睹这大石为快。更为奇特的是,这块被人称为艾尔斯石的巨石还有奇异的特性,这是块变色之石,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巨石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颜色。澳大利亚旅游局为了招揽游客,让旅游者能欣赏到从清晨日出和中午阳光直射,直至夕阳西下时艾尔斯石颜色变换的奇景,他们在艾尔斯石附近寸草不生的山谷之中,花高代价铺上了人造草坪,建起了简易旅游宾馆,荒漠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艾尔斯石的岩体特别大,这容易解释,这可能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特大的火成岩侵入体,在地球深部的条件下形成巨大的岩体,以后随着地壳抬升,盖在其上的地层剥蚀殆尽,艾尔斯石就脱颖而出了。对于艾尔斯石的变色,人们则久久不解其秘。

无独有偶。在我国西陲新疆的准噶尔盆地东侧,有一座五彩缤纷的古老城堡,这座城堡占地6平方公里,呈椭圆形。这座被人们称作“五彩城”的古堡和艾尔斯石一样使人看了啧啧称奇,而对其成因却也不得其解。

地质学家根据实地考察,发现五彩城的地层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经过亿万年地质时期的沧桑之变,氧化环境和还原环境交替变迁,终于形成今日融黄、红、蓝、白、灰、紫多种颜色于一体的“五彩城”。这仅仅是一些地质专家的初步研究结果,是否真是这样?艾尔斯石的光彩是否也是它身上有种种微量元素之故?还不得而知,有待人们深入研究探索。

怪地定时发强光

在神农架林区老君山脚下有个戴家山,山上有一块十分奇怪的土地,每逢2月、8月晴天的中午,这块地里便会发出一束强烈的白光,很刺眼,人们不敢睁眼。这束光照在对面20旧多米的山上,比阳光还要明亮。它不定时地流动地发射出来,每次大约2至3分钟时间。当地有一半人都亲眼见过它。在这块地上,农民曾经挖出一个奇怪的洞,洞里有一堆鸡蛋形的土蛋,每个土蛋约有3个鸡蛋合起来那么大,砸开土蛋里面全是土。奇怪的是头天挖开洞,过一夜又会神秘地被堵塞了。现在山上修了梯田以后,这块地里到时仍然能发出白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