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原河边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阎锡山的故居地。
从太原乘绿皮火车,经阳曲、忻州、定襄到河边镇一百多公里路程,车票十元,一碗刀削面的价钱。
河边镇不大,位于当地的文山脚下,滹沱河从镇边流过,镇上一条略带上坡的街道尽头便是阎府——阎锡山故居了。
阎府建筑,南倚文山,坐南面北,建有都督府、上将军府、老太爷府、得一楼、夫人宅院及阎锡山回府办公、会客、议事等厅院和东西花园,间有地道相连接,计有三十个院落,近千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
从正门进入,迎面是一照壁,上书李一氓题写的“阎锡山故居”。这应该是后饰的,早先面目不得而知。背面是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随之便是一进厅、二进厅、三进厅并左右院落。厅房规制大气,门楣皆建前置歇山顶廊檐,彰显气势,制式远非山西商贾大院可比。
纵观阎府建筑,全不似晋商大院的规制有序、对称严谨、尊卑主次分明,也没什么雕梁画栋、福寿吉祥类的典故装饰,全然是依时依势而建,看上去既有官府衙门的威势、侯门深邃的意味,也不失传统居所宅第建筑精致典雅的大家风范。
阎锡山故居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近现代人物中,除溥仪故居是故宫外,论起名人故居,无人能与阎府相比。段祺瑞三次出任总理,下台后竟无自己的一处房产,蒋介石有个叫“丰镐房”的故居,其规模也不能和阎府相比,其他人物自不必说。
有意味的是,背靠文山的阎府,右方不足十公里的邻村有徐向前元帅的故居。翻修过的小院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左边十公里附近有薄一波同志故居,2007年由“县级”晋升为“忻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阎锡山比后两者年长二十岁左右,还曾分别在一起共过事。
二
阎锡山原名阎万喜,是独生子,祖上贫穷。先祖由山西洪洞迁入,以佃农、长工、驮炭谋生,至祖父辈跻身小商,家境遂逐渐好转,至阎锡山父亲已有了店铺、钱庄。后因“打虎”(放高利贷)经营失败,父子躲债去了太原,靠打零工谋生。一日,阎父郁闷,找一街头算命先生为儿子阎万喜算上一卦。算命先生问了阎万喜的生辰八字,摇头晃脑一番推算,连说好命,是贵人属相,只是五行缺金,要改名字。阎父连忙应承,经算命先生一番推敲商榷,最后决定叫“锡山”。从此,阎万喜就改名阎锡山了。
一天,阎锡山父子走在街上,见许多人围着看一告示,挤进去一看是山西武备学堂招生。回家后,父子俩商量一夜,阎锡山决定前去报考。时为1902年,阎锡山十八岁。
武备学堂专门培养下级军官,要求颇高。当时规定凡报考学生必须体格强健,通晓文字。阎锡山只念了三年私塾,文化太差,父子就想请人代考。思索一阵想起在山西大学堂念书的同乡赵廉佑。阎父备了厚礼来到山西大学堂拜会赵姓同学,赵碍于乡情难却,答应代考。考试那天,阎锡山办理了一切手续,一溜小跑把入场证送到山西大学堂,交给赵廉佑,又重新拜托一番。那时,武备学堂初成立,规章制度不严,又无交验相片,赵进考场后很快写完卷子。发榜那天,阎锡山竟名列前茅。
阎锡山在武备学堂学习努力,表现出众,还当了班长。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选派各省武备学堂的优秀生赴日本留学,准备培养中、高级军事人才,山西选派二十人中就有阎锡山。到日本后,先在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这里,阎结识了后来侵华战争中的一批日军高级将领,如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还能算得上是同窗之谊。
三
阎锡山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大动荡、大变故时期,面对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始终立于潮头。
阎锡山追随孙中山,效忠袁世凯,支持拥戴蒋介石,又联合冯玉祥血战中原反蒋;坚决防共、反共,又联共、容共,拼死转战三晋抗日;还曾与日军旧友保持联系。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坚持反共,还打了国共和谈时的第一仗“上党战役”,最后追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阎锡山在日本留学期间,正值孙中山在日本创立同盟会。阎当时也是日渐觉悟的热血青年,对清政府腐朽无能、出卖领土主权深恶痛绝,毅然参加了同盟会,成为第一批山西籍同盟会员。在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他决心追随孙中山,推翻清朝,建立民国。
军校毕业后,阎锡山回到太原,由陆军小学堂的教官监督、标营教练官直升至标统(相当于团长)。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山西同盟会员也积极准备起义。10月29日,阎组织了同盟会员、军校同学为骨干的起义队伍,调动部队击败了镇压起义的巡防营,击毙了山西巡抚陆钟琦,起义获得成功。当天,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大都督,时年二十八岁。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时与袁世凯进行南北议和,结果以清帝退位,确立民国为主要条件,孙中山于4月卸任,袁世凯当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上任后,南北矛盾不断,身为同盟会员的阎锡山并不在袁世凯的亲信势力范围,以致他的起义都督一时未被承认。阎盘算再三,找到老乡,时居定襄县的旧官宦董崇仁。董崇仁曾任四品道台,常在宫中走动,与李莲英、袁世凯私交甚密,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曾追随左右。阎即备厚礼,拜访董崇仁,并备重金托其打点,还托其传话表示一定效忠袁世凯,忠贞不贰。董考虑时局纷乱,自然是家乡子弟主政山西为好,于是慨然允诺。经一番打点,袁世凯方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1913年5月,授阎锡山为“同武将军”,阎即在家乡建同武将军府。袁称帝后,封阎锡山为“一等候”。阎又在将军府中建了“得一楼”。
四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十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对盘踞大半个中国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作战。阎锡山初时对北伐战争并未表态,随着北伐军节节胜利,特别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成为最有实力和希望统一中国的权势人物后,阎方开始在山西挂起青天白日旗,通电服从三民主义,拥护蒋介石北伐,并调集军队对奉军作战。最终,张学良发表易帜通电,实现了一统。
阎锡山初期未反对蒋北伐,后期支持国民政府,反奉促统有功,且为同盟会元老,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初任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由此,也更稳定了其在山西的统治地位和基础。
1929年,蒋介石为排除异己,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施了编遣军队的措施,大幅裁减地方势力拥有的集团军兵力,直接涉及当时拥有各自地方重兵集团的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的利益。为保存各自实力,他们开始了激烈的争斗。蒋介石首先采用各种手段,削平了李宗仁,继而武力指向西北的冯玉祥。此时,精于算计的阎锡山料到晋军必是下一个被消灭的集团,于是决定联合冯玉祥与蒋决一雌雄。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蒋、冯、阎中原大战。起初,阎老奸巨猾,让冯玉祥出潼关打头阵,自己率晋军不出山西,在后策应,以观其变。其时,蒋是何等的神勇,外有美援,内有江浙财团、黄埔精英。几个回合下来,冯即溃不成军败北了,蒋随后要求阎锡山交出山西,离晋出洋。阎见势不妙,一面假意承诺,一面偷偷跑去大连,由当时在大连的日本势力庇护,暗中操控山西军政势力,静观其变。当年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阎即回山西,住河边村。此时,日本打响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蒋已顾及不上他了。阎同时派人前往南京向蒋疏通,表示国家有难,愿在委员长领导下一致对外。蒋鉴于“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局势,也对阎表示“捐弃前嫌,团结御侮”,任命其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从此,阎又统治了山西。此后,阎为表示自己不再与蒋争天下的心迹,提出在山西“造产救国”,埋头搞经济建设,一心一意发展地方经济。后来一段时期的事实证明,阎确实是这样做的。
阎锡山不像现代史上的其他人物,胸怀国家,放眼世界,征讨南北,转战四方。他只坐镇山西,局势稍有平定便要求从省到县大搞经济建设,发展轻重工业,抓基础设施建设,修铁路、架桥梁、开矿山、建工厂;还发展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军工企业;在农村凿井修渠、植树造林、种棉种麻、养牛养羊,鼓励一切工商企业发展,繁荣民生经济;还亲自编歌“无山不树林,无田不水利,无村不工厂,无乡不职教,无人不劳动,无人不入校,无人不当兵,无人不公道。”阎也非常重视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办了不少学校、医院。这些专注发展经济、重视教育医疗、关切百姓民生举措使山西地区在当时战乱纷争不断的中国,俨然成了一块“特别行政区”。农工商呈繁荣景象,三晋大地经济实力有长足发展,百姓好像也有了些安居乐业的样子。蒋对此亦有赞赏,曾偕夫人宋美龄一起前往山西河边村的阎府会见阎锡山父子,阎府还特地摆了“八大碗”家宴招待。
可惜的是,上天没有给阎锡山和山西更多这样的时光。七七事变,日军侵犯华北,兵入山西,从此三晋大地、吕梁、太行就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血与火的抗争。
五
阎锡山一生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反共、防共、联共、容共,再反共。当然,这个在历次与各种势力较量中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物,最终还是彻底败给了共产党。
阎锡山出于地主资产阶级的立场,一贯反对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尤其是共产党实行的土改——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阎认为地主是勤劳致富,还大肆散布“共产党是要富人的钱、地主的地、穷人的命”等言论。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时有过河入晋东征的行动。阎大为紧张,沿黄河一线围堵,还针对共产党在山西各地的组织活动制定了“军事防共,政治防共,经济防共,思想防共和民众防共”等一系列手段措施,对共产党活动进行打压。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西安事变后的共产党人号召中国同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抵御日寇的侵略。同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宣布对日抗战,宣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在此大背景下,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人先后来山西与阎锡山商谈合作抗日事宜,并表示所编八路军愿在时任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指挥下参加抗日。阎根据当时紧迫的形势,表示同意在他控制下,在一定程度上发动民众共同抗战。此期间,阎在河边村小住,朱德还曾前往上将军府拜会他。随着抗日战事紧张,阎还包容了由共产党人组织的“牺盟会”和“新军”,关键时,还发了枪、饷。这就为共产党增加了十万有生力量。
阎锡山的抗日是坚决的,从组织指挥忻口战役、保卫太原,到转战晋西南,从未放弃与日寇的抗争周旋。但作为曾在日本军校的留学生,与当时侵华战争的大小头目有着师生同窗关系,阎也曾有过与日军的暗中联络、谈判。来往情况有种种说法,其实他最核心的盘算还是希望日本人能让他在山西保有一定的势力范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哪个都不能踩破”。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对日战争形势有了逆转,阎才逐渐停止与日本人的联系。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和共产党打了国共和谈时的第一仗“上党战役”。当然,此时的阎锡山已经对付不了共产党了。
六
阎锡山一生的是是非非,自有历史学家去研究评说。在河边镇听老人们说起阎在家乡的几个小故事,倒有一些趣味。
阎锡山生母曲氏,河边村人。阎五岁时生母病逝,继母陈氏比阎锡山大十二岁,一生未育,对阎视为己出。阎锡山小时很顽皮,每每惹事,陈氏均多加庇护,他对陈氏亦十分孝敬。阎父子生意经营失败,外出躲债,陈氏拿出自己多年积蓄交由父子俩,还拿出一只银手镯塞给阎锡山。阎锡山当了都督后,回家为继母过寿,当众下跪叩拜,并拿出一只黄灿灿的金手镯亲自给继母戴在手腕上,一应亲友、属下皆为之动容。
阎锡山父子当年前往太原躲债途中,饥渴困乏之时,遇临村一个叫薄吉福的人赶辆铁轱辘马车去太原拉废纸。薄吉福好心让他们父子搭车去了太原。阎发迹后,派人找到薄吉福,给他买了几亩好地,还在地头打了一眼井,让他浇灌。众人都说他真的是积福了。
阎锡山对老父亲十分孝顺。老父晚年病重时,曾从省府回河边村家中办公十个月,以便照料父亲,并提前在河边村东面的侯家庄似为二龙戏珠的地方点了墓穴,为父亲修了一座非常壮观的陵园。
民国二十一年,阎父去世,葬礼自是排场繁华。何应钦代表蒋介石特来拜祭。阎父殡葬后,阎锡山还仿造古制“庐墓百日”,身穿孝服,在墓旁伴其父灵,守墓百天。
当时从官道至阎父陵园要绕个弯子,阎府想把路修直,需占用村民杨计议的二亩多田,阎嘱咐买地时多给些钱,谁知老汉贵贱不卖。阎得知后说:“是啊,老汉卖了地靠甚?”于是,阎府想用自家上好的水浇地和杨老汉调地,对方还是不愿意。阎知道后叹了一口气说:“可能是老汉也看中了那里的风水吧!谁不想有个好风水啊!”于是作罢。
七
阎锡山主政山西三十八年,一手枪杆子,一手印把子。或许是历经了太多的腥风血雨、刀光剑影,阎府后人没有从军从政的。老太爷、二老太爷、岳丈等近亲属皆贯以经商为本。商铺、钱庄多在晋北各地,还参股煤矿、工厂实业。这里当然有阎锡山的影响。当时,天津的南北货、洋货买卖,阎府在军列上挂几个车皮也是常有的事。
阎锡山子女孙辈们皆是读书,留学海外,习作理工,最终既无土地、商铺、钱庄,也与军政无缘。
阎锡山1949年任国民党行政院长,后去了台湾。晚年活动虽都有据可考,然而内心深处最为牵挂和思念的还是山西的三晋大地和河边村的都督府、上将军府。他把自己在台湾的住所修成窑洞状,死后陵墓的墓碑朝着大陆,山西,河边村的方向。
201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