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眸全球环境
人类的发展在最近几个世纪呈现加速度递增的趋势,到了20世纪,核武器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具备了毁灭自己家园——地球的能力;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全球浪潮,使得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环境问题的世纪。20世纪中的环境大事:
1930年,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发生了燃煤烟雾致多人死亡事件,这是著名的八大公害的肇始。随后,在1940年到1970年间,又相继发生了美国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日本水误病、日本四日市气湍、骨痛和北九州米糠油等恶性公害事件,造成了大量人员病亡。这期间,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经济起飞的年代。
1960年后,原子能的开发利用,出现的放射污染;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了有机氯化物的污染,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广泛的破环力,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据此写出了震撼全球的环境著作《寂静的春天》,以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切入点,描述了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从而引起公众广泛注意。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会议提交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使得“环境保护”(又简称“环保”)这个名词被广泛传播和采用,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开展起来了。
目前,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焦点集中在南部不发达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为了经济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惜以环境为代价,而地球的生命器官可以说基本在这些国家。例如,亚马逊雨林、东南亚、中非热带雨林是全球之肺,地球一半的氧气和2/3的物种资源来自这三个地方。而现在他们正以每年10余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遭到破坏,如果这种破坏保持这个速度,到21世纪中叶,这三片雨林将被剃光。雨林的减少会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使极地冰川消融、大气环流异常,这会使海平面升高而很多地区缺水,使得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而激增的人口又需要新的耕地,这就得毁林开荒,于是,人类陷入了一个环境怪圈。
2 回眸中国环境
1949年以前,漫长的战乱使中国局部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也由于战乱,全国范围的工农业没有得到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环境所受影晌较小,加之环境底子较好,尚未出现人为导致的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
1958年的******,使中国环境第一次遭受大面积破坏。植被的丢失、低效重污染工业的纷纷上马和违背自然规律的填湖造田、毁林开荒等,使得许多地区事实上出现了与八大公害一样严重的环境问题。
1973年,全国第一灰环境会议召开,从那时起,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家政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贫困的人们首先要吃饭,环境保护对百姓们似乎是遥远的事情。
1978年后,出现了经济建设高潮,2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代价是全国一些地区的环境遭受了一次缓慢但全面持续的破坏。在20世纪,世界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有一半在中国(太原、北京、沈阳、上海、兰州),国家开始进行城市环境定量考核达标工作;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巢湖、太湖、滇池)、两控(酸雨控制区和煤烟控制区)、一海(渤海)的环境污染;大规模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及长江中上游封山育林工程。这些环保举措要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稳定在16亿并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后,才可能使环境得到根本上的好转。
当代人要生存发展,同时又要给子孙后代留条出路,这种情况使得可持续发展(既能保证当代人的发展,又不破坏后代人发展的能力)必然成为全社会亚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最根本之处在于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强有力切入大众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然后,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污染治理和控制,佣有一个基本能够持续发展的环境,这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3 与环保有关的节日
国际湿地日(2月2日)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字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哲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3月22日)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
世界气象日(3月23日)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地球日(4月22日)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地球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各国新的环境组织和政府机构创立。
环境灾难将成为21世纪人类真正面师的灾难。地球危机实质是人类自身的危机,人类的危机还要靠人类自己解决。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发展,物质富裕更不能等同于生活幸福。关心人类未来的中外有识之士,为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而苦心思索和寻觅救世良方时,蓦然回首,发现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实践,天人和谐一体的思想,“道法自然”的原则,可以为今天的抉择提供有益的启示。
人们开始注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寻找一条使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之路。********的发展战略正在从追求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战略,转向以保证生存与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整个民族的持续生存战略。中国不能无条件走工业化国家“高消费资源,高消费物品”的传统道路,只能选择“节省资源、适度消费,注重内涵开发,实施总体调控,大力保护环境,贯彻生态建设”的方针。
为了把人类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这就需要“地球村”的每一个公民,树立一种“全球意识”观,即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立场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要求每一个地球公民,逐步培养对地球的忠心和爱心;接受并发展一种视每一种动物都是地球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并尽力保护它们;接受并发展珍惜每一分自然资源,爱护一草一花一木,维护生态平衡的新观念。
地球,她把所有的能量奉献给了自己的子女——人类及世间万物。我们只有这一个地球,人类只有这一个家园。培养对地球真挚的爱心,人类就有可能乘着“持续发展”的列车奔向文明的远方。
世界无烟日(5月31日)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世界环境日(6月5日)自1972年起,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用以提醒人类,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为追求经济发展,采用“高投入”的方式,形成了“增长热”。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是,经济赖以生存的环境却不断向人们诉说其被破坏和被践踏的悲剧。据不完全统计,在1953~1972年的20年中,全球发生公害事件52次,公害病患者458946人,死亡人数139687人。公害事件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灾难连续不断发生,痛苦的阴影使人们陷入生存危机。为了安全和健康的生活,全球各地掀起了反对公害的环境运动。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里,千百万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著名社会人士纷纷发表文章,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揭露环境污染和公害事件,敏感的新闻记者报道公害事件和环境运动的消息。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环境保护进入了国际社会生活。
1970年4月22日,美国有2000多万人参与的“地球日”活动,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支持和响应。许多社会团体为了争取民心,纷纷把环境保护列为宗旨。企业界迫于人民群众和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拨出款项,采取减少污染的措施。群众性的环境运动发展,迫使许多国家政府不得不直接干预环境治理,设立国家级的环境管理机构,制订和实施保护环境和控制污染的法律。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世界环境日,象征着全世界人类环境向更美好的阶段发展,标志着世界各国政府积极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做出贡献。它正确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设立环境规划理事会(CCFP)和环境基金。环境规划署是常设机构、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并作为国际环境活动中心,捉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这些主题的制定,基本反映了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多年来,许多国家、团体和人民群众在“世界环境日”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宣传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世界环境日”已成为地球人共同的节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7月11日)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突氧层日(9月16日)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世界动物日(10月4日)意大利传教士圣·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世界粮食日(10月6日)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2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4 全球500佳简述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发起了表彰“全球500佳”(Globe 500)的活动,以表彰在环境保护及促进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有特殊贡献和成绩的组织和个人。颁奖仪式在每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的国际性会议或国家组织的庆祝活动中举行。
1992年,“全球500佳”的表彰进入第二阶段。在UNEP20周年之际,增加设立了“全球500佳青少年环境奖”(Global 500 Youth Environment Award),以表彰在环保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10~21岁的青少年。
截止1997年,“全球500佳”共产生了634个先进个人和组织(含青少年奖30个)。获奖者包括很多知名人物,诸如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爱丁柏格公爵、卡特总统等。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22家(人)获奖者,其中青少年奖3家。
“全球500佳”的提名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或个人。被提名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团体。
选拨标准:成功地解决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或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极有意义的贡献;成功地使公众关注重大环境问题,从而推动地区或国家解决该问题;在有关环境的科学研究、技术、理论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涉及18个领域:有毒化学物质和危险废物;森林和生态系统;土壤和沙漠化控制;基因资源或生物多样性;野生生物及保护区;大气和全球气候;遗传工程;水;环境卫生与保健;人类居住区;能源;工业;海洋;综合开发与计划;教育和培训;立法;新闻、信息和艺术;其他。
全球500佳青少年环境奖选拔标淮:为保护、恢复和改善环境做出贡献;成功地解决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或对环境问题做出极有意义的贡献;成功地使公众关注重大环境问题,从而推动地区或国家解决该问题;通过努力起到一种表帅作用。
5 有关环境的中国历史上之最
中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 我国出土的秦代竹简中,有一部《秦律十八种》,其中有一种是《田律》,这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环境保护法”。它规定:春季2月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淘鸟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舍和陷阱等等。《田律》确是一份少见的珍贵文献,它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一部保护环境的法律。
中国最早的植物学著作 晋代嵇含著的《南方草木状》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学著作。该书问世于公元304年,分上中下三卷。记载了我国广东、广西等地区的植物80种,对各种植物的介绍条理清晰、系统完整。上卷记草类植物29种;中卷记木类28种;下卷记果类17种、竹类6种。书中还有利用蚂蚁防治某种柑橘害虫的记载。《南方草木状》今传本已非嵇氏原著,但仍是研究我国古代植物的重要资料,在植物学史上至今还受到重视。
中国最早的造园专著 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著的《园冶》是我国最早的造园专著。全书共3卷13篇,成书于1635年。作者在篇章中详细地叙述了各个细部的材料选用和施工制作。全书对于造园的理论有较详细的论述。我国造园艺术发展很早,但从造园艺术及理论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的,以《园冶》为最。“造园”一词也在书里最早出现。《园冶》一书蜚声中外,曾被日本的园林建筑专家称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造园专著。
6 有关环境的词语解释
白色污染 指废弃塑料及其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塑料不宜降解,影响环境的美观,所含成分有潜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装材料多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 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工厂及车辆排热,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地面干噪、水分蒸发少等。简称热岛效应。
臭氧层 地球上的人生活在大气圈中,地球的外面包围的气体层称为大气圈,也叫大气层。按物理性质的不同,通常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等层次。平流层中臭氧集中的一层,称为臭氧层,能阻挡过量的太阳紫外线辐射。这一层大气,距地面20~30公里,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臭氧层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能把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的99%吸收掉,使地球上一切生命免受过量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历害,得以正常生存和繁衍。
臭氧空洞 指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因臭氧大幅度减少而形成的空洞。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烷(氟利昂)等化合物等进入臭氧层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是使臭氧减少的重要因素。出现臭氧空洞后,紫外线会过量地射到地表,危害人体健康,也会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平衡。
大气污染 指大气中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核爆炸后散落的放射性物质、化学毒剂、工业废气、扬尘等都是污染大气的物质。
放射性污染 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各种放射性元素都是其污染物。
光污染 指超量或杂乱的光辐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多指眩光、电焊弧光等对人的视力和健康的不良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 根据空气质量标准和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的污染物浓度的值,是评估空气质量的一种依据。计算方法为:将各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别除以国家标准,再乘以100,得到各种污染物指数,取其中最高的一项作为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
空气质量 指空气的清洁程度。检测空气质量的项目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可吸入性颗粒物等。我国现将空气质量分为五级。
热污染 通常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废热等造成的环境污染。
沙尘暴 挟带大量尘沙的风暴,发生时空气混浊,天色黄昏,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春季在我国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多有发生。
沙化 土地因受侵蚀或水土流失等原因而退化。
沙漠化 亦称荒漠化;特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严重退化,地表出现流沙,有覆沙现象。
生态环境 生物和影响生物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由许多生态因素综合而成,其中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和无机盐类等;生物因素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自然界,生态因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对生物发生作用。
生态农业 按照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农业,是一种新型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物工程 借助生命物质参与改造自然现象的生物学技术。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都属于生物工程。
温室效应 指大气保温效应,即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地表和大气下层温度增高。这种效应曾被误认为温室保温的机制相同,所以叫温室效应。另外,在农业上指不经人工加温的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效应。
自净作用 土壤或水体等受到污染后能够自然净化的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作用而使污染物总量减少,浓度降低,逐渐恢复到未污染的状态,自然保护区国家为保护特殊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保护对象还包括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
扬沙、沙尘暴与浮尘 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两者大多在冷空气过境或雷雨、飑线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尘源主要释放地 农牧交错带、沙漠边缘和旱作农业区成为我国沙尘暴尘源的主要释放地。这三个区从物质上来讲,含的沙粒的程度很高。沙漠也是个尘源,但是经过几百万年风蚀,细的物质基本上都吹到黄土高原去了,留下的粉尘最多也就是3%~5%。我国的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这个地区的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但由于该地区近年来存在着耕地数量盲目扩大等一些不台理的人类活动,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地沙化严重,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近40年来,我国腾格里沙漠的面积并没有明显变化,边缘地区以草原为景观的生态隔离带的破坏却相当严重,其中2/3生态过渡带已经不复存在,它已经成为沙尘暴尘源释放地。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径150度~90度)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北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冶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戴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太平洋海面比以往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比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眼下,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
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爆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师,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
7 20世纪环境大公害
1930年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果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历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1943年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后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3/4的人患病。
1948年 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下旬,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1952年 伦敦烟雾事件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就有4000人死亡。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1953~1956年 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误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虾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误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1955~1972年 骨痛病事件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崎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咬漱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日本的西部地区陷入恐慌中。
1984年 印度博帕尔事件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1986年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历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986年 剧毒物污染莱菌河事件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菌河。顺流而下150公里,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莱菌河因此而“死亡”20年。
1996年 撒哈拉沙漠扩展非洲的灾难起源于连续干旱以及社会的战乱,由于撒哈拉沙漠扩展,成干上万的人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