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灵感生自痴迷心
爱因斯坦一生致力研究宇宙之间的自然法则。他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纸和铅笔,随时写下问题、答案和灵感。
学习创意的思考。亚力斯·奥斯本所著的《你的创造力》及《运用想像力》,帮助许多人培养创意的思考能力,促成积极、建设性的行动。
奥斯本使用的工具,也同样是笔记簿和铅笔。灵感出现时,立刻记下来。他说:“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创造力,大多数的人却不会运用。”
奥斯本在《运用想像力》中提到的脑力激荡,普遍被运用在大学课堂、工厂、企业办公室、教堂、俱乐部及家庭之中。
脑力激荡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有两三个人,就可以集思广益,就特定的问题找出对策。与会者想到的任何灵感都立刻记下来,不可以批评或反驳,等到会后再逐一评估实际的可行性。
艾默·盖兹博士是美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及发明家,一生中所发明的产品逾数百种。
拿破仑·希尔拿着卡内基的介绍信,造访盖兹的实验室,他依约抵达时,盖兹博士的秘书却说:“对不起,此刻我不能打扰盖兹博士。”
“我要等多久才见得到他?”拿破仑·希尔问。
“不知道。可能要三个钟头。”
“你可否告诉我,不能打扰他的原因?”
她略为迟疑之后说:“他在等待灵感。”
拿破仑·希尔笑着问:“等待灵感,是什么意思?”
她也报以微笑:“我想,让盖兹博士自己解释更好。我真的不知道要等多久,但是欢迎你在这里等他。如果你要改天再来,我会尽量帮你安排确定的时间。”
拿破仑·希尔决定,等。这真是明智的抉择。
盖兹博士终于走出房间,他的秘书为他们介绍。看过卡内基的介绍信,他愉快地说:“有没有兴趣看看我等待灵感的地方?”
他带拿破仑·希尔到一个有隔音设备的小房间,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放着一堆纸,几支铅笔,一个电灯的开关。
盖兹博士解释,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他会走进房间,把门关上,坐下来,把灯熄掉,开始沉思。他应用全神贯注的成功法则,把问题交给潜意识处理;有时毫无灵感,有时却如泉涌而来,等待的时间可能长达两个钟头。灵感出现时,他会把灯打开,逐一写下来。
盖兹博士创新及改良的专利产品超过200种,其中包括许多人研究过,却功亏一篑的东西;他会先仔细研究产品的功能和用途,找出缺点;把产品、资料和图画带进房间,专注地思考处理的方法,补上不足的部分,再加上一点。
拿破仑·希尔问盖兹博士,他所等待的灵感从哪里来?他说,所有的灵感都来自:
(1)教育、观察及亲身的经验所得的知识,储存在潜意识中。
(2)别人所得的知识,以心电感应的方式互相累积。
(3)大脑的潜意识串连宇宙中无尽的知识。
灵感是潜意识的一种功能,是潜意识对某个问题提供的一个解决方式、解决思路或者答案。潜意识的思维不受意识控制,你无法知道它的思维过程,也无法知道它的思维时间,它什么时候思维的、怎么思维的,你都不知道。无论你在散步、游泳、听音乐、吃饭或做任何杂事,甚至睡眠中,都没有关系,都不影响它对问题的思维。它思维好以后,会将思维的结果告诉你。怎样告诉你呢?就是通过灵感的方式,也叫第六感。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你苦苦寻求答案的那个问题,突然有了结果,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灵感。这是一切正常生命都具备的功能。你是一个正常的生命,你怎么会不具备呢?相信自己,你也能产生灵感。
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你长时间地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时,当你昼思夜想要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时,灵感就会降临。它是长时间思索的结果,是“上帝”对辛勤劳动者的奖赏。
灵感的降临不会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时机,不论什么时候,娱乐时、休息时、睡觉时、干活时。它都有可能降临。你应该重视它,一旦它降临的时候,要牢牢地把它抓住,立刻用笔记下来。这是“上帝”给你的答案。
第十三节 两次灵感成茶王
俞学文在两次灵感的引导下,成了北京的茶王。到2003年12月,他从8年前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赣香茶叶店”,发展到如今遍布京城的24家连锁店,年销售几千公斤到突破35万公斤,拥有4个茶叶生产基地,成为闻名北京的民营企业家。
俞学文从小跟着父亲在家采茶、炒茶、卖茶,经常挑着茶叶担子走几十里路去给茶叶公司送茶。一天,爷俩走着,俞学文哼着歌,就是那首《挑担茶叶上北京》。哼着哼着,学文问爸爸:“咱这茶叶过去是皇帝的贡品,咱为什么不上北京去卖茶?”
一句话提醒了父亲,1994年,父亲到北京开了“赣香茶叶店”。一年后,父亲一个不慎,被骗去了100万元的茶叶。父亲病倒了。俞学文安慰父亲:“咱们再重来,我去北京。”
1995年5月,俞学文和妻子来到北京,经营父亲的“赣香茶叶店”。
三个月了,生意不见起色。夫妻俩很着急。一想起父亲遇到那么大的挫折,正等待他们的好消息,他们挺着,积极想办法。半年了,仍然没有起色,夫妻俩更着急了。可是,不能再让父亲的心冷了,一定要让父亲看到希望啊。还得想办法,说什么也不能撤。夫妻俩想啊,想啊,绞尽脑汁地想,一定要让小店红火起来。
他们想了半年,终于灵感的火花冒出来了。
一天他给客人用黄草纸包完茶叶,递给客人,客人看着纸包,若有所思,俞学文问:“您有什么不满意吗?”
“我不是不满意,现在北京卖茶叶都用这种草纸包,时间一长就变味了,有没有茶叶盒?”
就好像灵光一现,俞学文突然感觉脑子大了,眼前通亮,他说:“是的,是的,我们过几天给您提供茶叶盒。”
客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经过打听,他立刻奔赴杭州订购茶叶盒。茶叶盒特别漂亮,方的,圆的,铁的,纸的,配有各种图案。
他的茶叶配上茶叶盒,生意一下子火了。令俞学文想不到的是,他的几百斤茶叶,竟然在一天之内被抢购一空。
他打电话把消息告诉父亲,父亲声音颤抖了,他一定老泪纵横。
俞学文乘胜出击,订购了更多的茶叶盒。他的店前天天有人排队购买茶叶,火暴了好一阵子。他的名气打出去了。
“赣香茶叶店”起死回生,俞学文翻身了。
1997年,俞学文注册了“北京赣香茶叶有限公司”。年销售额攀升到500万元。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茶王”。
这是第一个灵感带给他的幸运。
不久,大量的茶商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茶庄大量涌现。北京市场竞争激烈,他的销售额不再攀升,还时有下降的趋势。俞学文又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怎样在竞争激烈的北京市场占稳一席之地,怎样再向前发展?
他天天想,夜夜想,一有空就想。一天,妻子看见他发呆,跟他说话也不回答,以为他有病了,等他回过神来,说自己正在想办法时,妻子会心地笑了。还有一天,妻子看他总是神不守舍的样子,提醒他,你可别想出精神病啊!
有一个老主顾来买茶叶,是一位老人。俞学文和他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就谈到俞学文的那块心病,这位老人漫不经心地说:“好办,前店后厂啊!”
俞学文又一次感到灵光再现,灵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说,太好了,必须走这条路。所有的茶庄都是进货,没有自己生产的。我如果自己生产,成本下来了,品种也多了,质量更有保证了,一下子就比他们都有了优势,我不仅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站稳脚跟,而且可以有更大的发展。说干就干,安排好茶店的生意,两天后,他就和妻子回家乡建茶园去了。
他的家乡是专门生产皇帝贡品的茶乡,条件得天独厚。他又自小泡在茶园,建起茶园来得心应手。他和妻子跑遍山冈踏看,终于在小和尚山找到了理想的地方。这里海拔800多米,终年云遮雾罩,气候湿润,是茶叶生长的天堂。
他们吃住在茶园,起早贪黑地干,整整干了一年,建成了6000亩绿色有机茶园。一切妥帖之后,他们返回了北京。
一年之后,他生产的茶叶——“雾绿”、“翠尖”、“水灵一号”、“翠剑”等几十个品种运到北京,立刻受到欢迎,走进千家万户。
俞学文的茶叶事业有了雄厚的根基,以不可抵挡之势,稳扎稳打地发展起来。没有人能够和他竞争。他的这着棋抓到了关键上。
2001年5月6日,在全国首届“觉农杯”中国名牌名优茶叶拍卖会上,他的100克“赣香茶王”6000元起价,最后以2.7万元的天价拍卖成功。
他们夫妻俩喜极而泣,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第十四节 问鼎茅盾文学奖的西藏作家
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959年出生了一个叫阿来的小男孩。命运使这个农奴和农民的后代,走进了文学圈,而且因一部《尘埃落定》的长篇小说,一不小心成了千万富翁。
他在35岁(1994年)时写的这本书。这本书可不是一不小心写出来的。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这部书是经过10年才孕育出来的。10年的刻苦钻研,10年的苦思苦想苦寻,他产生了灵感。灵感爆发,一部举国震惊的《尘埃落定》便诞生了。
他居住的马塘村地处偏远,以致读初中要走150里的山路。他读完了初中,接着又读了高中。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走出了祖辈务农的马塘村。他先在公社中学教书,而后碰到机遇,进了阿坝州文化局所属的《草地》文学双月刊编辑部。他在这里当了12年编辑。
在这里,他播下了《尘埃落定》的种子。他发现了一个题材。这个题材具有极为浑厚沧桑、古老原始而又与今天紧密相连的魅力。早在他当教师教历史课时,他就接触到了“藏族土司”制度。当时,他就被其魅力所感染,觉得它沉甸甸的。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它。当了编辑,他受心灵感受的驱使,一头扑到对土司制度的研究上。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了解到,他所在的马尔康县,就叫“四土”,即四个藏族土司管辖的地方。
从1984年开始,到1994年,他研究了10年。他的满脑子,他的每个细胞,都装满了“土司”的风土人情和文化。10年来,它们被孕育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它们在《草地》编辑部这样的文学氛围里,被阿来这位文学“母亲”天天地孕育着,每时每刻地孕育着。终于有一天,它孕育成熟了。它跑出来,它要离开它的“母亲”阿来的头脑了。于是有一天,它以灵感的形式爆发了。阿来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
那时,他带着5岁的儿子在阿坝州的山沟沟里进行漫游。突然,他的心中好像经历了一次“晚来的成人仪式”,找到了“终生献身于某种事业的感觉,找到了那种因内心坚实而充溢全身的真正的骄傲”。穿行于冰山雪沟之中,他仿佛找到了腾飞的力量,找到了藏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感伤与神秘。他的脑子中出现了一幅幅强烈清晰的图画:一个人正给他讲自己经历的故事,讲了二三十个。这个人是藏族土司的儿子,一个傻儿子,他与现实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他成了土司制度灭亡的见证人。
一个灵感,像原子弹爆炸般地展现在他的眼前,使他浑身激动,不能自已。他预感到,一个使命来了,一个沉甸甸的使命注定地降临到他身上了。他清楚地感觉到,它的分量太重了。他感觉到,什么都不是他的,思想不是他的,文字不是他的。他仿佛和四土之地、土司制度那悠远的历史之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应。
他动笔了,一发而不可收,一气呵成,30万字,就像一朝分娩的婴儿一样,带着母亲的欣喜,呱呱坠地了。是的,没有修改。
他感觉到,他的情感上消耗很大。这时,他35岁,正值年轻力壮之时,却到了几乎衰竭的地步,然而他的心头却被难以抑制的喜悦充溢着,就像一个母亲在婴儿降生之后所感受到的乏力和喜悦一样。
好的东西并不一定会被立刻接受。他带着手稿奔波了三年,竟无一家出版社欣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把他的手稿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是一家大出版社,他更不抱希望。他抱着试试的态度把书稿送去了。一个月后竟然得到了回话:可以出版!
书摆上柜台以后,文坛一下子被震惊了!
1998年,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尘埃落定》研讨会。结论:这是近年来长篇创作的高峰!
《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138部长篇小说的角逐中,他力拔头筹,成为历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茅盾文学奖是1981年10月设立的中国文学最高奖。
他的《尘埃落定》,中国出了4个版本,加拿大、美国、印尼即将出版英文版,其他14种语言的合同亦已签订。千万元由此而来。
阿来不是专业作家。他是《科幻世界》的执行主编。他说:“某个奖要评我,我当然无权拒绝,但我的确不是鲁迅、萨特那种思想精神领袖式的人物。我是离文学圈比较远的人。”
他是一个圈外靠10年痴迷产生灵感而获得成功的人。
第十五节 剪纸“蝴蝶王”
2001年42岁的胡宝国是“蝴蝶王”。他剪的蝴蝶入选吉尼斯纪录。
说来有一段故事。他给上海吉尼斯总部寄去他的剪纸作品,工作人员却给他回电话说,是骗局,送来的作品不是手工剪纸,是电脑刻绘。
胡宝国哭笑不得,浑身都是嘴,也说不清,怎么分辩人家也不信。只有两招:一,找专家鉴定;二,当面剪试。他这两招都做了。
找专家鉴定时也挺有意思。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听说让他看剪纸,问清胡宝国没有任何艺术家头衔,听说只不过是一个学校的职工,心想,他的剪纸作品能怎么样啊,可能还不如自己的学生,没太重视他。待到胡宝国拿出一张纸咝咝地剪起来,她才惊呼:“你没有画稿哇!”她没见过不事先画好稿就剪的。她马上联络其他教授鉴定,自然很顺利。
胡宝国来到上海吉尼斯总部。他找到了“怀疑”他的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也围了过来。他说:“这是剪刀,这是纸,看看有没有电脑画的东西?”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后,他拿起剪刀咝咝地剪起来,瞬间即成,往白纸上一放,大家“呀”了一声。这是一只正蝶,线条优美流畅,色彩通红鲜亮,造型潇洒飘逸。他又剪了一只倒蝶。总裁王以卓止不住叫道:“太神奇了!”
胡宝国环视了一下大家惊奇的目光,又拿起一张纸,先给大家示意一下,确信只是一张无任何画迹的普通色纸,然后剪刀也不拿,在众目睽睽之下,徒手撕出一只蝴蝶,赢得一片唏嘘赞叹声,“真是奇人,奇人!”
1999年7月28日,胡宝国收到他入选“吉尼斯”的证书。
胡宝国随时可以进入创作蝴蝶的灵感状态。他满脑子里都是蝴蝶。从少年时期开始,30多年来,他勤剪不辍,剪出15000只无一重样的蝴蝶。
1976年,胡宝国当了侦察兵。一天,连队考试野外寻找方位的功夫。突然,一只美丽的大蝴蝶飞到胡宝国眼前。胡宝国竞忘记了考试,跟踪蝴蝶6个小时,10多公里。“蝴蝶迷”的绰号从此传开。
复员后,他分到开封医学专科学校。蝴蝶仍是他全部的业余爱好。整个河南,哪儿蝴蝶多,哪儿蝴蝶美,种类品种等等,若是打开他的话匣子,他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用业余时间,跑遍河南各地观察蝴蝶。蝴蝶怎样落,怎样飞,身上花纹如何布局,怎样走向,几只脚,须多长,各种蝶有何差别,他观察得细致入微。他搜集了几百本关于蝴蝶的书籍资料。
他听说云南大理蝴蝶泉边是蝴蝶的仙境,专门请假前往。当他看到五彩斑斓的各式蝴蝶时,兴奋异常。他一动不动,一看就是十几个小时,这中间,不吃不喝。
对蝴蝶的痴迷,终于唤醒了他心中对蝴蝶的全部灵感。
第十六节 追随易拉罐的灵感
1987年2月,由守义在一个朋友家吃饭,他发现易拉罐内壁光滑细腻,色泽动人,不由动了一个念头,用易拉罐制作工艺美术品,一定会有理想效果。
由守义是吉林市陶瓷厂钳工,这一年才26岁。他要当一个易拉罐工艺美术家。
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设计、制作。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搭了进去。星期日,他会不吃饭不睡觉地连续干一天一夜。他很快就做出了100多件作品。
他特别喜欢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为了寻找创作龙题材作品的灵感,他自费到北京参观,在北海、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地,专门研究龙的形象。他创作了30多件以龙为题材的作品。但是,每件都不能使他达到十分的满意。他仍在思索着,寻找着。从1994年他下岗后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制作之中,到1998年之间,他每年都要做一件龙的作品。但是,每次都没能满足心愿。
1998年12月的一天,电视中播出关于迎接澳门回归和迎接1999年元旦的报道,他的灵感一下子来了。1999年有3个“9”,代表吉祥;澳门回归代表团圆;2000年是龙年。做一个龙年团圆的龙多好哇,名字就叫《团圆龙》。
经过一个月的构思,他决定龙的造型为圆形,直径为2000毫米,用材要2000个易拉罐,用工要2000个工时,完工时间要在2000年1月1日。
《团圆龙》按时完工。2000年5月,由守义从自己的600多件作品中,选出以《团圆龙》为代表的19件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收藏家、企业家、艺术家等竞相购买。一个私营企业家当时就要以13万元的价格购买《团圆龙》,被婉言拒绝。由守义说,其他作品都可以,只有这件不能卖。不是为钱,他有更大的用途。
他现在正在制作《九龙壁》,计划用2万个易拉罐,4年完成,为建国55周年献礼。
第十七节 灵感提示当重视
我们时常不敢面对自己的想法。
灵感第一次出现时,可能像是天方夜谭,需要勇气跨出第一步。
露丝和她的妹妹艾莲娜是纽约皮革大王贝屈的女儿。
“我的父亲是一个怀才不遇的画家,他有天分,但为了家计,无法全力发挥。起初他自己收藏画作。后来,他开始为艾莲娜和我买画。”
姐妹俩培养出鉴赏精致艺术的专业知识和品味,朋友在购买画作之前,都会征询她们的意见。她们也时常短期借出自己收藏的画作。
一天艾莲娜和露丝在凌晨3点醒来。“不要吵!我有一个绝佳的想法。我们要开一家租画公司!”露丝同意。这真是绝妙的主意,她们立刻着手规划。朋友警告她们,价值不菲的名画可能遗失,还有保险的问题,她们都不为所动。用美金300元的资金创业。地点是父亲皮革店的地下室,租金全免。
第一年惨淡经营,第二年之后,她们的生意愈来愈好,有500幅画作持续租给公司行号、医生、律师及居家装饰。有一位监狱的受刑人写信给她们,措辞很客气,想要租画。露丝和艾莲娜寄出画作,租金免费,只要求对方付运费。不久她们接到狱方的来信,他们用那几幅画安排一次艺术欣赏课程,喜惠数百名受刑人。
露丝和艾莲娜凭着一个灵感创业,她们用立即的行动实践自己的想法,不但创造利润,同时为许多人带来快乐。
某一天突然产生的创业想法,将对你有重大意义,别让它溜走,别在它面前胆怯,抓住它,你准有辉煌的前途。
很多人都是因这种灵感的指引而成为富翁的。
李晓华,王展览会上看到冷饮机,顿发奇想,千方百计买下惟一的展品,到北戴河海滨发展,一举成功。
大家习以为常,铁路开通以后14年仍无人问津的水晶山,被两个年轻人发现了,他们无意中捡起一块矿石观察,谁知竟是捡起了亿万资产。
灵感和别人的心灵相连,与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相连,千万要重视它,可别放过它呦!
第十八节 点燃灵感
粱伯强走南闯北打过许多工。30岁时,他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怎能永远这么漂泊,一定要踏出一条自己的创业之路。
有了这个想法,他到处寻找,明察暗访,终未能遂心所愿。他的心里就总是悬着这个愿望。
1998年4月7日晚,他翻看报纸,无意中看到******总理的一段话:“我没用过一个好的指甲钳刀,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剪两天就剪不动了,使大劲也剪不断。”他立刻重视起来,看了全文,又看看报头。这是1998年4月5日的《深圳特区报》。他一连把这段话看了好几遍。
他想,国家总理这么重视一把小小的指甲钳,绝非小事,肯定是市场空白,如果能做出高质量的指甲钳,发展前景肯定广阔。
他兴奋得一夜没睡。他没想到,自己的创业灵感竟然是被国家总理给激发和点燃的。他的心里隐隐升腾起一种民族使命感的东西。他说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小小指甲钳后面联系着大意义。
他一头扎了下去。第二天就去商店买指甲钳,各种不同牌号的都买。相互比较研究,努力寻找它们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他又连夜查找资料,终于弄清了国内指甲钳五大巨头。他经过调查研究,又知道,五大巨头已全军覆没。
他先深入广州,然后深入广东阳江一家私营指甲钳厂,出奇招用五天时间摸透了生产过程。他又到台湾,最后到韩国“777”指甲钳公司用智慧参观了生产全过程,并用了一年时间将其生产技术学到手。
1999年,梁伯强回到家乡中山小榄镇注册了中山圣雅伦有限公司,上了指甲钳生产线。
1999年,朱鎔基总理参观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成就展时,国家轻工业局局长陈士能把参展的圣雅伦”修甲套装送到总理手中,汇报说:我国的指甲钳质量可以和韩国名牌产品相比,您给轻工企业提出的任务,我们正在努力完成。
朱总理打开盒子,10件修甲套装美容器件件精致,亲自试用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梁伯强不仅占领了全国400多个大商场,还做到了全世界,在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瑞士、意大利等东南亚和欧美国家建立了17个专卖店。销售额达到1亿多元,成为中国指甲钳行业第一品牌,进入世界指甲钳行业前三名。
朱总理为其点燃的灵感不仅使他拥有了亿万财富,而且使他成为中国的“指甲钳大王”。
第十九节 靠灵感创作
《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发表以后,脍炙人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一时间响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2001年7月1日18点40分,中央电视台1套特别节目,主持人张泉灵向观众介绍了这首歌曲词作者叶旭全和曲作者王佑贵。
王佑贵讲述了他靠灵感创作这首歌曲的过程。
叶旭全把歌词送给他以后,当时就特别激动。这个题材太好了。抓住了春天这个契机。春天是一个点,是一滴水映出蓝天的创作手法。他非常喜欢这种方法。可是当时又缺点东西,抒发不出来,音乐出不来,写不出来。他就把歌词放在桌子上,反复看,反复想,满腹的激情憋在肚子里出不来。这一放就是几个月,找不到那种很准确的感觉。
主持人张泉灵问:“是不是有一天突然产生了灵感?”
王佑贵说:“是这样。几个月还没写出来,词作者叶旭全着急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跑到我那去了,才6点多,我还没起来。他说,写出来了吗?我说还没有,找不到感觉。他就给我朗诵这首歌词。我觉得灵感突然就上来了,我说,得了,你别念了,要写还不容易,我随口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下就出来了。他高兴坏了,说,太好了,太好了,赶快记谱。我迅速把谱子记了下来。这首歌就这么写出来了。憋了好几个月。一个早晨,突然间就出来了。”
王佑贵说:“写好后,叶旭全很满意,说比他想像得还要好。可是我还不满意,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歌曲飞不起来。我要为歌词插上翅膀。一连好多天,我日思夜想,是什么原因呢?怎么飞不起来呢?有一天晚上,灵感又来了,我想到了姊妹艺术,舞台表演艺术。舞台艺术有个特点,重要人物出场前都有铺垫。想到这里,突然,我像全身过电了一样,产生了激发点,我爬起来噔噔噔跑到楼下,打开我用1800元稿费买来的旧钢琴,这手一上去,哗……,一个刮奏,就出来了。前边词作者没有写词,一个刮奏,我嘴里唱道,‘春天的故事’,然后重复,‘春天的故事’,然后来个虚词,‘难忘的春天’,最后来一个托腔,‘啊……春天的故事……啊……’。我兴奋极了,一下子就飞起来了。加这么个前奏,整个歌曲就飞起来了。我激动得一个晚上没有睡觉。我反复哼唱歌曲最精彩的部分,‘你迈出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这一句重复以后,由低音提到高音,给人感觉这是一大步呀!还有后面一句‘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把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变这句政治口号很艺术地展示出来,我非常喜欢。每个乐句其实也都是文学语言。所以写的时候,我感到展开了最博大的胸怀,更爱这个社会。同时,艺术家要对社会的进步喝彩。一个晚上我唱着这首歌,越唱越兴奋,越感到欣慰,是自我陶醉吧。”
第二十节 掌声在全世界响起
这是一片水稻试验田。袁隆平俯下身子,仔细观察。看完一个地方,他向前走几步,停下来继续观察。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株水稻,使他惊悸不已:“这株水稻怎么这么高?”他仔细观察,这株水稻穗大粒多,籽种饱满。他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第二年,他把这株水稻种下进行试验。他盼望着长出同样的水稻来。到了收成的季节,他大失所望。长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所有的稻株都失去了父辈的光彩。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起早贪黑,一门心思地研究起来。他翻阅了许多资料,日思夜想。一天,他正在吃饭的时候,一个想法突然闪现在脑际,给了他一个明确清晰的答案,指出了下一步的方向。
这个答案是:这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不是纯种,而是天然杂种。下一步的方向是:搞杂交水稻。
灵感,这就是一个科学家对一个问题痴迷时产生的灵感啊。
还有什么说的呢?按照灵感的提示,搞杂交水稻!
袁隆平进一步得出结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虽然如此,可是,杂交水稻研究毕竟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路漫漫呀!
这一年袁隆平30岁,因过分钻研,无暇旁顾。时值1960年,袁隆平尚未结婚。
如何坎坷,如何艰难,且不必说。总之,6年后,他写出了杂交水稻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这篇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说这篇论文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因为这篇论文,当“****”灾难即将降临到他头上的那个关键时刻,国家科委致函位于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保护了他,他因而躲过了这场劫难,在那不正常的日子里,继续搞着试验。虽然他的试验两度被造反派们所毁,造成的恶果只不过推迟和延续而已。关键的关键是袁隆平被保护下来了,关键的关键是袁隆平的试验仍在继续。
从1960年开始,到1974年,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和曲折坎坷的过程,杂交水稻基本获得成功。
1975年,******做出推广决定。
1976年到1988年,全国种植12.56亿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巨大,在国内国际引起轰动。
袁隆平并未停步,继续深入研究。1999年,他的新成果在37.5亩地上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总理大力支持,为他拨了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
目前,他年届七旬,正在做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并要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人类。1975年至今,20多年来,袁隆平的杂交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他已经7次赴国际水稻研究部门开展合作研究,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等国指导,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200多名技术人才。1991年,他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感谢和欢迎他的掌声在全世界响起。
1999年10月,****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批小行星命名仪式。其中一颗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2月19日,****中央、******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江****向袁隆平颁发了亲笔签发的“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和500万元奖金。这时,他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可别忘了,是灵感指引他走上这样的一条道路。
第二十一节 拍摄人体的灵感
朱贤龙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要到长城去拍人体。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朱贤龙坐在电视机前,关注这令举国欢庆的新闻现场转播。
他手里拿着一本刚刚从书店买回来的《中外优秀********画册》,不经意地翻着。眼睛还不时地看看电视。
电视上,总是出现古老长城的镜头。不仅宏伟壮观,更透出那种凝重、沧桑感的文化底蕴。他看看长城,又看看手中的********,突然,两种根本不搭界的事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他的脑子里蹦出了五个字——“长城与美女”。它蕴含的主题应该是古老的中华文化与美好的鲜活生命。
他一跃而起,显得十分兴奋。“太好了!如果用长城背景拍摄人体,再配以唐诗宋词中的诗句命名,这就成了具有典型中国民族特点的********艺术,任何国家也拍不出来。这是********的新创造。它从人体出发,涉及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主题。真是太好了。”他像发现了新大陆,激动不已。
他立即行动。先找到了一大堆关于长城的资料,然后再去长城考察采点。他要做各种具体的准备——研究长城资料、找助手、准备经费、找模特,等等。
待到所有这些准备一一做完的时候,已经到了2000年5月。5月10日,他带领助手、模特一行11人,从家乡广东韶关出发,一路北上,往长城进发。
3个月后,他完成了灵感带给他的这个创举。他说,我总算干了一件大事。那种欣慰之情和幸福满足的感觉从他那眼神里表露无遗。他那一帧帧照片,有万里长城、大漠戈壁、蓝天白云、纤夫美人等等,表达着天人合一的意境,也表达着摄影师追求创新的探索精神。他为此支出了20万元。当谈及此事时,他说:“值!”他还写出了一部20万字的纪实文学《长城追风——********万里行》,已出版发行。
总结这次行动,他说:“这次活动虽然花了20万元,但是它给人精神上带来的启迪,够一辈子受用。这是一笔巨大财富,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指出了明确方向。未经历过是不会有感受的。”
朱贤龙一向注重创新。他1962年生,中学毕业未考上大学,当了建筑工人。他从基层一步步做到了施工员,并晋升为工程师职称。1995年他指挥施工的23层大厦被评为全省样板工程。有的私营公司以年薪10万元的高薪聘请他,他谢绝了。因为这时,他觉得他的工作已不具有挑战性,干起来很乏味。他思想上强烈地需要创新。他暂时终止了他的工作,带着摄影器材,独自一人到西北周游,并在报上发表了不少摄影和游记作品。
第二十二节 他创建《拼音新方案》
祁建华当了****以后,遣送农村,回乡劳动。妻子扔下女儿走了,以示划清界限。从此,祁建华与女儿相依为命。没钱供孩子上学,他就亲自教。女儿在他的教育下,进步很快。
1966年12月31日,后来的发展证明,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祁建华像每天一样关心女儿的学习情况。他问女儿,汉语拼音学得怎么样了?女儿回答:“一拼容易,二拼难,三拼太难,该改。”
祁建华吃了一惊,女儿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大口气,那汉语拼音,是你说改就改的?
他想是这样想,可他也并不是不动心。别看他当了****回乡劳动,他也辉煌过。回乡之前曾经是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呢。再往前,他发明了《速成识字法》,使全国几千万人脱掉文肓的帽子。毛主席称他是“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刘少奇称他为“当代仓颉”。这样一个人物,对女儿提出的问题能不敏感吗?他一夜未眠。他把《汉语拼音方案》反复进行研究,发现它存在不少问题,声母和韵母由几个拉丁字母组成,太复杂。是应该改呀!他无形中赞成了女儿的意见。
怎样改呢?他日思夜想,探讨了许多方案,都不能令人满意。他苦苦寻找着。一天,他正在田间干活,发出了干活的声音,他突然想到,把每种声音都用字母表示。他立刻往家跑,把突然在脑海中出现的方案记载下来。
再顺着他记载下来的思路研究以后,他创造了新的字母,不管什么人种,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只要是人能发出的声音,都能用相应的字母准确地记录下来。他把这叫音能。音能这个概念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汉语拼音的新方案就这样诞生了。
他跟女儿说,我把拼音方案改了,你来试试。女儿非常高兴。用新方案连续学习5天,认识生字3000多个,又复习巩固3天,就能读《******选集》了。生字只有3%。这时,女儿才8岁。
他高兴极了,带着女儿找到国家教育部。看完孩子的表演,他们说:“不要说70多个小时,就是300个小时能学会3000个生字,也是奇迹。你女儿一个人试验,也可能是特殊情况,说服力不强。回去用一个班试,如果成功,我们向全国推广。”
祁建华回村后,向郏县教育局做了汇报,立刻在郭庄村对文盲、半文盲青年试验,历时71个小时,共识生字3216个,最后对识字、阅读、听写和写作应用文综合测试,平均成绩为82.78分。
因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尚在统筹研究,1978年祁建华平反以后,他跑遍了平顶山、许昌、洛阳、商丘、周口、郑州等十多个县市,推广他的拼音新方案,所到之处,效果都十分明显。
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祁建华在河南省郏县李庄村发明的拼音新方案。这是他在逆境中对中华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