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湖海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6325500000017

第17章 “超级生命”之谜(3)

河流袭夺说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在今天的金沙江石鼓大拐弯的南方,也就是人们认为的当年金沙江流过的地方,还真的有一条小小河流——漾濞江。漾濞江的源头与石鼓的距离也不很远,那里还有一条宽阔的低地。这里虽然没有河流,可是仍然是一种河谷的形态。袭夺说的支持者们认为,古金沙江被古长江袭夺以后,江水虽然被古长江袭夺而去,但是,当年的河谷还在,并且在古金沙江的下方,仍然残存着一条小河——漾濞江,那也是古金沙江的遗迹。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这里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古长江与金沙江相互连通的河流袭击事件,今天的金沙江所以会发生这样奇怪的拐弯,只不过与当地地壳断裂有关。他们发现,在石鼓以下的虎跳峡是沿着一条很大的断层发育起来的。金沙江在它流淌的过程中,碰巧遇到这条断层,河流不得不来了一个大拐弯。

这两种意见争论了许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看法。

产生不同意见并不奇怪。

我们所讨论的现象,是发生在几十万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地质现象,谁也没有亲眼看见过长江是怎样把金沙江袭夺而去的。另外,年代又距离我们那么遥远,不管袭夺也好,还是沿着一条断裂带流淌也好,当时留下来的遗迹,已经被无情的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即使研究者用了很大的精力,他们提出的看法也难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由此可见,要使一个科学的假说得到普遍的认可,还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拿出更多的证据。

“平顶海山”之谜

在夏威夷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斐济群岛一带的深海海底,有一座座奇异的海山,它们的顶部像被截掉一样,都是平坦的,被称为“平顶海山”。

这种海山除太平洋外,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亦有存在,它们有的孤独地耸立于海底,有的成群出现。平坦的顶部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从几百米到二三十千米不等,顶部离海面最浅为400米,最深为2000米。美国海洋地质学家赫斯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平顶海山”是沉没了的岛屿,就像神话中描述的“阿特兰提斯”王国那样。但他无法解释海山的顶部为什么如此平坦。

后来,人们从“平顶海山”的顶部打捞到了呈圆形的玄武岩块,据此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一座座海底火山,顶部是火山口,被火山灰等物质填平了,所以呈现平顶。年龄测定表明,它们形成于距今1亿年至2500万年之间的火山大量喷发时期,这就给火山说提供了一个依据。

20世纪50年代,人们从太平洋西南的凯普一约翰“平顶海山”的顶部打捞到造礁珊瑚、厚壳蛤以及层孔虫等生物化石,以后在太平洋中部又有类似的发现,表明“平顶海山”的顶部过去有过珊瑚礁发育。造礁珊瑚需要生活在有光照的水里,因而其生存的最大水深在50米左右。这说明曾有一段时间,海山顶部的水深不超过50米。由于此时的海山顶部离海面近,风浪顶部的水深不超过50米。由于此时的海山顶部离海面近,风浪就有可能将其削平,并在其上发育造礁珊瑚。以后,海山下沉,沉到水深400米以下的地方,所以“平顶海山”上就残留着以前发育的造礁珊瑚和其他喜礁生物。但美国学者德利指出,海底火山不一定发生过上升和下沉,可能是天气寒冷和冰川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使海底火山的顶部露出海面被风浪削去。但有些“平顶海山”的顶部直径达二三十千米,说它是被风浪削平的似乎难以使人相信。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孟纳德认为,太平洋中“平顶海山”都位于一片原来隆起的地壳上,他称之为“达尔文隆起”。这些隆起的海山顶部接近海面,被风浪削平,尔后,整个隆起下沉,便形成了今日的“平顶海山”。但有一些人不同意孟纳德的见解,他们认为没有事实证明“达尔文隆起”曾经存在过。

看来,要想解开“平顶海山”这个谜,科学家们还需做进一步的努力。

游移不定的罗布泊之谜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它是否是个游移湖,一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但始终是一个谜。

罗布泊被称为“死亡之路”,酷热、干旱、风沙、陡崖、盐壳阻挡着中外科学家向它靠近。仅有的几次成功的考察,却在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曾到罗布泊考察。他发现罗布泊位于塔里木河口的喀拉和顺境内,比我国地图所记的位置还要往南,大约有一纬度之差。而且,他所见到的湖泊是淡水湖,芦苇丛生的大沼泽地,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鸟类。而北罗布泊(即中国地理文献所记载的罗布泊)的水都已干涸,变成盐滩,十分荒凉。

德国的李希霍芬认为普氏所考察的也许不是中国清朝图上的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还在普氏考察的北部。

以后英国和瑞典科学家等先后到罗布泊地区考察,认为争论的双方都没错,而是罗布泊游移到喀拉和顺去了。游移的原因是由于进入湖中的塔里木河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湖盆里,而使湖底抬高,导致湖水往较低的地方移动。过一时期后,被泥沙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风的吹蚀而降低,这时水又回到了原来的湖盆中。罗布泊像钟摆一样,南北游移不定,而且游移周期可能为1500年。

1923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所发现的罗布泊突然消失,成为沙漠。原来,罗布泊又戏剧性地回到了它以前早过的老地方,即古代地图上所标的位置。

1930年至1959年的30年间,中国勘察队不只一次对中国地图上所标的罗布泊进行考察。发现水面长约188公里,宽50公里,深5米,大约有2000公里,1945年又扩展为3000公里。但1964年,罗布泊开始干涸,到1973年,已完全干涸。

而我国地理学工作者认为,造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是河流上游的农垦,引水灌溉,造成了罗布泊水源枯竭,而并非是罗布泊游移他处。

鲳鲼跃水腾空是个谜

鱼的形状绝大部分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的流线型,这种体型有利于快速游泳。当然也有蛇型、侧扁型、带型等。但是,最引入注目的要算是形状如同天空中飞翔的蝙蝠的鲳鲼鱼了。

鲳鲼体长7米多,体重可达2吨,头上生有两个可以摆动的“角”,叫作“头鳍”,左右两个大的胸鳍和体躯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盘。游起来,胸鳍上下摆动,就象鼓翼飞行的蝙蝠。背上披着件灰绿底子带白斑的衫子,腹面雪白。鞭状的尾巴在游泳时起着平衡作用。

鲳鲼生活在海底,两个胸鳍就是它水中“飞翔”的翅膀。它更有—种绝技,每当生仔季节,雌雄相伴,游到水面,徐徐遨游晒日,有时兴起,便鼓动双鳍拍击水面,突然跃水腾空,能在距水面4米高的空中,拖着长尾滑翔。这个重达2吨的“蝙蝠”,跌落水中,轰然一声巨响,就象打炮,声闻数里。如果落水时,不幸砸在小船上,必定是一场船翻人亡的惨祸。

为什么鲳鲼喜欢跃水腾空,至今还是个谜。可是人们发现小鲳鲼有时就会在妈妈表演凌空飞行的绝技时,被生产出来,掉落在海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的分娩方式了。

鳄的护婴袋

人们传说,鳄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动物,连自己的雏鳄也要吞吃。

母鳄把刚孵化出来的雏鳄含在嘴里,很象要把它们吞食下去的样子,其实不然,母鳄这样做是另有目的的。

现在来看看雌尼罗河鳄的行为。雌尼罗河鳄交配后即爬上岸,掘一个二、三十厘米的洞穴,把卵产在洞里,接着覆盖上泥土,并用身体和尾部轻轻敲击覆土。在历时十二周的孵化期间,母鳄守护着洞穴,不轻易离开。由于孵化时间较长,太阳把土壤晒得异常干硬。雏鳄孵化成形后,难以钻出土中,便齐声哇哇嗥叫,这时母鳄即扒开泥土封住的洞口,把雏鳄含到嘴里。不知内情的人,以为雏鳄被母鳄吞噬了呢。实际上,雏鳄蜷伏在母鳄下颚的皮囊袋里,活得很适意。

当母鳄把孵化出来的二十几只雏鳄全部装进它自己的下头囊袋以后,即爬至安全水面,张开颚,放出雏鳄来。

龙的模特儿

马来鳄,吼叫起来象轰轰的雷声,古人就叫它们为“忽雷”。它们栖息在热带的浅海和岸边。马来亚那一条是这种鳄繁殖、栖息的好地方,因此人们称之为马来鳄。

马来鳄,浑身一副凶相。扁扁的鳄鱼头上一对凸眼。一口森森的锯齿,即使闭死嘴也还有一对露在唇外,张开嘴来象个大簸箕。四条粗壮的短处,身后拖着一条看来是那么笨重的尾巴。

看它那蠢笨的样子,谁也想不到当它发动进攻时,竟然是非常之迅速。生性凶猛的马来鳄和扬子鳄不同,它主动地攻击月标,包括岸边洗衣服的妇女,浅水里游戏的孩子,它们有时甚至成群结队爬上岸来觅食,吞食放牧的猪、羊,连空中的飞鸟,它也设法捕猎。曾有记载,马来鳄攻击船只,矫捷地爬上船舷,寻找捕猎目标。

马来鳄,身躯庞大,体长6米左右,虽在浅海岸边生活,也可溯河而上,进入淡水区。我国唐代广东潮州的韩江,一度被这种凶顽的动物所侵入,当时被贬到潮州的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祭鳄鱼文》,限令鳄鱼七天之内迁出韩江,回到南海,而且声明,如果不迁出的话,就要“杀尽乃也”。后来,韩江果然没有鳄了。当然,它并不是被韩愈的一篇文章所感动,倒确是被那些受害的人赶尽杀绝的。

古代生活在我国南方沿海的这种鳄叫湾鳄,也叫蛟。“龙”这种古代帝王的象征,就是人们以鳄的形态为蓝本予以夸张而成。

鲸鱼自杀的真相

1970年1月1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靠近皮尔斯堡的海面上,180多头小逆戟鲸突然冲上沙滩。海岸警备队试图把它们拖到海里去,可是鲸群仍旧硬往前闯,最后全部干死。

同年3月18日,一次抹香鲸集体自杀事件发生在新西兰。经过两个小时的暴风雨之后,绵延数百米的沙岸上,搁浅着四十六头雌鲸和十三头雄鲸。

1979年7月17日,加拿大欧斯峡角海湾,一百多头巨头鲸突然冲上窄长的沙滩。渔民们开足水龙头,想把这些鲸鱼赶回海里去,可惜都无济于事。结果,自杀而死的巨鲸竟达一百三十五头之多。

这种神秘的自杀现象,自古以来就一直使人们感到困惑不解。

荷兰科学家杜多克,为了探明自杀的原因,在1962年分析研究了二十六种鲸鱼计一百三十三桩的自杀事例,其中包括成群的和单只的。他发现,自杀的场地通常总是在低海岸,水下是沙滩、沙地,或者是淤泥的地区,再不就是远远地伸到海里去的海角,鲸鱼的测位器官之所以不辨东西南北,主要是缓解的砂质海底造成的:鲸鱼发出的信号一落到那上面就衰减了,不能再回到鲸鱼那儿。一旦回声测位器官无法测向,就只好胡乱地游来游去,以致身陷绝地。还有一种重要的因素是:平时,齿鲸类发出低频率的啪啪声,并注意接收从远处传来的带着信息的回波,这样就能准确地判断周围的地形地物。可是,当迫近捕捉物时,它们就发出越来越高的频率,并全神贯注于高频率的回声,因而就往往顾此失彼,忽略了低频回声所带来的关于附近海岸地形的不详信息。所以,鲸鱼在摄食时,发生“自杀”的危险是直线上升的。

苏联生物科学博士、海洋哺乳动物专家托米林认为,鲸鱼集体“自杀”比单头。自杀。情况复杂得多,还牵涉到生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因素,而物理原因不过是集体“自杀”惨剧的最初一环而已。具体地说,鲸鱼的保护同类的本能,才是造成所谓“自杀”现象的主要原因。

这种保护同类的本能,是大自然关怀整个鲸鱼种族的生存,而不是关怀一头海兽安危的一种体现。因而它们一接到信号,就象士兵接到命令一样,能立刻赴援。在这种情况下,鲸类的救护同类的本能大大压倒了保护自身的本能,所以完全将自身安危置诸度外,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向着发出信号的地方冲波逐浪而去。

每当一头鲸鱼因回声测位功能受到干扰而陷入绝境时,它就发出遇难信号,其它鲸鱼接到信号后受本能的驱使,便急忙赶来援救,而实际上是游向自己的坟场,使它们自己同样陷进遇难者先前陷进的那种困境。

美妙动听的歌

美国动物学家罗杰·佩恩夫妇经过十二年的研究,用水听器记录下大量的鲸鱼在水中的叫声,再以电子计算机加以分析比较,发现鲸鱼能唱美丽动听的歌曲。

鲸鱼的歌一般长六分钟到三十分钟。把录下的鲸鱼的歌声加快速度十四倍播放,声音就象宛转的鸟鸣。鲸鱼在海里无论单独或成群地游,唱的都是同样的歌,但节奏不相同,也不是齐唱。

将鲸鱼历年唱的歌加以比较,还发现同一年内所有鲸鱼都唱同样的歌,但第二年又都换唱新歌。这些歌逐年演变,接连两年的歌相似之处多些,相隔年代久的则很不一样。令人惊异的是,鲸鱼唱的歌还经常有新的内容。但不管这些新变化如何复杂,所有的鱼都能相互跟上来,每年唱同样的歌。

即使是地理上相隔很远,大西洋百慕大群岛的鲸鱼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鲸鱼的歌初听好象两样。但经过分析,歌曲的结构和变化规律都是相同的。如,有的歌都有六个主题,有完全相同的乐段,有相同的包括两到五个声音的缓慢变化的乐句。这两地的鲸鱼肯定不会有接触,但两地唱的曲调如此相同,说明它们内在有一套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