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唱夫随”的鱼
犀鱼夫妻终生形影不离,其“亲密无间”的程度,在动物界中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犀鱼类中的固灯鱼和光棒鱼很有趣,就是所有雌鱼的鳃盖或额头上多了一种莫名其妙的附属物。原来,这两种鱼生活在水深3500米的深海中,那里光线暗,雌雄鱼不易在繁殖期间相遇,雄犀鱼就干脆把自己固定比自己体长4~10倍的雌犀鱼身上,用这种方式保证繁殖后代。雄鱼附在雌鱼体上,渐渐和雌鱼相合,解剖发现雄鱼除了留有一点肠子和非常发达的精巢外,其余器官全已退化掉了。雄鱼没有嘴巴,只能依靠雌鱼体伸入雄鱼颌部皮肤下和舌下的血管来供应它的营养。“妇唱夫随。的犀鱼也是为了保证种族的繁衍。
眼睛长在一边的鱼
比目鱼的两只眼睛生于一侧,是一种特别怪的鱼。
能后退的鱼
在非洲中部的河流里有一种刀鱼,它既能前进,又能后退。前进时和其它鱼一样,头在前尾鳍摇动,一旦遇到“敌人”,它能马上后退,尾在前,头在后,迅速地藏进茂密的水生植物里。
吃木头的鱼
南美洲发现了一种属于甲鲇族的鱼,它长着形似汤匙的利牙,是专门吃木头的鱼。这种鱼分布在亚马逊河、奥罗诺利河及马格达莱纳河,它们吃下木质作物,并能把木质消化掉。
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食木鱼。
会送信的鱼
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周的渔民,熟知扁鲹鱼一昼夜往返海峡两边一次的习性,把信件装入密封胶袋,由扁鲹鱼游寄。据说从十九世纪开始,年年月月、风雨无阻,很少发现扁鲹鱼有贻误的。
冻不死的鱼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和苏联的西伯利亚,有一种小鲜鱼,在冻成冰块后仍能生存。人们常把这种鱼放在篮子里,置于室外,要吃的时候拿进房间,待冻块溶化后,鱼便活起来。有人曾试着把冻成冰块的鱼整条喂给狗吃,结果冰在狗肚中溶化后,小鱼便开始蠕动,使狗感到不适,只得把鱼吐出来,而那从狗肚里吐出来的鱼竟然还活着!
绿骨骼的鱼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有一种活泼善游的鱼儿——颌针鱼。这种经常以小鱼、小虾为食,上、下颌可以极度前伸,象一根细长的针管。更有趣的是,它的骨骼是绿色的。据专家们分析,这是由于骨质中含有一种叫“胆绿素”的物质所造成的。
从朋友变为敌人的鱼
在中国和朝鲜的河流中,有一种乌鳢鱼。这种鱼体形粗壮,长可达0.5米,重可达7公斤。它的头部呈扁形,象蛇头,乌鳢鱼就是由此得名。有人将乌鳢鱼移居到养殖鲤鱼的池塘里,动机是:乌鳢能够消灭池塘里的全部杂鱼和蛤蟆。
一开始,一切都象预计的那样,十分顺利。乌鳢鱼吞噬了全部小鱼和蛤蟆。乌鳢鱼那么无情地猛追蛤蟆,吓得后者跳出水面,久久地躲缩在岸上。蛤蟆和杂鱼都不见了。往后怎么办呢?后来,乌鳢鱼就开始对鲤鱼下手了。进行实验的鱼类学家也曾估计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他们的计算是,待乌鳢鱼完成任务之后,再把这位客人清出去。
但是,要清除乌鳢鱼,谈何容易!这种鱼长着鳃上器官,能用来呼吸地面的空气。依靠这种器官,它能够离开水面而活好多天。所以,当放掉了池塘里的水,以便从池底里拣出乌鳢鱼时,它们却深深地钻进淤泥,等候灾难过去。除此之外,乌鳢鱼还挺能关心自己的下一代。乌鳢鱼在水面上用树叶、水生植物的草桔筑窝。鱼就在这种漂浮的窝里产卵,之后,初生的幼鱼就在里面发育生长起来。
绵鳚会补网的鱼
鱼网有了小破洞不容易发现,但渔民却并不担心,因为在这个时节盛产一种名叫绵鲥的鱼,它会主动地把渔网上的破洞“补”起来。
绵鳚,又称粘鱼,全身褐色,体呈圆棒型,体长10至30厘米,无鳞片,体表光滑,大头。绵鲥主要栖息在40至60米深的海底,以摄食海底泥沙中的有机质或藻类为生。秋、冬季节,绵鳚由于受水韫影响,成群结队地游到深水,匍匐海底徘徊。因它不善于游动,因此每网产量比较固定,被称为“死鱼”。
这种被称为“死鱼”的绵鳚,一旦落入渔网也是并不甘心束手被擒的。不过,它在挣脱、逃窜时所采取的措施是很奇特的。开始绵鳚自知落网,仿佛麻木不仁,跟其他鱼虾一样被拖入囊网。当囊网里的鱼虾越来越多、拥挤不堪时,绵鳚忽然感到情况不妙,便使劲向外挣扎,结果被网片拦住了。然而,绵鳚仍不死心,又把细长的尾巴伸进网扣里,凭借着光滑的身体,拼命向网外挣脱。可是绵鲥的头很大,最终被网扣勒紧头部。这时,处于困境的绵鲥仍不罢休,又将露在网外的尾巴伸进另一个网扣,企图利用尾巴的力量将头部挣脱出来,结果它又失败了。当它将尾巴第三次蜷曲起来,勾注第三个网扣时,已经精疲力竭了。可笑的是,无数条绵鲥都使用这种逃脱的方法,它们的尾巴你缠我,我绕你,相互紧紧地织在一起,于是,那些破了洞的网片就被它们“补”得严严实实了。
矛尾鱼悬赏捉拿的鱼
1938年12月20日,在非洲东南部的海洋里,捕到了一尾奇怪的鱼。经过史密斯教授鉴定,认为它是总鳍鱼类中现存的唯一的鱼。根据它尾巴的形状,叫它矛尾鱼。
矛尾鱼的祖先约在3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一度在海洋里占据了相当大的地盘。大约1亿年前,生活条件变化了,总鳍鱼的家族开始衰退下来。又过了300万年光景,到了中生代末期,这个鱼类家族的成员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科学家们以往都是从化石里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现在却在海洋中发见了它的活体。
原来,这种鱼迁居到深海里去了。深海里环境稳定,千百万年没有大的变化,也用不着被“进化”所淘汰,这样,它们就一代代保存着祖先的面貌。
只有这一尾鱼,能说服人吗?能捕到第二尾吗?于是科学家发布了悬赏捉拿矛尾鱼的布告,布告上还绘影图形印了矛尾鱼的样子,可第二尾的消息,如石沉大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密斯教授还记着这件事,来到非洲寻觅,1952年12月20日,史密斯在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的科摩罗岛附近,捕到了活的矛尾鱼。1955年7月,在这一带又先后捕到了15条。人们公认,3亿年前的“活化石”真正地生存在地球上。到1975年,已经有80多尾矛尾鱼进入了各国的标本室和博物馆。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渔民,失去了一次获得优厚奖赏的机会,他们不知道有悬赏捕捉这种鱼的布告,不然的话,他们就把自己餐桌上的矛尾鱼捧给科学家了。原来,他们吃这种“活化石”并非一日,他们的祖先就捕食矛尾鱼。
盲鳗吃大鱼的小鱼
有这样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在一尾鳕鱼的肚子里找到了123条盲鳗。这些盲鳗全部活着,鳕鱼却已经死亡。经过海洋生物学家检查,鳕鱼的死亡是由于成群的盲鳗吞掉了它的内脏。这群入侵者仍然在鳕鱼的尸体内吞食着。
盲鳗长着软软的圆柱状的身子,把着个扁圆尾鳍,它的口象个圆吸盘,生着锐利的牙齿,这就是盲鳗进攻的武器。盲鳗靠着这张嘴向大鱼进攻,它们从大鱼的鳃部钻进体内,用吃里扒外的办法先吃掉大鱼的内脏。
盲鳗又是个十分贪吃的家伙,一边吞食。一边排泄。据统计,一条盲鳗在8小时内可以吃掉相当自身体重20倍的东西。3条250克重的盲鳗,8小时可以吃掉15公斤食物。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那条惨死的鳕鱼的五脏六腑被盲鳗吞食的情况,123条盲鳗同时不停地吞食,这条鳕鱼有多少内脏能供它们吃?
盲鳗过着从里向外吃的寄生生活,世世代代见不到阳光,眼睛也就逐渐退化了。但盲鳗并不因为看不见而无法生活,它的嗅觉却发展得更为灵敏,嘴边的须是它的触角。盲鳗靠着灵敏的嗅觉和触角“扑”食着大鱼。严格地讲,盲鳗并不属鱼类,它没有真正的上、下颏。仅有圆形的口吸盘,所以应属于比鱼类低等圆口类动物,就是在圆口类动物中,盲鳗也总给人留下一种阴险而又贪婪的恶劣印象。
文昌鱼无头的“鱼”
文昌鱼真没有头吗?不是的。说它没有头,是因为它的头部形态和躯干没有明显的区别,它的神经管前端膨大成的脑泡要比支持身体的脊索短,这样就使头部不明显,被人们误认为是无头“鱼”了。
文昌鱼并不能算鱼,而是比鱼类低等的头索动物。真正的鱼,要具备三个条件:(1)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2)用鳃呼吸,用鳍运动;(3)有真正的上下颌。文昌鱼没有脊椎,身体由一根棒状的脊索支撑着,它也没有真正的上下颌。尽管文昌鱼比鱼类低等,身体也只有一寸多长,然而它却是连接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的桥梁;它在胚胎发育、形态结构方面介于两者之间,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活标本。
文昌鱼全身无色透明,身体两头尖中央宽,象条小扁担。南方沿海的渔民称它们为“扁担鱼”。
中华鱼类的瑰宝——中华鲟
中华鲟为海栖鱼类,如同大麻哈鱼、鲥等溯河性鱼类一样产卵时溯河而上,它可由海中沿长江而上溯至四川的合江和屏山一带江段产卵。它的头尖,吻长,口可以伸成简状,口的周围有四条触须,身上披有五行大而硬的骨鳞,体长达3米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