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明亮、整洁、错落有致的大房子,一个清爽、干净的办公桌面,一个个摆放有序、分类有别的电脑文件夹,可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便利,还能以一种更加从容、自信、优雅的心态以对抗那些混乱与失衡。同时,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安全感的来源。这种来自生活的教养,比知识性的教养更重要。
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精神空间,我们都需要好好整理一下。
整理派or自由派
关于对整理的看法,妈妈们现在分为两派,一派的妈妈是整理派,主张将家里收拾得有条有理,物件要整齐摆放,孩子的玩具也要分门别类,他们一方面是已经养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觉得这对孩子的培养有好处。而另一派妈妈则是自由派,他们觉得将家里收拾得太干净、太整洁了,不利于孩子的创造力、探索能力的培养,孩子玩玩具的动力与机率也会大大下降。
那么教育专家是如何看待这场论战呢?
观点交锋NO.1:桌子越乱的人,创造力越强?
关于这个观点,有以下两点需要澄清。首先,并不是桌子越乱的人创造力越强,而是杂乱的环境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管理学院的心理学家、副教授凯瑟琳·沃斯(Kathleen Vohs)首次用实验证明,杂乱的环境确实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这一成果于2013年9月被发表在心理科学(Ph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沃斯及其团队为了测量环境对人创造力的影响作用,选取了48名智力和创造力相当的被试者,把他们分成两组,让他们各自在干净和杂乱的屋子里尽可能想出多种乒乓球的用处。结果发现,在杂乱屋子里的被试者想出的点子比另一组人有5倍之多。据此,沃斯和她的伙伴得出结论:“杂乱无章的环境具有启迪性,能使人挣脱传统的桎梏,生发出全新的见解”。而这项发现也成为“桌子越乱的人越有创造力”这种观点的有力佐证。但我们可以看到,杂乱的桌面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与桌子越乱的人越有创造力这两种表述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桌子越乱的人越有创造力”这句话是对沃斯团队研究成果的一种夸大其词的误读,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其次,并不是桌子越乱的人创造力越强,而是高创造者发散性较强的思维特点和容忍模糊性的人格特点使其在面对凌乱的桌面时,能被激发较高的创造性灵感。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心理学家弗兰克·巴伦(F.Barron)首先在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兴趣和爱好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后者喜欢相对单一、双边对称和正规化,即可预言的形体;而艺术家们则以“静态的”、“单调枯燥的”、“无兴趣的”这些词来描述这些形体。也就是说,高创造者发散性的思维特质,使其本身倾向于偏爱错综复杂和不对称的意向。此外,高创造者在人格上还存在着对模棱两可的忍受力比较高、冒险行为较多的特点,这使得他们不仅能忍受杂乱的环境,而且能看到那些看上去并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并非井井有条的环境中找到更多的灵感和突破点,最终产出新颖而有价值的事物。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企业家乔布斯、文学家马克·吐温、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等人的办公桌之乱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津津乐道。爱因斯坦甚至还有一句名言:“如果杂乱的书桌意味着杂乱的大脑,那么,空桌子又意味着什么呢?”因此,高创造力的人的办公桌具有杂乱的特点,并不是他们没有整理的意识和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是他们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结果。
观点交锋之NO.2:整理能力强会削弱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颖性与适用性是创造力两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二者缺一不可。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整理能力可能会限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是因为整理能力中所蕴含的思维模式——逻辑思维与创造力所需要的发散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是一种规范性、定向性思维,它的思维进程存在着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步骤严密的特点,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变异性、多向性思维,它允许甚至要求思维存在不连贯性及跳跃性。但同时,整理能力也对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杂乱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使孩子产生出某些新颖的想法的可能性增高,但逻辑思维的发展可以将创新思维的发散方向有目的地集中在最佳选择上,并且严格论证创新发想的合理性,使创新活动贴合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创新产品的适用性。而且,实际上,任何创新者都是在前人的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即使是最卓越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其认识成果也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找到其逻辑上的依据。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
因此,片面地理解整理能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整理能力和创造力对创造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必须是平衡的,否则这终会影响到创造者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创新产品的最终实现。
观点交锋之NO.3:洁癖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弊大于利
洁癖家长表现为非常重视自身周围环境的整洁,会频繁地反复地对家庭环境进行整理和清理。那么,家长这种强迫心理会对孩子的创造力产生什么影响呢?
首先,洁癖父母对环境不整洁的容忍度会非常低,不允许家里出现杂乱不整的情况。但事实上,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谈到,适当杂乱的环境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而洁癖父母对环境的要求显然不利于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舒适的、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创造空间。其次,有强迫症的父母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也出现强迫症。近些年来,不同的研究均显示,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Riddle等人就调查了21名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亲属,结果发现其中4名孩子的父母患有强迫症(占19%),11名孩子的父母有强迫症状(占52%)。而强迫症不仅会损害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更会干扰孩子的社会功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创造力就从无从谈起。
除了对孩子创造力方面的影响,洁癖程度较重的家长还需要注意,自身的洁癖可能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进而使孩子生理、心理上出现一系列其他的问题。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第一,有洁癖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接触不干净的东西会生病,不仅高频率地对孩子的玩具、衣物进行消毒,而且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这就使孩子一直生活在“少菌”甚至“无菌”的环境中,接触的微生物和细菌太少。长此以往,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没有得到锻炼和发展,一旦去到幼儿园、学校等外界环境中,就很容易过敏、生病,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第二,孩子可能还会出现触觉敏感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允许孩子在地上爬行、玩土和玩沙,也不允许孩子参加其他的户外活动,这就使触觉体验比较匮乏的现象一直存在。而触觉系统和我们的神经系统紧密相连,因此触觉敏感的孩子的情绪也更容易产生波动,并且害怕陌生人比较多的地方。长此以往,孩子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也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家长讲究卫生、想为孩子提供更健康的成长环境没有错,但一定要适度,否则恰恰会适得其反。
在有秩序的世界里给他自由
我们都知道,轻松、自由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不懂得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为了实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往往给孩子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而不管孩子的兴趣如何,这必将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其实父母的要求和孩子的自主性这一矛盾并不难处理。
首先,在家里,父母可以为孩子专门划分出一个区域,作为孩子的活动区域及玩具收纳区域。这一区域可以在孩子卧室,也可以在客厅,总之孩子喜欢、足够活动就好。这样既可以避免孩子的东西放得到处都是,影响整个家的整洁和美观,也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加自由、自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家里有了自主决定、自主规划、自主思考、自主创造的机会。
其次,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协议,各自负责和管理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孩子的空间里,他有权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父母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但不必要求孩子做到像成人一样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当孩子意识到他是这片空间的主人之后,就能通过尝试整理自己的空间形成一定的责任心、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对创造力的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