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资本奴役全人类
6360400000022

第22章 谁都没想到的资本大迁移

1912年3月13日,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欧洲的大战由此爆发。全球的资本市场看到大战临近,全线下跌,资金疯狂逃跑。而当时参战各国都开始从美国撤离资金,为战争储备资金。当时的很多牛人都认为,欧洲的大战不仅会给欧洲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同时也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当时欧洲资本在美国持有的投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如果欧洲大战全面爆发,欧洲资本将全面抽离,美国股市就会崩盘,美国经济也会受到沉重打击。所以很多人乐观地估计,这场对各方都没有利的战争不会真的打起来,或者即使打了起来,也会很快就结束。1914年《纽约时报》就有一位经济学家撰文:“一场会招致全体商业界一致反对的战争将永远不可能发生,因为现代战争必须要从商业界的钱柜里获取原动力。”但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上面那位经济学家的后半句说对了,但是前半句说错了。

因为欧洲资本已经渗透入了美国,他们希望美国,而不是英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时这些资本在1913年已经合法地控制了美国的金融核心--美联储,剩下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金融市场永远要比现实快一步,1914年7月27日,星期一,华尔街股价莫名狂跌,同时黄金的需求量狂涨,而且交易创下天量。第二天,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量再创天量,通用汽车股票当日下跌34%,就连军工企业都下跌了10%以上。此后,纽交所不得不跟随伦敦交易所--闭市了。所以,如果真正爆发战争,能够出逃的机会恐怕只有1天。同时,纽约各大银行都开始挤兑,两个星期内就提现8 000万美元,其中7 300万美元是以黄金的形式提走的。然而这些都是暂时的,被战争搞得恐慌到了极点的人们慢慢缓过神来才发现,他们的股票卖得太便宜了。整个欧洲资本的大迁移才刚刚开始。

战争开始的一个月,火爆异常,可真正打起来才知道谁也不能一下把谁打死,整个战争陷入了空前的胶着状态,而这时候美国的机会就来了。英国海军控制了大西洋,而德国海军控制了波罗的海和黑海。这就让美国成为英国等协约国的大后方,于是美国的出口迅猛增长。1914年12月到1915年4月间,美国就出口了9 800万蒲式耳小麦,而以前同期只进出口1 800万蒲式耳小麦。而美国的军工企业伯利恒钢铁,战前签订的最大一单不过是阿根廷海军1 000万美元的船甲板,可到了1914年,伯利恒钢铁的总裁被请到了伦敦,和英国海军签订了总额1.35亿美元的订单,股价从46美元涨到了459.5美元。1915年美国杜邦公司也得到了一笔1亿美元的军火订单,是平时军火量的276倍。前面提到的通用汽车股票战争开始日从59美元跌到39美元,可是谁能想到1914年底这只股票涨到了81.5美元,而更恐怖的是一年以后涨到了500美元。

在战争期间,德国人还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击败英国海军,当时伯利恒钢铁大股东查尔斯·施瓦布的股票已经涨到了5 400万美元,德国人开出1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他手里的伯利恒股票,英国人得到消息就急了,立刻开出同样的价格。查尔斯·施瓦布拒绝了德国人,但也没有接受英国人的收购计划,因为无论这家美国公司被谁收购都代表美国偏向了战争中的一方,而这对于美国借助中立国大发横财极为不利。而正是因为一战,欧洲各国资本迅速聚集于美国。美国处于中立的时期,参战国通过运输10多亿美元黄金,强制国民卖出14亿美元债券,压缩本国国民在美国的贷款5亿美元,在美国金融市场融资24亿美元,筹集到53亿美元,来支付美国贸易出口的贸易逆差。也就是可以大概地说,参战各国总共花费了53亿美元购买美国的各种货物,把前面所说的各国的总投资额50亿美元换了一手,跑到了美国的名下了。美国战前是一个净债务国,总债务达到37亿美元,可到了战争结束时的1919年,却成为拥有37亿美元净债权的债权国。

一场世界大战,就让一个曾经负债累累的最大债务国,转而成为世界的最大债主。而欧洲各国却因为一场战争成为了债奴。整个世界资本大转移的第一步就这样完成了。而这些钱都跑到哪里去了呢?在后面章节会有关于美国大财团控制下的军火和粮食企业的介绍,无疑这些参与美联储的欧洲大财团和美国大财团,控制着美国的经济命脉,这些大财团才是整场战争最大的赢家。从公开的资料我们能够看到,摩根成为英国在美国采购的总代理。摩根也有与法国类似的合同,到战争结束时,摩根银行总共为英国提供了价值30亿美元的军需品,而按照1%的佣金,摩根光手续费就赚了3 000万美元。而摩根在战前已经控制了美国的钢铁企业,同时通过参股控制了多家军工企业,整个采购中,摩根究竟获得了多少利润,不得而知,能肯定的是那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无论是民族仇恨还是国家仇恨,在资本的意志下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英国和美国之间还是仇敌,水火不容。到了一战,全被忘得一干二净。

大财团控制下的媒体对于战争的宣传一边倒地倾向于英国,而占据美国1/10人口的德国后裔,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德国在战争中的罪行被大肆渲染,原因是英国人是最大的买家。除了英国控制了大西洋,可以从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之外,美国不支持德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战前,德国的银行家奉行较为保守的策略,限制投机交易。这些显然是资本不愿意看到的,资本天生的投机属性让德国失去了资本的青睐,而德国的制造业强大反而成了美国的对手。击垮德国的制造业,成为美国制造业崛起的关键。而美国人在技术上又没法与德国人拉开较大的差距,便希望通过战争来延缓德国工业的发展。而最终的事实证明,美国的目的达到了。在整个战争中,美国的德裔银行家遭到排斥,原因是这些亲德的银行家很多都是反对俄国的,但是这些人的立场显然不符合美国的立场,而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列入协约国的借款行列,甚至其中还包括了著名的库恩·洛布银行。1917年春天,美国参战了。很多人都认为是美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是参与进来,目的是为了瓜分胜利的果实。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是这么回事儿,那时的协约国事实上已经陷入了困境。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恢复和扩大无限制潜艇战,对驶近英伦三岛附近海域和东部地中海的商船,不论是交战国的或中立国的,一律不加警告予以击沉。英国海上运输很快瘫痪。英国战争物资日渐不足,粮食供应也成了问题。英国有些地方把花园改成了菜畦,甚至草地网球场上也种了马铃薯。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后三个月,英国被击沉的船的总吨位几乎与1916年全年损失的总吨位相等。潜艇战的威胁不断扩大,协约国一时还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手段,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协约国可能战败,万一协约国战败,美国非但不能继续进行“中立贸易”,连给协约国的战争货款也将收不回。就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参战已经成为必然,如果德国获胜,不仅会在未来对美国构成巨大的威胁,还会殃及欧洲的美国贷款和所欠的货款。美国与协约国在战争中发展了共同利益,协约国失败的可能性使美国不得不及早参战。美国参战之后,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德国宣布投降。而此时的英法等欧洲列强虽然胜利了,但是却是经济上的战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