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人的崛起。
猛人也曾年轻过(那时他还小,但却懂得很多事)。希特勒青年时在维也纳混,一直想考上维也纳艺术学院,但是,他画工太差,据历史学家和时人回忆说,本来希特勒参加考试时,建筑类他过了,却在人体画上跪了。加上面试时考官对这个操着巴伐利亚土音的,衣着不整,留着小胡子的小青年印象不好,希特勒终于落选。
希特勒很伤心。
不是一般的伤心。
从小到大,他一直想成为画家,为此他与父亲决裂,挨过父亲的殴打。他的父亲是个海关公务员,平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小希特勒接他的班,成为体面人,也算是为希特勒家族弄条出路。但拔苗助长是错误的,希特勒曾在回忆录《我的奋斗》里说过:“父亲告诉我,我必须要成为一名公务员,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个蠢笨的老头在想什么,他想毁了我,不,他是妄想,我愤恨的收拾我的东西,夺门而去,干什么都好,但我我决不当公务员。这是我人生的选择,我不能像他一样,将精力浪费在那些无聊的文案上“。
不管怎样,可怜天下父母心,希特勒在这样的环境里,失去了父爱,老希特勒之后也很少对外人说过自己的儿子,认为小希特勒是家族的耻辱。我实在很难想象,当几年后老希特勒躺在床上要走时,心里不知会不会想念儿子,希特勒听到父亲去世时心里会想什么。
对希特勒打击最大的是,是他的母亲。他去维也纳没多久,母亲就被确诊为乳腺癌,这个老实的农家女,辛辛苦苦一辈子,逆来顺受,忍受着老希特的市场的家暴。与所有的母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出息,在希特勒到维也纳时,这位母亲从自己不多的钱悄悄省下来寄给希特勒,希望儿子能够实现梦想,希特勒此时穷困潦倒,只能靠廉价的卖画度日,每日所得仅够半饱,他又非常鄙视体力劳动,总之过得辛苦。据说希特勒的母亲逝世时,对来看望的亲戚们说仍然相信他的儿子会成为出色的画家。
对于以上这些,我在不知道希特勒是什么看法,但我确实知道母亲的逝世对他打击很大,曾一度酗酒,他很痛苦,以至于后来发达了,也没回家乡看过,估计是伤的太深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但我相信,两位老人的去世,从某种程度上算是安息了。假如活到二战,看到他儿子的所作所为,不知是何感想。
死去的人,两眼一闭,解脱了。活着的人,哪怕苟活着,还是得活着。
活得痛苦。我认为这句话很适合此时的希特勒。
哥们你真不容易。
此时的他,纯待业青年,考试屡考不上,又鄙视体力劳动(希特勒个子小),开始是母亲的接济,勉强混着,后来父母都没了,靠着他父亲的年金活着,可坑爹是他没拿到。被谁拿了,被他姑姑拿了。原来,小希同志实在人品差,加上混的太惨,希特勒家族决定这笔钱由家族的人代为保管,防止希特勒败家。
双亲不在,被家族压着,每次催钱却有不好意思,要放下身段去讨要,谁受得了。
不知不觉中,希特勒的心灵被扭曲了,尽管他没认识到。
根据鄙人早年学的心理学皮毛,人被扭曲了,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己跳长江,这种是实在受不了了,自我解决,一个无人的夜晚跳下去,也算可以了,或者站在大桥上,先鄙视一下围观的群众,然后潇洒地对这个万恶的社会和坑爹的世界说再见,说不定还能享受一下带着欢呼的信仰之跃或者被捞了上救活洗心革面大彻大悟以及找到真爱;另一种就比较极端了,既然世界和社会让我不痛快,我就让所有人不痛快,这是属于报复社会的(例如本拉登)。
希特勒属于后者。而且他还不是那种受了刺激立马变的扭曲,他把痛苦深深埋在心里,心理学上说,这种扭曲才是恐怖的,是毁灭性的,具有不可逆转性。压得越深,爆发的越猛。
此时的希特勒就是一座休眠火山,表面看起来依旧活着,也不折腾了,开始捉摸着找事干。但是,体内的岩浆却慢慢的积累,他静静的等待着,等着喷发的那一天。而那一天,历史将会被永远改写。
哥也曾经战斗过。
说的不是鄙人,说的是小希同志。
小希同志同志的的求学之路被打断,再加上一系列变故的打击,从此他再也未曾拿起画笔过,永远的跟梦想说再见。
记得念大学时,鄙人刚开始啥都不知道,以为弄张师范类文凭就可以混日子,但是在大二开始,越来越流行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此刻我的历史老师谈到工作问题,他说:“在咱这,每月5000才能活个人样,那叫过日子,假如收入不到3000,那只能叫活着。”
什么梦想,什么理想,什么高大上,在现实这堵墙上都一边去吧。
因为人类的本质需求就是生存。
生存才是第一位,其次才能谋发展。马老爷子曾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是很有道理滴。
你以为你爱上社会,热爱生活,社会和生活就会热爱上你吗?absolutelynot。
待业青年加钓丝希特勒此时就面临这个问题。我要活下去,混出个人样。
此时欧洲局势日益紧张,协约国与同盟国剑拔弩张,就等着开仗,再等下去就得一起破产,既然如此,打吧。
1914年,奥匈帝国****费迪南大公及其妻子被杀,人类有幸见识到了工业化的规模化屠杀。比如,英军一个班十来个人守着一个小高地,在一台马克沁机枪的火力下,挡住了一个团的冲锋,一分钟内德军步兵死伤超过2000。
但战前人们还没这概念,在国家的宣传下,当兵卫国是光荣的,战死沙场是公民的荣耀。(这点鬼子学的很好)。被洗脑了都(参考电视剧唐顿庄园)。小希同志此时就去报名了,逗比的是,希特勒筒子在维也纳征兵站被拒收,理由是他太瘦,没啥战斗力。一个要报效朝廷,为德意志民族战斗,可朝廷不让。希特勒此时估计想死了心都有了。但幸好,德意志民族不只有一个奥地利,还有当时的霍亨佐伦统治的德国,于是小希跑到了德国。德国当时人口少,一个打三个(英法俄),比较缺人,啥人都招,先凑够数再说,希特勒被选中。小希终于实现了战斗梦想,至少他认为是。
所谓时势造英雄,一战对于人类是个绞肉机,但对希特勒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他写的《我的奋斗里》,他一直认为这段经历历练了他。
希特勒参了军,拿着把步枪就开始从小兵干。
随着战争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为这哥们是疯子外加开挂,很能打,很能战斗。例如:他的连长要送信给友军,需要敢死队员穿过火线,小希二话不说带着家伙骑着自行车就狂奔,什么子弹炸弹炮弹统统当不存在,邪门的是,还真没炸到过他。还有,战争的残酷慢慢消磨了大部分人的战斗精神,战友们只想活下去。但是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小个子却有着永远消耗不完的精神,打起仗来活像打了鸡血,嗨的不得了,哪怕战事失利,还鼓舞身边的人打下去。对于这些周围的人很无语,渐渐疏远他。他的上司相反很喜欢他,头脑简单,能打,服从命令,还打不死,这样的士兵简直难得。
另一个传奇的事。小希在一次战斗中,周围死得差不多了,这时他惊讶的发现一个英军面对面瞄准了他,但这个英军士兵犹豫了一下,没有开枪,小希死里逃生,否则历史就会改写。
20多年后,希特勒的战机疯狂的轰炸英国,此时这个已退休的老兵得知对面的那个德国疯子居然就是他放走的那个德国小矮子,伤心的对人说要是当时知道这些,绝对把他打的稀巴烂。(这个士兵叫亨利·坦迪,有兴趣可以查查)。真是一笔烂账,不知如何算。
四年里,小希凭着军功,终于从小兵升为下士,还获得一枚铁十字勋章。这枚被他视若珍宝的勋章在他以后的人生岁月里,一直到终结的那天,时时刻刻都挂在他的衣领上,后来被苏军缴获,成为镇馆之宝。
德国在这场的大战中渐渐撑不住了,一打三本就很难,老美又成为协约国的总后勤部,军火资源一个劲地卖给英法,这仗怎么打。德国同学,你还是下课吧。
德国崩溃了,瞬间崩溃,1918年前线的德军听到一个恐怖的消息,德国爆发革命,魏玛政府上台,基尔港水兵起义,后方一片混乱。
老爷们都不管了,军官团在互相斗法,争夺权力,还商议要停战谈判。谁都不想死,还打毛啊。德军终于崩溃了,德国投降。普法战争后德军的荣耀与战斗精神被抛弃的荡然无存。
小兵们也是人,不说结婚有孩子的,上有老下有小,家里也有人等着他们回去,在家人的安全与等待和战前吹嘘的光荣的德国量相比,每天都死人,朋友同学同乡死的毫无疑义,蹲在战壕里期盼着能看到明天的太阳的战争实在毫无可比性,士兵们当然选择前者。
因为打完了,终于可以回家了,这是欧洲几乎所有的人的想法。
希特勒却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