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妙对状元
63807400000003

第3章 善对扬名

公主爱读王维诗

唐代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弹得一手好琵琶。岐王爱好音乐,非常喜欢听王维弹奏的曲子。

开元十九年(731),王维准备参加京城的科举考试。王室岐王久仰大名,特地找到他的寓所,悄悄地对他说:“听说皇上的九公主过几天要在宫里设宴,这对你可是个机会啊!到时你挑几首好诗带在身边,然后装扮成宫廷乐师。到时我领你去碰碰运气。”机会千载难逢,如果能得到公主赏识,并由她荐举,何愁当不成状元?

王维回到客栈以后,就连夜赶抄了几首自己的诗作。第二天,又精心赶作了一首新的琵琶曲。一切准备就绪,就等这一天的来到。

机会终于在焦急的等待中来到了。这天傍晚,王维乔装成宫廷乐师,手抱着琵琶,怀揣着诗卷,随岐王来到宫里。

宴会开始以后,几位有名的艺人先表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戏。轮到王维独奏了,一曲《郁轮袍》,弹奏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使在座的宾客都听得如痴如醉。公主高兴地对岐王道:“这位新来的乐师,真是一个奇才!”岐王哈哈笑着说:“其实他并不是宫里的乐师啊!”王维不失时机地向公主呈上诗卷。公主一首一首地读着,当她读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竟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抒发了游子在异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公主的心一下子被打动了。

后来,公主知道王维将要应举,就极力向负责考试的官员荐举,还郑重地对他们说:“如果王维能做状元,这实在是朝廷的荣耀啊!”在唐朝,荐举甚至比成绩更重要。王维由公主荐举,自己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高中状元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

陈子昂摔琴显诗名

唐朝垂拱年间,四川射洪陈子昂告别亲人,千里迢迢赶赴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半个月后,他来到京师,住到一家旅馆。几天来,店主看他老实,便暗暗告诉他,要想考状元,光凭出色的文章是不够的,还要有很高的名望才行。只有这样,京城的达官贵人、文人名士才会抢着荐举你。在唐代,有时荐举人的权力比你写的文章还要有分量。

陈子昂听了,想到自己是个书生,在京城又没门路,哪里谈得上去提高自己的声望呢?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他只得去拜访那些自己不熟悉的达官贵人、文人名士。可是这些人根本看不起这位远方来的书生,更谈不上为他荐举了。面对如此尴尬局面,陈子昂显得一筹莫展,毫无办法。

这天,陈子昂在京城的街道上散步,他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前面围着不少人,便好奇地走上前去一看,只见一个须发全白的老人手举一把古琴,一边弹着,一边高声叫卖:“传世宝琴,识货的快来买呀!”围观的人中不少是有钱的富人,也有文人书生,大家都盯着古琴,有的问这把古琴的来由,还有的人问价钱。老人先没有理会,只得弹拨那古琴,发出了悦耳的金玉之音。一曲弹拨完后,老人便说:“剑为英雄胆,琴为雅士心。今日要将此琴卖给知音。”有人问老人要卖多少钱,老人干干脆脆一句话:“500两银子不还价!”

在场的人听了都惊呆了!什么古琴要卖这么高的价钱,500两银子可买多少田?这人真是狮子大开口。连平时一挥百金的有钱人也在摇头叹息。

就在这时,陈子昂拨开看客,挤进圈内,高声对老人说:“这古琴我买下!”说着,他把一张500两的银票送到老人手里。这一下子,围观的人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陈子昂。一个身穿绸缎长褂的有钱人问陈子昂:“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银子去买这把古琴?”陈子昂笑眯眯地说:“我喜欢古琴。”“嗨,你喜欢古琴,那一定会弹拨。你就当场弹拨一曲给大家听听吧!”“对,一来见识见识宝琴,二来欣赏欣赏琴师的水平。”人们以为遇到大名鼎鼎的弹拨高手,所以七嘴八舌地这样说着。陈子昂长褂一围,笑着回答:“我曾跟名师学过古琴。大家既然看得起我,明天上午各位到这里听我弹琴。请大家赏光!”

陈子昂花大价钱买古琴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第二天,闻讯而来的人们早就来到那里,不一会儿,已是黑压压的一大片。这时,陈子昂早已调好琴弦,看看人到得差不多了,便弹唱起他自作的诗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曾在军中担任过参谋,但意见常不被上司采纳。后来竟被降职,至使报国无门。所以他在这首诗中,抱怨自己遇不到古代的贤王,也无机会等待今后的明君。茫茫天地之间,只有自己一个人,寂寞苦闷得独自流泪。琴声铮铮,歌声悠长,这一弹唱,博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一会儿,陈子昂停了弹唱,然后拱了拱手说:“我是四川人,名叫陈子昂。初来京城,不为人知。我随身带来诗文百篇,想请大家指教。诗文才是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好的诗文可以流传千古。”他指了指面前的古琴,又说:“至于我弹唱的这把古琴,不过是乐工的活而已,属于声色之类。声色不但不能治国,还可能成为误国的祸患。”说罢,他双手举起古琴,“啪”地一声摔在地上,把古琴摔了个粉碎。

就在人们惊讶之时,陈子昂就把带来的百篇诗文分赠给大家。

人们争相诵读他写的诗文,赞叹他的诗文写得好。这样,陈子昂的名字就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国。

陈子昂摔古琴这一招,巧妙地为自己的才名作了宣传。为此,京城的达官贵人都争相为他荐举。陈子昂才得以自己的才名中了垂拱年间的状元。

陈子昂以诗会僧友

四川射洪下半县涪江的蟠龙山奇趣非常多:“山势九峰逶迤,气势巍峨,犹如一条地龙蟠卧江畔,故取名蟠龙山。相传,三国时蜀汉大将赵云为取涪城(今绵阳),从江州(今重庆)北征途中,驻军蟠龙山。至今,尚留有赵云灶、方义井等遗址。北边最高山头为登云峰,夏秋时节常有云龙出现,是山上又一奇观。山上有一寺院,名叫蟠龙寺。自隋朝大业建寺以来,寺里方丈都会把寺里新来的僧人送去成都昭觉寺进修。学佛学,学诗文,学字画,学佛乐,因此,寺内代代都出有诗僧。

高中武则天垂拱三年(687)状元的陈子昂对这里的山,对这里的水,对这座寺院早有兴趣,一直有与这里的诗僧交友的心愿。如今功成名就,在居家的第二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子昂便带上妻子、侍女乘涪水客船,一路顺水而下,在孔垭下上岸。一路参观了方义泉、人老桥、神仙洞,这才来到了蟠龙寺。先瞻仰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然后来到了观音殿。管事僧得知大诗人陈子昂光临,热情请入客堂,由住诗方丈作陪。

宾主寒暄了几句以后,子昂发现了桌上放着的两本诗僧手稿,宾主不由议论起诗来。

方丈首先开口:“人们常说,山河如画,即是说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呈现万千景象。但又有人说,仅有风景不能为名胜,该地区要有轶事,要有诗文才为名胜。陈官人,你说对吗?”

子昂答道:“当然。要知诗,还得有诗眼。如我射洪上半县,曾有诗人将石镜、金华、上方、兜率、弥圣、圣康、五郎、塔山、鱼离等景点,从上至下接其梯形组合成一首诗:‘石镜金华照上方,兜率烟霞圣弥康。五郎打马回头望,塔下鲤鱼跃大江。’这山水诗的诗眼在哪里?是一个‘回’字和一个‘跃’字。”

方丈是诗僧,在诗友面前也坦诚道:“我射洪下半县,也有诗人将蟠龙、老鸦、南泉、瞿河、金龟、白衣、洞天、东山等景点,从北向南按流线组成一首诗:‘蟠龙翘首惊动天,老鸦展翅盖南泉。瞿河不见金龟面,白衣道士朝东山。’这首诗第一句中的‘惊’字,用得神奇。”

管事僧也参加了讨论,说:“曾有一位学者将长江三峡里的神女、朝云、聚鹤、集仙、翠屏、松峦、飞凤、登龙、圣泉、起云、上升、净坛等景点,按丝扭组成一首山河景点诗:‘神女朝云千古谈,聚鹤过江飞集仙。翠屏青葱松峦绿,飞凤授书瑶姬传。登云腾空六峰攒,狮子银牌钦圣泉。起云上升何处去,小溪河畔访净坛。’诗中的‘去’和‘访’两词用得活泼,是诗中之眼也。”

陈子昂高兴地请求道:“今天,我很高兴结识了两位高僧。能否把你们的得意之作展示出来,让鄙人学习学习。”

“大官人赏光,我们只好献丑了。”方丈顺手从桌上拿过一本诗稿,边说边翻出他的一首,笑眯眯地说:“这是我本月初在禅堂打坐时,偶得两句:‘洞鼓时传惊客梦,水绕潜龙濯禅心。飞花落叶红于锦,无边山原布福音。’这诗中一个‘濯’词,是诗之眼。”

子昂又对管事僧说:“下面是你的大作,恭请读吧!”

“愚僧不才,哪敢写诗。昨日雨后一时高兴,胡编了两句顺口溜。”管事僧谦虚地说:“这诗句是:‘八月山中雨后天,榕林竹榻夜安然。禅堂月夜人声少,时时岚风奏管弦。’这诗中一个‘奏’字,我十分欣赏他。大官人,就请多加指点。”

当晚,蟠龙寺僧以最美的酒、最可口的菜,款待朝廷来的大贵人。酒过三巡以后,子昂即景写成《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诗一首,诗云: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霄光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陈子昂吟罢又说:“这几句中,我以为‘多谢’是鄙人的心声。”

方丈听了连连地说:“今天有幸向大官人学诗,懂得作诗要讲诗眼。没有闪光迷人的诗眼,就没有骨气端方、生命力强的好诗。是这样吗?”

子昂点头说:“是的,当诗人,就得吹进军号角!”

他们越说越投机,竟使他们忘记了秋夜露寒、更深夜静。

陈子昂联解女皇忧

据说,我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之所以倡兴科举,广招贤才,那完全是由四川射洪状元陈子昂的一副对联引起的。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一个妃子。唐太宗死后,按当时朝廷的规矩,武则天则被送进离京城不远的一尼姑庵当了小尼姑。唐太宗在驾崩之前,曾对武则天何日还俗,立下遗诏,只要武则天按一上联对出下联,并以这副对联为谜面,猜出两件物事就能还俗。否则,她只能一辈子在佛门潜修。这上联是:

“乌龙悬壁,身披万点金星。”

武则天虽然很有文才,却始终没能对出下联来,更不用说猜出内中的两件物事来。即位的唐高宗在他当太子时,就看中了武则天。他即位以后,早把父皇的遗诏忘个一干二净,二年以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把她从尼姑庵里接了出来。不久,就册封她为皇后。

以后,唐高宗大权旁落。高宗死后,她就当了女皇帝,改国号为大周垂拱元年。她虽然当了女皇帝,权倾天下,心里却老惦念着那副束缚她的精神枷锁。怎么能对出这下联来呢?她思之再三,决定倡兴科举,广招贤才。在殿试时,她就把这上联作为试题,认众进士对。她还传下旨意,谁对出了,并对答切题,就定为状元。

参加殿试的一百多个进士,苦苦思索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掌灯时分,也没有一个能对出。武则天没有办法,只定以三天为限,让大家回去思考再来殿试。

陈子昂是众多的进士中的一个。他虽满腹经纶,平时在对对子时,不能说百对百中,也是十不离九的。这回,他却与大家一样,也对不上来。

回到旅店以后,他反复诵读着那句上联,通宵没有合眼。天交五更,还是没有对出下联来,急得满头是汗。自己从小饱读“四书”,虽说不上才高八斗,学富五年,但从没有料到自己会被一副对子难住。他想着、想着,燥热得浑身不安起来。于是,他干脆下了铺,把朝东的那扇窗子打开,让晨风吹来,使自己凉快一些。

不一会儿,东方已经升起了一轮红日,很快便把满世界照得通红通红的。天亮了,可房子里的油灯还亮着。他不由转过身去吹油灯,也就在这时,嘴里不由“哦”地叫了声。顷刻,下联一下便从脑际跳了出来。

第二天,他兴高采烈地上了金銮殿,先向武则天解释说:

“相传,南海观世音菩萨的莲花池内,有一条小白蛇,在经过了千年的修行以后,于一天的旭日东升之时,越天过河得道成了仙。”武则天听得津津有味,就是没有听出那下联,便近不及待地问:“陈爱卿,你说得很有道理,怎不知这下联是什么?”

陈子昂听了,便笑眯眯地说:“且听臣说来。”说罢,他把下联说了出来:

“白蛇过河,头顶一轮红日。”

对得极其贴切。武则天一听,不由喜上眉梢地说:“陈爱卿对得妙!”当即钦点陈子昂状元及第。可是,当年太宗皇帝遗诏,还要从这副对联的谜面上,说出两件物事来。于是,她把自己所要知道的对陈子昂说了,陈子昂便不假思索地说:“乌龙悬壁,身披万点金星。指的是一杆挂在墙壁上的秤;白蛇过河,头顶一轮红日。指的是一盏放在桌子上的油灯。”

太宗皇帝的遗诏被陈子昂破解了,武则天便安安稳稳地做她的女皇了。从此,她就更加倡兴科举了。

章衡智答辽绝对

宋朝嘉祐年间,福建浦城人章衡中了状元。先被任命为湖州通判,以后在集贤院任职十年。后来又调到吏部。

不久,他奉圣命出使辽国。辽国君知道章衡是状元出身,就想一试他的才能。双方见礼以后,辽国君便笑眯眯地说:“听说状元公才高八斗,小王有一联想向你请教。”说着,他不管章衡有没有应允,便出了一个上联,要章衡对出下联。他出的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

辽国君以为自己出的是绝对,别的人是无法对上的。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已用了个“三”字,下联就不能重复。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你无论用哪个数字来对,下面跟着的数字,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因而他出了上联后,便用傲慢的目光看了看章衡,似乎在说:“看你怎么对。”

章衡看在眼里,心里在说:“这么容易的上联,我们中原的三岁小孩都能对。”他略一思索,就随口出了下联: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妙就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雅”的部分,又可分为“大雅”和“小雅”。

对得入情入理,丝丝入扣。辽国君感叹地说:“我还以为出的是绝对哩,不想让你这么容易对上了。”章衡却笑了笑说:“我还能补上三联哩。”说完,他便一连补了三联:

“一阵风雷雨。”

“两朝兄弟邦。”

“四德元亨利。”

辽国君熟读书史,见最后一联有缺字,便问:“《周易》里‘乾’卦里的四德应该是‘元、亨、利、贞’啊,怎么漏了一个字呢?”章衡从容答道:“最后一个字是我大宋先皇的圣讳,臣怎能随口说呢?”原来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这祯字与“贞”字同音,属于“圣讳”,因此略去不说。虽然略去这个字不说,仍是妙对。辽国君听后赞不绝口地说:“真不愧为大宋的状元郎!”

辽国君嘴上虽这么恭维章衡,心里却还在说:“事情还没有结束哩。”

这天,辽国君没宴招待章衡。席宴上,辽国君微笑着说:“小王听说章状元能文善武,能否一试箭法,以增宴饮乐趣。”章衡只是说了声“过奖了”,便当仁不让地从侍从手里拿过弓箭,对着刚设下的箭靶,“嗖、嗖、嗖”地连发三箭,箭箭都命中靶心。

“妙呀!”顷刻靶场便传来一阵喝彩声。辽国君见章衡文武双全,再也不敢在他面前班门弄斧了,而是十分地敬重他。

不久,章衡出使回国。宋神宗听到奏报,便派当朝宰相去城门口迎接,又设宴庆贺。席间,宋神宗对他大加赞赏,并称他为“文武状元”。

杨三变与薛万回

北宋洛阳人杨畏,字子安,于经术极为用心,后考中进士。元丰年间,他拿着自己的著作去拜见大臣王安石、吕惠卿,被任命为郓州教授。从此,他便尊崇王安石的学说。继而官至提点刑狱。

元祐初年,吕大防、刘挚为宰相,与杨畏关系都很好。杨畏当上侍御史后,帮助吕大防攻击刘挚。刘挚罢相,苏颂继任,他又攻击苏颂。苏颂下台,他以为苏辙要当宰相,便与苏辙拉拢;谁知苏辙没当上,他又上书诋毁。后来,他还举荐奸臣章惇、蔡京为相。如此倾危反复,巧于趋避,人称:

杨三变

当时,有个杭州人薛昂,也是元丰年间进士。崇宁初年官太学博士、给事中。虽任教职,但不学无术。有士子写文章用《史记》中的语言,他竟以不通为由予以开除。哲宗时候,他异想天开地提议废除史学,被哲宗斥为“俗佞”(见识浅陋而妄言)。后历官门下侍郎、应天知府。

薛昂一贯谄附奸臣蔡京,以至全家为之避讳。有人误嘴说到“京”字,就要挨鞭打;他也曾说漏过嘴,便自批脸颊。在《和驾幸蔡京第》一首拍马诗中,他竟写下“拜赐应须更万回”的句子,意思是:请您允许我成千上万次地来拜见吧!于是,太学中有人称他:

薛万回

有一次,薛昂在洛阳设席请客,恰巧只到了杨畏一人。他问手下人:“今日为何没有其他客人?”答曰:“客人容易请,只是难得如此好对!”

郑待问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赵佶虽然政事上无所作为,但擅书法,工绘画,能诗词,足可称“家”。除此之外,他还嗜茶。

既然皇帝有此雅趣,宫廷中斗茶之风一时盛行,地方的贡茶也数量更多,品目更繁,制作更精,甚至有因此而得官、升官者。

宣和年间,漕臣郑可简始创银丝水芽,制成一种新茶。因这种团茶洁白如雪,故取名“龙团胜雪”。徽宗品尝后,果然龙颜大悦,提拔郑可简为福建路转运使。

郑可简因茶升官后,更为贡茶而费尽心血。他命侄子不惜代价,到各地采集名茶,后得到了“朱草”(茶名)。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郑可简便让儿子郑待问进京献茶。郑待问果然顺利地因贡茶有功而得官。

当时有人就此撰联讥讽道:

父贵因茶白

子荣为草朱

联虽短却道出了实情,而且对仗工稳、巧妙,“父”、“子”,“茶”、“草”,“白”、“朱”,都恰似天造地设。

郑待问荣归故里,大办宴席。郑可简得意地对亲友们说:

一门侥幸

他侄子因朱草被夺,功劳被没,心中一直愤愤不平,开口对道:

千里埋冤

东下西归嘲宰相

北宋末年,宦官梁师成很得徽宗宠信,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他为人阴毒险鸷,善于逢迎;大收贿赂,出卖官职;专横跋扈,甚至奸相蔡京父子也谄附他,时称“隐相”。钦宗即位后,太学生陈东等人极力上疏,论其罪行。梁师成被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在途中被杀。他离开京城时,只乘一叶扁舟。

当时的宰相李邦彦,字士美,怀州(今河南沁阳)人。文思敏捷,善作词曲,会玩蹴鞠,号称“李浪子”。在位期间,无所作为,而且趋炎附势,京城人称“浪子宰相”。在金兵围困汴京时,他极力主张割地求和,致使钦宗罢免了主战派首领李纲。太学生陈东等人伏阙上书,斥责李邦彦等大臣为“社稷之贼”,要求李纲复职。汴京军民数万人赶来声援,正好李邦彦退朝。大家历数其罪,还有人向他投掷砖瓦。他极为害怕,慌慌张张逃回了家,连鞋子都丢了一只。钦宗迫于压力,贬了他的宰相职务。

有人写对联嘲讽他二人:

太傅扁舟东下

丞相只履西归

一“东”一“西”,方向虽不同,但结局无异,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康与之巧对攀附

南宋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人康与之,字伯可,号退轩,因战乱流落到嘉禾(今浙江嘉兴)。高宗建炎年间,向朝廷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

奸相秦桧执掌国政时,康与之攀上这棵大树,得以进身,被提拔为台郎(官名)。

有一次,康与之和秦桧在格天阁下棋。秦桧出句戏弄他说:

此卒渡河,是尔将军之疥癞

疥癞,皮肤病,俗称头癣。常用来比喻丑陋,并含有鄙视的意思。此句恰似恶主对奴才的调笑。

康与之听了,却非常高兴,心想,若不是亲近,相爷怎么会向自己说这样的话?于是,轻声细语地对道:

今皇御极,视公宰相如腹心

意为当今皇上对您多么器重啊!饱含敬仰、倾慕之情。御极,即登极,指皇帝即位。

秦桧一听,果然大喜过望。棋后邀康与之痛饮一天。

后来,康与之在朝中专作应制歌词,谄谀粉饰,从此声名扫地。秦桧死后,他随即被贬。

善恶到头终有报啊!

张景华妙对喻前程

元朝末年,有个叫张景华的人,称“铁冠道人”,精通天文地理之术。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时,让他跟在身边。据说陈友谅中流矢死时,没有人知道。张景华望了望气,对朱元璋说:“陈友谅已死。”果然,很快得到了确实的消息。

明朝建立,定都金陵(今南京),张景华便在钟山结庐。

有一天,为明朝建立有重要贡献的凉国公蓝玉到钟山拜访张景华。张景华穿着山野之人的服装出来迎接。

蓝玉认为这道人是看不起自己,便戏说:

脚穿芒鞋迎宾,足下无履

字面意思是,道人穿草鞋迎接客人,脚下没穿正式场合该穿的鞋。这里是借“足下”的双关意(称对方)和“履”的谐音,指责张景华“无礼”。

张景华用椰子瓢盛酒,招待蓝玉,于是有了对句:

手执椰瓢劝酒,目前不钟

钟,古代的圆形器具,用来盛酒或粮食。“不钟”,字面意为不用酒钟;实则含有“不能善终”的意思,也借“钟”与“终”的谐音,预测蓝玉的未来。

不久,蓝玉果然以谋反罪被杀。

杨慎巧对弘治帝

明朝一四川状元杨慎,以博学多才著称于世。他虽出身于官宦之家,却没有纨绔子弟之习,从小就刻苦好学。

一日中午,小杨慎路过一所私塾,见先生正用戒尺责打一个学生,便上前询问。先生告诉他说:“今晨,我出一下联,要他们对出上联,时过半日,尚未成句,因而一一予以责罚。”好学的小杨慎向先生请教那下联的内容,先生说是:

“谷黄米白饭如霜。”

小杨慎本想替他的学生们解围,但沉思许久也没有结果,只好告辞说:“老先生,您这下联确有难度,在下一时也对不出,容我回去再慢慢思索。”此后,他随时都在想,可是,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后来,他随在京城做大学士的父亲杨廷和来到北京。一日,弘治帝在御花园中宴请群臣,十五六岁的杨慎也随父前往。时值寒冬,取暖的火盆中,黑色的木炭正烧着熊熊的红火。弘治帝见景生情,对众大臣说:“朕有一联,看众卿谁可对上。”于是念道:

“炭黑火红灰似雪。”

说完,笑望群臣,等候对答。这时峨冠博带的大臣们,个个低头沉思。盛筵之地,却是鸦雀无声。

“我来对!”一个幼稚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众大臣都用惊愕的目光扫了一眼,原来是年龄最小的杨慎。他见大家都不反对,就向前走了两步,从容答道:

“谷黄米白饭如霜。”

弘治帝一听,不禁拍案叫绝,高声赞道:“对得好,对得好!”顿时,空气活跃了。满座大臣以惊慕的目光看着杨慎,发出一片“天资超卓”、“聪明过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赞叹声。他们哪里知道,正是这句现成的下联,难着了杨慎,叫他苦苦琢磨了一两年,倒是弘治帝替他对出了上联。

王守仁巧讽皇帝

明代正德年间,武宗曾出句让群臣来对: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语出《四书》,意在自夸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围剿农民起义军等“武功”。

当时,哲学家王守仁对道: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意思是国君若沉湎于游玩、畋猎、酒色,为丧身亡国之道。王守仁是借对句来隐讽武宗的。

武宗一生喜爱骑射游猎,沉溺于声色犬马。他最宠信的是太子时代就陪他玩的太监刘瑾等八个作恶多端的宦官(时称“八虎”)。刘瑾便迎合武宗喜游贪色的癖好,经常会同爪牙弄来鹰犬、歌妓之类供他玩乐,尤其是建造了一座专供花天酒地的宫殿“豹房”,武宗和刘瑾等人几乎整天昼夜不休地在里边和美女歌舞淫乐。刘瑾因谋反罪被杀后,武宗又信任狡诈的武官江彬。江彬也投其所好,以美女诱他去宣府(今河北宣化)取乐。武宗住在江彬专为他建的府第中,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常随江彬夜闯民宅,吃喝奸淫。

王守仁用心可谓良苦,但又奈皇帝何!

小曾彦智胜冯知府

明朝成化年间,江西泰和县出了个状元,叫曾彦。他出身贫寒,却很有志气。从小聪明过人,非常喜欢读书。逢年过节的,常为邻里写个对联。

这里有一个瓦窑场,平时专做瓦钵。时间一长,李老板靠瓦钵赚了钱,本身有点儿学问,就去贡院捐了个秀才。从此,他便冒充斯文,常在担瓦钵的窑工中,舞文弄墨,咬文嚼字。

小曾彦十二岁那年,因生活所逼,便随父亲前去窑场担瓦钵。他非常好学。一天,他趁父亲前去挑选瓦钵的时候,就坐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李老板正好走过来,一看到曾彦在看书,想戏弄他一下,便不冷不热地对小曾彦说:“我听说你很聪明,让我出副对联考考你。”曾彦并没去理睬他,低着头只顾看自己手里捧着的书。李老板只当小曾彦有意回避他,更加来了劲头,用挑逗的语气说:“人家说你很聪明,现在看来不是真的。你要是能对得上我出的上联,今日你们父子担的瓦钵,我一分钱都不要。”小曾彦气呼呼地说:“你说我不是真的,我说那还能是假的?李老板,李秀才,你说的话算不算数?”李老板一本正经地说:“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好吧,快把上联说出来。”小曾彦把书一放,霍地一下站直身子,等候李老板的挑战。

李老板见曾彦被他用激将法激起来了,便清了清嗓子,出了上联:

“瓦里茶壶腰插嘴。”

曾彦抬头向四下看了看,便指着刚出窑的擂钵说:

“阔口擂钵肚生芽。”

此联对得很工整,在场的窑工个个拍手叫好。那个李老板只好哑巴吃黄连,眼睁睁地看着曾家父子将瓦钵担走。

从此,小曾彦的名声便传开了。

这天,曾彦像往常一样,随父亲担着瓦钵到吉安去卖。一路上,他听到冯知府的三个儿子到城外赛马时,沿途撞伤不少行人、踏坏了不少庄稼的事,心里感到很是气愤。他下定决心,要去泰山头上动土、老虎头上抓蚤子,为受害的老百姓讨个公道。父亲见儿子一身正气,要支持公道,便笑着说:“儿子,你去吧!”沿途百姓有认识曾彦的,见他为大家撑腰,感到有了希望,就随后跟了去。

一个时辰以后,小曾彦便来到知府衙门前。在衙门的两边,各站着一只大狮子,瞪着铜铃似的大眼睛,张着血盆似的大口,怪吓人的。可是小曾彦一点儿也不害怕,随手拿起鼓槌,便“咚、咚、咚”地擂响了门口的惊动鼓。

这时时近中午,冯知府正欲退堂回后房休息,谁知突然响起惊动鼓。鼓声就是命令,他只好整好衣冠,重新在公座上坐下。这时三班衙役的虎威声起,随后走进一个小孩,就是曾彦。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叫喊:“冤枉!”冯知府一见是个小孩,便把惊堂木一拍,威严地喝道:“大胆小孩,为何事喊冤枉?”

“因路见不平,为吉安老百姓鸣冤叫屈!”

“状告什么人?”

“状告新任知府纵子撞伤过往行人、损害庄稼,闹得民不安宁。”

冯知府对三个儿子平时的所作所为,恰如青菜炒百叶,一清二楚的。可他们都是自己身上的肉,怎么舍得去治他们的罪呢?他见面前告状的是个乳臭没干的小孩,压根儿就没有放在眼里,便虎着脸,大声地说:“你一个小孩,信口雌黄,好管闲事。快快回去读书,免得皮肉受苦。”

冯知府以为这样一吓唬,就可把曾彦吓退了。哪知他志坚如铁,寸步不让:“为民申冤,这个闲事我管定了。”

冯知府听了一惊,心里想,这小孩还真不简单。别看他小小年纪,说起话来却上“台面”的。看来得想个办法难倒他。可是想什么办法呢?对了,他小小年纪,书一定读得不多,我就可以在这上面做些文章。想到这里,他堆着笑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够不够格告状,我要考考你。”

曾彦不甘示弱地说:“不知大人考些什么?”“这样吧,你是读书人。本官考你三副对联。要是胜了我,我可以还你一个公道。”

“知府大人,你说话算不算数?”“大堂之上,哪有戏言?我堂堂知府,怎能骗你?大堂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我作证。”

这时,大堂下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他们听说一个小孩子竟敢状告知府,觉得新奇,因此都来观看。如今听说两人要比对对子,便异口同声地说:“我等都愿作证。”

“大家都愿作证,你尽可放心了。”说着,冯知府胸有成竹地出了上联:

“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

曾彦随口答道:

“长竿垂短钓,能屈能伸。”

冯知府想不到小曾彦出对如此迅速,心里暗想,也许是我出在他路里,就想再试一下。于是他想了想,又吟出第二联:

“破浪自知鱼有翅。”

小曾彦立即还以“颜色”:

“穿牖谁谓鼠无牙?”

对答得丝丝入扣,无可挑剔。照此下去,肯定胜不了他。不仅要给他一个公道,还要丢失自己的脸面。此时,冯知府心里有些紧张了。可是只一会儿,他又恢复了平静。为什么?他想到自己饱读“四书”,还能比不过他。这时,他的目光便停留在一个观众手里拿着的一杆秤上,心里顿时一亮。于是,他笑眯眯地又出了第三联:

“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识重。”

小曾彦很快就想到在自家院子里牵磨时的情景,双眼眨巴了一下,便不紧不慢地对道:

“磨大,眼小,齿嶙嶙,可吞粗吐细。”

这样的对答,又胜了自己一筹,冯知府知道自己又输了。可是他仍不甘心输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就想耍赖,再出一联。可是,小曾彦却是一步不松,一着不让:“大人说话要算数,我已对了你出的三次上联了。大人如有余兴,小民有一联请大人对。”他顾不上冯知府愿不愿意,就吟出了上联:

“落花生地豆。”

此联难度较大。冯知府思索了好一会儿,也没能对上。自己出的三个上联,人家一一对上。而他出的上联,自己却对不出。就在这时,冯知府想到了不久前对对子胜了李老板的曾彦,便忍不住相问:“你这么善对,想必你就是曾彦。”曾彦还没回答,早有堂下的人代他回答了。

冯知府见神童就在自己面前,不由敬佩有加:“老夫早知你的大名,今日幸会了。”说着,他便让公差,把三个逆子唤上公堂。在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以后,又要他们当着大家的面,对受害者赔礼道歉。这样还不算,他又让管家捧出几百两银子,对受害者一一作了赔偿。

蒋立镛巧对夺魁

清朝嘉庆年间,湖北天门人蒋立镛参加殿试过后,文华殿大学士董浩和户部尚书曹振镛等人初拟的名次是一甲第三名。

相传,当天下午,嘉庆帝在御花园接见众进士,进行“御批”。他翻看了初拟的一甲前十名的卷子,突然发现蒋立镛为湖北人,便问:“汝系湖北人?湖北人要开天门才能点元的。”蒋立镛不慌不忙地回答:“臣正是湖北天门人,此次是从天门赶来应试的。”嘉庆帝一听,心想,我只是一句戏言,想不到来人正是从那里来的。然而君无戏言,正要点他为状元时,又转念一想,这不是让他轻而易举地中了状元?不能,我还得试一试他的才学。

打定主意,嘉庆帝和颜悦色地说:“朕出一联,还望卿能立即对上。”他瞄了一眼旁边的莲花池,便吟出了上联:

“青矜争出玉宫。”

“青矜”是古时对读书人的称呼;“玉宫”即皇宫。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读书人齐集在皇宫,争相脱颖而出。

蒋立镛一听,心想:内涵虽然如此,但表面上还是写的眼前景物:“青矜”又可理解为荷叶;“玉宫”还可理解为水晶宫。这一句如此解来,便成了描写青翠欲滴的荷叶,从碧玉般的水面争相而出的美景。他注意到皇帝曾向莲花池瞄了一眼,自己也暗暗地向那里瞅了一眼,只见株株粉荷含苞待放,直指苍穹,顿时心里一亮,便朗声对道:

“臣谨对:朱笔独点天门。”

嘉庆帝听罢,不由拍案叫绝。于是朱笔一挥,蒋立镛便成了状元。

胡长龄巧对中状元

通州胡长龄自小念书用功,九岁的时候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背得滚瓜烂熟。这年正逢乡试,胡长龄也要去应考。父亲说:“你年纪还小,过几年再说吧。”胡长龄说:“考的是文章是年纪?”父亲没话说了,只好答应。

考试那天,他跨在父亲的肩膀上,进了考场。考官见这么个小娃娃也来应考,有意试试他,就说:

“将父作马,岂能应考?”

胡长龄随口答应:

“望子成龙,有何不可?”

考官见他对答如流,感到惊异,随即发下一张一寸见方的纸,要他写篇三千字的文章。胡长龄拿出笔墨,写了“化三千”三个端端正正的字。考官问他:“我叫你写三千字,你怎么只写三个字?”“学生遵从师训,学而要化,所以写上‘化三千’三字。”考官听了心中十分赞赏,但还要再难他一难,就问:“如果我叫你写一万字,你怎么写呢?”胡长龄应声回答:“我写‘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这不就是万字吗?”考官见他聪明过人,就准他参加考试。胡长龄考试完毕,果然中了解元。

传说胡长龄的状元不是考中的,而是被皇帝点中的。

胡长龄出身贫穷,上京赴考的盘缠还是借的,结果半路用光,只好沿路乞讨。赶到京城,考期已过三日。胡长龄一气成病,住在城隍庙里又被当作强人捉去。京城主考大人听说抓到强人赶来看看,到了那里才知道搞错了,原来是赴考的。主考大人对胡长龄进行了一番口头考试,发现胡长龄文才出众,很是高兴,并十分同情胡长龄的遭遇,当问明胡长龄的住宿地点后便放他走了。

第二天早朝,主考官为了给朝廷选拔人才,力荐胡长龄。乾隆皇帝听了,倒也来了兴趣,决定与主考官一同面试胡长龄。君臣二人,一番改扮,摇摇摆摆来到城隍庙。皇上将胡长龄一打量,只见胡长龄眉清目秀,相貌堂堂,心中倒也欢喜几分。主考官邀请胡长龄上街吃早饭,胡长龄也不推辞,便跟着君臣出了庙门。

一路上,三人谈谈说说,胡长龄是有问必答,乾隆皇帝很高兴,感到胡长龄确实有学问,便对胡长龄说:“你家住通州,就以通州为题对副对联吧: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胡长龄听完指了指大街上的典当说道:

“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当东西。”

主考官一听,说声好,接口说:“你说典当当东西,不知南北可好当?”

胡长龄说:“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水火不好当。”

乾隆皇帝听了连连点头。三人又往前行,正好看见鸭子下河。

乾隆皇帝又说:

“七鸭下水,三双一只。”

胡长龄接口说:

“尺蛇出洞,九寸十分。”

皇上一听,心中大喜。又继续朝前走,看见有人在钓鱼。皇上又说:

“夹河两岸,两渔翁双钩对钓。”

胡长龄听了,也感到二人才学很高,便小心答道:

“孤山独庙,一老将匹马单枪。”

这对联一双一单,十分工整,主考官听了,连声夸好。又往前走,皇上看见一条水牛在下水,就说:“我这里还有副对联,请相公续来:

“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背,啵!”

胡长龄接口便说: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

乾隆皇帝一听,龙心大悦,当即钦点胡长龄为状元。胡长龄至此,方知皇上驾到,慌忙跪倒,连连磕头谢恩。

杜召棠妙转笔锋

林召棠回乡省亲期满,取道江苏回京述职。他到苏州时,当地的广东会馆正落成宴请。

苏州地方人才济济,名人学士特别多。林召棠衣着朴素,好像落第书生模样。苏州的读书人有些看不起他,在席间想试一试他有无真才实学。

酒过三巡以后,有一位名士拿出一把折扇,恭敬地对林召棠说:“鄙人刚买一把折扇,请状元公题诗一首。”说罢,便随手送上笔墨。

林召棠接过扇子一看,扇子上画着一只黑鹤,正悠闲地立在江边觅食。他略一思索,便挥笔题起诗来:

“铁作爪来雪作衣,缘何独立在江边?”

刚写了两句,那位名士以为林召棠错写了诗句,便讥笑地说:“啊哟,状元公,你眼力看得不准吧!扇子上明明画的是黑鹤,不是白鹤啊。何来雪作衣?”一些傲慢的苏州名士也随声附和道:“你黑白不分,如何作诗?”

在座的一些广东名士看了,不禁暗暗责怪起林状元,说他不动脑筋,出了广东人的丑。

可是,满腹经纶的林召棠却不慌不忙地答道:“对,对,对,我写的就是黑鹤嘛!”人们见他不认错,还要强词夺理,不由用鄙视的目光看着他。有的竟然在席上不客气地说了起来:“这是堂堂的状元写的诗吗?你……”这个人才喊出个“你”字,干吗不说下去了?原因是他看到林状元续写的诗句: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砚池。”

诗成,在座的人看了,都惊得目瞪口呆,好一会儿,才不得不赞叹地说:“杰作,不愧为状元题写的诗。”

敏捷善对显真才

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是湖北天门人蒋立镛。其家乡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敏捷善对的故事。

蒋立镛出生世代书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奋好学、多思善辩的性格。稍大,其父蒋祥墀便为他延聘了以严厉著称的老塾师杨建廷来府授教。杨先生培养了不少高才生,身为翰林的蒋祥墀亦出其门下。

杨先生重讲重背。每讲一课,学生都要认真复讲,还须背得烂熟。他惩罚学生既严又怪,学生偶有过失,便立即以戒尺、竹片重打手掌和屁股。打过,他还要让学生对对联,若对不出,就关禁闭。他从不随便离开教室,也禁止学生乱跑。这对活泼好动的小立镛来说,无异于进了牢笼。有一天,小立镛实在打熬不住,便背着先生与几位同窗溜到河里去游泳。一会,先生就手持戒尺赶来,大喊学生上岸。学生们怕打,谁都不敢上来。先生见状,就说:“好吧!这回先对对子,谁能对着,免打!”说完顺手把衣服往河边的树上一挂,捻了捻胡须,抑扬顿挫地念道:

“千年古树晾衣架。”

最小的蒋立镛望了望又宽又长的河水,便稚声对道:

“万里长江洗澡盆。”

老先生听了不禁暗暗称奇。

过了几年,蒋祥墀又把立镛放到家乡一个叫“粟洞”的山洞中,让他隔离世事,专心攻读。

天长日久,虽然双腿得了关节炎,但经过严格训练,他更加学识超群、才思敏捷了。

有一次,蒋祥墀自京城回乡省亲。时值春耕,乡亲们都在秧田拔苗,边拔边用稻草扎了一把把的。蒋翰林兴致颇高,就对前来迎接他的县吏、儒生们戏出一联:

“稻草系秧父把子。”

在场各位苦苦思索,都对答不上。翰林转而考问儿子。立镛笑道:“这有何难?”便脱口对道:

“竹篮提笋母怀儿。”

大家听了,齐声赞道:“老子出得好,儿子对得巧。”

蒋立镛从小练就的这种敏捷善对的本领,在以后争夺状元时充分发挥了作用。

文武状元比高低

杨慎考上状元之后,有一年走水路回乡,遇上了一位武状元的船,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忽然想起有人曾告诉他一句很难对的上联,就对杨慎说:“杨修撰,我有一上联,你能对上,我就甘愿尾后。要不然,我可不客气,得先走了。”那么,你出上联吧!”杨慎心想:你一介武夫,还能难住我?又补充一句道:“咱们可是一言为定啊!”武状元表示同意。武状元出的上联是:

“两舟同行,橹速哪及风帆快?”

这句上联巧妙地利用了谐音“橹速”、“帆快”,既是指事物,又是暗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两人,鲁肃是谋臣,而樊哙是武将,含有“文不及武”的意思。这一句还真把多才的杨慎给难住了,好半天对不上来,一路上也未能对好,只得忍辱居后。

杨慎是个对任何疑难从不放过的人,这句难对的上联始终挂在他的心里。直到多年之后,儿子娶亲之日,当奏起鼓乐时,他才灵机一发动,猛拍案叫道:“有了!”原来,他见景生情,就当时的场面,得出了一个佳句: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这个佳句,正是久思未得的那句上联的绝妙对句。这里同样也用谐意,“笛清怎比箫和”既是婚礼上的两种乐器,又指北宋中期的名将狄青和西汉的丞相萧何,且隐含“武不及文”之意。

对是对上了,但事过境迁,反击也晚了,这真是号称雄才的杨状元平生的一大憾事。

伦文叙抱回明月

伦文叙二十四岁那年,他中了举。33岁那年秋天,在胡员外、法师和其他乡亲的资助下,他与二十多位同乡举子共乘一条船向东江进发,赴京城参加次年的会试。

伦文叙虽是举人,且名声远播,但因出身低微,家境又贫寒,仍不免受到一些人的歧视。同船的便有几个纨绔子弟,见伦文叙才高识广,很是妒忌,一路上不时对他进行刁难。

一日,船在惠州停泊,这些人便趁伦文叙出游未归,硬逼船家提前开船,妄图把他甩掉。伦文叙按时回到码头,可船已开,船上其他举人远远望见伦文叙已出现在码头上,纷纷责骂那几个富家子弟。船家见状,连忙掉头靠岸,接伦文叙上船。跳板尚未搭稳,伦文叙急急忙忙往上一跨,结果双脚一滑,跌入水中,待众人救起后,已是全身湿透。这时,有同情的,有给予帮助的,也有幸灾乐祸的。伦文叙望着滔滔江水,无限感慨,口吟一绝:

“脚踏船头跳板开,天公赐我洗尘埃。人人笑我衣衫湿,鱼在龙门跃出来。”

此诗既来得快,又含有“鱼跃龙门”的典故,气概不凡,船上不少人连连称赞。此后,伦文叙在多数人的同情与关怀下,顺利地到了京城。

北京是古都,文物名胜丰富多彩。很多应试举子忙于游览观光。伦文叙见考期已近,不敢分心,寄居于广东会馆,专心研习诗文,养精蓄锐,准备奋力一搏。

邻近的湖光会馆里,住着一位举子柳先开。此人出身书香世家,颇有文采,加之有他在京做官的姨父赵士德为依靠,很是自负,公然写了“新科状元柳”贴在湖广会馆门口。

有人将此事告诉了伦文叙。伦文叙对柳先开早有所闻,但不知他竟如此狂妄,便当即用笔在“新科状元柳”下面添了“未必”二字。照说这也无所谓,未经殿试谁中状元本来是未知数。但这么一来,却惹恼了柳先开。他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要与伦文叙斗诗比对。伦文叙并不示弱,答应比试,并让柳先开先说。柳出的是一句上联:

“东鸟西飞,遍地凤凰难插足。”

伦文叙随口对道:

“南麟北跃,满山禽兽尽低头。”

柳先开见伦文叙占了上风,便又吟出两句诗来:

“广东花未发,湖文柳先开。”

伦文叙回答两句:

“湖广柳开未得中,广东花发状元来。”

伦文叙的诗句又压过了柳先开。一帮为柳先开摇旗呐喊的人都有些丧气,纷纷散去。柳先开吃了败仗,恼羞成怒,便雇来一群无赖之徒,气势汹汹地包围了广东会馆。他声言,如果伦文叙不向柳先开认错,就将广东会馆烧成灰烬。有人将此事告知了广东籍的吏部侍郎梁储,经他多方斡旋,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不久,考试开始了。经过会试,伦文叙当了会元,柳先开第二名。文化文才各有千秋,再经过殿试,两人仍然不差上下。梁侍郎奏请弘治帝当场口试,从而确定状元人选。弘治帝准奏,召伦文叙、柳先开面试。梁储首先出了一联,让两人分别入对。出句曰:

“鸦扑丫枝,丫折鸦飞丫落地;”

这句上联“鸦”、“丫”同音,而且构成了一幅有生气的画面,难度很大,若不是才思敏捷,很难当面应对。上联刚念完,柳先开就抢先对曰:

“豹经炮口,炮响豹走炮冲天。”

这下联中的“豹”、“炮”音不同,却也相近,而且也勾画出了一幅场景,皇上点了点头。站在一边的赵士德趁机奏道:“柳先开此联可称绝唱,谅伦文叙搜索枯肠也难超出,请圣上就此赐柳先开为新科状元。”不等皇帝开口,梁储也奏道:“既然皇上面试,应让两人都对完,方可定夺。”话音刚落,伦文叙也对上来了:

“鹄掠谷穗,谷垂鹄去谷朝天。”

伦文叙此对“鹄”、“谷”也只是音相近,但后面的“谷朝天”语带双关,有应试举子朝拜天子之意,比柳先开“炮冲天”似乎要胜一筹。柳先开一听自惭不如,面有愧色。弘治帝暂不表态,让梁、赵二人评议。当然是赵说柳的好,梁说伦的妙,双方争执不下。

恰好此时皇叔朱尚德来到试场,弘治帝又请他评议。朱尚德一向为人正直,而且与柳、伦二人都无瓜葛。他仔细品过两人的对句之后,说:“伦文叙的对句似乎更佳,因为鹄掠谷穗,乃是田野常见之景,近情近理;而‘豹经炮口’是野兽与兵器相遇,近于荒诞——试想兵器哪能无士兵看守而放置深山,让野兽走近炮口?”弘治帝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赵士德见情况不妙,立即想出一招,赶紧奏道:“今日‘鸦丫’之联为梁侍郎所出。虽然伦优于柳,但难保其中没有别的因素。微臣恳请圣上亲自命题再试,方可令天下人心服。”弘治帝准奏,决定次日晚间在偏殿亲自出题面试。

次日,明月当空,银光泻地,皇上就指明月为题命两人各成绝句一首。柳先开又先声夺人,略加沉思,便一挥而就:

读尽九州十国岭,吟成四海五湖诗。

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

柳先开咏罢,有人在旁边叫好。赵士德更是得意,便奏道:“柳诗已尽天下精美,伦文叙再吟也是徒劳,请皇上就此赐柳为状元。”朱尚德认为柳诗并不切题,不宜过早下结论,应让伦文叙吟毕才能见高低。此时伦文叙已胸有成竹,挥笔写道:

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

偶遇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

伦文叙此诗较切题,而且他既“将明月抱回来”了,自然柳先开要折取的“丹桂”也在其中。同时,他曾“瞥见嫦娥把桂栽”,这就比柳见到月亮更早。所以伦文叙诗明显优于柳诗。伦文叙一吟罢,几乎人人惊叹。弘治帝高兴地说:“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当即钦点伦文叙为状元。

伦文叙出口成诗

广东状元伦文叙出身农家,靠父母辛勤种菜为生。他的父亲伦显,小时候也读过书,只因生活贫困,未能走科举之路,于是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小文叙身上。文叙两三岁时,父亲便在劳动之余,用心地教他写字、读书,背唐诗、宋词,年把时间,他就能流利地背出数十首词,并练得一手好字,还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文叙七岁开始上学,学习十分刻苦,两年之后便能诗能文了。有一天,一位老妈妈到书馆里来,想请先生写封信。说是她女儿昨夜生了一个男孩,要写信向女婿周世德报喜,并叫他寄些钱回来买滋补品。不巧先生外出未归,因而老妈妈非常着急。文叙见此情景,便自告奋勇地说:“阿婆,您这么着急,先生又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要不,让我替您写写看吧!”

“你写,你会写信吗?”老妈妈见他乳臭未干,怕他弄脏了信纸,显出犹豫的神色。小文叙见老妈妈不放心,干脆自己找了张纸,一本正经地写了起来。他稍加思索,便把信的内容写成一首诗:

字奉良人世德知,昨夜三更降麟儿。

一家大小平安福,速寄浆钱切莫迟。

“良人”是封建社会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浆钱”,即调养费。信写好了,再签下老妈妈的名字及写信日期。然后高声朗诵给老妈妈听。老人家听罢拍手叫好。这件事传扬出去,乡里都称小文叙为“神童”。

不久,因家境难支,不到十岁的小文叙被迫停学,回家帮父母种菜、卖菜。他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苦读诗书。

一天,伦文叙挑菜到西禅寺去卖,寺里的两个做饭的和尚素知伦文叙会吟诗作对,便故意说:“菜我们是想要的,但有个条件,我们寺里的面贤殿尚缺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要恰合一百的数目。你对好了给高价,对不好这生意就不做了。”伦文叙请和尚取来纸笔,沉思片刻即写道:

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

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

72+28刚好100,数目相符,内容妥帖。两个和尚连声赞好,便出高价买了伦文叙的那担菜。

伦文叙收了菜款,正待回家,忽然锣鼓喧天。原来是两广总督吴琛要来寺里上香,西禅寺法师便率领僧众吹吹打打出寺门迎候。伦文叙早就听说这个总督大人是个才子,今天有了见面的机会岂能错过?便趁大家专心张罗迎候之机,悄悄地钻进大雄宝殿的神台下藏了起来。

不一会,总督大人果然来了。正当他向佛像参拜、上香、祝祷之时,忽见神台下有个黑影在蠕动,不禁大惊失色,忙叫卫兵捉拿刺客。卫兵迅速把“刺客”捉到,原来是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法师怕小文叙吃亏,忙向吴琛施礼道:“此乃本寺附近的神童伦文叙,贫僧常与他吟诗作对。这孩子才思敏捷,应对如流。今日冒犯虎威,实是出于无知,还望大人恕罪。”吴琛听说是神童,心下有几分欢喜,便对小文叙说:“本官今日出一上联试你,如果对得好则恕你无罪。若对不通,可要重重处罚。小孩你敢对吗?”文叙点了点头。

吴琛也是贫贱出身,靠勤学苦读中的进士,以后才逐步升任要职的。于是他信口就科举之事,组成上联道:

“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

语音刚落,伦文叙的下联就出来了:

“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

小文叙念罢,众人皆惊,吴琛更是赞声不绝。又听说他少年失学,深感惋惜,立即赏白银五十两资助他继续完成学业。

伦文叙拜谢过总督大人,高高兴兴地挑上菜篮,顺便买了一些新鲜鱼肉,打算让父母也高兴高兴。待到饭菜弄好,才想起忘记买烧酒。他连忙踏着月色赶到附近酒店,只见店门已闭。正犯愁间,忽听小伙计在旁边的窗口里说:“小文叙,想买酒吗?人人都说你能诗善对,你若能用对门柴店贴的‘有柴出卖’四个字吟成一首藏头诗,我奉送好酒一斤。你若吟不出来,那就对不起——明天来!”伦文叙来回走了几步,就高声吟道:

有意携樽带月来,柴扉紧闭未曾开。

出声又怕惊邻里,卖酒之人快出来。

林大钦改名趣闻

广东另一状元林大钦,更以敏捷善对著称。他原名林大茂,幼年读书时,他喜欢扒在桌子上。开始,别人都以为他在打瞌睡。有一天,私塾先生叶蓁实在看不过,口占一句上联进行讽刺:

“困困昏昏,昏昏困困,越昏越困,越困越昏。”

这一回答,引起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

其实,林大茂虽然听课姿势不端正,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却句句听得一清二楚。叶先生的上联刚念完,他立即抬起头来回敬先生一句下联: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这句对句对叶先生颇有些不恭,但叶先生爱才,见林大茂如此敏捷,而且用词巧妙,语带双关,不仅未加责备,反而很佩服这位小学生。暗赞他是个难得的“急才”。

又一日,叶先生见对面花园里竖起一排竹架,便用大茂的名字入对,想进一步考察他一下。叶先生的上句是:

“竹架满园,岂能为林大茂?”

这句的意思是:虽然满园都是竹架,却称不上林子,茂盛就更谈不上了。先生这样说,显然隐含对林大茂的贬义。大茂并不气馁,却神态自若地立即对道:

“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

梅花在春前开放,就时间上讲,堪称百花之魁,但它是先开花后发叶的。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而且既针锋相对地回敬了叶先生,又说得合情合理,不露痕迹。至此,叶老先生更加钦佩大茂之才,自然加意培养。他预意这孩子将来定能大魁天下。为此,还给他改名为“大钦”。“大钦”有“大受钦佩”之意,若被天下人“大钦”,当然是独占鳌头了。

妙联巧对传佳话

林大钦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大受提学使的夸奖,更加才名远播。

有一天,近邻银湖乡的乡绅们慕名而来,要聘请他去银湖书院执教。林大钦欣然应允。

但是,到了银湖书院之后,族长见他如此年轻,颇有些不放心,想先考考他,便命人将准备在银湖书院门首的独脚联搬上,让林大钦作对。上联曰:

“银湖院后虎耳草。”

往日,想来银湖书院教书的人不少,但一个个都被这句上联给打败了。林大钦这一次也被难住了,只好扫兴地往回返。

林大钦从银湖动身,一路上,那个“独脚联”仍然在脑海中盘旋。当他路过金石乡祠堂时,不禁被祠堂前面的那株高大的龙眼树吸引住了。那龙眼树满树是花,清香四溢,确实令人留恋。他驻足树下,一遍又一遍地审视着那绿叶黄花,突然灵感迸发,一个绝妙的对句脱口而出:

“金石宫前龙眼花。”

“好!佳句!”他十分欣喜地思忖着,又用潮州方言朗读这副妙对:

“银湖院后虎耳草,

金石宫前龙眼花。”

“工稳极了!”读毕,他甜滋滋地自语道,于是,他又转过身来到银湖乡去找那位族长。林大钦对上了许多人未对出的“独脚联”,族长自然高兴。就这样林大钦登上了银湖书院的讲坛。可是,紧挨书院有一家铁匠铺,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终日不断,这对书院是一种严重的干扰。

过了几天,林大钦登门拜访请求铁匠铺迁移到别处。大钦还没开口,铁匠便知来意。他恭恭敬敬地请林大钦坐下,笑着说:“素闻林先生才高八斗,出口成章,今日幸会,还望多多指教。在下偶然拾得一联,无法成对,如林先生肯赐教,在下便自动迁移。若不肯赐教,那也该恕我无礼了。”林大钦心想:考场、官府、族长尚难不住我,谅你一介铁匠能有什么难对付的,便说:“请出上联。”那铁匠脱口吟道:

“锤子是铁,砧子是铁,火炉吹旺铁打铁。”

仓促之间,这些以前很少留心的打铁的内容,还真难住了林大钦。他好半天理不出头绪,便默默地离开了铁匠家。铁匠送出门外,安尉道:“林先生也不必着急,慢慢地想。对好了,请来回话。”林大钦整天都在琢磨着这句“铁打铁”。

当晚,适逢邻乡演戏,林大钦和学生们一道前往西林乡看戏。然而他还是念念不忘铁匠出的上联。戏开演了,一时锣鼓喧天,演员粉墨登场,台上台下一片欢腾。林大钦触景生情,一个佳句涌上心头。他戏也不看了,只跟学生们打了个招呼就匆匆赶回,来到铁匠家。铁匠见他乘夜而来,料想是有了佳对,自然是笑脸相迎。林大钦兴奋地念出了绝妙的下联:

“做戏是人,看戏是人,锣鼓敲响人看人。”

铁匠边听边乐,立即答应明日迁址。从此,林大钦得以专心授课,书院内一片琅琅读书声。

过了些日子,林大钦带学生外出踏青,来到一个渡口。一位驾船的老伯看见林大钦个头矮小,有的学生比他还高,不相信他就是被人传颂的林秀才,要亲自试一试他,就随口吟了一句:

“孔子生周末。”

船伯宣称,如果对得上,坐船可免费;对不上,则加倍收费。学生们听了,都用期待的眼光望着先生。

这句上联看来平常,其实难度很大。“孔子”既是人名,又与“小洞”同解;“周末”既指周朝末年,又和“舟末”同音,要对得工整、完美,谈何容易。

林大钦绞尽脑汁,一时难以对出。就在这当口,只见河的上空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将至。林大钦的灵感又来了,脱口对道:

“光武起汉中。”

“光武”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刘秀的年号;“武”与“舞”同音,光武换成“光舞”即“电光飞舞”,正合当时的情景。“汉中”既是地名,又与“河的中间”同解,对句十分工整,堪称佳句。

但是,船伯不肯就此罢休,还想再试林秀才的本领,马上又拟出一句上联:

“南船载西瓜,乘东风入北港。”

这上联难度更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嵌进去了,要在短时间内对好确实不容易。不过,林大钦毕竟是咏对高手,这一回,他不慌不忙,稍加沉思,就对上了:

“春篓装冬笋,夏莲往秋溪。”

这下联巧妙地嵌上了“春夏秋冬”四时,船伯见他果然敏捷不凡,心悦诚服,连声夸赞,并免费送他们往来渡河。

乾隆绝对点状元

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会试,有两个举子名列前茅,连主考官一时都难分高下。正值乾隆皇帝巡幸江南,驻跸杭州。主考立即派快马将两份卷子送呈皇帝定夺。乾隆看罢,微微一笑,说:“朕明日出一联,命两人续来,便可见出高下。”

次日早晨,乾隆帝一行游览西湖,只见风拂垂柳,炊烟袅袅,乾隆还记得头天的话,便欣然命笔,当即在湖的北岸题下一则上联。联曰:

“烟锁池塘柳。”

半个月后,二位举子也被召来,甲举目一看,不由大惊失色,忙说:“臣才疏学浅,难以属对。”迅速离去。乙则搜索枯肠,徘徊良久,最后怏怏走开。

结果,甲被钦定为本科状元,有人不解其故,求皇上赐教。乾隆帝得意地说:“朕出的是‘绝对’,一时何人能续?甲能在瞬间断定,知趣而去,才华必高一筹。”这话确有一定道理。

当然,“绝对”并非就真正的绝了对句,慢慢琢磨总还能对得出的。”烟锁池塘柳”既形象地描绘了西湖美景,其形又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有人对出“炮镇海城楼”,也有人对成“炮堆镇海楼”。

状元妻巧对乾隆

清明乾隆年间,通州有个姓胡的秀才赴京赶考,三榜三甲,考中了头名状元。乾隆见这状元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一表人才,意欲招为驸马。岂料秀才不畏权贵,婉言谢绝,说家乡早已有了糟糠之妻。

乾隆闻言,心中甚为不悦,常言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打着灯笼难找的好事情,他为何拒之门外?出于好奇,下旨召状元妻进宫,心想试试她肚里的“墨水”多不多,以便当面羞辱她一番。

乾隆想好这损人的馊主意,于是,在后宫召见状元夫妻俩。状元妻农家妇女装束,进殿跨槛时,撩起裙角道:“乡女村妇一条草裙,千万别污了万岁爷的金槛。”

乾隆听了一惊,原以为这民间女子是个粗俗之妇,没想竟如此知书识礼。见她相貌平平,皮黑,体粗,脚大,便讥讽道:“其足之大,天下无双,男子莫及,见所未见。”

状元妻见皇上取笑自己,偷看一眼丈夫那神态安然的样子,忙从容答道:

“脚大胜似舳舻履惊涛。”

乾隆心一惊,反问道:“你说脚大好,那么朕宫中嫔妃,人人是三寸金莲,又如何说?”

状元妻道:

“足小婉苈画舫过浪巅。”

乾隆皇帝见状元妻不卑不亢,对答如流,心有愧意,便命宫女奉茶,赐他夫妇一旁坐下。

状元妻呷了口茶,随即吟道:

“饮啜香茗遥思故乡水。”

乾隆被状元妻思乡之情所打动,忙传命为他们夫妇设宴洗尘压惊。

状元妻见了这满桌的珍馐佳肴,又吟道:

“食俸皇粮当念耕夫辛。”

乾隆陪着状元夫妇连喝三杯酒,见此女不可小看,借着酒兴又出了个上联,要状元妻对下联。这上联是:

“远闻通州出才子。”

状元妻脱口而出道:

“近观皇宫多佳人。”

乾隆听了这奉承话认为这女子乖巧嘴甜,心里高兴,又出一联道:

“冠授官,官戴冠,官被冠管。”

状元妻沉思了一下又启齿道:

“仁教人,人压仁,人受仁欺。”

乾隆听出了这女子的悲怨之意,自知理亏,再也想不出好的联句考状元妻了。他暗暗佩服状元妻才思敏捷,又赞赏状元公不图富贵,不弃前妻。状元公能有今天的功名,想必离不开家有贤妻的辅助。我怎可活活拆散他们一对恩爱鸳鸯呢?这么想着,顿时挥毫写下了“翰墨竹梅”四个字,并让工匠雕刻了一块金匾,然后赠给他们夫妇,以示褒奖。

林召棠命对净业寺

广东省阳西县织篑镇西横跨三县的“望夫山”,有个大垌山风景区。那里环境幽雅,峰峦叠秀,古树参天,怪石峥嵘,涧水飞流,蝉鸣鸟语。春夏之交,满山遍野的杜鹃、紫荆、山茶、百合、杨桃,吐艳飘香。荷塘涟漪,绿柳轻垂。昔日的骚人墨客,常常驻足其间。临兴抒怀,或是赋诗,或是题联。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禅宗古刹净业寺,则坐落在这万绿丛中,也是名人常常光顾的地方。

道光年间,吴川状元林召棠曾三游大垌山。当时净业寺的住持是他的好朋友,同科举人。林召棠高中状元,名扬四海。那位朋友也做了官,不久便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削发为僧,驻锡净业寺。

当林召棠第三次回归故里时,特地绕道前往大垌山,探望这位阔别多年的好友。他沿着山边小道,不知不觉来到净业寺前面的莲塘边。放眼一看,只见他的好朋友正独自蹲着栽插杨柳。此时,林召棠触景生情,不由脱口吟道:

“三载游人重访柳。”

住持僧听了,便循声望去,见林召棠站在不远,正喜笑颜开地望着自己,颇感突然,细细推敲诗句,莫非好朋友在取笑自己,讥我佛门子弟“寻花问柳”不成?于是,随口答道:

“万花绕屋不妨禅。”

召棠一听,连声笑道:“妙句,妙句,好极了!正是:名山自有名僧在,世上风骚忆旧人。”

住持僧听罢,满脸堆笑地把老朋友请进寺内。两人寒暄以后,谈了些别后之事。稍后,住持僧遂请林召棠将刚才说的那两句诗写在纸上,作为镇山之宝。

据说,那位住持僧姓戴,曾任过高州知府,时人称他为戴太守。出家后,法号释大千。圆寂后,葬于寺后飞凤跳架山麓,其灰沙坟墓至今仍保存完好。

王云锦状告徐老财

清朝康熙年间,王云锦出生在无锡农村的一个穷人家里,幼年丧父,只靠老娘帮有钱人洗涤和缝补衣服。老娘整天辛辛苦苦的,家里仍穷得揭不开锅。看到老娘在挨饿,小云锦心里很是难过。云锦懂事以后,便瞒着老娘上山打柴,然后挑到街上去卖。他一卖到钱,就送到老娘手里。

有一天,小云锦上山打柴回来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娘在屋里呜呜地哭泣着。小云锦急忙上前相问,才知是隔壁的徐员外为富不仁,欺他们孤儿寡母,企图霸占他家仅有的一间破屋。刚才他派人气势汹汹地上门通知她,限他们母子俩在三天内搬到离村五里外的坟堂屋栖身。想到徐家的亲戚刚当上巡抚,明知鸡蛋碰不过石头,只好自怨命苦。可是小云锦却握着小拳头气愤地说:“这简直是无法无天。我找狗财主评理去!”娘却叹了口气说:“儿啊,徐家势大,我们斗不过他的,千万不可莽撞。”“娘,我知道了。”小云锦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窝着这口气。

第二天,他对娘说上山打柴,实则守到村外通往县城的大道旁。他以前曾听人说过,这条大道上官府来往的车马多,他要找机会向官府告狗财主的状。

他等呀等的,就在太阳爬上树梢的时候,就见前面尘土飞扬,不一会儿,一大班执事高擎着“肃静”、“回避”的虎头牌,开锣鸣道,簇拥着一位骑高头大马的官儿,向他走了过来。

小云锦看在眼里,突然从道旁穿到大道中间,又三蹦两跳地来到马头前。那位大官不是别人,正是徐财主的外甥,江苏巡抚汤某。他见马头前突然出现一个小孩,便赶忙勒紧马头,那小孩早被左右侍卫用长矛挡住了。旁边围观的百姓,不禁为小云锦捏着一把汗,小云锦却面不改色,好像无事一样。

汤巡抚感到好奇,赶忙下马来到小孩跟前,然后好言相问:“你这小孩,不去私塾读书,为何到这里阻挡我的马头?”小云锦赶忙回答:“你的子民家里贫穷,上不起学。只在家,由老母教书识字。我们有了冤情,平时又见不到你,这才用这种方法见你。触犯了虎威,望乞恕罪。”汤巡抚见小孩不慌不忙地侃侃而答,不仅没有责怪他,反生了爱怜之心。为一试他的才学,他故意说:“要我恕罪可以,但必须对上一课。”小云锦脸上一笑,银铃似地回答:“在下从命,请大人即出上联。”

汤巡抚朝前面看去,只见不远处有两只小鸟停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便灵机一动,随口说道:

“鸦鸣雀叫并立枝头谈祸福。”

小云锦刚听完,便不假思索地答道:

“燕来雁去途中相遇话春秋。”

对答得有板有眼,汤巡抚忍不住赞了一声好,然后伸出双手欲将他扶起。小云锦却固执地说:“我的冤情你还没听哩。”汤巡抚笑眯眯地说:“好吧。”小云锦便把徐员外企图霸占他家房屋的事一五一十地向他作了禀告。汤巡抚一听小云锦告的是自己的外甥,而自己又是他姐姐拉扯大的,究竟如何处理这案子,脸上便露出了为难之色。

就在这时,徐员外闻声带了家小前来迎接。汤巡抚一见外甥,先瞪了他一眼,然后对小云锦说:“现在原告、被告都在。他们两人当场对课,以申述各自的理由。我听完理由,再行定夺。”

徐员外胸无半点文墨,一听说要对课,开始心里很慌。但转念一想,有舅舅撑腰,还怕什么。便大着胆子说道:

“牛耕田,马吃谷,你住山崖我住屋。”

汤巡抚一听,不禁捋须一笑。心里在想自己的宝贝外甥,虽不学无术,出言粗俗,但这样的对答,还是站得住脚的。想到这里,不由看了看小云锦,似乎在说,你有多大才学,现在就看你的了。

小云锦生性何等聪明,这一切,哪有看不出的道理。他气得小肚皮一鼓一鼓的,当即出口讥讽道:

“舅当官,甥享福,熊吃蜜糖蜂要戳。”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感到惊异。特别是汤巡抚听了心里感到更不是滋味:你这小孩不知好歹,把本院都扯进去了,我倒要看看你究竟有多高的才学!想罢,便生气地说:“你敢与本院对课吗?”

小云锦一拍胸脯,满有把握地说:“你出吧。”

汤巡抚很有才学,稍想一下,即吟出了上联:

“点水难掀千层浪。”

这上联很有针对性。意思是说,你一个小赤佬,能有多少本事,掀得起什么大浪来?

没想到小云锦连眼睛都没眨一下,便脱口而出:

“一火能烧万重山。”

话音刚落,汤巡抚连连称赞:“对得好,老夫很是佩服。小云锦今后一定有出息!”他当即叫过无锡县令,要他精心培养;又叫过他的外甥,严肃地说:“你以后仗势欺人,本院一定送官究办,绝不徇私。”

汤巡抚说得很有道理。十年以后,王云锦高中状元及第,成了无锡历史上的第四个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