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6463300000025

第25章 文化艺术:流光溢彩传千年(3)

趣味链接:“慈禧太后”与“双簧戏”

双簧戏的发展并不是很长,它起源于清朝末年,而且与慈禧还有一点关联。

当时慈禧太后专权,她既爱看戏又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她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可是他年事已高不能再唱,进宫不唱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怎么办?他无奈中想出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谢恩下跪时嗓子沙哑,慈禧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时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

京剧有怎样的演变过程?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1840年前后的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伟,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产生与乾隆皇帝有关。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之时,宫廷为其举办了盛大的寿宴,当时全国有名的戏班子都纷纷前往京城祝寿献艺。在众多的戏班中,江南的徽班因其精湛的演出被留在了北京,后来与湖北的汉班同台演出,互相取长补短,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特色和北京方言等特点,生成了一种全新的戏剧声腔,叫做“京调”,用“京调”演唱的戏曲后来叫做“京剧”。京剧是全国最大的剧种,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可以说,京剧是我国“国宝”级的文化艺术。

趣味链接:中国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其代表作分别是《贵妃醉酒》、《三娘教子》、《昭君出塞》、《红娘》。

戏曲演员为何叫做“梨园弟子”?

我们习惯上称各个剧团为“梨园”,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

其实,“梨园弟子”最早指代的并不是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唐玄宗因喜好音乐,懂得音律,尤其喜欢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挑选了几百名乐工,在皇宫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而且是唐玄宗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一词最初的由来。在元末明初高则诚的戏曲《琵琶记》中的开场白道:“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由此可见,“梨园弟子”已经指代戏曲演员了。

趣味链接:伶人之祖师爷——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7~762年),是唐睿宗的第三子,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在登基之初十分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被称为“开元之治”。唐玄宗十分喜爱歌舞音乐,曾在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把他尊为伶人祖师爷。

脸谱的色彩有什么含义?

京剧中脸谱的色彩运用有一定的内容和含义,它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因素。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脸谱色彩:

红色。一般: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如关羽。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坏人做了点好事。

紫色。一般:表现骁勇、刚毅、正直、坚强、胆大,如杨延昭。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黑色。一般:表现公正无私,如包公;表现暴躁、鲁莽、耿直,如张飞。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白色。一般:表现阴险、狡猾、居心叵测,如赵高。

其他:和尚、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迈。

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如《南阳天》中的廉颇。

褐色和粉红色。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金色和银色。一般:神仙高人,如如来佛、二郎神,有时也用于一些比较有法力的精怪。

其他:猛将。

趣味链接:脸谱分类

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是象征性脸谱,也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女书法家都有谁吗?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而且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女书法家。下面就介绍几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汉代大司农皇甫规的妻子扶风马夫人就为一代女书法家。《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她“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还说她“工隶书”。可惜这样一位草、隶兼工的女才人,后来却因为守寡拒绝董卓的聘娶,而惨遭杀害。

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其父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东晋有个着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学习三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登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薛涛,唐代女诗人、书法家,其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

管道升,元代着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书法为元代宗师。

趣味链接: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

在书法中,人们通常说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分别是以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这四位的姓来命名的。

欧阳询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

颜真卿,字清臣,他出身名门,是着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其楷书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斯书。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孟頫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是他最先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

我国有哪“四大名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达到很高水平,并且是通过丝绸之路输往国外的重要产品。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湖南省的“湘绣”,四川省的“蜀绣”,广东省的“粤绣”和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千年历史。湘绣的特点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而且湘绣的图案借鉴于中国画的优点,取材于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以虎、狮为题材的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蜀绣以软缎和丝绸为主要原料,针法较多,充分发挥了其手绣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蜀绣的题材大多为花鸟、鱼虫、人物等,品种也较为繁多,如绣屏、被面、枕套、靠垫等。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其具有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苏绣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苏绣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着称。苏绣图案秀丽,题材广泛,技法活泼灵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

趣味链接:刺绣大师——吴晓平

吴晓平,女,生于1953年,1971年跟随扬州着名刺绣工艺大师陈淑仪先生精心学艺。曾参加多次大型刺绣活动,在1989年主持绣制了大型落地式双面六扇屏风《千崖竞秀》。该产品一出,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给予高度评价及报道,在刺绣界曾轰动一时,其产品后被上海展览中心高价购藏。最近自行绣制了落地式双面山水绣《华岳高秋》、《栈道图》,作品参加1998年江苏省赴台湾工艺精品展。吴晓平现被授予“江苏工艺名人”称号。

你对剪纸艺术了解多少?

中国的剪纸艺术是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工艺,它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产生,并在民间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应该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古墓中,有五幅剪纸。其中有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菊花形团花三幅,层次交错有序,做工精细。

中国剪纸发展到宋代,已经在民间普及开来,而且出现了许多专业的剪纸艺人。到了明代,我国的剪纸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清代,剪纸已经走出民间,走进宫廷,登上了大雅之堂。

趣味链接:宁阳剪纸艺人获21项国家专利

宁阳三中的教师韩运水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艺人,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韩运水从小就酷爱剪纸,长大后潜心研究剪纸艺术,他访名家、跑会展,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他的剪纸代表作有历史作品《光辉历程》、全景式展现奥运的《百年奥运》等,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有多件作品被收藏在博物馆中。

中国十大古曲都有哪些?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茄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这十首曲子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传说春秋时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为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曲中泛时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夕阳箫鼓》是一首着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汉宫秋月》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凌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表现的是渔樵在青山绿水中怡然自得的情趣。

《胡茄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所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它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与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广陵散》取材于杂曲《聂政刺韩王曲》。讲的是聂政为父报仇,混进皇宫刺死韩王,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着名大曲之一。

《平沙落雁》曲高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顾盼盘旋的场景。

《十面埋伏》一曲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最后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趣味链接:古代音乐中的“八音”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很多种乐器,而且在《三字经》中就已有“八音”的记载,“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由此可知,“八音”是古代乐器的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