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6463300000036

第36章 军事兵器:威仪中华雄天下(1)

“鸿雁传书”传的是什么书?

鸿雁南飞,自古引发多少诗人作词赋句,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雁究竟因何原因引起了诗人们的感赋呢?因为“鸿雁传书”中,鸿雁传书传的是书信。据说这个典故出自汉朝大臣苏武。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时期,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君主放逐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19年后,执节不改,历经两朝。  匈奴与汉朝和亲修好后,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谎称苏武已死,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同遭奴役的常惠,乘机会告诉了汉使真相,并让汉使这样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匈奴单于听后,自知无法隐瞒,只好放苏武归汉。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成语“鸿雁传书”也由此而来。

趣味链接:青鸟传书

在“鸿雁”之前,还有“青鸟传书”的故事:传说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先派青鸟传书,青鸟直飞到了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无比的鸟儿,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在是专门为报信而来的,预示西王母很快就要来宫殿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了百鸟之王——凤凰。

李璟有诗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指的就是青鸟传书一说!

你想了解古代的兵役制吗?

我国的国家制度是从夏朝开始的,夏朝是我国阶级社会的开端﹐于是兵役制度随之出现,有以下几个时期: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商、周时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一般由王室领导,平民充当“三甲士”,奴隶充当步兵。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因规模扩大,已建立起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由国内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

3.秦汉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实行大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汉承秦制,文字记载,不分贵贱,男子20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在适龄期间(18~60岁),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就是所谓的戍卒。

4.三国时期世兵制度:“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一旦为“世兵”,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5.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由世兵制度进化而来,如西魏字宇文泰在大统九年(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改军府名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并从事生产。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21岁即可参加府兵。唐初全国共有634个府,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20~60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训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6.唐中后期至宋的募兵制:唐代中期,军阀混战,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是北宋的正规军,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兵役;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7.元的部落兵制:元朝初期也实行部落兵役制,当时主力是本族人的蒙古军。本部落的男子15岁以上、70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20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8.明的卫所制:明朝实行“卫所制”。卫所制既有世兵制的痕迹,又与府兵制相似。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

9.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清朝起兵时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是部落兵制,与蒙古府兵制不同的是,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做标志,这就是“八旗军”。

趣味链接:黄马褂

清代的一种官服。凡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等,皆服黄马褂。后也赐予有军功的臣下,亦作“黄马褂”。

根据清官规定,有四类人可以穿着淡黄色的黄马褂:

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着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

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清代的各皇帝至咸丰为止俱有每年狩猎的习惯。

第三类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的奖赏。这种赏赐又称“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意义上属于一般人平时所说的“赐穿黄马褂”。

第四类是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通常情况下,皇上特赐某官员黄马褂的诏曰宣读后,被特赐黄马褂的官员须骑马绕紫禁城一周。

清朝最出风头的“黄马褂”便是李鸿章穿着的那一件。1895年,李鸿章到日本进行马关条约的谈判,在返回驿馆的时候,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行刺,不但脸部中枪,而且还血染了黄马褂。但李鸿章危在旦夕中仍不忘叮嘱随员,将带有自己鲜血的黄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嘱咐后他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是什么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官方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本书是为适应“武学”再次开设的教学和训练需要,宋神宗于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着名兵书汇编而成的。校定后的七部兵书共25卷,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刊行,统称《武经七书》。《武经七书》颁行后,成为宋朝以来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

趣味链接:武经七书的应用

《武经七书》的颁布,不仅是北宋作为军事教材的需要,南宋也规定,“武学”(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照此学习兵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曾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武经七书》宋刊本,被日本人岩崎氏买去,藏日本静嘉堂;后来特别是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翻译本和注解本。

中国古代的军衔知多少?

现在我们一般由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构成军人等级体系,在我国古代却有一套独特的武官等级制度,并随着时代而变迁。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九品十八级(每品分正、从两级)。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九品三十二级。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四十五阶,少则十八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并配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这显示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

清末,清政府仿照欧洲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从1904年开始至1911年3月,历时六年多,逐步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武阶制度。中国初次建立的军衔设六等十八级:上等第一级包括大将军、将军、正都统,第二级为副都统,第三级为协都统;中等第一级为正参领,第二级为副参领,第三级为协参领;初等第一级为正军校,第二级为副军校,第三级为协军校;后军咨处奏请在正都统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两衔,与正都统同为上等第一级。设立军士衔三级,即上士、中士、下士;在军官和军士之间增设“额外军官”衔一级。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级。

趣味链接: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军衔制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沿用了刚刚实行不到一年的晚清军衔制,但作了一些变动,主要是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取消所有品级,仍按原来的三等九级,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军士和兵均改为二级,如军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兵:一等兵、二等兵。

中国古代有哪些爵位?

先秦:王、公、侯、伯、子、男。

秦汉: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列侯。

曹魏: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两晋南朝: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到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北魏: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

隋朝: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唐宋朝:唐宋基本相同,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元:元封爵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有正从三品之别)、郡伯(有正从四品之别)、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实为八等十级。

明朝: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明朝还封宗室女性爵位: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异姓爵位:公、侯、伯三等。

清朝: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宗室爵: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功臣世爵: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公,分一至三等,超品;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子,正一品;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

趣味链接:明太祖定制袭封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多至千上万顷。

军机处有怎样的特殊功能?

军机处是清皇帝雍正,于雍正七年(1729年)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坦布用兵时设立。交战时因内阁在太和门外,怕泄露机密,于是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

军机处无正式衙署,其办公处所设于内廷隆宗门内,称为值房;无专职官员,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兼职主持,并设军机章京办理一切事务。军机处军机大臣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

军机处本为办理紧急军机事务而设,因方式灵活便于发挥君主****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