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方艺术通史
64908600000016

第16章 追求色彩的大行家

对于威尼斯画派的大师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都是追求色彩的大行家。

西方艺术史上的艺术家,尤其是画家,通常以两种方式呈现于世人:一是作为个人,艺术家以个人的成就标榜于世,成为名家大师。西方艺术史上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是这样的情形;二是作为集体,即画派。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个人诚然也是伟大的,我们也要探讨其个人的艺术成就,然而这时同样必须谈的还有他所属的画派。这一是因为艺术家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集体的成果,二是因为这一群艺术家组成的画派的确形成了一些共同之点,而这些共同之点是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所独有的,正是这些特点使他们在艺术史上显得卓尔不群,自成一家。

这样的画派在西方艺术史上有许多,例如印象派、俄罗斯巡回展览派、野兽派等。在文艺复兴也有这样一个画派,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整体内的各艺术家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有诸多的共同点,从而组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画派,这个画派就是威尼斯画派——它是西方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派之一。

这个伟大画派的来源也有特点,就是它源自一个伟大的家族——贝利尼家族,就像乐坛有巴赫家族、天文学界有赫歇尔家族一样,画坛上也有这样的贝利尼家族,它甚至可以被称为最伟大的“画家家族”。

最伟大的画家家族 贝利尼画家家族的老祖宗是雅各布·贝利尼。

雅各布·贝利尼约生于1400年,比文艺复兴画家的大宗师马萨乔还要大上一岁,是地道的威尼斯人。他早年学画,师从当时的名家秦梯利,后来又随他到了佛罗伦萨,在那里接触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绘画技法,例如透视法,也感受了那里浓郁的艺术氛围,这对他一生影响匪浅。1429年起,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在那里营造起他的艺术之家来,直至1470年左右逝世。

雅各布的绘画作品现存下来的很少,只有四件。但他留存下来两本厚厚的素描集,其描绘的内容五花八门,十分广泛,既有建筑风景,也有希腊神话,当然还有基督圣母等,几乎包括了当时画家们所画的所有内容,因此被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当然首先是他的儿子与弟子们,拿来作样本,并由此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本素描集现在还在,一本藏于卢浮宫,一本藏于大英博物馆,都是它们引以为豪的重宝。

贝利尼家族的第二位成员是秦梯利·贝利尼。

秦梯利是雅各布的长子,老贝利尼为了纪念其师秦梯利而替儿子起了这个名。秦梯利·贝利尼1429年生于威尼斯,从小跟随父亲学画,他最擅长的是肖像画和风景画,很早就在这方面负有盛名,曾经为当时许多王室显贵画过像,例如福斯卡里总督、塞浦路斯女王等,后来被威尼斯总督作为威尼斯最好的艺术家派到万里之遥的土耳其,为当时已经占领了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画像。他在土耳其待了一年,从1479年到1480年,获得了巨额报酬。回到威尼斯后继续受到总督的青睐,经常为威尼斯共和国官方作画,例如总督府内描绘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西班牙斐迪南一世冲突的大型壁画,可惜后来都毁于大火。

秦梯利逝世于1507年,葬于威尼斯。

秦梯利作品的特色是色彩华丽,有时甚至显得光辉灿烂,其间人物的描绘也很精确,许多甚至就是他的熟识者,缺点是缺少伟大艺术家作品中特有的“灵气”,因此画面虽然宏大而华丽,却显得呆板,缺乏生命力。

乔瓦尼·贝利尼 贝利尼家族的第三个成员就是秦梯利·贝利尼的弟弟乔瓦尼·贝利尼了,他也是贝利尼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个。

乔瓦尼·贝利尼生于1430年,是老贝利尼的小儿子,从小在父亲的画坊当学徒,直到30岁左右才开始独立作画。

后来,像其兄一样,贝利尼也成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官方画师,他在这期间为当时的总督罗列达诺作的肖像如今还在,藏于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里,是其名作之一。

贝利尼逝世于1516年,时年86岁,是画家中罕见的寿星。

我们现在来介绍一幅贝利尼的名作《阅读中的圣哲罗姆》。

这是一幅不大的油画,原来的尺寸长约50厘米,宽约40厘米,作于约1480年,是贝利尼初学会油画时画的,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立美术馆。

这幅画的特点是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很小。事实上整幅画中只有一个人物,就是一位老者,他长发如霜,雪白的大胡子直垂到了胸口,身上只披着块破布。他手里执着一本书,正在全神贯注地阅读。

这个老者就是圣哲罗姆了,他在基督教历史上也是个名人,是4世纪的教父,将《圣经》翻译成了当时普通罗马人能读懂的拉丁文。他只占了画面右下角,其他地方都被景物占满了:在他的前面是一口废井,石砌的井台边生长着几株草,在他身后是一堵高高的崖壁,分成一层层,像页岩一样,上面也长着小树小草什么的,再往他右边过去是一堵低崖,不到人高,傍着它有一棵小树顽强地长出来,生着几片大大的叶子,低崖上面有点像路,但少有人走,长满了小草荆棘,两只兔子在那里吃草。这是两只很有趣的兔子,一白一黄,很安详的样子,似乎并不把这位老人家看作猎兔高手呢。更过去一点是个洞口,洞口顶部还往下垂着几根藤蔓,出了洞口就是外面的世界了,越过一片长着棵较大的树的浅草地,有一座小城,里头屋舍俨然。

贝利尼这幅画有什么特点呢?我想首先是给人的感觉,例如圣哲罗姆的皓首白须、低崖上两只安静地啃草的兔子,还有远处的城镇——它虽然看上去不远,但又显得远,仿佛是另一个世界:这里是圣哲罗姆智者的世界,一个超然于世俗名利之外的精神世界,那里却是一个追名逐利的世俗世界。这一切都给人以一种宁静而安详的感觉,令人在欣赏这珍贵的艺术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圣哲罗姆追求上帝、知识与智慧时那种源自灵魂的欣悦。

简而言之,在《阅读中的圣哲罗姆》中展现了一个宁静的精神世界,令人感动。

这幅画的第二个特点是异样的精致。我们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描绘得很仔细,例如圣哲罗姆旁边的那棵小树,它上面长着稀稀几片阔叶,它们绿绿的,上面有五个分叉,中间一个略长,十分生动,我似乎也看过这样的叶子呢,只是叫不出树是啥名字。还有,不但画中每一个对象都描绘得细致生动,而且很合乎透视规则。我们看到,这里,从圣哲罗姆起,画中的景物渐渐远去,依次是低崖、山洞、山洞外的草地、远处的小城,最远方是蓝天,如果更仔细地看甚至看得见小城的远处,蓝天白云之下有一片蔚蓝的大海。根据距离的远近,景物的大小变化也十分合理,根本看不到我们前面在古罗马图拉真柱上和中世纪马尔蒂尼作品中那种同等距离下人几乎像城墙一样高的违背透视规则的情景了。

不过《阅读中的圣哲罗姆》最令人赞叹的还是它的色彩,无论圣哲罗姆的肉体、他背后的高崖、小草和远处的蓝天,其色彩都异常的明亮而逼真,令人一看就觉得赏心悦目。而且这些对象的色彩都是用一个个色块组成的,这我们仔细一看就能看出来,例如圣人的满头白须白发、身后的崖壁也是由一块块、一层层的岩石组成的,其间界限分明,黑色的环状山洞口与远处的蓝天白云的颜色也迥然不同。

这种对色彩的高度敏感正是由贝利尼发展起来的,由他传给了弟子们,最终成了威尼斯画派的主要特色。威尼斯画派也正是由于对色彩的高度领悟与表达而在群英辈出的文艺复兴画坛上乃至整个西方艺术史上居于鲜明而重要的地位。

但贝利尼作为开山之祖还没有将这个特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的弟子们将继续前进。

短命的天才 贝利尼诚然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一个开山之祖,然而从另一意义上说,他更伟大的成就在于他培养了几个了不起的学生。

在他的众多弟子中间,有两个是最杰出的,一个是乔尔乔内,另一个是提香,我们这里讲一下乔尔乔内,后面再专门讲更伟大的提香,那颗威尼斯的太阳。

乔尔乔内对于整个文艺复兴都是一个重要标志:它标志着文艺复兴由初期正式走入盛期,他之后,西方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代诞生了。

乔尔乔内也是威尼斯人,出生于1477年。据说乔尔乔内并非画家的原名,他原名叫G·巴尔巴雷利,由于他成为艺术家后举止优雅、性情活跃,其作品也色彩明朗,布局优雅,因此被时人亲切地称为“乔尔乔内”,意即明朗、优雅之意,他原来的名字倒少人提及了。

乔尔乔内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13岁左右时就成了当时名画家贝利尼的弟子。几年之后画坊里又来了一位新人,即提香,他们两师兄弟成了好朋友,从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共同切磋、一起进步。

乔尔乔内也称得上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的天才,他不但是杰出的艺术家,而且是名动一时的音乐家,一手鲁特琴弹得出神入化,据说能使任何威尼斯姑娘在他的魔笛催促下翩跹起舞。他在人文科学上也有广泛的兴趣和深湛的修为,与当时许多著名人文学者、帕多瓦大学的许多教授都过从甚密,此外,他还仪表非凡,所以经常在脂粉堆里摸爬滚打,得心应手。他也由此变得放荡不羁,染上了许多恶习,不用说身边老黏着小师弟提香,有一天终于触怒了师傅,贝利尼一怒之下,将“狼狈为奸”的师兄弟俩都赶出了画坊。这大约是1507年的事。

被迫离开师傅后,师兄弟只得独立谋生了,对于他们,谋生倒不是难事。早在出师之前乔尔乔内的天才就得到了时人的承认与赞誉,订单源源而来,收入足以保证他们过上舒适的日子。

一开始师兄弟在同一间画室工作,彼此亲密无间。然而不久后就出现了矛盾,而且矛盾的起因全在于乔尔乔内。原来,提香作为师弟,无论画技还是为人行事一直唯师兄马首是瞻,一向自视极高的乔尔乔内才能够与他和平共处。但渐渐地,提香的天赋显露出来了,而且这是一种甚至比乔尔乔内更高的天赋——他能够比乔尔乔内更加灵敏地感受大自然色彩的变幻莫测,也更能深刻地表达出来。这令得乔尔乔内始而惊奇,继而不服,当他发现自己经过努力之后仍无法达到师弟的境界时,便更加愤怒了——乔尔乔内有许多优点,但虚怀若谷不是他的优点之一呢!于是他便迁怒于师弟,事事刁难,最后提香只得黯然离去,远走他乡,让师兄在威尼斯独大了。

提香的出走并没有令得乔尔乔内快乐,这毕竟是他的错,是他背叛了友谊和兄弟情谊。对于一个并非道德不高尚的人,做了错事给他自己心灵造成的痛苦常常较之他对于受伤害者心灵造成的痛苦更大,为了洗去心中的郁闷,乔尔乔内经常借酒浇愁,纵情声色。有一天,他看见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就与她来了一番艺术家的热恋,本来这样的恋情依他的惯例不过昙花一现,不过上帝使它成了画家的永恒。

这时正值1510年左右,一场可怕的鼠疫袭击了威尼斯,乔尔乔内本来没事,但他热恋的姑娘却不幸染疾,他大概在与姑娘幽会时也不幸传染上了,悴然而逝,年仅33岁。

乔尔乔内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3岁,但他在这33年里所做的事、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许多活了百岁的普通人,甚至高寿的艺术家。

乔尔乔内逝世10年后,威尼斯一位贵族兼收藏家编辑了一本画品收藏目录,其中列举了乔尔乔内的作品共计油画12幅和素描一幅,其中包括了乔尔乔内最伟大的三幅作品,即《暴风雨》《三个哲学家》和《入睡的维纳斯》,还有《带箭的男孩》《吹笛者》等杰作。我们在这里挑两幅讲,第一幅是他《暴风雨》,第二幅是《入睡的维纳斯》。

了不起的《暴风雨》 《暴风雨》被公认为乔尔乔内的至尊之作,也是整个西方艺术史上少数至今还为人们谈论不休的作品之一,只要一看它就会明白,它的确是一幅了不起的杰作。

《暴风雨》大约作于1505年,这时候的乔尔乔内虽还属于贝利尼画坊,实际上早已开始独立创作了,并且其作品也早呈现出了与其师颇不相同的风格,《暴风雨》就是这时候的作品了。

这是一幅布面油画,长80多厘米,宽70多厘米。所谓布面油画就是在一块木板上蒙上画布而成的,乔尔乔内的作品大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也是他的独特处之一。我们知道,一幅壁画是很难拿出去展览或者买卖的,但乔尔乔内的作品就不同了,它们是乔尔乔内在画架上画出来的,就像现在绝大多数画家所做的一样,这样当然移动方便、买卖也方便了。

乍看上去,《暴风雨》的画面与我们前面见过的作品都截然有别,只见天空乌云密布,其间闪电乍现,仿佛听得见雷声阵阵,乌云下面是一座建筑有些怪样的村庄,闪电将小村的建筑、建筑间的小树照得通亮。这些都是远景。往近,过了一座小桥,沿着浅浅的干涸的河道往近来,又过了一堵矮墙,上面还支着两根银白的柱子,再往前就是画面的中心了,这里的地形分成两边:画面右边大概仍然是干涸的河道,已经长了茂盛的青草,左边则是河岸,低低的,上面长着浅草,河岸下,也就是画面最下面的地方,是干燥的、金色的土壤,上面有小石子和一截树枝样的弯曲的东西。

画面真正的中心,两个人物,都站在近处,也就是画面的下边。一个站在干河道里,是个黑发男人,他的身份至今是个谜,只见他右手执着根细长的棍子,重心放在右腿上站立,身体稍稍偏向棍子,有点像倚靠着它的样子。他穿着红色短上衣,里头是白衬衫,下身穿着紧身花短裤,脚上穿着双黑鞋子,这大概是当时意大利人的普通装束。他的头向左偏,望着河堤上的另一位中心人物,一个金发女人。

这个女人坐在一张铺在草地上的白布上,几乎全身赤裸,只在背上披着长不及腰的短短的白布,她怀里还有个小孩,正在吸吮她的奶头。如果更仔细看的话,你还会看到她令人惊奇的眼神,这眼神很怪,如果不仔细感觉还会以为她是两眼无神呢,事实上相反,她的眼神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有人说她在画中凝视着我们欣赏者,仿佛在问:您瞧什么呢?瞧我美丽的身体呢,还是我可爱的宝宝?你想知道什么呢?一切就这么回事,你不都瞧见了?但我仔细地看了许久,却感觉她其实并不在望着外面的世界,而是在凝望自己内心深处呢。她在沉思,但不知道沉思什么,是周围的荒凉,是对面的男人,是自己赤裸的躯体,还是怀中的孩子,甚或是担忧着这小生命未来要面对的人生风风雨雨?一言难尽。

这就是画面的内容了。对于它所描绘的内容是什么是一个持久的谜,直到今天还在争论不休。我认为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在这幅画诞生几百年之后竟然还有兴趣对它所描述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感兴趣,这就足以从侧面说明了它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那么,人们对这幅画的内容到底有什么样的争论呢?第一是这两个人是谁。关于这个男人,有人说是一个士兵,他手里的木杆似乎是一件兵器,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农夫,手里拿的自然是农具。至于这个女人,她看上去应当是这个男人的妻子,有人如此认为,但也有人说不是,有人说不知她来自何方。还有一种也许更流行的说法,那就是这两个人是亚当和夏娃。其原因首先当然是亚当和夏娃是西方艺术家们最偏爱的题材之一,这幅画上只有两个青年男女,当画家没有标明他们的身份,而他们又没有画中圣母圣子那样的神性时,大家便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就是亚当和夏娃了。在这里说他们是亚当和夏娃还有另一个可能的证据,就是最前面小河岸下干河床上那段弯曲的树枝状的东西,它有点像是一条蛇,如果真是的话,那两人就是亚当和夏娃无疑了。

这应当算是《暴风雨》的第一个特征:神秘。因为这幅画虽然如此有名,然而我们竟然不知道它为谁而画,也不知道画中是谁。要知道,对于西方一幅名画,了解这些向来是件很重要的事,这就像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篇古代残缺之文,就会想知道其作者为谁、讲的是什么内容一样。

不过我认为画中人是谁倒不要紧,重要的是,无论他们是谁,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这幅作品是西方艺术史上一幅划时代的杰作之一。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它之所以成为如斯杰作的诸理由吧。

这理由大致有两样:色彩与诗意。

第一样我们知道,这是威尼斯画派的看家本领,在这方面它超越了古往今来任何西方艺术流派,这也同样是乔尔乔内作品中一向最令人神往之处。

《暴风雨》上运用色彩有两个特点:一是颜色的丰富多彩。从《暴风雨》上我们可以看到,它几乎具备了我们所熟悉的每一样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不有。例如男子的衣服是红色的,他的小腿呈橙色,小桥和侧面的小路是黄色的,小桥前面的干河道又是绿色的,妇人身后高耸的树则是黑色的,天上的云却呈现一种乌蓝,还有男子身上的衬衫和妇人披的布是白色的,等等。不过更多的不是这些单色,而是无法描绘的在这些单色之外的其他复合色,总之是色彩异常缤纷。同样了不起的是,这缤纷的色彩复杂却不凌乱,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整个画面渲染得绚丽无比,不过,也许美丽这词儿不那么恰当,乔尔乔内的画面给人的不仅仅是美,还有另一种感觉,就是我们后面要说的诗意与神秘了。

乔尔乔内在运用色彩时的第二个特点是能够在不同颜色物体之间进行巧妙的过渡,这就是所谓的“明暗转移法”。

这种明暗转移法是达·芬奇的创造,1500年达·芬奇曾来威尼斯,那时还没有出师的乔尔乔内与他一度过从甚密,正是在这时从大师那里学到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简言之就是认为绘画时切忌让画面上诸多不同颜色的物体之间产生剧烈的颜色转移,而是要把这个界限模糊化,使之缓慢过渡,这样就能够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妙色彩效果,给画面增添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暴风雨》的第二个总特点是它的诗意,这也是其整体的意境。

当我注视这幅画,看到画上的情景时,它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它仿佛是一首诗呢。这时,我大脑里仿佛浮现起了这样的情景:在一座荒凉的小村边,一对农夫两口子正在耕作,他们有一个小小的孩子,由于家里没有人照顾,她们把孩子也带来了。做丈夫的正在给庄稼锄草,因为孩子要吃奶了,当妻子的便坐在路边,把本来包裹着全身的白布解下一截来铺在地上,然后坐在上面,一面把乳头塞进孩子的嘴里。这时候天空忽然阴了下来,阳光消失了,乌云涌来,占满了整个天空,闪电像一把利刃划破乌云,雷声从天上传来,隆隆作响。这时,农夫暂时停止了工作,他左手叉住有些弯得酸痛了的腰,抬起头来,望了一眼天边的乌云,又望着妻儿,他的神情是凝重的,是呀,要在这样的世道养大一个孩子谈何容易!不过,看样子要下雨了,这倒是一件好事,看能不能给干涸的土地带来一点甘霖。您看到没有?由于许久没下雨,连河道都干了,他们已经把庄稼地开到了本来水汪汪的河道里。

从夫妻俩的神情里也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一个人的神情是欣悦或者悠然自得的,相反,他们一个神情凝重,一个若有所思,衬托在阴沉的天空下,和谐而忧郁,有如在合奏一首忧伤的曲调。

正是这色彩与意境令得《暴风雨》成了西方艺术中最伟大的风景画杰作之一,后世的许多艺术家们都从它这里汲取着宝贵的灵感。

人体的极致之美 我们要介绍的第二幅名作是《入睡的维纳斯》。

《入睡的维纳斯》作于约1510年,也许是乔尔乔内生前最后一幅作品。事实上,这幅作品在乔尔乔内死时都未完成,他只完成了画面的主体——入睡了的维纳斯,其他是由他的师弟提香在他死后接手完成的。

这也是一幅布面油画,左右宽近2米,上下长约1米,现藏于德国德累斯顿美术馆,是它的镇馆之宝。

这幅画的情景很简单,画面上只是一个睡着了的裸体女人,她仰面而卧,睡得正香,全身一丝不挂,只把左手捂住羞部。在她的后面是一幅风景画,有小山,山上有树,远方的天空里云彩斑斓。

西方艺术史上关于维纳斯的艺术作品可谓数不胜数,乔尔乔内的维纳斯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为数众多的维纳斯佳作中有独特之地位。

这幅作品的特点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仍然是色彩,第二是构图。

色彩在这里简言之就是它不但用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还用来表达人体之美,在这两方面均达到了几乎完美之境。

《入睡的维纳斯》的构图十分简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之:维纳斯沉睡于大自然之床。只见造型优美的维纳斯沉睡于美丽的大自然怀抱里,她神态安详,前额明净,如弓的双眉舒畅,温柔下垂的眼睑,漂亮的嘴唇,修长匀称的裸体横陈榻上,姿势舒展、自然、柔美,特别是她将右手放在脑后形成了一条铿锵的曲线,使造型之圆润优美达到了非言词所能形容之境界。

乔尔乔内将维纳斯这一迷人的裸体描绘得如此完美,称得上是人类理想中的“美丽”形象。

乔尔乔内的师弟是威尼斯画派最重要最著名的大家提香,我们在后面要专章来讲他,现在我们先来讲威尼斯画派最后一个巨星丁托列托。

善于搞怪的巨星 丁托列托生于1518年,地道威尼斯人,父亲是一个染匠,据说专门给丝绸染色,这行业也是丁托列托名字的来源,“丁托列托”按意大利语意译即是“小染匠”。

丁托列托从小就显示了对绘画的爱好,在家里上下到处乱涂一气,他的父亲不但不责怪他,反而因为发现了儿子这些涂鸦中所表现的非凡艺术天才而高兴得不得了,急急忙忙地把他送到了伟大的提香门下去了,但不久后,老师就发现这小子有些不老实,自我感觉好极了,就不想教了,把他打发回家。灰溜溜地回来后,丁托列托再也没有转投别的画家门下了,而是专门自学,这使他成为艺术史上罕见的靠自学成才的大人物。

据说他自学时将当时的两位大师米开朗琪罗和提香作为目标,因此,他学画既重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也重视威尼斯画派不重视的透视,这样的结果是,丁托列托虽然不是威尼斯画派画家里最了不起的色彩行家,但他的素描却是整个画派里最好的。

到了20岁左右时,这位年轻的先生感觉自己已经自学成才,便开了画铺,接受订货了,从此他十分勤奋地工作,创作了大批好画。

至于他绘画以外的生活,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威尼斯,只有两次离开过,一次是在1545年去罗马,目的是为了向在那里的前辈大师们学习,他在那里仔细地临摹研究了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作品。第二次是于次年去曼图亚接受一位侯爵的召见,这可能是他一生获得的最大的“荣誉”了。

丁托列托的家庭生活也和普通人一样平静,1555年,已年近40的他娶了当地一个银行家的女儿,名叫弗尔斯蒂娜·德·弗吐可,夫妻俩住在属于自己私产的房子里,生了一女三男,女儿叫玛瑞塔,后来成了名噪一时的肖像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的两个儿子多米尼各和马可则当了父亲的得力帮手。

丁托列托死于1594年,死得像他的生一样平静,葬于当地的奥尔托教堂,终年76岁,在画家中算是高寿了。

在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中,丁托列托是卓有特色的一个,因为他不但重视色彩,而且重视构图,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说融合了米开朗琪罗那宏大而精确的构图与提香灿烂的色彩两大特色,并且加入了自己的独创。这一独创我们在后面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简而言之就是“怪”,所以我们说他是善于搞怪的巨星。

在丁托列托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构图,夸张的表达,甚至画中的人物也与其他大部分画家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知道,在文艺复兴时期订画的主要是有钱人或者政府机构,他们所订之作品中自然画的主要是他们大人物的光辉形象,然而丁托列托就不同了,在他的作品里,他似乎总是将一些平凡人物,例如仆人、奴隶之类,塞进本来主题神圣高雅的画里,好像这些人是他的亲戚一般。为这个他还受过不少的批判。

丁托列托现存作品中名作不少,其中四幅相当有名,即《最后的晚餐》《银河的诞生》《圣马可拯救奴隶》《浴后的苏珊娜》,我们这里介绍其中的三幅。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史上一个著名事件,就是犹大出卖了耶稣后,耶稣作为神当然知道这出卖,也知道他第二天将要被捕,这天的晚餐将是他与门徒们的最后一次。于是,在晚餐中,他站起来说了一句话:“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以之为契机,西方艺术史上不少画家都创作出佳作,其中最著名者当然是我们后面将要说的达·芬奇的了。丁托列托的也不错,在他的《最后的晚餐》上,只见饭厅中人头攒动,阴暗的光线使这里平添了一种阴森森的气氛,中心人物耶稣基督并不如何突出,只是用头上的一个光轮来表达。而他周围有许多天使像阴魂一样朝他飞来。最有意思的是,除了坐在餐桌前的耶稣及其12门徒外,画家还在餐桌前加上了许多其他人,例如洗碗端盘子的侍者等,而且他们的体形甚至比耶稣及其门徒都要大。这就不能不把丁托列托那种“民主”的艺术思想暴露无遗了!恐怕这也是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

《银河的诞生》也是一幅非常有名的画,丁托列托作于1580年前后,画面中心是一个裸妇女,她好像刚从床上起来,一丝不挂,张开着双臂,她的裸体如玉般白,十分性感。在她怀里好像有一个婴儿正在吮吸她的乳头,这个婴儿是由一个围着一块红布的天神抱着的,周围还有一些小天使在飞翔,甚至有两只绿孔雀和一只老鹰呢。

要了解这幅画的意义就要了解古希腊的一个神话,这就是关于银河的起源的事儿。咱们中国人说银河是由喜鹊搭起来的“鹊桥”,用来供牛郎织女相会的,在西方就不一样了,英文中银河的名字叫“Milk Way”,直译就是奶路,这说明在古希腊的传说中,银河的起源与奶有关呢!原来是这样的:宙斯同凡间女子生下了儿子赫拉克勒斯后,想使他成为神,做到这点的方法之一就是让他吮吸到众神之母,他的天后赫拉的乳汁。于是他便趁天后熟睡时将她的奶头塞进了小赫拉克勒斯的嘴里,小赫拉克勒斯当然大吸特吸,一会后,天后赫拉惊醒了,连忙将小赫拉克勒斯推开,这时她的乳汁正在汩汩而流呢!赫拉克勒斯的小嘴一离开,它们顿时向外喷射开来,像喷泉般射向天空,顿时在天空中形成了一条奶的长河,这就是银河了。怎么样?这个传说还没有牛郎织女的来得浪漫吧!丁托列托的《银河的诞生》所描绘的正是这个传说,里面的人物当然就不难弄明白了。

我们要看的丁托列托的最后一幅名作是《浴后的苏姗娜》。

这是一幅很有趣的画。画面的中心是一个裸体女子,只见她肌肤莹润,异常丰满,无一处不性感。她已经从浴缸里出来,坐在浴缸外沿,左腿还站在水里,右腿弯曲着,正用一块像是柔软的丝巾样的布在揩拭。她眼前还放着一面镜子,她的目光正落在镜子里。往这个女子周围看去,可以看出来她是在一间环境独特而优美的浴室里,里面种满了各种青草小树,还有鲜花盛开,仿佛这里不是浴室而是温室。最有趣的就是在那由花草构成的屏风后面,我们可以看得见两个秃顶老头,他们俩一边一个站在屏风后,正往里窥视得如醉如痴!

关于这幅画的技法我没有多少要说,这是一幅比较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裸体画,在丁托列托的作品中是最具威尼斯画派风格的作品之一,其对色彩的运用尽显威尼斯画派在这方面的神功,人物也丰满而性感,甚至是肉感,这也是他们的画作非常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