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64908900000002

第2章 神话故事篇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下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朴素的哲理思想虽然简明,但寓意深远。

开天辟地

相传,天地本来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鸡蛋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于是黄帝就派遣龙驹下凡开天辟地,那就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大神。

盘古在鸡蛋里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过来。当他发现自己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鸡蛋里时,心里憋闷得慌,又看不见一丝光明,于是,他决心捅破这个大鸡蛋。盘古胳膊一伸,腿脚一蹬,大鸡蛋就被撑碎了。可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混沌难分。盘古急了,抡起拳头就砸,抬起脚就踢。结果凝聚了一万八千年的混沌黑暗,被踢打得稀里哗啦乱动。盘古三晃荡两晃荡,紧紧缠住他的混沌黑暗,就慢慢地分离了。轻的一部分(阳)便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而较重的一部分(阴)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

天地一分开,盘古觉得舒坦多了。但是天和地总是想合在一起,于是,盘古就手撑天,脚蹬地,努力地不让天压到地面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又过去了一万八千年。开始,他只能用胳膊肘撑着,伏在膝盖上休息,因为他必须竭尽全力,用双手把天推向天空。终于,盘古可以将身体挺直,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了,他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一天离开一丈,天升得越高,盘古的身躯也变得越长。天地被他撑开了九万里,他也长成了一个高九万里的巨人。

天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而盘古却感到疲惫不堪。盘古最终累坏了,他躺下身来睡着了。他在熟睡中死去。盘古是累死的,他开天辟地,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在睡梦中他还想着:光有蓝天、大地不行,还得在天地间造出日月山川,人类万物。可是他实在太累了,再不能亲手造这些了。最后,他想: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吧。

于是,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

他从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隆的雷鸣,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四方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头发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地,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润的珍珠、温润的玉石等,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就连他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他眼睛的闪光变成了闪电。他一欢喜,就是丽日晴天;一恼怒,天空就乌云密布。他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住眼睛就是黑夜。

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鸟兽虫鱼。

从此便有了整个世界。

【哲理点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盘古开天辟地,先是睡了一万八千年,孕育了自己高大的身躯,才把天地分开;后来又用了一万八千年,才使天和地的结构趋于稳定。没有这三万六千年的修炼,我们很难想象盘古何以能够开天辟地。

神话是人编的,而透过神话可以说明一个道理:

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个过程,事物才能最终发展。我们不能超越这个过程,更不能无视这个过程。正是盘古三万六千年的修炼,才使得他不断壮大,有足够的能量开天辟地。如果没有这三万六千年,也许开天辟地的将是另一个人。

巨灵治水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世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地上仍有洪水泛滥,泛滥得最厉害的就是黄河。黄帝眼看老百姓受苦受难,心里非常着急,日思夜想,想要寻找一个能干的人把黄河治理好。

后来黄帝决定亲自出巡,四处寻找治水之人。这一天,黄帝来到汾水边,在距离龙门山不远的地方,遇到一位名叫巨灵的神,又叫“九元真母”。这位巨灵的本领很大,能够移山填海,造山出水,世间生物见了她莫不落荒而逃,就连山川间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也都匍匐在她脚下,在路上老远看见她也都尽量避开。她住在汾水岸边一个巨大的岩洞里,每天吃石头,喝岩浆,以至于山洞越来越大。巨灵的呼吸影响着汾水的潮涨潮落,当她吸气时,汾水都被吸进她的洞府里,于是汾水就落潮了;而当她呼气时,洞里的水又被呼出去,于是汾水就涨潮了。

黄帝看了巨灵的本事很高兴,心想:终于找到能治水的神了。于是黄帝就召见巨灵,对她说:“黄河多年来一直泛滥,伤害了许多无辜的百姓,你的本事很大,你去把黄河治好吧,到时候赐你上天任神职。”巨灵听了很高兴,虽然她本领很大,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没想到却被黄帝看中,终于有机会上天做神仙啦!当下连忙跪谢道:“臣遵命!臣若治不好黄河,甘愿永世不出汾河一步!”

巨灵奉命治理黄河,心里很高兴,她根本没把黄河放在眼里,心想,凭着自己移山填海的本领,一条小小的黄河算什么?于是她使出腾云驾雾的本事,飞到九千米高空,俯瞰大地,观察黄河泛滥的原因。她发现洪水之所以流不出去,主要是因为华山挡在中间,水流不畅,所以只好四处寻找出路,于是便产生了滔天的洪水。巨灵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症结所在,便飞身落在华山北面的首阳山上,首阳山被她震得地动山摇,几乎要塌下去。待她飞越崇山峻岭,终于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角度时,便对华山展开了攻势。

只见她举起手臂,一只脚落在左面的山峰上,一只脚落在右面的山峰上,用尽全身力气对着华山狠命一掌劈下去,霎时间,风云变幻,只听哗啦啦山石滚动犹如潮水,山上的巨木细草、奇花异卉无不四处飞溅,伴着横空的乱石飞沙落到黄河里。滚滚烟尘中,各种野兽惊恐万状的吼叫回荡在天地间,说不出的可怕。华山被劈开了,黄河没有了华山的阻挡,发了疯似的从新开的河道滚滚而去,那巨大的水流如脱了缰的野马一泻千里,无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被那滔滔河水卷走,一直向东奔腾而去。

巨灵见黄河找到了新的出口,心想:终于完成任务了。于是她回到汾水,信心十足地等待黄帝让她做天神。但是,巨灵想得太简单了,华山劈开后,虽然黄河找到了新的出口,但是洪水并没有因此而退去。黄帝知道后非常生气,把巨灵狠狠批评一通,然后对她说:“你空有一身本事,连一条黄河也治不好,哪有资格做天神?你还是待在你的汾河永远别出来吧!”从此以后巨灵就一直待在汾河,再也没有离开过。

【哲理点拨】抓住主要矛盾

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所以解决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巨灵最初其实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只可惜做得不彻底,没有完全弄清楚情况,也不知道造成洪水泛滥的真正的根源是什么,于是凭着一身神力,妄想通过劈开华山来解决问题,其结果却只是抓住了次要矛盾,并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也必须学会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问题的核心也就解决了。当然,抓住了主要矛盾,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只有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很好地解决次要矛盾,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才可能得到圆满解决。

女娲造人

女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她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她神通广大,能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滑行在大地上,在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羊,初四造出猪,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马。她热爱树木花草,然而她更加陶醉于这些她所创造出来的更活泼、更富有朝气的鸟兽虫鱼。但女娲认为这些创造还算不上完整,鸟兽虫鱼的智力远远不能使她满足。她要创造出比任何有生命之物都要卓越的生灵。这样,世上就会有能主宰和管理万物的生命,野兽成群,飞禽成帮,世界也就不会寂寞和荒凉了。

初七这一天,女娲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上的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捏好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双腿,来代替蛇尾。女娲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女娲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自然界一种好斗的雄性要素,于是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自然界一种柔顺的雌性要素,于是她们便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的人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女娲想让人遍布广阔的大地,但她累了,做得也太慢了。于是,她想出一条捷径。她把一根绳子放进河底的淤泥里转动着,直到绳的下端整个儿裹上一层泥。接着,她提起绳子向地面上一挥,落在地上的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女娲看看已经造得差不多了,就把造出来的人分成二等。用手捏出来的数量少,个子大,叫他们当大人物;用绳子拉出来的数量多、个子小,就叫他们做小人物。女娲就这样造出了人。

男人土和得多一点,所以可以在身上揉出泥条条来;女人水和得多一点,所以眼泪流得特别多。人的身上,仍旧带有五种颜色,黄的是皮肤,红的是血,蓝的是须眉,黑的是眼珠,白的是牙齿。

为了使人类绵延不绝,女娲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让男女互相配合,生儿育女,使人类能繁衍至今。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因而被人们称为人类的始祖——“女娲娘娘”;她为自己创造的人们的幸福不懈地付出、努力着,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因此,她的名字被后人铭刻在心。

【哲理点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是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女娲在最开始造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可以有更快的方法,所以“捏泥人”捏得很慢,直到她终于累了,才想到有更好的更简捷的方法,因此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面对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看上去很难解决,其实往往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难,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就可以省时省力,节约更多时间干其他的事。

钻木取火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不会使用火。人们住在大岩洞里,生吃猎获的飞禽走兽,穿着动物的皮毛抵挡风寒。后来,人们发现雷电烧着树木引起森林大火之后,那些被烤熟的野兽的肉非常可口,而且很容易咀嚼,老人和孩子也可以吃,且吃了之后很少感染疾病。于是人们开始把雷电烧着的树木小心翼翼地带回岩洞,不断地添加柴火,使火能够烧得更久一些。后来,人们又学着把打回来的野兽都烤熟了再吃,冬天,人们也不再害怕寒冷了。但是火种很不容易得到,也很不容易保存,而且一旦火种熄灭,人们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找到火种,所以人们想,如果能随时取火该有多好啊!

那时黄帝身边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非常聪明,他见黄帝为了寻找可以随时取火的方法急得头发胡子都白了,很为黄帝担心,因为黄帝是万民之福,没有了黄帝,老百姓的日子可就更加难过了。于是他开始考虑该如何帮助黄帝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燧人氏想啊想啊,想了很久,可是一点头绪也没有,他心里可着急了,可是越着急越想不出办法。燧人氏心里很难受。这天,心情烦闷的燧人氏走进一片大森林,想寻找一点食物。为了想办法取火,他已经好几天没出来打猎了。可是今天燧人氏的运气坏透了,走了大半天连只兔子也没看见,眼看已近晌午,燧人氏饿得头昏眼花,正当他垂头丧气想要坐下来先歇一会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笃笃笃”的声音。燧人氏抬头四处张望,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啄木鸟正停在一棵老树上捉虫子,燧人氏高兴极了,连忙举起弓箭,瞄准了啄木鸟正要放箭,奇怪的事发生了。燧人氏看见啄木鸟在那棵老树上钻了一个很深的洞,洞里竟然有烟火冒出来!燧人氏忘了放箭,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那只啄木鸟,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用坚硬的东西在干枯的树木上使劲钻,是不是也可以生出火来呢?

燧人氏为自己的想法激动得手舞足蹈,也顾不得射那只啄木鸟了,赶紧找了一块狭长的石头和一根枯木,使劲钻起来。钻了好久好久,终于冒出了一丝烟火,燧人氏知道自己快要成功了,兴奋让他忘记了饥饿。过了不久,木头果然燃烧起来了!

燧人氏拿着烧着的木头跑回去,把他的发现告诉了黄帝。黄帝非常高兴,对他说:“聪明的燧人氏,我该拿什么来赏赐你呢?你的功绩将会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因为你的发明实在太伟大了!”燧人氏站起来刚要说话,忽然眼前一黑,倒在了地上,原来他又饿又累,终于支持不住,昏了过去。黄帝连忙叫人端来一碗汤给他喝下去,燧人氏才慢慢醒过来。

后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木柴要选择品种,还要随着季节变换而变换木柴品种,这样才能钻出火种。黄帝就让燧人氏专门负责全国的钻木工作,各地负责钻木的官员都听命于燧人氏。他们负责常年选用能钻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钻木取火必须选用干榆木、干柳木;夏天必须选用干枣木、杏木、桑木;秋季选用柞木、樽木;冬天选用干槐木、檀木等等。

火的使用,是人类最终形成的标志之一,钻木取火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哲理点拨】慎思之,明辨之

善于观察、发现、思考是燧人氏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对他来说,钻木取火的发明,并不是灵机一动不费吹灰之力的,而是日夜琢磨、同时又善于观察的结果。试想一个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人,就算他看见啄木鸟啄木啄出火来也未必会有所发明。而燧人氏则不同,他时时留心,处处观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获得了成功。

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时刻留心周围的事物,慎思之,明辨之,我们便会有意外的收获。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心思细密的观察家。

夸父逐日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作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整个世界荒凉落后,洪水泛滥,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并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夸父身高力大,一迈步便震得大地摇晃,而他一脚踏下去,就在浙江临海的复釜山下留下一个长长的巨人脚印。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般地追。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火辣辣的太阳就在他的头上啦。这天中午时分,夸父追逐太阳到湖南沅陵一带,他跑得又饿又累,就停下来用三块石头架起锅做饭。他吃完饭,见太阳已经偏西了,就赶紧迈步追上去。后来,那三块石头便成了辰州东面的三座大山。太阳快落山了,夸父离太阳越来越近。到了甘肃东部的泾川,他停下来歇了一会儿,把鞋里的土块和石子往外一倒,就成了一座小山,人称“振履堆”。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当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踪影。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自己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是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俯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这座山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的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作“邓林”。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勇于牺牲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落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子孙后代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哲理点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夸父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一笔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夸父在生理上无疑是强壮的,但更强大的则是他那种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虽然夸父最终没有追上太阳,这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弱小,但是他的精神却支持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许在实现这些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阻挠和挫折,但是如果轻易放弃,那么梦想永远也只是梦想,而如果你有克服千难万险的决心和信心,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精卫填海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长得非常聪明可爱,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实在无聊,姐姐妹妹也都不在家,于是她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半路上起了风暴,风浪掀卷起来,涌动着排天的巨浪,眨眼间,像山一样高的波涛,奔腾呼啸着从四面合拢,女娃挣扎着,努力不让小船被海水吞没,可是狰狞凶狠的巨浪还是打翻了女娃的小船,女娃被无情可怖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痛失爱女,心中无比悲痛,但他无法让她死而复生,甚至无法为她复仇,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后,她的精魂依然不肯散去,最后化作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叫她“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西山上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狂傲地嘲笑她:“笨鸟儿,算了吧,我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谁也打不败我!你这工作就算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鸟迎着长风,借助长风的力量;迎着流云,借助流云的速度;迎着暴雨,借助暴雨的冲击;迎着雷霆,借助雷霆的怒吼。她日日穿行在大山和东海之间,誓将大海填平!她向大海投去愤怒,投去仇恨,也投去了生命和青春!

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了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日日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项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她叫作“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哲理点拨】勇往直前,锲而不舍

坚忍不拔,不畏强权,精卫鸟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生活中总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面对它们,你是绝不放弃,奋勇前进,还是绝望退缩,自甘沉沦?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失败之后依然能够站起来,最后走向成功,而有的人却从此一蹶不振的原因吧。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是粮食可以吃,哪些是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为生,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只有等死。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了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

神农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万仞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去的。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答应。忽然,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了过来。神农灵机一动,立刻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整整搭了一年,搭了360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按照神农的办法制作的。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到了山顶。山顶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神农喜欢极了,马上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方便尝百草,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有一次,神农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在地。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也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

就这样,神农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大豆、高粱,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365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经》(此书实为秦汉时人假托神农之名所作),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靠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庭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哲理点拨】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神农遍尝百草,终于将天下的花草药用价值分辨清楚,于是写出了《神农本草经》。这是第一部在实践基础上,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而写成的书。神农这种务实的精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型。

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如何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事物的性质,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就像神农遍尝百草以求分清草药和毒草一样,我们不能仅仅凭着主观想象去判断事物,而必须通过实践来认识客观事物。

瑶姬殉情

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叫瑶姬,长得非常美丽。瑶姬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十分热情,尤其是对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

当瑶姬刚到出嫁的年龄时,她爱上一个小伙子,就是智慧陶的儿子陶傥。可是陶傥是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整天拈花惹草,什么正事也不干,炎帝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瑶姬生性倔犟,立誓非陶傥不嫁,炎帝没办法,因为忙着教人们种植五谷,没时间细细开导瑶姬,只好先暂时把她关起来,不让她和陶傥相见。

这天,陶傥打听到炎帝出远门了,三天之后才能回来,于是半夜爬到关着瑶姬的房子外面,把窗子砸破,瑶姬从里面钻出来,跟着陶傥走了。三天三夜,他们一直在一起,一会儿都没有分开。可是很快炎帝就要回来了,他们该怎么办呢?整个天下都是炎帝的,无论他们跑到哪里都逃不出炎帝的手掌心,瑶姬很绝望地哭了。最后两个人决定一起跳崖殉情,那样他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他们来到悬崖边,瑶姬对着父母所在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可是陶傥在跳崖的一瞬间改变了主意,他想瑶姬死了,世上还有那么多美女,为什么一定要死呢?于是他眼睁睁看着瑶姬跳了下去,自己却没有跳,瑶姬便一个人成了孤魂野鬼。

后来,瑶姬的精魂去了姑姚山,变成了一棵瑶草,细长的叶子非常茂盛,黄色的花像她活着的时候一样娇艳动人。到秋天,瑶草便会结出一种红色的果子,晶莹剔透,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流口水,果子的香味老远就能闻到。后来人们发现,谁吃了这种果子,谁就会得到异性的青睐,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于是好多人都专程跑到姑姚山寻找这种果子,瑶草的名声越传越远。

再说陶傥在瑶姬死后,仍旧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后来他也听说了瑶草的传说,心想如果自己吃了这种果实,找起漂亮姑娘来不是更方便吗?于是他对父亲谎称要去找制陶的黏土,却借机跑到姑姚山去寻找瑶草。果然,他在一个僻静的小溪旁看到一株姿态曼妙的小草,小草上结着红艳艳的果实,老远就闻到果子散发的诱人香味。陶傥大喜过望,连忙跑过去,毫不犹豫地摘了果子就吃。可是他忘了人们曾经给他的警告,瑶草的果子一人只能吃一颗,如果贪心的人吃多了,肯定会死无全尸。

陶傥沉浸在果子的香味中,一口气把果子都吃光了。当他心满意足地往回走的时候,忽然发现越来越不对劲,所有的雌鸟跟在他的身后,后来雌山羊、雌兔等动物也来了,紧追不舍。陶傥吓得发痴似的狂奔,很快就气喘吁吁,累得走不动了。当他刚停下来想休息一会时,一群雌野猪把他包围了,这群雌野猪流着口水一起扑到他身上,哼哼唧唧地叫着,不一会儿就把陶傥全身的肉吃了个精光。

后来黄帝听说了瑶姬的故事,很同情她,于是让她做了巫山女神。

【哲理点拨】贪心不足蛇吞象

中国有一句俗语:“贪心不足蛇吞象。”这是用来讽刺像陶傥一样的贪心之辈的。且不说陶傥用情不专是对是错,仅就他在吞食瑶草的果子时所表现出的贪婪就让人不齿。如果他能像其他人一样戒贪,就不会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了。

人是一种自私的动物,对美好事物的占有欲是人的天性。但是如果这种欲望过于强烈,以致变成贪婪的话,距离悲剧的发生也就不远了。自古贪心之辈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枉作笑柄而不自知。我们有必要从故事里吸取教训,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贪得无厌,那样我们会快乐得多。

杜康造酒

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命杜康管理粮食生产,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积越多,那时候没有仓库,杜康就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人,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他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树干里边已经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掏空,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的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在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原因,正准备往回走,却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多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这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喝完之后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被雷声惊醒,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把其中一只山羊踩死了。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好喝。但是有人担心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肯定会杀了杜康。杜康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便开始出现了。后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哲理点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杜康存粮,本是好事,却不料因粮食发霉而险招杀身之祸。改变存粮方法之后,粮食没有发霉却化成了水,杜康又一次处在了生死边缘。当杜康再次去向黄帝请罪时,恐怕自己也不会料到,自己会从一个本来足以致命的失误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杜康不仅酿造了美酒,更酿造了无数的“酒鬼”“酒仙”,还有几千年的酒文化。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坎坷和挫折。坎坷和挫折是不幸的,然而在坎坷和挫折中经受的磨砺却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这就如同杜康造酒,其本意本不在酒,然而却造出了酒!

蚕神传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商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商人家里只有一个小女儿。小女儿看见别的孩子都有父亲疼爱,唯有自己只能在睡梦中才能见到父亲,心里非常难过。那时他们家还有一匹马,是商人以前在家的时候养的,他走的时候就把马留给了小女儿,希望小女儿有个伴。于是小女儿就常常跟那匹马说悄悄话,不知不觉过了三年。

这一天,小女儿又想起父亲,她是多么希望父亲此时能够回家看看她啊!小女儿抱着马头,喃喃自语地说:“马儿啊马儿,你要是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做妻子。”没想到马儿听了小女儿的话,立刻跳起来,三下两下挣脱了缰绳,“哒哒哒”地跑出家门,很快就不见了。

马儿跑了七天七夜才终于来到那位商人做生意的地方。商人看见自家的马跑来找自己,非常吃惊,又看见那马一直向着自家的方向,不停地摇头摆尾,显得很焦急的样子。商人心想:“不会是家里出什么事了吧?”于是商人立刻跳上马背,骑着马回到了家里。小女儿一见父亲回来,可高兴了。

商人问小女儿:“家里出什么事了吗?家里的马怎么知道跑去找我?”小女儿说:“马儿知道我想念父亲,所以跑去接您回来的。”父亲听了很高兴,没想到这匹马这么有灵性,于是便买了些上好的饲料给它,可是那马却既不吃也不喝,一看见小女儿出来就乱蹦乱跳,闹得鸡犬不宁。商人很奇怪,问女儿那马以前是不是也这样疯疯癫癫,小女儿就把自己向马许的愿告诉了父亲。商人听了之后,先是不敢相信地瞪大了眼,继而非常生气地说:“真是丢人!我怎么能把女儿嫁给一匹马呢!这几天你待在里屋,绝对不要出院子!”

商人虽然爱惜这匹马的灵性,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一匹马对自己心爱的女儿动心思,于是他把马杀了,并且把它的皮剥下来晒在树上,准备晒干之后卖掉。马皮还没晒干的时候,商人有急事要出一趟远门,临走的时候千叮万嘱,叫小女儿一定不要出门。可是父亲刚一出门,小女儿就憋不住了,她已经有好多天没出过房门了,心里实在闷得慌,于是小女儿悄悄出了门,刚一打开院门,就看见那张马皮挂在树上,小女儿朝它撇撇嘴说:“竟然还想娶我,也不看看你是什么东西!”话还没说完,那马皮突然“呼”地一下飞过来,死死卷住小女孩飞走了,一会就不见了踪影。

商人回来之后,发现马皮和小女儿都不见了,悲痛欲绝。他发了疯似的四处寻找,终于在一棵大树上看见了那张马皮,马皮紧紧包裹着的小女儿已经变成了一只又白又胖的“虫”,正在树上吐丝。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后来就把这种吐丝的“虫”叫作“蚕”,又把那棵大树叫作“桑树”,“桑”就是“丧”,指小姑娘在这棵树上丧失了性命。

后来黄帝听说了这件事,很同情小女孩,就封她做了蚕神。黄帝的妻子嫘祖见那些丝线很好看,于是便收集起来织成衣服,又光滑又柔软,穿在身上舒服极了。于是人们纷纷效法,慢慢地,嫘祖就把养蚕织锦的技术教给了人们。后来中国便成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国”。

【哲理点拨】不轻易许诺

诚信,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故事中的小女孩的确令人同情,但是她不该轻易许下诺言,而她所许下的诺言又是自己做不到或者其实不愿意真的实践的。作为父亲,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对,最开始错在自己的女儿,但是他却一味责怪马的痴心妄想,如果他能换一种方式,也就不会造成这种悲剧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当中,社会的安定,人际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相互的诚信。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许下诺言,而一旦许诺,就要守信。如果实在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那么承认自己的错误,寻求对方的原谅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许由闭禅

尧到老年的时候,很想为自己找一个很好的接班人。他的儿子丹朱很不肖,整天游手好闲,一点也不像他,尧对儿子非常失望。心想:“若是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交给他,老百姓肯定没有好日子过。还是找个贤能的人来接替我吧。”

尧为了国事日夜操劳,身体也越来越差了,眼看自己时日不多,尧的心里更加着急。有一天,一个从阳城来的地方官员来探望尧,尧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他,那个官员对他说:“阳城有一个叫许由的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他的名声在阳城周围都很大,老百姓都说他是个大贤人。臣倒觉得他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不知您意下如何?”尧一听很高兴,当时就决定要亲自去拜访许由,让他来接替自己。

于是第二天,尧便动身去了阳城,好不容易找到了许由,可是许由一听尧的来意,便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坚决不同意。尧没有办法,只好先回去,准备第二天再来,想以自己的诚意打动许由。没想到第二天尧来到许由家的时候,屋子里已经空无一人,原来许由已经连夜把家搬走了。

尧很无奈,又派人四处打听,好不容易才弄清楚原来许由搬到箕山下的颍水边去了。尧知道许由不愿意受天下,又派人去请他来做九州长。许由一听来者的意思,心里很讨厌,于是赶忙捂着耳朵一直跑到颍水边,一边用水拼命洗耳朵,一边说:“差点弄脏了我的耳朵!太危险了!”

正好他的朋友巢父牵了一头牛,到颍水边来让牛饮水。巢父看见许由在那里拼命洗耳朵,心里很奇怪,就问许由:“许由,你为什么不停地洗耳朵啊?你的耳朵出了什么毛病?”许由说:“巢父啊,我的耳朵倒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差点被弄脏了,所以我得洗洗。”

巢父更加奇怪,又问道:“谁差点弄脏了你的耳朵啊?”

许由说:“尧想把天下传给我,为了躲避他,我逃到了这里。今天他又派使者来跟我说,让我去做九州长,他们的言语让我觉得很讨厌,这种话听了是会弄脏耳朵的,所以我跑到这里来洗耳朵。”

巢父听了,却不屑地把嘴一撇,说:“我看你还是省省吧!如果你真的存心想过一点安安静静的日子,就应该住在不为世人所知的深山老林里。没有人知道你,当然就不会有人来找你,让你做这做那。像你这样整天东游游,西逛逛,到处留名,故意弄得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把你当做圣贤,而现在你却又假惺惺地跑来洗耳朵。我看还是不要弄脏了颍水,弄脏了牛的嘴巴吧!”说完,也不管牛还没喝水,便牵着牛走了。

许由听了巢父的话,呆了半天,然后长叹一声说:“巢父说得对啊!看来我的修行还不到家。”于是,许由便从此不再见世人,躲在深山老林里潜心攻读,再也没有出来过。

尧找不到许由,只好作罢,后来又找到舜,让他代替自己掌管天下。

【哲理点拨】虚荣之心不可有

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单看外表的假象,往往并不能抓住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许由避禅是个略带讽刺意义的小故事,许由的矫揉造作在当时确实能迷惑一些人,但是聪明的巢父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由的虚荣,让真实的许由暴露在世人面前。

生活中往往不乏自命清高之辈。其实真正清高的人,清高的是品质,而不是表面上的言谈举止。总是极力标榜自己如何清高的人,往往是虚荣心最强的人。完善自己的品质是没有错的,但是不能假装完善,弄虚作假最后必被人揭穿,落得一场尴尬。

尧帝让位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大家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说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原来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对他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非常傲慢,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尽管全家人对他都不好,但是他对待他的父母、弟弟却非常好。大家都认为舜是个有德行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考察一下舜。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害死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却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斗笠。他双手拿着斗笠,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跳下来。斗笠随风鼓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扬扬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我都不知道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知道了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的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作“禅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舜接位后,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舜到老年的时候,也跟尧一样,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又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尧、舜、禹后来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德之君的代名词。

【哲理点拨】以德报怨,化敌为友

以德报怨是中国古人历来所提倡的,这种宽容最早可以追溯到舜。面对亲人三番五次的加害,舜都是逆来顺受,从不加以报复,或者以恶对恶,而是自始至终以德报怨,想借此感化他们。虽然最后他的亲人也未必真心悔过,但是舜却赢得了天下人的爱戴。一个对屡次想置自己于死地的人都能那么宽宏大量,可见舜的仁厚慈悲了。

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如果想到连一心想害死自己的亲人都能以德报怨的舜,我们这些恩恩怨怨又算得了什么?我们难道不更应该拥有一份宽容和大度吗?也许会因为我们的宽容和大度而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人们生活苦不堪言。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首领们都推荐鲧。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伏。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挡,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治水,应龙在前面开路,用尾巴划地。禹叫人在应龙尾巴划过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导到江海。到了桐柏山,禹又设法擒伏水怪无支祁。那无支祁的形状像猿猴,力气却胜过九头牛,整日横蹦竖跳,没一刻安静,使得那地方总是刮风打雷。禹拿大铁锁锁住无支祁的脖子,把他压在龟山下面。

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山,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禹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舜死后,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作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他故意怠慢,就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作皋陶,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哲理点拨】因势利导,事半功倍

“因势利导”这一成语,其实从字面看,同大禹治水的方法是极为吻合的。禹的父亲鲧不懂得这个道理,只知道堵塞,却不知道顺着地理位置进行疏导,最后终于失败,落得被杀的下场。而大禹则能够根据水的特性,疏通河道,让水流畅通,才终于治好了天下的洪水。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许多棘手的问题,有时候硬碰硬只能碰一鼻子灰,不顾事物本身的性质特点,采取一些主观武断的措施,最终将会以失败告终。而如果能先弄清形势,再根据问题本身的特性进行疏通引导,就有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后羿射日

远古的时候,天空曾一起出现了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都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黎明预示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万物可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了,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被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的寻找食物。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却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还有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作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的强弩,搭上千斤重的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个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嗖的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支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就这样,后羿一支接一支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

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天上没有了太阳,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人们又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

一天早上,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

人们看到了太阳的光辉,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挂在天上,温暖着人间,禾苗得以生长,万物得以生存。

后羿因为射杀太阳,拯救了万物,功高盖世,被天帝赐封为天将。

【哲理点拨】知足常乐,过犹不及

太阳给世间带来光明,带来希望,本来是世间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可是当十个太阳一齐出现的时候,却引发了一场灾难。因此,再好的东西,如果超出了能够承载的范围,便会导致灾祸,所谓“过犹不及”便是这个道理。当灾祸发生时,只有消除引起灾祸的根源才能重新达到平衡,但也不能再次走上极端,否则便会有其他的灾祸发生。所以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最后一个,如果全部都射掉,人类也一样有被毁灭的危险。

生活中也是如此,无论多么美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一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引出灾祸来。所以世间万物,都应适可而止,千万不要贪多。

天狗吞月

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热得受不了,生活非常痛苦。后来一个叫后羿的神箭手为民除害,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照耀大地,大地终于又恢复了生机,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正常起来。

王母娘娘为了奖赏后羿,表彰他的功劳,于是托梦给他,让他某年某月去西山取长生不老药。后羿梦醒之后虽然将信将疑,但他还是决定去看一下,于是就带着他的猎犬出发了。一路上后羿风餐露宿,历经各种艰辛终于到达了西山,正当后羿四处张望时,王母娘娘忽然现身了,她让一个红衣仙子捧出一个光彩夺目的匣子交给后羿,后羿打开一看,匣子里放着两颗灵丹和一枚人参精。王母娘娘嘱咐后羿说:“把人参煮熟之后,用汤水吞服灵丹,吃一颗可以长生不老,吃两颗就可以成仙了。”后羿拜谢了王母娘娘,带着自己的猎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后羿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老婆,名叫嫦娥。嫦娥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当时天下的第一大美人,因为后羿是当时天下的第一大英雄,所以才嫁给了他。后羿非常爱恋她,情愿不要做神仙,一心一意只想和嫦娥一起长生不老。后羿的猎犬知道主人的心思,心里非常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怏怏不乐地跟在后羿身后。

回家之后,后羿把王母娘娘的话全部告诉了嫦娥,并且答应一人一颗灵丹,这样他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可是嫦娥早就厌倦了人间的生活,一心想做神仙,听了后羿的话,假装非常高兴,立刻生火煮起人参来,可是煮到一半,嫦娥却说没有柴草了,便叫后羿去砍柴。后羿没有任何怀疑,带着猎犬就走了。后羿刚一走,嫦娥就把两颗灵丹和着人参汤吞下去了。不一会,嫦娥就觉得全身燥热,异常难受,于是便打开窗户想透透气,没想到一下子从窗户里飞了出去。当时风一吹,猎犬一下子就闻到了人参汤的香味,便立刻转回来,从窗户里跳进去把剩下的汤都喝光,然后从窗户里飞出去直追嫦娥。嫦娥正在高兴,忽然听到身后有猎犬的怒吼,回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慌慌张张地躲到了月亮里。猎犬看见嫦娥躲进了月亮,全身的毛发根根直竖,身体不断膨胀,终于变得像山一样高大,一下子扑上去,一口就把整个月亮吞了下去。

月亮是天宫在晚上点起的照明灯,猎犬把月亮吞了,天宫一下子就黑了。王母娘娘便派夜游神前去查看。夜游神回来说月亮被一条黑狗吞了,玉皇大帝于是让天兵天将把黑狗捉了回来。王母娘娘一看,认得它是后羿的猎犬,也就不再为难它,封它做了天狗,专门负责守护南天门,猎犬这才把月亮吐了出来。而嫦娥从此以后就独自住在月宫里,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哲理点拨】贪婪是魔鬼

天狗吞月,是因为嫦娥奔月,还是缘于后羿欲与嫦娥长生不老的心思?这也许并不是故事的主题。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贪,可以让人功成名就,也会让人身败名裂。

贪婪是一种欲望,也是一种自私。凡事过度贪心必然会由盛而衰,只有知足守福的人,才能平安幸福。

逢蒙学射

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月宫里之后,后羿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他恨嫦娥的背叛,可又没有办法报仇,于是整天借酒消愁。后来有一个名叫逢蒙的人,仰慕后羿天下无双的箭术,于是跑来要拜后羿为师。

后羿悲伤地说:“你看我这样一个被妻子抛弃的人,有什么资格做你的师父呢?”逢蒙安慰他说:“您是全天下人民心目中最英明神武的英雄,您为老百姓除害治暴,造福苍生,就算不能长生不老,将来也一定能流芳百世。嫦娥抛弃您,只能说她没眼光,您完全不必在意。”后羿听了逢蒙的话,心情好了一些,心想自己既然已经不能长生不老,这举世无双的箭术没有人传承也有点可惜,再看逢蒙一副灵敏的样子,应该是个不错的徒弟,于是便答应了逢蒙的请求。

授艺的第一天,后羿就对逢蒙说:“学射箭最基础的一关就是不能眨眼,你先回去练习,练到可以长时间不眨眼了再来找我。”于是逢蒙便跑回家,每天,当妻子开始织布的时候,他就躺在织布机下面,双眼盯着织布机的脚踏子,不管脚踏子是快是慢,都尽最大努力不眨眼。最开始几天,逢蒙觉得眼花缭乱,头痛不已,可是又不想轻易放弃,这样过了三个月,逢蒙的眼睛终于可以在很长时间里一眨也不眨,甚至你拿着针尖逼近他的眼睛,他也不会眨一下了。

于是逢蒙欢天喜地地跑去见后羿,告诉他自己的进步。后羿点点头,又说:“第一步练好了,开始练习第二步。要练习看东西,直到把小的东西看成大的东西,把不明显、模糊的东西看成明显清晰的东西。你回去好好练习,练成了再来告诉我。”于是逢蒙跑回家,找来一根牛尾巴,又捉了一只小虱子,用牛尾巴拴住虱子挂在房间的窗户上,每天就对着那只虱子看。开始的时候,逢蒙觉得那虱子怎么看都是一般大,差点就想放弃了,但是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过了一个多月,逢蒙渐渐觉得虱子在一天天变大。又过了三个月之后,逢蒙觉得那虱子已经有车轮那么大了,再看看四周其他的东西,什么桌子椅子之类的,都变得跟山一样大了。逢蒙又从窗户里看出去,竟然能看见几百米之外深树林中的一只蜗牛了,而且非常清晰,仿佛就在眼前似的。逢蒙很高兴,又跑去见后羿。后羿也很高兴,说:“基本功已经练好了,可以开始练更高深的射箭技巧了。”

于是,从那天起,后羿便开始把自己天下无双的剑法传给逢蒙,一个严肃认真地教,一个勤勤恳恳地学,逢蒙的箭术提高得飞快。

再到后来,逢蒙的箭术几乎跟后羿差不多了,慢慢地也跟后羿一样成了天下闻名的神箭手,人们讲到谁谁谁会射箭,总是把他们师徒的名字连起来说。

【哲理点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逢蒙学射是对这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的最好阐释。逢蒙在学习箭法的时候,的确是专心致志,没有丝毫懈怠。其最后的成功虽然离不开后羿正确的指导,但是他自己的勤奋刻苦却是最关键的因素。

无论我们学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勤奋刻苦。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无论学什么都必定会以失败告终。相反,如果我们能有逢蒙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再难学的东西也难不倒我们。

孔甲养龙

传说夏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国王,名叫孔甲,是个荒淫无道的国王,平时就喜欢吃喝玩乐、不务政事。

当时孔甲喜欢养龙,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一雌一雄两条毛龙,但是他自己并不懂得如何饲养它们。正在发愁的时候,一个名叫刘累的人,自称曾经学过养龙术,自告奋勇地跑到孔甲那里自吹自擂,巴结逢迎,并且保证把龙养得又肥又壮。孔甲是个糊涂国王,竟然相信了,于是封他做了养龙的官,并赐给他“御龙氏”的名号。

然而,没过多久,其中一条雌龙就被他养死了。可是刘累居然一点也不害怕,还叫人把那条雌龙剔甲剖腹,剁成肉酱蒸熟了送给孔甲吃,只说是自己打猎得来的野味,孔甲吃了,大加赞赏。可等到孔甲要看龙的时候,却只有一条精神萎靡的雄龙,孔甲几次追问之下,刘累支吾不过去,于是连夜逃去,再也不敢露面。

孔甲虽然大怒但找不到刘累,也只得作罢。后来孔甲又找到一个叫师门的人,是个真正的养龙高手,据说他经常拿桃李的花当饭吃。他来到之后不久,那条病怏怏的雄龙就变得精神抖擞起来,表演的时候,那种盘曲的雄武姿态看得孔甲手舞足蹈。孔甲对师门的养龙术非常满意,又赐给他许多的金银财宝。

然而,师门是个耿直的人,在养龙这件事上,他不喜欢孔甲那些无知的甚至愚蠢的言论,所以常常跟孔甲发生争执。师门不像刘累,凡事都顺着孔甲,从来不敢抗命,恰恰相反,师门那些毫不留情的批驳常常让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孔甲非常难堪。孔甲养龙本来是为了娱乐,哪知道竟然常常弄得一肚子怒火,孔甲越来越不能忍受了。

一次,师门又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毫不留情地批驳孔甲那些可笑的言论,孔甲再也忍不住满腔的怒火了,他大发雷霆,叫人立刻把师门拖出去砍头。师门回过头来对着孔甲哈哈大笑,说:“没用的,砍了我的头也没用,你输了,彻底输了!”说完毫无惧色地跟着卫士走出去了。师门的头被砍下来之后,孔甲怕他的鬼魂作怪,便叫人把他的尸首埋在荒郊野外。

谁知道尸首刚埋下,忽然狂风大作,附近山野的林木都燃烧起来,熊熊大火直冲云霄,附近的村民都赶来救火,可是怎么都扑不灭。孔甲站在城楼上看见城外火光冲天,心里也很害怕,只好亲自到城外去向被冤杀的师门祈祷,请他不要再作怪。果然,火势渐渐小了,眼看就要完全熄灭了,孔甲这才安下心来,坐上车子就回王宫了。到了宫门前,卫士打开车门,却发现孔甲直挺挺地坐在车上纹丝不动,原来他早已经死了。

【哲理点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范围,谁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造成孔甲和师门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双方都不明白这一点。其实他们相互之间本来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对。如果孔甲能向一个臣子虚心求教,而师门又能宽容一个门外汉的无知,最后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因此,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绝不能求全责备。正如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知识范围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忽视自己的短处;同样,看到了别人的短处,也不能忽视别人的长处。

商汤灭夏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七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加残酷。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关龙逄劝说夏桀,说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下令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他同归于尽。”

商汤见夏桀如此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做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做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的行为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出兵把葛这个部落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这并没引起夏桀的注意。

在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叫伊尹的人。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被安排做厨师,服侍商汤。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成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为他的助手。

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做。”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商汤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即刻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汤说:“我不是想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有娀一带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最后,夏桀逃到南巢,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哲理点拨】厚积薄发

商汤灭夏,并不急于求成。先是积聚力量,而后加以试探,最后待时机成熟,才最终灭掉夏朝。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积聚力量由弱到强,才能稳操胜券。此外,还要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

虽然旧事物的灭亡是必然的,但如果实力不济,时机未到,即使是再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彭祖八百

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颛顼的玄孙。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

彭祖生性恬淡,不关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虚名荣耀,只是专心致志地讲求养生长寿之道。他的师傅撰写了《九都》等养生的经书,他都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彭祖经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使得颜面长葆青春。他经常盘腿危坐,凝神屏气地练功。从早晨坐到中午,调理气息,揉拭双目,摩挲身体,周身舒适后才起来行功。他脸无怒容,笑口常开,有时生病或疲劳时,他就运用气功治病,消除疲劳。他使内气潜转,从他生有九窍的特殊头面,直到五脏六腑,最后达到四肢毛发,那气流像轻云一样在体内流转,既能驱除疲劳又能治愈疾病。

周穆王听说彭祖是个异人,便想向其打探长寿的秘诀,可是多次亲自前去询问,彭祖每次都支吾不说。周穆王便托另一位得道的采女去向彭祖请教。这个采女也精于修身养性,已二百五十岁,看上去依然如二八妙龄。采女受周穆王之托,便虔诚地向彭祖请教延年益寿的仙方。彭祖见采女有一定的根基,便答道:“要想升天,进入仙界,就得服用金丹,像元君太一白日升天那样。对于这一点,我见闻短浅,恐怕不能够教你。大宛山有个青精先生,听说已有千岁,面相还跟儿童一样,他精于养生之道,真值得问问。”

采女问:“青精先生也是得道的仙人吗?”彭祖说:“他是得道者,但不是仙人。仙人虽然能长生不老,但已经完全失去了人的真性。得道者则不然,他们体魄强健,容貌光润,老而不衰,长在人间。其实,人的生命,只要保养得当,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稍微懂得点道,能活到二百四十岁;懂得多点,可活到四百八十岁;如果精通于养生之道,就能长寿不死了。保养寿命之道,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不要伤身害性而已。”

采女听了点头称是。彭祖继续说道:“伤身害性的事情很多。用脑过度伤人,忧虑悲哀伤人,极度高兴伤人,愤怒郁结伤人,汲汲追求伤人,阴阳失调伤人……避开各种伤身之事,顺着天地阴阳之道,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我师傅写了《九都》诸经,共一万三千多字,都是养生保寿的要诀,专给入门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传给你。”

采女回去后,对周穆王复述了彭祖的话和《九都》诸经。周穆王亲自效法后,果然灵验。

【哲理点拨】修身养性保健康

修身养性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极佳途径。彭祖凡胎,却能寿至八百,这跟他常年坚持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常人因为做不到清静无为,又不能常年坚持修身养性,所以也就只能长叹人生苦短了。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忽略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其实保持健康并不是那么困难,少一些欲望,多一些清净;少一些争斗,多一些友善;少一些伤害,多一些抚慰;心态健康了,身体自然不会差。

雷公电母

雷公又叫雷神或雷师,是专职管理施行雷法的神。在《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雷神是龙头人身的,只要鼓起肚子就能打雷。雷神常常从天而降,劈死那些心眼很坏的不肖之子或者欺行霸市的奸商,以及其他一些作恶多端的坏人。现在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打雷之前都会有闪电,专职管理闪电的是电母。其实最开始是没有电母的,雷神打雷之前一点征兆也没有,而且雷神在没有电母之前,有时候不能做到明察秋毫,所以偶尔会有无辜的人被他劈死。电母其实就是被他无辜劈死之后,受封而做了电母的。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子非常命苦,嫁人之后不久,丈夫就死了,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这个女子非常贞洁,立志守寡不再改嫁,恭恭敬敬地侍奉着年迈的公婆,三人相依为命。当时生活虽然穷困,但是女子非常勤劳,不分日夜地干活,总算还能勉强度日,不至于饿死。可是有一天,公婆生病了。已经有好多年没吃过肉的公婆,一生病就更想吃点肉了。但是家里一贫如洗,到哪里去弄钱买肉呢?

女子思来想去,无计可施,忽然想起自己身上的肉。其实那时候她已经骨瘦如柴了,但是为了能让公婆如愿以偿,女子硬是忍着剧痛,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当时就疼得昏了过去。醒过来之后,地上流了一摊血,女子赶紧用一块布把伤口包好,把地打扫干净,又害怕公婆等急了,马上又去煮那块从自己身上割下来的肉。可是人肉很难煮,女子长年劳作,她身上的肉早已经变得非常坚硬了。那些肉在锅里煮了很久,可是仍然煮不透。女子将她自己的肉端到公婆面前,而那时公婆已经老得牙都掉光了,哪里啃得动还没有煮透的人肉呢?公婆年老头昏,糊里糊涂地,不但不体谅媳妇的难处,反而以为媳妇不孝顺,自己吃了好肉,而把这些嚼不动的不好的肉端来给他们吃。

老太婆独自生闷气,越想心里火越大,最后忍不住,坐在床上高声诅咒,请求雷神将她不孝的媳妇劈死。谁知那天雷神正好有事路过此地,半空中听到了老太婆的哭诉,匆匆忙忙的,竟然也不询问,照着那可怜的女子头上就是一锤,当时那女子还在给公婆洗衣服呢,就那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可怜的媳妇被劈死了,邻居七手八脚帮她洗澡,准备把她埋了。可是在给她洗身子的时候,却发现她的大腿上有一块肉被割掉了,那伤口还没有结疤,看上去让人触目惊心。直到这时候,糊涂的老太婆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好人,竟然把割肉给自己吃的孝顺媳妇给害死了。老太婆又悔又恨,捶胸顿足,哭天抢地,恨不得一头撞死。可是媳妇已经死了,自己再怎么追悔也来不及了。

此后,老太婆便整天哭哭啼啼跪在雷神神像前,哀求他超度自己的媳妇。雷神这才知道自己错杀了好人,心中后悔不已。雷神想那冤死的女子也实在可怜,于是便跑到玉帝那里,把前因后果都报告给他,最后请求将这个女子封为电母,玉帝答应了雷神的请求。

从此以后,每当打雷之前都会有一道闪电,明辨世间是非善恶,惩恶扬善,雷神再也没有错杀过好人。

【哲理点拨】弄清真相再作判断

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对错,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一定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不然就会铸成大错。雷公在匆忙之中来不及调查事实,却错杀好人,这在神话中还能弥补,若是在现实当中,必定回天乏术,后悔终生。

日常生活错综复杂,我们有时候难免分不清谁对谁错,这个时候不能着急,更不能武断,要先冷静下来弄清楚事实再作判断,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人兽异语

人们常说: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其实在上古的时候,地上每一种生物都是会说话的,人说人话,狗吐狗言,鸟言鸟语。动物之间、植物之间以及人和动植物之间都可以自由对话。

可是,地上的生物整天叽叽咕咕,吵闹不休,植物和动物吵架,互相指责、讥讽,整个天上地下都被吵翻了,到处都是谩骂和诅咒声。天上的神仙被吵怕了,只好捂住耳朵,可是也不能一天到晚塞住耳朵什么都不听啊。于是天帝一生气,便决定要在万物生灵中选出一种生物,只让这种生物仍然保留说话的能力。其实天帝考虑得也很周到,若是所有生物都不会说话了,那么地面上就会死气沉沉,一点声音都没有,做神仙的也没面子。于是天帝发诏,指定了一个日期,到那天所有生物,包括人在内都要去集会。到时候天帝会端两碗水出来,一种是仙水,喝了之后仍然能够说话;另一种是哑水,喝了之后就再也不能说话了。天下生灵觉得这个办法好,也很公平,能不能说话就看自己的运气了。

到了指定的日子,所有的生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争先恐后往集会的地方赶去。可是植物都不会动啊,没办法,看来是注定要变成哑巴了。到底最后谁能喝到仙水呢?所有的动物都拼命地往前赶,只有青蛙一蹦一跳地落在后面,越是着急,越走不快,急得眼睛都快瞪出来了。其实那时候青蛙是除了人之外最聪明的动物,它常年在水中,早就知道天帝端出来的水中,哪一种是仙水,哪一种是哑水。可是跑不快喝不到仙水也没用啊!正在着急的时候,匆匆赶来的人看到了它,人是当时世间最仁爱的动物,见它走得艰难,一直落在大家后面,于是便把青蛙抱在怀里,快步如飞地向前赶。

青蛙躺在人的怀里,心里很感动,心想:所有的动物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有人才能这么无私。如果让那些老虎、豺狼、狮子、狐狸、乌鸦、毒蛇、蠢猪、恶狗等喝了仙水,成了世界的主宰,那整个世界还不都遭殃啊?青蛙这样想着,觉得只有人才配喝仙水,应该让人继续保留说话的能力。可是那样的话,自己就不能说话了,青蛙心里非常矛盾。青蛙抬起头,看见人神色镇定,一点也不着急,不像其他动物,慌慌张张,生怕喝不到仙水。青蛙心想,只有人才能主宰世界,如果不能说话,实在太可惜了。于是青蛙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人喝到仙水。

终于所有能走动的生物都站到了天帝面前,天帝命神女端出两碗水,一只碗是用金子和玉石做的,光彩夺目;另一只碗却是用木头做的,甚至还缺了一个小口。青蛙悄悄对人说:“木碗里装的是仙水,金碗里装的是哑水。你快把仙水喝了,再迟就来不及了。”人说:“你喝吧。我喝了你就不能说话了。”可青蛙死活不答应,趁着其他生物都在犹豫的工夫,它忽然跳到金碗面前,低下头就喝,其他动物一看,最聪明的青蛙喝的是金碗里的水,于是争先恐后地喝了哑水。人一看青蛙已经喝了哑水,没办法,只好把木碗里的仙水喝了。

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只有人能说话,而其他生物就只能发出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也不能说话了。

【哲理点拨】人类应与动物做朋友

从科学上来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的生物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信号,却不能像人一样互相交谈,表达自己的思想。然而这个神话故事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应当给动物足够的尊重和友爱。人主宰世界,不应当凭借暴力,只有善良与仁慈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这个忠告现在看来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聪明的古人早就劝告过我们,不要随便伤害动物,人类应当与动物做朋友。然而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这一点,而当地球上只剩下了“人”的时候,人类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灶王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生的人娶了个媳妇,名唤郭丁香。郭丁香非常贤惠,自从嫁给张生后,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没过几年工夫,家业就逐渐兴旺起来,家里骡马成群,还盖了几百间瓦舍,成了当地的一家大户。张生能够过上好日子,多亏娶了勤劳的丁香。

张生看到家业越来越大,成了富户,却不想想家业是怎么得来的。眼看郭丁香操劳过度,人老珠黄,没有年轻时漂亮了,张生慢慢变得喜新厌旧起来。后来便整天不干活,一心想把郭丁香休掉,找个更年轻更漂亮的媳妇。他整天虐待丁香,终于把丁香休了,又娶了财主的女儿李海棠做老婆。李海棠好吃懒做,整日和张生花天酒地,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因为两人都不操持家务,坐吃山空,没过多久,张生的家业全部败尽,房屋和土地都被卖掉,最后穷得连饭也吃不上了。李海棠眼看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偷偷跑了。张生终于沦落为乞丐。

有一天,张生要饭要到一户人家门口,一个仆人给他盛了一碗汤喝了。张生说:“这汤真好喝,再给一碗喝吧。”仆人又盛了一碗给张生喝了。张生喝完两碗汤,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说:“天不早了,问问你家主人,能让我在你家厨房里住一夜吗?”仆人说:“行。”就把张生领到厨房里住下。张生说还饿,还想喝碗汤。仆人又给他盛了一碗,张生喝完说:“你东家心眼真好,你回报一声,我想见见他。”仆人说:“不用回报,我家主人心眼最好,给她说一声就来。”张生心里感激不尽。正想着,这家主人来了,张生一看,好像很面熟,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被自己休掉的丁香。丁香问张生:“怎么到了这步田地?”张生羞得无地自容。心想:“我哪里还有脸活着,死了吧。”张生一看丁香家的大锅底下火烧得正旺,就一头钻到锅底下烧死了。

玉皇大帝觉得张生虽然不好,但他还知道羞耻,自己投火而死,说明他没坏到底,还能回心转意,他既死在锅底下,就封他做灶王吧。

张天师传下旨意:封张生为灶王,为一家之主,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要用果子敬他。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骑马上天汇报各家各户的情况,腊月三十那天再回来,在天上过七天。

老百姓恐怕灶王爷上天不说自家好话,在送他上天的时候,都用秫秸稗插个马,做了面条,叫他吃饱喝足,招待得好好的,还祷告一番,希望他上天汇报时多说说好话。后来又用糯米做个糖盘孝敬他,想用糖盘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人们还在灶王像两边写了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直到现在,还有“二十三,啃糖盘,再过七天就到年”的说法。

【哲理点拨】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张生致富之后便忘恩负义,赶走了勤劳的丁香,结果落得家业败光、沿街乞讨的下场。而当他与丁香重逢时,还未完全泯灭的良心终于苏醒,羞愧难当之下,投火而死。最可贵的是他勇于承认错误,并且不惜以死谢罪,也最终得到了世人和神仙的原谅。

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犯一些错误,造成这样那样的不良后果。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承认并且及时改正,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更辉煌!

年兽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扶老携幼正准备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若让我在你家待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撵走。”老婆婆睁大眼睛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但她仍不相信他能把年兽赶走,又继续劝他跟大伙一起避难。那老人却笑而不语,无论婆婆怎么劝说都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独自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杀气腾腾地闯进桃花村。只见它瞪着铜铃一样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随时准备对人畜发起进攻。但是这一次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上贴了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一眼看见那鲜红的纸,浑身不由一抖,怪叫了一声,声音里充满了恐惧和恼怒。躲在深山里的村民隐隐听到年兽的叫声,知道年兽已经进村了,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年兽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声音,像是竹子被火烧之后的炸裂声。年兽一听到这声音,立刻吓得浑身战栗起来,再不敢往前进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声。正当年兽还在犹豫要不要闯进去的时候,婆婆家的门忽然敞开了,只见院子里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着走出来,那老人目光如炬,手中一柄寒光闪闪的宝剑,透出重重杀气。年兽大惊失色,立即调转头,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到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上新衣,戴上新帽,到亲友邻居家道喜祝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人们还要走亲串户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最后就变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哲理点拨】抓住要害,一击而中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在克服困难时,必须善于找到解决困难的突破口。比如年兽,最初人们对它不了解,不知道它的弱点所在,所以畏惧、害怕。而当人们终于抓住了它的弱点时,便可以对症下药,轻而易举地制伏它,使它害怕人类,从此不敢再胡作非为了。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会遇到诸多困难,有一些难题看上去就像年兽一样,表面凶恶异常,可一旦你抓住了它的要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面对困难首先要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到其致命弱点。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能一击而中,解决难题。

愚公移山

夸父死后,他的后代们组成了博父国。博父国的北山有一个老翁,名叫愚公,他就是夸父族的后代。那时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高耸入云,一眼看不到顶,山形巍峨,怪石嶙峋。愚公一家人口众多,许多的田地需要种植,可是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口很不方便,出去种地还要绕好远的路,实在辛苦。于是愚公召开家庭会议,商量对策。

愚公首先发言说:“这两座山实在太过分了,挡在咱们家门口,进进出出已经不便了,每天种田就更辛苦了。干脆我们把这两座山搬走吧。”子孙们一听,都随声附和,表示同意,只有愚公的妻子不同意。她说:“你头发胡子都已经白了,你这把年纪只怕连魁父那么大一点土坡都搬不动了,怎么能搬得动太行和王屋这么大两座山呢?还有,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头你又准备放在哪里呢?”

愚公的儿孙们说:“就搬到渤海边上倒在海里吧!”

愚公很高兴,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肯定能搬掉这两座山。”愚公的妻子见大家都没有反对,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于是一家人便开始了艰巨的搬山运动。大家分好了工,身体比较弱的挖土,稍好一些的搬石头,最强壮的就挑着那些石头和泥土往渤海运。愚公的邻居京城氏的遗孀有一个儿子,刚刚到换牙的年龄,看见愚公一家干得那么起劲,觉得很好玩,也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帮忙。

从太行、王屋到渤海有几万里,挑着泥土和石头去渤海的人,来回一趟要大半年的时间。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看见愚公一家竟然这么不自量力,摇着头叹息说:“我说老头子啊,你已经风烛残年了,这么辛苦,又何必呢?你还想把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啊?”

愚公停下锄头,擦了擦脸上的汗,说:“智叟啊,你也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可是你的见识怎么连寡妇和小孩子都不如呢?”

智叟道:“为什么这么说?”

愚公信心十足地说:“难道你不知道,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死了,还有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我们每一代人都会挖走一些石头和泥土,我们的人会不断增加,可是这山却再也不会长高了,如此下去,这山肯定会被我们搬走的。”

智叟听了愚公的话,哑口无言。愚公又埋头继续挖山去了。

没想到愚公的话被山神听到了,山神很害怕,他怕万一愚公真的一直这么干下去,总有一天这两座山都会变成碎石、泥土被填到渤海里,于是赶紧上天报告了天帝。天帝为愚公的执著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替他把两座大山背走了,一座搬到了朔东,一座背到了壅南。从此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就天南地北分开了。

【哲理点拨】肯干但不能蛮干

愚公移山的精神,强调的是藐视困难,坚持不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战胜困难的决心。这种精神无疑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提倡的。

但是,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客观规律相结合,办事不从实际出发,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只管蛮干,不思巧干,将会自食其果,受到自然的惩罚。到那时,天帝虽“感其诚”,也无能为力了。

十二生肖

据说,古时候,人们是没有生肖属相的。玉帝为了给人们排定生肖,决定在天庭里召开一个生肖大会。他给各种动物下了一道开会的圣旨。

那时候,猫和老鼠是很要好的朋友。得到通知后它们都很高兴,决定一起去参加。猫很爱打瞌睡,所以在开会前一天,就叫老鼠第二天喊自己起床,老鼠一口答应了。

可是,第二天早晨,老鼠很早就起来,独自上天庭去了。对正在熟睡的猫,它一声也没有叫。

住在清水潭里的龙也得到了开生肖大会的通知。龙是生得很威武的,但是它头上光秃秃的,缺少一对角。它想:如果我再有一对美丽的角,那该有多好啊!正巧一只大公鸡从水潭边经过,那时候,公鸡头上是有一对大角的。龙一见,连忙游过去,向公鸡招呼道:“公鸡!明天我要开会去,把你的角借我戴一戴好吗?”

鸡公公回答说:“啊呀,龙哥哥!真对不起,明天我也要开会去呢!”

就在这时候,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条蜈蚣。蜈蚣是很爱管闲事的,立刻就说帮龙作保,公鸡这才答应把角借给龙。

第二天,天廷里就开了一个盛大的生肖大会,各种动物都到齐了。玉帝在动物中选出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因为老鼠去得最早,所以排在了首位。老鼠可高兴啦!

老鼠做了第一生肖,得意扬扬地回来了。睡眼蒙眬的猫看见了,奇怪地问道:“鼠弟,怎么啦?今天没有开生肖大会吗?”

老鼠神气地回答道:“你还在做梦呢!生肖大会早已开过了,有十二种动物上了生肖,我是第一名!”

猫气得胡子根根翘起,大声嚷道:“小东西,你不讲信用!你不是亲口答应叫醒我的吗?你害我误了一件大事,我要跟你算账!”

老鼠一点也不肯认错。它满不在乎地说:“哼,我又不是你的跟班!”

猫气坏了,突然把牙齿一磨,“呼”的一声扑上去,咬住了老鼠的头颈。老鼠只把后腿弹了两下,“唧唧”叫了两声,就断了气。

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死对头,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再说公鸡开了生肖大会回来,一肚子不高兴。它想:玉帝把龙排在自己前面,很可能和那对角有关系。它决定把那对角讨回来。

公鸡走到清水潭边,看见龙正兴高采烈地在那里戏水,就很有礼貌地说:“龙哥哥,请你把角还给我吧!”龙闻言吃了一惊,一句话不说就钻到水底下去了。

公鸡又气又恨,在乱石堆里找到蜈蚣,把龙不肯还角的事告诉了蜈蚣,没想到蜈蚣反而怪公鸡不该把角借给龙。公鸡气得满脸通红。它伸长了颈,一下子就啄住蜈蚣的头,吞到肚子里去了。

从那时起,每到夏天,我们就常常看见公鸡在院子里啄蜈蚣吃。并且每天天一亮,公鸡就想起了它失去的角,总要放开喉咙大叫几声:“龙哥哥,角还我……”

【哲理点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没有经历过考验的友情不能说是真诚的。如果猫能早点看清老鼠的真面目,如果公鸡能早点知晓龙和蜈蚣的品行,它们也就不会上当受骗了。因为了解不深,所以无法预知后来的事,等事后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真正的友谊,必须以诚信为基础,没有了“真诚”这个原则,友谊将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首先要判断一个人的品行,看对方是否值得为友,而判断一个人的标准,就要看他是否真诚、值得信赖。猫和公鸡的教训,应当引以为戒。

铁拐李仙

铁拐李本名李玄,他原是一个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因考场腐败,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从此他灰心丧气,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去学道访仙。

李玄学道心切,在深山幽谷中寻找茅庵道舍。经历数月的风餐露宿,涉水登山,终于在一个山林幽僻的岩洞里居住下来。几年过去了,李玄自感收效甚微。于是便直奔华山,想拜太上老君为师,寻求得道之法。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李玄终于来到华山。登上莲花峰,李玄正想休息一会,前面忽然走来两个道童对他说:“你是李玄吗?”

李玄觉得很奇怪,便问:“两位道兄怎么知道我的姓名?”两个童子微笑着说:“你不是千里迢迢到华山来寻访太上老君的吗?我们是太上老君派来接你的。”李玄听了又惊又喜,立刻随童子来到太上老君隐居的草堂。只见太上老君端坐堂上,身旁还坐着另一位仙人宛丘。李玄上前拜见,老君问明来意之后说:“学道没有老师,没有天生缘分,而要靠自己。你只管专心去修行,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李玄聆听完太上老君的教诲,叩别两位仙祖,回到原处,潜心修研道家经典。他经常一打坐就是一天,还时时到高旷之处呼吸,吐故纳新。久而久之,炼到了形神分离的境地。

一日,李玄修炼已毕,在山上漫步游赏,骤听仙乐嘹亮,抬头一看,空中祥云缥缈,霞光万丈,原来是太上老君和宛丘两位仙祖来了,李玄慌忙跪拜。老君说:“你的道术大有长进,实属不易,我和宛丘要到各地出游,想带你同去,你在十天后神驰我处,不可失约。”言罢,驾仙鹤而去。

转眼十天已到,李玄对徒弟杨子说:“为师赴师祖之约,神魂离去,肉身留在这里,你要悉心看护,过了七天不见我的神魂归来,你就将我的肉身焚化。以七天为期,千万记住!”说完李玄盘膝而坐,运转丹田气,神灵出窍,飘然而去。

杨子寸步不离地看守着师父的肉体,到了第六天,杨子的叔叔来找杨子说其母亲病重,想见他最后一面。杨子恸哭不已,经叔叔再三催促,他指着李玄的肉体说:“师父的神魂已出游,临行叮嘱我小心看护,限期七天,如今已到六天,我现在走了谁来看护?”叔叔觉得他胡说八道,有谁死了六天,还能还魂的,一把拉起他就走。杨子不敢轻易离开,叔叔很生气,不由分说,搬来柴草就将李玄的尸体火化了。

待李玄神游回来,与老君话别时,老君赠他一偈:“辟谷不辟麦,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李玄哪知偈中的奥秘?待回到洞中,却已不见自己的肉身,李玄大吃一惊,出洞寻找,来到山坡,见焚烧遗体处幽烟寂寂,明白自己的肉身已被火化了。神魂无处归宿,仙路断绝。正在他心胆俱裂时,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具乞丐的尸体,便不顾一切地前去投魂,等起来到河边一照,却发现自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袒腹跛足,手拄拐杖。从此以后铁拐李便是这副乞丐的模样了。

【哲理点拨】不可以貌取人

外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内在。铁拐李本来拥有一副“好皮囊”,却意外地失去了,几乎因此断送了“仙程”,但好在铁拐李对于外貌并不是十分看重,否则也就不会坦然接受后来那副看上去实在不太雅观的“臭皮囊”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他在成仙路上所遇到的另一种考验呢?

在现实生活中,只重外表而忽视内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有的人因为自己有一副“好皮囊”而沾沾自喜,有的人却因为容貌不够理想而郁郁寡欢,其实这都是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当一个人内在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时,很多人往往已经不再注意他的外表了。所以我们无需因貌不如人而自卑,同时还必须有一双“慧眼”,善于识别外表之下被覆盖的灵魂。

八仙过海

传说某年三月初三,王母娘娘邀请下八洞的神仙参加瑶池的蟠桃盛会。结果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八位神仙兴高采烈,在蟠桃盛会上尽情畅饮,喝得酩酊大醉。

盛会结束后,他们一个个东倒西歪地来到东海边,只见东海浩瀚无涯,波澜壮阔,万顷碧波不断翻滚起滔天的巨浪。透过碧蓝的海水,八仙通过法眼隐约看见金碧辉煌、无比灿烂华丽的龙宫,于是醉意朦胧的吕洞宾就提议大家乘兴遨游东海。

比较清醒的汉钟离连忙阻止说:“东海龙王一向目中无人,狂傲自大,而且他法力高强,我们还是不要惹他吧!免得伤了大家的和气,咱们还是回八仙洞吧!”

铁拐李一听,很不高兴,他说:“你怎么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一个小小的龙王算得了什么!”汉钟离听出他语气中的不满和讽刺,便冷笑一声,说:“仙长若是固执己见,不听规劝,闹出事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铁拐李一听,更加生气,盛怒之下把龙头拐杖狠狠地掷入大海之中,再轻巧地纵身一跃登上拐杖,忽然之间,那拐杖就变成了乘风破浪的龙舟,在东海里肆意穿行,那情景真是动人心魄。其他几位仙人担心铁拐李遇到意外,也连忙跟在铁拐李的身后。

汉钟离盘下双腿,稳稳当当坐在乐鼓之上,一会儿飞上浪尖,一会沉下浪底。吕洞宾取出腰间的葫芦,左右摇晃几下,葫芦里立刻就飘出缕缕烟雾并迅即结成一朵五彩斑斓的云彩,吕洞宾便脚踏祥云飘然而下。韩湘子吹起玉笛,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中漫步跟随其后,浪涛在他面前分开一条路来,浑身的衣服不沾一点水星。而曹国舅则用竹板打着拍子哼着歌,踏着龟背破浪而行。何仙姑背着姹紫嫣红的花篮,篮中的奇花异草散发出迷人的芳香,随着海风飘到天涯海角。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扬起驴鞭,毛驴便抬头挺胸,如履平地般踏浪而行。蓝采和慢慢悠悠地把玉板抛出,霎时间银光四射,飞溅起惊涛骇浪,龙宫也被震动了。于是东海龙王连忙派遣夜叉出来打探消息。

龙王知道那银光四射的东西是蓝采和的玉板,贪心大起,加上对八仙公然在东海上游玩非常不满,于是化回龙形,悄悄潜到海面,一口就把蓝采和那块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的玉板吞到嘴里,带回龙宫。玉板把龙宫照耀得更加光彩夺目,龙王高兴得不得了。

蓝采和丢了护身法宝,心里又痛又急,不禁开始埋怨起铁拐李。铁拐李生性暴躁,一怒之下潜到龙宫,在龙宫门口大声叫骂,威胁龙王交还宝物,否则便要大动干戈。但龙王生性傲慢,根本不理会铁拐李,并且嘲笑铁拐李不自量力。铁拐李大怒,手中的铁拐顿时变做一条巨大的火龙,嘴里喷出滔天的火焰,龙宫一下子成了火海。其余各位神仙也陆续赶来,各自施展出看家本领,腰斩了两位龙子,龙王这才害怕了,赶紧把玉板还给了蓝采和。双方这才罢战。

于是铁拐李施法灭了龙宫的大火,吕洞宾从葫芦里倒出万斛仙水,东海又恢复了万顷碧波。

【哲理点拨】团结就是力量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在遇到龙王发难的时候,各自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终于制伏了对手。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假如八仙没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结果可能就不会尽如人意了。

每个人都离不开集体,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哪怕你像神仙一样神通广大,总还有些事情是凭个人的力量无法办到的。每一个单独的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集体,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当需要我们牺牲自己的小利益而为大集体着想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集体利益的重要性。

舍身空门

周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而与中原相隔一座须弥山的西域各邦却在兴林国的领导下,一片生机勃勃。

当时兴林国的国王名叫婆迦,年号妙庄,皇后名叫宝德,两人都非常贤明。他们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眼看妙庄王已年近六旬,却仍然找不到继承人,心中非常忧闷。一天晚上,宝德王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轮旭日掉到自己怀里。自此之后,王后便有了身孕。怀孕期间,王后只要一吃荤腥就会呕吐,哪怕平日自己喜欢吃的荤菜也不能沾一点。

妙庄王十八年,宝德王后诞下一名小公主,取名妙善。妙善公主自出生便吃素,从来不进荤腥,而且她非常聪明,国王和王后都很宠爱她。六岁的时候,宝德王后去世了,妙善非常难过,心想:“母后生育、抚养自己,受尽千般苦楚,自己还来不及报答就去世了,这深重的罪孽恐怕只有潜心修佛才能赎干净。”从此以后,妙善公主便开始修行,希望将来能救治世间一切的苦难。

妙善公主十六岁的时候,她的修行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妙善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她自己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于是妙庄王便提出给妙善公主选驸马。谁知道妙善公主坚决不从,一心想出家修行,立志终身不嫁。妙庄王非常生气,下令将妙善公主赶到御花园做杂役,每天浇花除草,擦桌子扫地。妙善公主二话不说,当天就搬进去了,陪她一起的还有她的保姆。两人在御花园中从早到黑干活,公主毕竟从小娇生惯养,不几天就累得腰酸背疼,但是她从来不喊苦不叫累。

过了一段时间,妙庄王过生日,妙善公主去为父王祝寿。妙庄王问她可曾回心转意,可是妙善仍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出嫁,情愿出家。妙庄王气得七窍生烟,又把她赶到厨房去干粗活。每天要她把十七个石缸挑满水,劈两担柴火,一日三餐也都要她做,并且每天都派一个叫永莲的宫女前去监督。妙善仍是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干好每件事。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还要一边编草鞋,一边念颂佛经,直到深夜才在草堆上睡觉,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干活。这样日复一日劳作,整整干了一年,妙善向佛之心不但没有丝毫动摇,道行反而更深了。

妙庄王没办法,又去把她的两个姐姐叫回来,让她们帮忙劝一下妹妹。可是两个姐姐看得出妙善心志已决,反而劝她们的父王顺从妹妹的心愿,让她出家修行。妙庄王长叹道:“孤王本来是想让她受点苦,放弃出家修行的打算,招一个驸马共享荣华富贵,谁知她意志如此坚定。也罢!就让她出家修行吧!”说完又忍不住老泪纵横。

第二天,妙庄王下令把城外耶摩山下的金光明寺修葺一新。随后,妙善公主辞别父王和姐姐,带着保姆和永莲正式剃度出家,成为一名佛门弟子。

【哲理点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中国有一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妙善公主修道之心如此坚决,哪怕吃尽苦头依然不改初衷。而对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妙庄王来说,心意已决的妙善让他作为国王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最终妙庄王为她的精神所打动,同意让她出家修行,妙善凭着对修道的执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旦确立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就应该坚持走下去,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如果干任何事情都不能坚持到底,那么最后必定会一事无成。

网开三面

成汤王是殷族一个非常著名的首领。据说他身高九尺,肤色很白,脸型是上面比较尖,下面比较宽,头发非常浓密,脸颊两旁长着漂亮的须髯。

汤王不仅长得仪表非凡,而且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对人民非常仁慈。有一次,他到郊野去打猎。无意间遇到一个人,只见他正在林子中四面张网,网罗天上的飞鸟,同时嘴里还不停地祝祷:“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地里钻出来的,从四面八方飞来的,全部掉进我的网!”成汤走过去,说:“哎呀!这怎么能行呢?你把所有的飞鸟都抓走了,那不是夏桀才干的事吗?”于是就让那个捕鸟的人把张好的网解去三面,只留下一面,还教他念一首祝祷词:“以前蜘蛛作网,如今的人们学它的榜样。鸟儿哟,你们是自由的:想朝左就朝左,想朝右就朝右;想飞高就飞高,想飞低就飞低。可别不小心,偏巧撞到我的网上哟!”

这件小事很快就四处流传,据说汉水以南的那些小国家,听说汤王如此仁德,连鸟兽都已经享受到了他的恩泽,大家都衷心臣服,纷纷归附汤王。

汤王因为网开三面而实力大增,这引起了夏桀的不满。夏桀又听说汤王曾派人哭悼那些被自己冤杀的人,更加恼怒,于是他就把汤王骗到京都,抓起来关在夏台的重泉里,重泉是夏桀特地修造的一座监禁重要囚犯的监狱,汤王差点就被折磨死了。幸好汤王的大臣送来许多金银财宝,把夏桀周围的臣子都给买通了,夏桀才把汤王给放了,竟然也没有考虑后患。

汤王出狱以后,决心灭掉残暴的夏桀,于是采取种种措施,壮大自己的实力,笼络人才,重用很有才干的伊尹。等到时机成熟后便统领大军,向夏桀发动进攻。

打到章山的时候,镇守章山的大将夏耕右手持戈,左手持盾,看上去威风凛凛,哪知道汤王一来,一刀就砍掉了他的脑袋。掉了脑袋的夏耕从地上爬起来,发觉自己脑袋没了,慌慌张张回头就跑,一口气跑到巫山躲起来再也不敢出来了。

汤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夏桀的都城。夏桀吓得赶紧带着妹喜和其他几个宠姬乔装改扮逃出大火冲天、混乱不堪的京城。汤王带着七十辆最好的战车和六千个死士紧紧追赶,昼夜兼程,一直追到鸣条,终于把夏桀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夏桀坐着船逃到了南巢。汤追到那里,把夏桀流放在南巢,不久之后,夏桀因惊吓过度而死。临死的时候,他恨恨地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把成汤杀死在夏台,以至于有今天的惨败啊!”

【哲理点拨】透过细节看人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成汤王网开三面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却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出成汤王心地的慈善,以至鸟兽都能受到他的照顾。所以万民归心,这是对善良仁爱最好的一种嘉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品行,有时候并不需要特别正规的场合,或者特别突出的大事件,只要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品德修养。而细节的确定,重要的是善于观察和发现。

文王吐子

殷王朝最后一个王纣,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

纣王荒淫无耻,整天花天酒地,为所欲为。他从来不理朝政,想尽办法剥削老百姓。为了方便自己寻欢作乐,纣王役使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七年工夫,在朝歌修建了一座非常高大壮观的鹿台,然后又到处抢夺珠宝美女放在宫里,并且在宫里修建酒池肉林,整日在里面寻欢作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为了防止国人背后骂他,他还特地设计了一种极其残酷的刑法,叫作“炮烙”。若是有大臣敢于批评他,或者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他就用这种刑法惩罚他们,许多人都被活活烧死了。

那时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是个很正直的人,眼看着纣王一天天腐化堕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里非常着急。纣王杀了忠直的叔父比干之后,文王知道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不禁暗中叹息。没想到他的叹息却被一个奸臣崇侯虎听到了,于是他就向纣王进谗言,说文王将来可能会造反。纣王一听,立刻就把文王抓起来,关在牢里。文王被抓之后,“文王四友”,即他的大臣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都为文王担心,怕他也被抓去受“炮烙”之刑。他们四人赶紧跑到牢里去探望文王,费了许多周折,总算见到了文王,文王暗示他们要多给纣王送美女和珠宝,并且一定要快。回去之后,“文王四友”立刻四处搜寻美女和奇珍异玩,准备营救文王。

那时候,天子怕诸侯造反,往往要把诸侯的儿子扣在京城做人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当时就被纣王留在身边做人质,替他驾车。纣王因为怀疑文王要造反,不仅把文王抓了起来,还把伯邑考剁成了肉酱,煮熟了之后做成肉丸送去给文王吃。他还对身边的文武大臣说:“都说姬昌是圣人,圣人当然是不会吃自己的儿子的。”但是使者回来说,文王把那些肉丸都吃了,一点怀疑也没有。于是纣王觉得姬昌也不过是个凡人,也就不大把他放在心上了。其实,文王知道自己吃的是亲生儿子伯邑考之肉,但是为解救天下苍生,他还是忍着巨大的悲痛吃下了。

恰好这时,“文王四友”给纣王送来了美女和财宝。贪财好色的纣王看着绝色美女和大批奇珍异玩,高兴得不得了,又指着美女说:“只要她一样就足以释放姬昌了,何况还有那么多宝贝,哈哈哈哈!”于是纣王马上命使臣释放了文王。

离开牢里不多久,文王总觉得胸腔里堵得慌,非常难受。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他便翻身下了马,把手指伸进喉咙里,忽然“哇”的一声吐出了许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全身雪白,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尾巴,长着三瓣嘴,非常乖巧温顺。文王一见,抱着它们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念着伯邑考的名字。文王把这些小动物带回家,仔细地养在后花园里。

后人因为这种小动物是文王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而吐出来的,就称它们为“吐子”,后来演变为“兔子”。

文王回去之后,励精图治,又经过许多年,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终于灭掉了商,建立了周朝。

【哲理点拨】积极地对待挫折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莫不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折磨。在这种折磨中,聪明的人往往善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文王身受牢狱之灾,又经丧子之痛,这样深重的打击并没有把他击垮,反而更加激起了他的斗志。

人生难免经历苦痛与折磨。痛苦和折磨对懦弱的人来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灾难,他们常常因此而放弃努力,甚至会一蹶不振;而对勇敢的人来说,痛苦和折磨却好似一笔巨大的财富,往往会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石。顽强、勇敢、坚忍,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偃王叛乱

周穆王做天子的时候,在诸侯国中有一个徐国。

有一年,在徐国国君的宫廷里有一个宫女,不知怎么忽然有了身孕。十个月之后分娩,没想到生下来的竟然是一个肉蛋。宫女害怕这是个不祥之物,于是便趁着夜黑把肉蛋扔到了宫墙外面。宫墙外面住了一个老太婆,养着一条名叫鹄苍的狗,当时那条狗恰好路过那里,见着肉蛋,便用嘴叼回去,用身体覆盖肉蛋,给其温暖。没想到过了许多天,居然从蛋里孵出一个胖大小子,出生的时候正像小狗一样仰卧着,于是取名叫“偃”,就是“仰”的意思。那个宫女听说从肉蛋里孵出了一个孩子,又把他抱回来,自己抚养。

偃长大以后,聪明伶俐,宅心仁厚,非常贤明,于是徐国国君就把王位传给了他。偃王继位之后,大力推行仁政,对他的臣民就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人民都非常爱戴他。同时他又积极跟邻国搞好睦邻友好关系,天下诸侯也都称颂他,把他当做学习的榜样。徐国的国力也就一天天强大起来。

那时的周穆王非常喜欢游玩,整天驾着他的八匹神骏周游天下,连国事也不管了,结果朝政落到一帮小人手里,整个朝廷乌烟瘴气,人民怨声载道。偃王就想,既然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而周穆王又不理朝政,专爱游山玩水,何不取而代之?于是便起了一点小小的野心,想趁着机会把周穆王的天下夺过来,自己做天子。

最初,偃王还不太敢大张旗鼓,只是偷偷摸摸做一点小小的准备。先是以交通不方便为理由,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实际却是想作为将来从水路进攻穆王的路线。但是在开凿运河的时候,却从泥土里挖出了一把红色的弓和一束红色的箭。偃王以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祥兆,于是想要代替周穆王的野心立刻膨胀起来。周边一些诸侯国听说偃王挖到了神弓神箭,也都跟偃王一样,以为他就是上天派来的真命天子,于是纷纷归附,前后达到三十六个国家。

恰好这个时候,周穆王驾着八匹神骏去了崦嵫山,还没回朝,于是偃王决定举兵北上,发动叛乱。偃王虽然有野心,但却没有多少魄力。他的起兵,只是试探性的,有点畏首畏尾,没想到这样一来就给了周穆王充足的时间。周穆王一听说偃王叛乱,立刻叫造父驾了匹日行千里的骏马,不分昼夜赶回去救急。

偃王见周穆王的救兵来得神速,而且气势汹汹,好像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战而胜之的,况且自己并没有战胜对手的把握,因此有点犹豫不决。又一想,如果抵抗,肯定要打几场血仗,那么老百姓必将遭殃。思来想去,偃王最终还是不忍伤及无辜,不愿为了自己争夺天下而让老百姓受苦,于是节节退让,一直退到彭城武原的东山脚下,最后逃窜到深山老林里,再也不出来了。

偃王在山里造了一座石屋,一直住在里面,直到老死。偃王死后,那些一直忠心耿耿追随他的部下和百姓就在石屋里供奉了他的神像,有求必应,世代不绝。

【哲理点拨】犹豫不决,往而不利

犹豫不决,行事不果断,往往会坐失良机,最终与成功无缘。如果说偃王是因为不愿伤及无辜终致无果而终,那么这只能算是一个美丽的借口。因为在最开始打算叛乱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是应该事先考虑的,等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再退缩,只能说明偃王虑事不周,或者行事不果敢。最后既没能保住贤君的名分,又没能夺得天下,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偃王都是个失败者。

在决定做某一件事之前一定要把利弊得失权衡清楚,将各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到。一旦决定,就要果断地采取措施,犹犹豫豫,畏首畏尾,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果敢、坚决,是事业成功的必备品质之一。

伯劳传说

周宣王的时候,有一个很显赫的大臣叫尹吉甫。尹吉甫有一个忠厚老实的儿子名叫伯奇。妻子死后,尹吉甫又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后妻。不久,后妻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伯封,跟哥哥伯奇一样善良仁爱。

但是后妻很想让自己的儿子伯封继承尹吉甫的爵位,总想设法除掉大儿子伯奇。有一天,她在尹吉甫面前进谗言,说伯奇调戏她,尹吉甫不信。于是狡猾的后妻叫他第二天早上躲在后花园的楼台上观察院里的动静。

第二天一大早,后妻便在衣领、袖子里藏了十几只蜜蜂,然后在花园中徘徊,等到伯奇去给父母问安路过的时候,后母便把暗藏的蜜蜂放出来,故意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喊:“蜂子!蜂子!”伯奇看见了,生怕后母被蜜蜂蜇到,赶忙跑过来,牵挽住她的衣袖,帮她捉身上的蜜蜂。后母还在不停地挥舞着袖子,嘴里直嚷:“蜂子!蜂子!”藏在阁楼上的尹吉甫看见了,顿时勃然大怒,立刻上前把伯奇打了一顿,然后又把他驱逐出家门。遍体鳞伤的伯奇觉得委屈,天天抱着琴在江边徘徊,唱着一首悲凄的歌。后来他越来越绝望,于是抱着琴投江自杀了。

伯奇死后,灵魂化作一只小鸟,长长的尾巴,全身灰褐色,总是站在田边桑树上不停地哀鸣。自从伯奇被赶出家门,尹吉甫便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后妻的凶恶面目也一天一天暴露出来,尹吉甫愈发怀疑自己冤枉了伯奇。

有一天,尹吉甫心情郁闷,便驾了大车到田间游行,忽然听见桑树上一只小鸟凄惨的鸣叫声,心里霎时涌起一阵莫名的伤痛,心想:“莫非这鸟儿是吾儿伯奇变的?”抬头望去,只见树上一只小小的灰褐色的鸟正对着他哀鸣,看见尹吉甫探出头来,那鸟叫得更激越了。尹吉甫赶忙停车,对着那鸟儿说:“鸟儿,如果你是吾儿伯奇,你就飞到我的车上来;如果不是,你就快快离开吧。”刚一说完,那鸟儿就展开翅膀,飞到尹吉甫的车顶上,还在对着他哀鸣。

尹吉甫一见,悔恨交加,说:“伯奇吾儿,你可受劳苦了!”说着,不禁老泪纵横,然后立刻带着鸟儿回家了。刚一进家门,那鸟儿就直飞到院子里,对着后母的房门不停地悲啼。后母听到了,走出来说:“哪里来的野鸟!吵死了!还不赶出去!”尹吉甫说:“这就是我的儿子伯奇啊,可怜他死在外面,现在变成小鸟飞回来了。”后妻听了,立刻柳眉倒竖,拿着扫把就要把伯奇赶出去。尹吉甫终于完全相信是后妻害死了伯奇,心中恼恨她的残忍,于是假意递给她一张弓和一支箭,说:“既然你这么讨厌他,那就干脆把他射死吧。”后妻立刻接过弓箭,可是还没等她把箭射出去,尹吉甫就从后面把她射死了。

后来,尹吉甫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小儿子伯封,从此他们和伯奇变成的那只小鸟一直生活在一起。因为尹吉甫曾对那只鸟说“你可受劳苦了”,因而人们把它叫作“伯劳”。

【哲理点拨】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尹吉甫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惜他没有做到明察秋毫。对于自己的孩子,他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但是他却误中圈套,如果能给伯奇一个解释的机会,或者再给他多一些信任,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常常容易被表面的假象迷住双眼。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应该懂得:多一些理智,少一些冲动;多一些观察,少一些武断;多听听不同的意见,少轻信一面之词,我们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也就可以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武丁求贤

汤王以后经过二十多代,王位传到了武丁手上。这时候的殷朝国力大不如前,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武丁跟他的先祖汤王一样,是个非常贤明的王,从小就留心国家大事。等到武丁继承王位登基以后,更是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但是武丁虽然能干,身边却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他。因此他常常夜不能寐,心里很忧闷。在他的父亲小乙去世以后,武丁守孝三年,郁郁寡欢,连话也懒得说。所以整整三年,武丁没有说过一句话。

有一天晚上,武丁忽然做了一个梦。梦里遇到一个人,看样子很像囚徒,身穿一件粗麻布衣服,胳膊上套着一条很粗的绳索,他的背有点驼,正弯腰低头吃力地干活。武丁恍恍惚惚觉得心里一动,于是走上前去跟他说话,那个驼背的人抬起头来,武丁觉得这个人的眼睛里充满了智慧。再看他的面容,明明不认识,但是武丁却觉得在哪里见过他似的,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蒙眬中,武丁觉得那个罪人向他谈了许多有关天下国家的大事,武丁听他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很切合他的心思。正想询问他的名字,却被早朝的钟声吵醒了。

武丁上朝以后,把梦里遇见的那个人画在木板上,让群臣复制了许多份,又用书面形式告诉大家,神托梦给他,告诉他这就是他日思夜想所要寻找的贤臣,并命令文武百官四处寻访。过了很久,其中一个大臣寻访到北海的傅岩,找到一个名叫说(音“悦”)的奴隶,面容打扮跟武丁描述的一模一样,正拿着一把杵在修筑被水冲坏的道路。那个大臣高兴得不得了,认定他就是武丁所要寻找的人,于是连夜用大车把那个奴隶带回去,报告给武丁。

武丁立刻召见那个大臣和他带回来的人,一看,果然就是他梦见的那个人,而且武丁一高兴,竟然说出话来,这是他自从父亲去世后第一次用嘴巴说话。那个奴隶见了武丁,一点也不害怕,态度从容,镇定自若,谈起国家大事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显露出其高深的学问和过人的才识。武丁听了很高兴,当时便对他说:“有了你的辅佐,复兴殷的愿望一定可以实现。你就是上天赐给我的大贤啊!”于是立刻任命他做了殷的宰相。因为他是从傅岩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傅说。他住过的那个破洞,后人称为“圣人窟”。

傅说做了宰相之后,尽心尽力辅佐武丁,他提出了很多非常英明的见解,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武丁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因而他的那些正确的决定总是被武丁大加赞赏并且全部采纳。很快,殷朝的国势强大起来,终于实现了武丁复兴的愿望。

傅说死后,灵魂化作一颗星,升上了天空。据说在箕星和尾星之间有一颗闪闪发亮的小星,就是傅说的灵魂变的,人们称它为“傅说星”。

【哲理点拨】英雄不问出处

对于傅说来说,贫穷的身份,褴褛的衣衫,低贱的社会地位,都不能影响他的睿智和贤能。武丁能够无视他的出身,虚心向一名奴隶求教,很好地展现出自己的王者风范,同时也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贤臣,实现了自己复兴国家的愿望。

现今社会是一个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的社会,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有真本事,无论你出身如何,终会有你的出头之日。

干将莫邪

传说在战国时代,楚国有一对夫妻,丈夫叫干将,妻子叫莫邪,他们是当时最著名的铸剑师。有一次,他们奉楚王之命铸剑,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铸成一对雌雄双剑,吹毛断发,锋利无比。楚王担心他们会再给别人铸剑,于是借口他们故意怠工,藐视王命,便想加害他们。

当时,莫邪已经有孕在身,很快就要分娩。干将临走前对妻子说:“我为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大王一定很恼怒,而且他肯定不愿我再为别人铸剑,此去凶多吉少,只怕再回不来了。如果你生的是儿子,等他长大成人之后,一定叫他为我报仇。”说完又小声告诉妻子雄剑的埋藏地点,然后背着那柄雌剑去见楚王。楚王见他只带了一柄雌剑,更加生气,立刻就把他杀了。

不久,莫邪生了一个男孩,长相清奇,眉间有一尺宽,所以取名眉间尺。十八年后,眉间尺长成了一个勇武的少年。于是莫邪便把干将的遗言告诉他,并叮嘱他一定要想方设法为父报仇。眉间尺满怀仇恨找到那柄雄剑,日夜思量该如何替父亲报仇,杀掉残暴的楚王。

自从眉间尺找到雄剑之后,楚王每天晚上都会梦见一个眉间一尺宽的少年,手提一柄锋利无比的宝剑,恶狠狠地瞪着他,扬言要杀了他为父亲报仇。楚王害怕极了,便悬赏千金捕捉梦中的少年。眉间尺知道后,只好背上雄剑四处逃亡。有一天,眉间尺逃到一座山中,想到自己报仇无望,不禁悲从中来,伤心之下,大放悲声,结果被一名路过的侠客听到了。侠客见他哭得伤心,便上前询问。眉间尺擦干眼泪,把父亲遇害、自己报仇无门的情况都告诉了他,侠客听了之后说:“你要是相信我,愿意把你的头和这柄剑交给我,我就一定能为你报仇。”

眉间尺二话没说,立即横剑自刎,双手捧着头和剑递给那位侠客,身体却依然直立不倒。侠客知道眉间尺的心思,便对他说:“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这样,眉间尺的身体才慢慢倒下去。

侠客带着眉间尺的头和剑去见楚王,楚王很高兴。侠客对楚王说:“勇士的头,风吹雨打都不会腐烂,只有用开水煮才会烂。”于是楚王吩咐大臣,把眉间尺的头扔进水里用大火使劲煮。但是过了三天三夜,眉间尺的头还是完好如初,简直像活的一样,并且一直怒视着楚王。侠客便对楚王说:“只要大王亲自看着他的头颅被沸水煮就一定能煮烂。”

楚王深信不疑,便走到煮头的大鼎跟前,亲自监察。侠客一直跟在楚王身后,等楚王在鼎前刚刚站定,便举起雄剑一下子砍掉了楚王的头颅。楚王的头颅掉进了沸水中。于是眉间尺的头和楚王的头开始在水里互相撕咬,侠客见眉间尺打不过楚王,便立刻砍掉自己的头,也掉进大鼎中,帮助眉间尺打败了楚王,结果他们的头全被咬得稀烂。大臣分不清哪颗是楚王的头,哪颗是眉间尺、侠客的头,便只好将三颗头都放到楚王的灵柩中埋葬,后人称为“三王墓”。

【哲理点拨】有付出,才能有回报

有得必有失,有时候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所牺牲。眉间尺是深知这个道理的,所以当侠客说需要借他的头和他的剑才能替他报仇时,他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和宝剑,终于为自己的父亲、也为自己和天下的黎民百姓报仇雪恨了。

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甚至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却很少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可是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虽然我们不用像眉间尺那样舍弃性命以求成功,但是必要的付出还是不能少的,否则成功永远只能是一个幻想。学习如此,事业更是如此。

钱塘江潮

伍子胥,是春秋吴越争雄时期吴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吴王夫差自从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大败越国之后,慢慢变得骄奢淫逸起来,开始沉溺于女色与宠信奸臣之间,对忠直的伍子胥越来越不满。后来,好大喜功的吴王受了孔子的弟子子贡和奸臣伯嚭的怂恿,决定攻打强大的齐国。伍子胥强烈反对,他一再提醒吴王,吴国的心腹大患是越国,应该先灭越国,然后再去伐齐。但是吴王一意孤行,任命奸臣伯嚭出任统帅。

临行前一天,伍子胥又去见吴王,对吴王说:“天如果要灭吴国,让你一去就打胜仗;如果天不想灭亡吴国,让你一去就打败仗。”吴王听了非常生气,又碍于伍子胥对吴国有大功,只是劝他回去休息,国家大事已经不需要他来操心了。伍子胥摇头叹息说:“吴国的朝堂上一定会长满荆棘啊!”朝堂上生荆棘,意思就是吴国将灭,这里会成为一片废墟。

吴王对伍子胥“吴国将灭”的论断非常愤怒,但是当时也顾不得把他怎么样。后来吴国在攻打齐国时,侥幸打了一场胜仗。这一下吴王更加自高自大起来,并且对伍子胥动了杀机,正好伯嚭又进谗言,说伍子胥与齐国本来就有勾结。吴王信以为真,便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让他自刎。伍子胥接过剑,仰天长叹道:“罢了!罢了!这结局我早就料到了。等我死后,要在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将来长大了可以给那些人做棺材。还有,最好把我的眼睛挖下来,悬挂在吴都的东门上,好让我亲眼看见越国来灭掉吴国。”说完就横剑自刎了。

吴王听了非常生气,就叫人把他的尸首扔进钱塘江,又把他的头割下来挂在城门上,并恶狠狠地说:“要看就看个够吧,让太阳烤干你的皮肉,大风刮你的眼睛,炎热烧你的骨头,你的身体喂了鱼虾,变成灰土,看你还能看什么!”

谁知道伍子胥死后不到十年,吴国的处境就越来越困难,最后被越国打败。吴王万分悔恨地说:“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我那忠臣伍子胥呢?”说完,他用一块帷幕蒙着脸,横剑自杀了。

越兵攻打吴都时,忽然看见南门城楼上悬挂的伍子胥的头,像车轮一样大,眼睛像闪电,须发四散,光芒四射,十里之外都能看见。霎时间飞沙走石,越兵死伤不少,越王只好退到松陵一带。夜半时分,范蠡和文种对着伍子胥的头叩头请罪,请伍子胥不要为难他们,借给他们一条进军的道路。回去之后,伍子胥托梦给他们:“我早就知道你们总有一天会打过来的,只是我终究不忍心就这样看着吴国灭亡。但是我这几阵风雨又能怎么样呢?你们要借路,明天就从东门进吧。我为你们开路。”果然第二天,越王从东门打进了吴都,吴国灭亡了。

自从吴王把伍子胥的尸体扔进钱塘江之后,钱塘江潮就成了定例。潮水来时,海门山一带,江潮高达数百尺,早晚都要来,轰隆的声音,像闪电一样,百里以外都能听见。有时候,人们还会看见伍子胥驾着素车白马,须髯飘拂,威风凛凛地立在潮头上。吴国人民同情伍子胥,便在太湖边的一座小山上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每年春秋都要祭祀他。

【哲理点拨】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无数忠臣烈士一再用生命演绎了这一千古良言,伍子胥便是其中的一个。吴王夫差的刚愎自用,终于导致忠诚的伍子胥含冤而死,同时也奏响了吴国败亡的前奏曲。吴王临死前的悔恨,是对这一句蕴涵深厚的哲理良言的最好诠释。

真正的朋友,往往不是那些总是对你甜言蜜语的人。而那些总是批评你、指出你的缺点,甚至让你无地自容的人,反而有可能是你的挚友。我们必须善于分辨,同时要虚心接受来自真正的朋友的忠告,也许他们说的话你不爱听,甚至让你难受,但是逆耳忠言却很有可能让你受益终身。

紫玉赠珠

春秋时候,吴国国王夫差有个女儿名叫紫玉,他很疼爱这个最小的女儿。紫玉自幼生长在华丽的宫廷之中,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眼看着父王无道,沉湎女色,近小人而远贤臣,国家危亡已是不可避免了,因而她把自己唯一的希望都放在一个名叫韩重的书生身上。

韩重比紫玉大一岁,虽然当时两人都不过十八九岁,却早已看透人世混浊,都想得道成仙。紫玉希望将来能和韩重结成夫妻,一起退隐到深山绝谷,共同修炼。当时韩重是一个普通的世家子弟,得到紫玉愿一生追随他的许诺之后,便决定去齐国。因为齐国有许多道行高深的人,那里白日飞升的神仙也比较多,他希望能在那里得道,将来能像当年萧史教弄玉吹箫一样,和紫玉一起随着凤凰飞上天去。

韩重临走之前叮嘱父母,有机会一定要向吴王求亲。可是吴王怎么会把女儿嫁给清寒世家的子弟呢?当韩重的父母终于鼓起勇气向吴王求亲时,吴王生气地拒绝了,谁知却被紫玉听到了,紫玉一时心情激动,竟然气结在喉,当即就死了。吴王追悔莫及,可是难过已经没有用了,只好用金银珠宝陪葬,把女儿埋在阊门外。

三年后,韩重学道还没有成功,心里惦记着紫玉,便从齐国回到吴国。父母告诉他,紫玉因为吴王不答应她和韩重的婚事,三年前就已经死了。韩重闻听之后,压抑不住心里的悲痛,放声大哭,之后他又准备了一点简单的祭品去紫玉坟前哭悼。在紫玉坟前,他一直伤心地围着紫玉的坟墓徘徊,不忍离去。黄昏的时候,紫玉的灵魂忽然从坟墓里出来,对韩重说:“你走之后,你的父母向父王提亲,哪知道父王嫌贫爱富,断然拒绝,我伤心之下死去。而今阴阳相隔,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说罢便掩面哭泣,随后又唱了一首哀怨动人的歌:“南山有乌,北山有罗……”唱完之后,紫玉便邀请韩重到她的坟墓里去做客,韩重为她的真情所感动,随她一起进去,三天三夜才出来。临走之前,紫玉送给他一颗直径有一寸的明珠,对他说:“拿这颗珠子去见我父王,向他表示敬意。”

韩重出了坟墓,便带着珠子去见吴王,告诉他见到紫玉的事。吴王大怒,说:“紫玉已经死了三年,你这大胆狂生竟敢欺骗本王,玷污我那死去的女儿的亡灵。这颗珠子肯定是你盗墓偷来的,竟然骗本王说是鬼魂显灵!”于是便要抓捕韩重,韩重一看大事不妙,连忙逃跑到紫玉坟前,告诉她所有经过。紫玉安慰他说:“不用担心,我会亲自去见父王的。”

第二天早晨,吴王正在洗脸梳头,紫玉忽然出现了,吴王又惊又喜,问紫玉怎么复活的。紫玉跪在地上说:“当年女儿一心只想与韩重结成夫妻,共同修炼成仙,谁知道父王不答应这门亲事,女儿一时气结而死。而今韩重归来,到我坟前祭奠,我感念于他,以明珠相赠,并非韩重盗我坟墓,请父王开恩。”紫玉的母亲听到她说话的声音,忙从屋里跑出来抱住紫玉,哪知道紫玉竟化成了冉冉轻烟,随风飘散了。

后来,韩重独自离开了吴国,最后修炼成仙。

【哲理点拨】积极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幸福

遇事过于消极,往往达不到目的。紫玉和韩重在这场悲剧中,都没有积极争取属于自己幸福的勇气。吴王荒淫无道,紫玉心里绝望,想要逃避即将到来的祸患,可是她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介书生韩重身上,而懦弱的韩重却又把希望寄托在胆小的父母身上。在蛮横的吴王面前,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勇气,一旦遭遇拒绝,他们更加退缩不前,可怜的紫玉甚至因此枉送性命。凭着吴王对紫玉的宠爱,如果紫玉足够坚强勇敢,其实达到目的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当幸福来临的时候,一定要积极争取,牢牢把握。消极地退缩不前只会让你与幸福失之交臂。面对困难,我们需要勇敢,争取幸福同样如此。

孟姜女殉夫

传说当年秦始皇登基之后,为了防备北方匈奴人的侵犯,决计征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一道万里长城。那时有一种传言,要使长城永远坚固,必须用活人去填城,且一里路就要填一个人。如此算来,一万里就得填一万个人。后来又有童谣说,苏州有个范喜良,他一人就能使万里长城永固不坏。秦始皇为了使他的长城永远固若金汤,挡住匈奴人的进攻,就派官差去苏州捉拿范喜良。

范喜良非常害怕,他赶紧逃出苏州,四处躲藏。有一天他无意间躲到一户姓孟的人家的后花园,遇见了孟姜女。孟姜女看他可怜,而且见他像个读书人,于是就收留了他。范喜良知书达理,是个良善君子,孟姜女与他日久生情,后来便由孟家父母做主,两人结成夫妻。

不幸的是,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官差抓走了。孟姜女整日以泪洗面,苦苦盼望丈夫早日回家。转眼过了半年,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已经到了深秋。孟姜女想到丈夫在关外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担心他生病,于是便孤身启程,要亲自把早就做好了的寒衣送给万里之外的丈夫。

一路上,孟姜女受尽了各种苦难,但是路途的艰险和遥远并没有使她屈服。她怀着一定要把棉衣送给丈夫的坚定信念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走到了长城脚下。谁知道丈夫早已累死,并且被残暴的秦始皇填进了城墙里。丈夫的死讯让孟姜女如五雷轰顶,不由得伤心欲绝,只觉眼前天昏地暗,顿时不省人事。等到苏醒过来后,不禁又失声痛哭起来。孟姜女绝望痛苦的哭声无比凄惨,天地都为之动容,霎时间,天空云雾弥漫,日月无光;地上疾风骤雨,百兽惊惶。孟姜女倚着长城,哭天抢地,哭了不知多长时间,忽然间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修好的长城竟然一下子倒了八百里,乱石堆中尽是人的尸骨,白骨森森,非常可怕。孟姜女把血滴到那些白骨中,并在心里暗暗祷告上天,如果是丈夫的尸骨,就让自己的血一直浸进骨头里面,不要四下渗开。就这样,孟姜女好不容易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她怀抱着那堆白骨,又大哭了一场,几次昏死过去。

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八百里长城,非常生气,下令把孟姜女抓起来,要亲自拷问。结果秦始皇见到孟姜女之后,一下子就被她的美貌吸引住了,硬逼她做了自己的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这个暴君,但要他先办好三件事:在江上造一座飞虹一样壮美的大桥;在长城附近为那些死在长城脚下的民工造一座十里见方的坟墓;要秦始皇亲率文武大臣哭祭范喜良。秦始皇为了抱得美人归,一一照办。可是等到秦始皇办完这三件事后,孟姜女声色俱厉地把他痛骂了一场,然后纵身跳入了滔滔江水之中,秦始皇气得暴跳如雷,但是又无计可施,只好作罢。

后来,人们传说孟姜女死后变成了仙女。

【哲理点拨】勇敢地与非正义做斗争

当正义被压制,邪恶占上风的时候,只有勇敢面对才可能使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打击。对于弱小的孟姜女来说,秦始皇无疑是个可怕的对手,但是孟姜女凭着一身正气和满腔真情,勇敢地和暴君周旋到底,显示出一个下层普通劳动妇女的坚贞和不屈。

在整个社会中,正义和非正义的双方,总是相互对抗的。每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应该拿出勇气和非正义的行为斗争到底,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大家的正常生活才不会陷入混乱。

秦始皇暴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生性暴躁,傲慢无礼。虽然一心想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却屡次冒犯神仙,使之与神仙失之交臂。

那时妫州有个王次仲,小时候就表现出一些很不一般的举动。他在一家私塾念书,家住得最远,却总是最早一个到学校。先生以为他每天都是待在附近没有回家,但是经过调查,却发现他确实每天都回家。他每天上学时都会带着一块三寸多长的木头,一来到学校就放在屋子里,但是同学们搜遍整座房子都找不到,一到放学却又看见他拿着那块木头回去了。这种稀奇古怪的举动每年都有两三件,总是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王次仲十八九岁的时候,又开始研究书法和文字,后来他又把仓颉所造的篆体变成了隶书,写起来方便了许多。秦始皇知道后,便派使臣去征召他。可是秦始皇用的只是最一般最普通的礼节,结果一连三次都被王次仲拒绝了。

秦始皇大怒,便派人用囚车把他抓起来送到京城。可是半路上,王次仲忽然变成一只大鸟,从车里钻出来,张开翅膀飞到高空去了。这一举动把使臣吓呆了,赶紧叩头请罪,又祈求说:“回去无法交差,只怕会有杀身之祸,还望神人怜悯!”大鸟听了,便从自己身上啄下大小两根羽毛,分别落在附近两座山的山顶上,后来这两座山就分别叫作大翮山和小翮山,合起来又叫作落翮山。使臣捡了这两根羽毛回去交给了秦始皇,总算免于一死。秦始皇一心求道,没想到却因为自己的傲慢而与仙人失之交臂,心中也有些后悔。

秦始皇为了去骊山游玩,修了八十里的阁道,人走在桥上,车马走在桥下,非常壮观。因机缘巧合,秦始皇在骊山开始与一位神女有了一些交往。这位神女其实就是骊山老母,也是秦国的宗主神,但是因为神女可以永葆青春,因此看上去非常年轻美丽。秦始皇以为她只是一般的神女,开始还能以礼相待,只是下棋唱和、弹琴鼓瑟之类。可是慢慢地竟然对她轻慢起来,甚至有一些暧昧的举动。神女大怒,照着秦始皇的脸就吐了一口唾沫,秦始皇又羞又恼,正要发作,神女却忽然不见了。

秦始皇擦干脸上的口水,但是被口水溅过的地方,从此开始生疮,然后慢慢红肿溃烂,起初只有很小的几点,慢慢地便蔓延到了其他部位,又痛又痒。秦始皇心知得罪神女不是闹着玩的,心里一害怕,赶紧跑到骊山神女祠去忏悔、谢罪。神女这才原谅他,将封顶的岩层打开,一股热气腾腾的温泉从岩层的缝隙中流出来。秦始皇就用温泉的水洗浴,洗了几次之后,身上的恶疮很快就治好了。

后来人们便经常用这里的温泉水洗澡,治疗各种风湿、疮等疾病。在沐浴前还要向神女祈祷、祭祀,才能平安使用温泉,否则的话就会被温泉水弄得肌肤溃烂。

【哲理点拨】敬人者为人所敬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礼仪,也是个礼仪之邦。可惜秦始皇不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就连大度宽容的仙人也无法忍受他的傲慢无礼,致使求仙心切的秦始皇两次与仙人失之交臂,甚至差点带来性命危险。这两个故事固然是对秦始皇的讽刺,但同时也是对不懂礼仪之人的一种善意的警告。

礼仪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家庭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只要与人打交道都必须遵循和注意这些礼仪。同时,是否懂得礼仪也是一个人的自身素质、修养的一种体现,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会影响大局,决定你的成败。

关圣帝君

汉桓帝时候,河东浦洲居民因为崇尚浮华,不敬上天而触犯天条,天帝发怒,将雨水封锁,致使浦洲地区连年干旱,颗粒无收。后来人们听说浦洲附近雷首山泽中有一条龙,便扶老携幼前去哭拜,期望神龙显灵,帮助人们渡过难关。神龙心地非常慈善,虽然天帝曾警告过不准私自在这一带降水,但是神龙眼见百姓受苦受难,心有不忍,于是不顾天条,私自把黄河的水运过来,在浦洲地区行云布雨。

天帝知道之后大怒,立刻派天兵天将把神龙给斩了,并将龙头扔在溪边。此时恰好有一个叫普静的和尚从溪边经过,看到龙头,于心不忍,便将龙头带回去,放在水缸里,又给它念咒超度。九天之后,和尚忽然听到缸里一阵响动,连忙跑过去一看,却发现龙头不见了。和尚正在诧异,却听到小溪东边有婴儿啼哭的声音。原来溪东有一户人家,丈夫姓关,名道远,九天以前,天降暴雨,一条黑龙绕着关家的院子转了几圈就不见了。过了九天,早有身孕的关夫人就生下了一个胖小子。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卧蚕眉,重枣脸,面长额宽,哭声非常洪亮。那和尚听到小孩哭,跑过来一看,就明白了这孩子的来历,正是那心地慈善的神龙死后投胎而来。

那孩子后来取名羽,字云长。这关羽不仅从小头脑灵活,聪慧异常,而且长大之后,有万夫不当之勇,于三军之中取人首级犹如探囊取物,非常神勇。那时已是汉末,天下大乱,各地群雄逐鹿中原,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市井之中遇到张飞和刘备,三人一见如故,当时就在桃园义结金兰。后来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一起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建立蜀国,成就一代霸业。

有一次,蜀军作战失利,关羽失手被曹军所擒,曹操一向敬重关羽的神勇,很想收服关羽,为己所用。当时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家眷,以免遭到曹操毒手,便答应暂时屈从于曹操,但是却提出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善待刘备家眷,但知玄德(刘备)消息,虽远必往。”曹操为了收服关羽,给他高官厚禄、金银财宝,可是关羽始终不为所动。后来,关羽终于探听到刘备的消息,于是封金挂印,带着刘备的家眷离去。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总算安全从曹魏离开,回到刘备身边。赤壁大战中,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败走华容道,关羽擒住了曹操。可是关羽一向恩怨分明,有恩必报,想起当时曹操也曾善待过自己,终究心有不忍,于是不顾已经立下的军令状,放走了曹操。

后来,江东的孙权采用了吕蒙的建议,大破荆州,当时镇守荆州的关羽和儿子关平都被杀害。关羽死后,他的魂魄荡荡悠悠飘到了玉泉山,又遇到当年在溪边拣到龙头并为它超度的和尚普静,于是关羽拜他为师,后来得道成仙,称为关圣帝君。

老百姓感念关羽的忠义仁厚,建了很多关帝庙,逢年过节都要祭祀他。有时遇到灾难、疾病、祸患之类都去求他,常能如愿。

【哲理点拨】忍辱负重,以成大业

做人应当能屈能伸,当关羽为曹操所擒时,一向神勇忠义的关公并没有“慷慨就义”,而是利用曹操爱才心切的心理,知道曹操一时半会不会加害于他,所以宁可暂时屈从,也不跟他硬碰硬。而一旦时机成熟,他又抓紧时机迅速脱身,既保存了名节,又保全了性命,不可不谓智勇双全。

当我们身处困境时,要善于审时度势,哪怕忍一时之屈辱,也要等待时机,反败为胜。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该冷静的时候不冷静,该隐忍的时候不隐忍,就会适得其反,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事。

沉香救母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彦昌,他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华岳三娘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走进大殿的刘彦昌,一眼就看到了三娘的塑像,刘彦昌被三娘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该多幸福啊!刘彦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取出笔墨,深情地在墙上抒写了自己对三娘的爱慕之情。

三娘也被刘彦昌深深吸引,她沉吟再三,终于决定不顾天条禁令,要与刘彦昌结为夫妻。于是,三娘便化为一民间女子,追上刘彦昌,向他道出了真情,从此二人两情依依,结为伉俪。刘彦昌考期将临,三娘已有孕在身,惜别之时,刘彦昌赠给三娘一块祖传沉香,说日后生子可以“沉香”为名。

刘彦昌在京城一举中榜,被任命为扬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马上任之时,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天宫大办蟠桃会,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脱染病而留在华山。谁知,真实情况被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二郎神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要捉她上天受罚。三娘随身有一件王母赠的宝物——宝莲灯,此物是三娘的镇山之宝,二郎神自知不敌,就令哮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际,偷去了宝莲灯。结果,可怜的三娘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洞中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留在其父刘彦昌身边。

沉香十岁那年便独自离家,去找母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可是母亲在哪里呢?沉香不知所措,放声大哭起来。哭喊声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将沉香带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点下,刻苦认真地学习,渐渐学会了六韬三略、百般武艺、七十二变。十六岁生日那天,沉香向师父辞行,要去华山救母。大仙赠给他一柄萱花开山神斧。

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娘亲,声音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娘耳中。三娘自知哥哥二郎神神通广大,便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

沉香飞身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抡起神斧,与他打斗起来。两人直杀得山摇地动,江翻海倒,天昏地暗。这件事惊动了太白金星,他派了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仙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自己的亲外甥,太无情无义了。于是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二郎神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萱花开山神斧,奋力猛劈。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母亲。

后来,二郎神向三娘、沉香认了错;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职。从此,三娘、刘彦昌和他们的英雄儿子沉香全家团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哲理点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郎神在这个故事里无疑是个令人厌恶的形象,他对自己的妹妹和亲外甥都太过冷酷,所以众叛亲离,最终也没能阻止沉香救出自己的母亲。而沉香则与之相反,他勇敢,不畏强权,所以才得到那么多的帮助,最终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救出了被困的母亲,一家得以团圆。

一个人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依靠大家的帮助。想得到大家的帮助,必须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能够充分体谅他人。只有像沉香一样,怀有一份坚持不懈的信念,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三面观音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时的河南洛阳,民心不古,世风日下。

这一天,洛阳街头忽然出现了一个老太婆,看上去挺普通的,可是她却拿着一面银光闪闪的镜子,高声叫卖。有人上前问她:“老人家,你这镜子多少钱愿意卖?”老太婆微笑着说:“一千两纹银,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卖。”一个少年一听,有些奇怪,说:“小小一面镜子,就算是黄金做的,只怕也值不了一千两银子,你这镜子究竟有什么特别,怎么这么贵?”老太婆说:“我这镜子,一可以照你以往的所作所为,二可以照你心地善恶。绝对不错丝毫,有这样的好处,难道还不值一千两银子吗?”那少年一听,摇头道:“老人家,您别开玩笑了,这世上哪有这种宝贝?”老太婆仍然微笑着说:“你不信可以试一下,但是照一次要给我三文钱。”少年低头想了想,便掏出三文钱递给老太婆。老太婆接过钱,便拿着镜子对少年说:“照的时候一定要心无杂念,不然可什么都照不出来。”

少年依言对着镜子照了大约一盏茶工夫,果然镜子中照出了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差错。照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堕入了畜生道中,来生投胎成了一条狗。少年看得心惊胆战,满头大汗。可是旁人看去镜子中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老太婆收了镜子,对少年说:“我没有骗你吧?绝对没有丝毫差错。这三文钱不冤吧?”少年脸色苍白,仿佛大病一场,围住他的人都纷纷问他看到了什么,少年也不好回答,只一个劲地说:“三文钱,值!你们也照一下吧,肯定值!”之后便急匆匆地走了。旁人一看,好奇心大起,于是纷纷排起长队,都想花三文钱照一下那面镜子。很快,这事惊动了全城的人,那天照了镜子的就有三千多人。大部分人照完之后都像那个少年一样,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眼中满是惊讶和恐惧,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面带喜色。

眼看天色不早,老太婆收起镜子,说:“这么好的宝贝,只卖一千两,竟然都没有人买,可见此地无识货之人。天色不早了,我要走了。”说完,老太婆将镜子装起来,站起身来,掸了一下身上的灰尘,可就在她抬头的瞬间,老太婆却在不同的人眼里出现了不同的形象。恶人眼中的老太婆是凶神恶煞,平常人眼里的老太婆则带着怒气,而心地善良的人眼中的老太婆,却是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前来点化众生。于是大家把他们看到的菩萨的三种不同形象叙述综合了一下,最后商定了三副面目:一副是慈眉善目的,一副是大怒状的,一副是微微含怒的。然后他们集资在原地修了一座庵堂,塑了那三副形象供奉起来。

从那以后,这里的人有恶的去恶从善;原本行善的,更加坚定了行善的决心。此地民风为之一变,变得愈加淳朴。

【哲理点拨】以心为鉴,不断完善自我

一面小小的镜子照出人生百态,照出是非善恶,甚至照出今生来世,这个神话的寓意确实非常深刻。观音大士的聪明,在于她利用了人们的侥幸心理,行恶之人总是以为他们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就算被发现别人也无可奈何。然而菩萨打破了他们的幻想,促其心生恐惧,然后改过。

当然,这样一面神奇的镜子并不是实在的东西,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有的人时时刻刻用心来照自己的行为,有错必改,这样的人必将扬长避短,成为佼佼者;有的人却根本忘记了这样一面镜子的存在,于是胡作非为,不思悔改,但等到后悔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此,以心为鉴,可以照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