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人都爱看的通俗心理学合集(套装共18册)
64909700000013

第13章 人体生理反应:外部刺激带来的行为变化

试想一下,行为心理学家通过刺激—反应的方程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从刺激所激起的反应中积累大量的数据资料,再从引起既定反应的刺激中建立刺激源的数据,有了这套数据资料,相信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会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行为心理学家相信,科学地从刺激—反应的方程式去研究社会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学的结构和知识,才是真正的社会学。华生的SR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完全是以刺激与反应的术语进行解释的。他不考虑有机体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不实际的,因此,该学说的公式也是S-R。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对此,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

1.探寻有效的刺激

如我们之前讨论所知的那样,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刺激—反应,但之前从未有人深入或者试图朝这个方向去研究过这些问题,我们和前人一样不甚明朗。行为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安放着行为心理学家通过客观实验的方法收集的各式各样的刺激—反应的资料。行为心理学家在观察这些刺激—反应的同时,也会注意到刺激的呈现方式不同给有机体的反应所带来的影响,比如是单独呈现,还是复合呈现。测试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改变刺激的呈现方式,包括刺激的强度和刺激作用的时间,而且这些都可以被纳入实验的操作范围,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观察有机体的反应。

例如,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实验的课题是“怎样最有效地唤醒一位沉睡中的母亲?”于是,我们找到一位母亲,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躺在椅子上小憩。我们以正常的语音向她说话,但是并未引起她的任何反应,这时候,她家院子里的狗朝我们吠叫起来,不过,这仍然没能唤醒她沉睡的意志。令人意外的是,狗的吠叫声惊醒了屋子里的婴儿,婴儿啼哭起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这个沉睡中的母亲一下子就清醒了,并径直跑向孩子的卧室。而后,我们可以对这个实验过程加以适当的复现,计算出足以唤醒母亲沉睡意志的婴儿哭声的强度和作用时间。再往后,我们可以对其他母亲进行相同的实验,通过数据统计,加以逻辑分析,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能够引起母亲反应的婴儿哭声的强度和时间。当然,这仅是一个假设,为的是说明行为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严谨性。

所幸的是,即便之前的人们从未尝试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过人的行为,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人还是在朴素的生活层面上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验之谈,上述例子就可以用“婴儿最轻微的哭声也能唤醒一位沉睡的母亲”这个谚语来形容。

如果你认为以上实验不过是人为的对现实生活拙劣的复制,而实际情况远远比这复杂,且没有人能够如此好地控制情境和刺激,那不妨让我们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回到现实。相信谁也不会否认,社会的正常轨道都是希望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拿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为例,我们可以设立各种各样的激励制度来吸引优秀的人才为公司效力,如住房补贴,良好的工作环境,甚至良好的休息环境。我们摆上各式各样的刺激,无非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即引起他们好的反应。

同样,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如此。为了使得某种好的反应能够被有效应用于社会,行为心理学家也需要通过对这个反应的复制,来试图确定究竟是什么情境在引起这种特定的反应。从解决不了反应的角度出发,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也同样有效,即为了使某种不良的反应能够从社会上得以消除,我们也需要对这个反应在实验室里进行复制,以试图确定这个不良反应的刺激情境。

例如,我在演讲台上发言时,我看到你们中有些人昏昏欲睡,虽然极力想张开眼睛,但还是倒下去了。而且,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只要我们大家坐在这个屋子里有半小时的工夫,就会有人开始打瞌睡。有些人认为,让听众昏睡的缘故无非是这是一堂愚蠢的讲座。而有些人,如果他们倾向于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通风不佳的缘故。于是,他们会做出一个深入的分析:“在这样一个密闭拥挤的房间里,这么多人在呼吸,在消耗氧气。这样氧气就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地被排出,这是对我们健康有害的气体,这也是使我们哈欠连篇、昏昏欲睡的罪魁祸首,如果持续的时间足够长的话,它甚至会让人致死。”这是非常合乎常识的分析,但是,我们暂且不讨论密闭的时间足够长的话会不会令人致死的问题,我是对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是导致我们昏睡的直接原因这个猜想产生质疑。对此,我们已经做了相关的实验,那些大段琐碎的实验过程将会在这里被省略,我直接告诉你们我们的研究结论:你昏昏欲睡并非因为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而是因为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你皮肤和衣服之间的热量增加。如果我在这里摆上两三台电风扇,使密闭空间的空气流通起来,你的睡意将会全无。所以,行为心理学对刺激—反应的研究,不仅能使引起好的反应的刺激情境有效地向社会推广,而且还能将引起不良反应的刺激情境通过实验的发现而得以在社会上消除和控制。

2.刺激可以替代

此前,我们已反复强调用刺激—反应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合理性,以后不再反复赘述。下面我们用字母S来代表刺激或者复杂的刺激情境,用字母R来代表反应。

我们曾说到,刺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影响力,它无处不在,而反应是有机体为了适应刺激带来的袭击而准备随时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行为方式。然而,我们再稍稍回味一下这句话,就会发现这种表述并不准确。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有些刺激第一次开始作用时,并不会使有机体产生任何反应,且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刺激以后也不会产生作用。不过,一种刺激本身不能使人产生应激反应,不代表它就无法使人产生应急反应,只要我们了解到刺激替代这样的事实。

举例而言,当我们把一束照明光打在手上时,我们的手不会做出任何反应,但是当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让被试者看到这束光的同时,就用小幅度的电击刺激被试者的手,他就会有缩手的反应。把这个过程以一定频率重复过后,我们再亮出这束光的时候,被试者就会立即做出缩手的反应。在这个实验中,刺激替代的事实就产生了,本来不足以引起被试者反应的刺激,却让被试产生了应激反应。我们将之称为“刺激的条件化”,即便这种表述可能不太确切。当然,以上论述全部建立在对照明光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与条件刺激相对应的是无条件反射。某些刺激能够引起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反应。如光线照射眼球,人的瞳孔会关闭,眼球会来回转动;再如膝跳反射,口中含酸会分泌唾液等。

不过,即便人有成千上万种无条件刺激,但与条件刺激相比,还是少之又少。在准备一篇长篇论文时,每个词语的选择,上下文之间布局的连贯性、严谨性,都需要被纳入考虑的范围,而这个过程当中所做出的反应都是条件刺激的结果。我们人对生产工具的使用反应,也是典型的条件刺激的结果。但是,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总数量不论怎样,都是无法统计的。

刺激替代,或称刺激的条件化,使得有机体做出反应的刺激范围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在一种刺激使得有机体做出反应的同时,对有机体施加另一种刺激,用以替代原有刺激对他的作用。当我们在讨论刺激—反应相关问题的时候,必须先弄明白这个刺激究竟是无条件刺激还是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即是会引起先天反应的刺激,如光线照射眼球后瞳孔的收缩反应;条件刺激是发生了刺激替代的刺激,如我们先天只有在品尝到酸性物质的时候,口中才会分泌唾液,但是在我们熟悉了这个刺激后,只要听到、闻到、联想到就会在口中分泌唾液,这个过程刺激被替代了。

3.反应亦可以替代

上节我们提到了刺激的替代,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反应的替代。刺激的替代已在前面多番举例,对大家来说实现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反应的替代大家还不熟悉,所以在脑海中多番联想也未必有答案。不过,实验已经告诉我们,反应的替代在有机体成长的过程中直至生命的尽头,都是会发生的。让我们看下面一个例子。

某只猫,此前在一个孩子面前引起了爱抚、亲昵的反应,但是今天,这只猫让这个孩子紧张起来,开始尖叫,并躲到了大人身后。期间,肯定发生了什么才会引起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后来,我们了解到,是这只猫在之前和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抓伤了他,以致皮肤划伤流血,所以孩子的反应也变了。

在“猫”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没有改变时,人做出的反应却改变了,这就是反应替代的例子。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刺激替代和反应替代都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若从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反应替代的研究价值较之刺激替代的研究价值,则要远远高出。我们生活环境所施加的刺激往往是持久作用的,我们被这些几乎固定不变的生活情境包围着,比如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而要替换这些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牵制,代价实在远远超乎人力所能及。这其中有我们需要照料的父母,需要时常体贴呵护的妻子、孩子,还有来自人际关系上的、工作上的各式各样的刺激。固定的生活圈使得我们疏于反省,懒于反省,对反省麻木,最后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些持久性刺激时,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加深彼此伤害的反应。我们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是失败的,不顺服的,这些失败的反应在破坏我们的体质,并让我们的精神变态。这个问题的指向意义是深远的,即我们是否能够在不改变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刺激替代),改变我们对这些刺激的反应(反应替代),让我们在彼此的生活圈里做出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反应。为此,对反应替代的研究就成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希望。

然而在现有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研究员对反应替代是漠不关心的,他们只关心刺激替代。与条件反射一样,反应的抑制也是同样重要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对此忍痛割爱。

4.建立全新的反应机制

认识到反应替代研究的重要性之后,我们下面要关注的就是新的反应如何在生活中被建立的问题了。

虽然从生理结构的角度来说,神经联结在人出生时已经形成,所以婴儿期之后,不会再有新的通路在脑中生成,这些非习得反应对我们所讨论的在生活中对成人的影响也是可以被忽略的。但这些简单的、无条件的反应却能够在适当的刺激下整合起来,形成复杂精密的条件反应。数千种非习得的反应,诸如手指、手臂的动作、眼睛的动作、脚趾和腿的动作等,这些要素因为条件反射的缘故,使我们形成了有组织的、习得的反应,我们称之为“习惯”。

这些对刺激做出无条件的、扩散的反应,是如何形成一连串有节制的条件反应的呢?我们拿白鼠进食的实验来说明。研究之前,我们先准备让白鼠禁食一天,接着我们将食物放进一个铁丝笼里。白鼠想要进食,就需要打开铁笼上的小闩,但是它此前并未碰到过相关情况。按照常理来说,此时这个刺激应该会激发它各种先天的、非习得的反应,迫使它围着笼子转,咬咬铁丝,将鼻子探进笼子缝隙里去,用爪子抓抓铁丝笼,抬起头向笼子周围闻来闻去。这些反应中,已经包含有要打开铁丝笼所必需的些许反应,它们是:走向门口、抬头、用爪子拉闩子、爬进笼子进食。这个实验如果进行多次,白鼠在这些大量无条件的反应中,就会渐渐寻找到开启笼闩的办法,此后那些与开笼闩无关的反应就会很快消失。类似于为了解决问题而从无条件反应中确立起来的反应,在学术上称为新的或者条件化的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惯。

内省主义者和行为心理学家在习惯养成的领域中进行过诸多研究,例如习惯养成的因素、习惯的正确性、习惯的持久性、习惯的重塑等问题,即便有诸多学者已经研究过习惯形成的问题,且掌握了大量的习惯数据资料,但却仍然没有人能够从实验性问题中发现习惯养成的公理。以至今天,还是会有很多人说习惯养成与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的关系尚未明晰。但在我看来,或许是我把这个问题过于简化的缘故,我看不出他们之间还有什么晦涩不明的关系。当我们讨论习惯的时候,刺激往往是恒定不变的,所以,习惯的养成,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应的建立,如同我们在公路上对红绿灯的反应,又如我们早晨6︰30起来的反应,还有使用工具的反应。习惯作为对固有刺激既定的反应形式,就决定了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是有恒定性的,我们只是从非条件、非习得的反应中,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条件反应。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继续讨论“习惯养成”的问题。

5.腺体反应中的刺激替代

之前,我们已经说明,有机体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来自身体的两组组织:腺体和肌肉(横纹肌和内脏)。巴甫洛夫的一位学生——安雷普博士曾说到,唾液腺不像人体肌肉系统中的其他器官,是混合起来的,它是人体组织中的独立器官,这个腺体的活动比其他肌肉活动起来更好分级,所以在实验中,我们通常选择唾液腺作为实验测试对象。

能够引起唾液腺反应的原始刺激,通常是将食物放进人的口中。而刺激替代的研究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否不通过原始刺激的方式,使用其他诸如几何图形、简单的声音、身体的触碰或者某个符号等一些不能引起唾液腺分泌反应的刺激物,来使有机体唾液腺产生分泌反应。

刺激替代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动物领域做出的进展较之在人类领域的进展则更为深远。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和他的学生主要负责条件反射的研究工作,如前所说,他们是从狗身上开始进行此项实验的。

首先,在狗的腮腺管上做个简单的手术,开个小小的口子,用管子连接起来通向出口,方便唾液腺分泌出的唾液不再流向口腔而是直接从管子里流出去。同时,将管子与测试仪器连接,以便仪器测试唾液滴数。实验过程中,狗和实验者需要隔离开来,以便不再受到来自实验者所带来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上的刺激,致使实验结果不准确。整个过程中,研究员对于刺激的利用,都是在狗所待的房间以外进行的。

研究观察发现,如果我们将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也就是能够引起唾液腺分泌反应的刺激)同时摆上,或者将条件刺激摆在非条件刺激之前,那么,这两种情况都是能够产生刺激替代作用的,而且条件反射也会从中建立起来。不过,我们若是将非条件刺激应用于条件刺激之前,那么条件反射就不会产生。诸多实验结果表明,只有条件刺激在非条件刺激前施加,并经过20~30次的结合运用,才能使得条件反射发生,两个刺激施加的前后时差可控范围在几秒钟到5分钟以上不等。

接着上面狗的条件反射实验来讨论,现在我们如果想要通过触觉刺激来使条件反射产生作用,我们可以在狗进食前,在狗的腿部施加一点触觉刺激,然后隔一段时间施加无条件刺激,不用过很久,触觉刺激(条件刺激)就会像狗食(无条件刺激)一样,让唾液腺产生分泌。于此,我们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刺激替代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刺激替代,来测试一个动物对感官刺激做出反应的整个范围。

上面的实验是通过对狗的触觉刺激来实现条件反射的,刺激替代的发现,可以被应用在很多领域。若我们要测试狗或者其他动物对感官刺激做出反应的范围,就可以按照这个程序来实现。假设,我们已经有了一只能够对光线做出条件反射的狗,现在为了测试它对光线波长做出反应的范围,我们就可以通过不断缩短刺激光线的波长,直到狗不再对其做出反应为止。这样,我们就界定了狗在较短波长中能够做出反应的范围。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增加刺激光线的波长,直到狗不再对其做出反应,如此我们又界定了狗在较长波长中能够做出反应的范围。照着这个程序,我们也可以测试狗对听觉刺激做出反应的范围。已有研究者发现,狗对于音频做出反应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人类,这一切研究工作的实现都有赖于刺激替代的发现。

6.腺体反应的分化

腺体反应的分化,是指动物腺体在同一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对感官刺激的不同范围做出不同反应的分化现象。我们依然拿狗的唾液腺分泌反应作为实验对象。在此,我们提出一个疑问,我们能否使狗在听觉作用的刺激下,对不同的音调做出不同的反应?好比使狗对音调A做出条件反射,而对音调B不做出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狗所能接受的听觉刺激的范围内,它能够对不同音调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实验者说,狗的确能够对很小的音高差别做出准确的分化反应,而有些研究者则声称狗不能对音高差别做出分化反应。我们摆出以上事实的前提是,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对不同音调刺激的使用做出严格的限制,即对于音调A的使用必须在给狗喂食前响起,而音调B响起时则绝不喂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同样的方法在对其他感觉领域进行测试时也同样适用,如狗对气味、光线波长、触觉的差异等做出的分化反应。

对狗的唾液反射的研究,使得我们对刺激替代有了一些清晰、深刻的认识:

(1)条件反射的建立和习惯的建立一样,不是恒久性的,而是不稳定的。假设我们已经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能够在条件刺激每次施加后都做出反应,但如果我们将事后的非条件刺激撤去之后,不用多久,条件反射就会消失。不过,它们在日后也可以迅速建立起来,只要重复以前的实验过程就可以。我们在对狗的唾液腺分泌反应的测试中发现,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狗,时隔两年,经过几次的强化试验后,就又完全恢复了。

(2)实验过程中,可以使替代的刺激更加精细稳固,从而使其他同类的刺激不再引起条件反射。好比我们让狗对某个音调产生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任何音调都不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3)对刺激程度的掌控可以使反应程度发生变化。如果实验者想令反应程度增强,就可以通过增加刺激的程度来实现。我们还发现,如果一种能够引起条件反射的连续刺激在后来的实验中突然被中断,那同样会引起反应程度的加强。

(4)刺激替代中还可实现对反应的累积效应。比如,我们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狗对声音和颜色的条件反射,而在后来的过程中,我们将这两个刺激同时摆上,狗分泌出的唾液滴数则会明显地增加。

(5)条件反射也可以消退。我们之前说过,缺乏条件刺激的实施,会令条件反射消退。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完全相反的方式,即十分迅速地重复施加刺激,令条件反射消退。然而,这种消退现象并非如你所想的那样,是缘于实验对象的疲劳状态。实验结果表明,一只能够对声音和颜色都做出条件反射的狗,如果在视觉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消退后,它依然可以通过听觉刺激来引起条件反应。

7.关于人类的“流口水”实验

之前我们所有的实验都是在狗身上进行的,但因为实验条件不允许,我们无法在人身上像在狗身上一样做开口的手术。为此,K.S.拉什利博士研制了一台能够实现对人的唾液分泌进行反应测试的小型仪器。它是一个小圆盘,直径和五分钱的硬币一样大。结构设置得很巧妙,圆盘中间是个槽,将盘内的空间分为两个小室,并且互不连通。每个小室都有细小的导管通向外面,一个是用来将唾液引出口腔外做测试用,一个是为了连接抽吸器,使圆盘处于部分真空状态,方便它紧紧贴在人脸颊的内表面。这套仪器现在被称为“唾液计”,它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适许多,人们戴上它以后绝不影响正常的吃饭和睡眠。

有了这个仪器,我们对狗的唾液腺做出的测试现在同样可以用在人身上,实验结果表明,人对刺激替代所做出的反应与狗别无二致。好比将一个盛了酸液的滴管放到人面前,人的唾液腺不会因为眼睛看到了滴管就开始分泌,但若是将这个滴管里的酸液滴进人的口中,那人以后在看到这个滴管时,很快就会分泌出唾液。这里,我们不但建立了被试的条件反射,而且被试唾液反应的刺激范围也被扩大了。

我们在此对“内省”提出质疑,动物腺体条件发射的过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观念联想”的问题,腺体也并非是在意愿的控制之下才开始或者停止它的分泌活动的。如此,“内省”如何发生?

那么,其他腺体究竟能否形成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和他的学生还有诸多研究者已经证实,胃腺和其他内脏腺如同唾液腺一样,能够形成条件反射。虽然对一些其他管道腺条件反射的研究尚未展开,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和这些腺体形成条件反射的机制别无二致,只要将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关系安排到位。而像一些特殊的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松果腺等这类无管腺是否能够形成条件反射,我们目前还无法对它们进行测试。但是在情绪反应中,条件反射得以形成,是有赖于全身的腺体作用。无管腺在其中也和其他腺体一样发生了条件发射。我们有非常充分的证据表明,在形成条件反射的情绪反应中,肾上腺和甲状腺发挥功能的节奏明显改变了。

8.各式反应中的刺激替代

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表明,一般视觉或者听觉上的刺激很难让我们产生反应,但能够引起手臂、腿部、躯干、手指等横纹肌条件反应的刺激是可以实现替代的。最简单的就像通过划伤、摩擦、点击等刺激,可以使本来不足以令人见到它们就产生反应的事物,因为有了先前施加刺激的缘故,就引起了诸如手臂、手指等横纹肌的反应。

再如,普通的电子蜂鸣器的鸣叫不会引起我们身体上的任何反应,但若是将其与电击联合起来,在每次蜂鸣器响起时,就对被试者的手施加轻微的电击,如此反复多次,那么以后蜂鸣器再响起时,被试者的手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快速缩回。

以上是横纹肌的条件反射。在整个人体反应领域中,能够引起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的无条件刺激也能被替代。我们之前的实验结果已经表明,在条件反射领域内,已经说明了能够引起情绪反应的原因,刺激数目之所以能够不断增加,正是因为它们对内脏组织产生了作用,这中间不需要通过情绪的引导或者人为意志的控制。这些实验已经排除了情绪内省理论的需要,即便如此,相信后来的内省主义者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在向大家阐述内省的道理,好像真的有一种情绪理论一样。

事实上,关于刺激替代的研究,完全是在内省主义者的研究领域之外,他们无法驾驭这些反应。事实也证明,内省主义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是十分贫乏、空洞的,在以后的论述中,我们将会表明它不过是供讨论人体反应时用到的错误概念,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9.手的惯用性

行为心理学家在用手习惯的问题上也做过详细深入的观察,我们相信,在社会因素没有真正向人施加它的影响力时,我们的用手习惯,也就是左右手分工的问题实际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分化。在孩童时期的我们,因为接受社会训练较少的缘故,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左右手,但是稍后,我们渐渐有能力自理的时候,大人就会对我们说:“你应该用右手”,“用右手拿笔”,“用右手拿刀子”,“用右手和别人握手”。我们会在很多场合不自觉地创造使用右手的空间,就像有些人抱起孩子时会习惯性地为孩子的右手腾出空间,好令他能用右手与别人挥手说再见。就这样,社会的影响不断地刺激我们的左右手使用分化,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强有力的条件反射。然而,要问为何我们习惯用右手,这个问题大概要追溯至原始社会。

在人类靠狩猎过活的时期,因为心脏在左的缘故,我们的祖先需要用左手举着盾牌保护自己的心脏,而右手则负责攻击、投掷,负责担当复杂的工作。照这个历史渊源来理解的话,人类为何一直惯用右手来处理事物的问题就很好解释了。并非是在人类完全脱离了狩猎时代,文字和书稿才开始它们的作用,事实是,在盾牌和武器还没有在人类文明中被搁置很久之前,文字和书稿就已经开始发挥它们的功用了。在整个人类文明推进的进程中,武器的锻造、服装的裁剪、文字的书写,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实际上都是由人们的右手完成的。

曾有人反映,历史上很多名声赫赫的人物,他们都有使用左手书写的习惯,于是有人说,很多富有智慧的人都是左撇子,他们因此就想改变自己使用右手的习惯。但是我认为,如果这种习惯的建立是在成长阶段的早期,而且处理方法十分得当的话,那就不会对他们产生伤害。同样,对于想要纠正那些抗拒社会压力的顽固分子,坚持使用左手办公的人,我们也需要用相同的态度去处理。

这种纠正如果是在后期的话,将会变得十分困难,而且会令孩子的心智受损。我们的表达能力,是一种在书面上将行动转译成语言,在肢体上将语言转译成为行动的能力。若是我们强制扭转一个惯用左手的人使用右手,或者强制一个惯用右手的人去使用左手,就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心智退化到6个月时的水平。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干扰表达能力的过程,因为语言和用手习惯形成了长期的条件反射,肢体上的使用受限,势必会令表达能力受挫。重新建立起他使用另一只手的习惯,就意味着要重新用肢体去建立表达的习惯,用表达去建立用手的习惯,这样,孩子就等于退回到了婴幼儿时期。因此,在家长和老师在向这些孩子施加影响时,不论是在态度还是处理方法上都要明智对待。

所以,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手的使用问题不能被作为本能来看待,也不是由生理上的缘故决定的,左右手分化的使用习惯实际上是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建立的条件反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完全惯用左手,有些人能够左右手混用,这都是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10.行为心理学也要研究“人体构造”

对生理学、解剖学有过一定涉猎的人都知道,人体在这两个学科里是被分解开来进行研究的。我们需要理清,何为消化系统?何为循环系统?何为呼吸系统?何为神经系统?然后在这些系统里对其中的各个器官一一进行研究。然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则完全相反,他们对人体构成的问题是从整体的行为反应上去研究的。行为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整个有机系统的协调运作,而不是局部器官的活动。在这里,每个器官功能方面的知识的重要性被削弱了,即便行为心理学家不知道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影响他继续展开研究工作。不过,补充一下关于生理学的知识对于行为心理学家是有益的。

人体结构的精细程度远比现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复杂数百万倍,它能够从事很多复杂的活动,比如计算、规划、表达、构架……然而其能力虽然多样,但也有限制性。人类的奔跑速度是有限的,能够举起的重物负荷是有限的,地上存活的时间是有限的……人体虽然能够处理很多事物,但其本质与机器无异,器官机器只要有一个部分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机器的故障,影响正常运作。在内省主义者那里,人体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一个神秘的事物,但对行为心理学家来说,神经系统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他们对于人体横纹肌、胃部平滑肌、腺体的关注。为此,他们受到了内省主义者的指责。

客观说来,神经系统和肌肉腺体一样,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得肌肉和腺体在刺激作用下做出更敏捷、更协调一致的反应,其中没有什么神秘的成分。一个正常人因为神经系统的缘故,在身体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会迅速做出反应,但缺少了神经系统的动、植物,它们对于触摸、光线、声音刺激的反应是迟缓的。神经系统就好像一个传感器,将来自外界的刺激信息迅速传递到反应器(肌肉和腺体)上。以上简短的介绍,就是希望行为心理学家对神经系统也引起重视,而不是单单将其当作一个器官看待。

现今的人都知道,我们人体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组成的器官构成的,细胞作为构成生命物质的微小单位,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见,它的外面覆盖着一层细胞核。细胞内含有一团细胞质,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微粒。研究发现,四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它们构成的基本组织,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人体的各个器官——心、肝、脾、肺、肾、皮肤、肌肉、腺体等。

假设想要构造出一个人体,而且不同种类的细胞放在我们面前供我们使用,那么我们将要如何开展工作呢?

首先我们需要从人的表皮开始做工,将一些细胞组成覆盖于人的表面,然后在一些特殊的部位,改变细胞的组织结构,以便使我们能够从中辨别出手、脚、头发。还有一些结构如眼角膜,我们需要更换组织中的细胞,以便使其能够透光。为了构建消化系统,我们还需要一些细胞组成内管和内腔,使它们形成消化道——嘴、舌、胃、小肠、大肠。我们还需要细胞构成血管和脑内通道,然后将这些组织整合成为腺体的结构……当各种细胞组成一个个器官后,我们还要对器官进行简单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感觉器官、反应器官、神经系统器官等。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器官也是为了间接地解析刺激,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直观地表述出来:

另外,对于管状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发身腺等各种腺体的研究,也是行为心理学家需要设计的方面。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学这些,很简单,因为行为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的同时,它也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人体构造也是为后续的实验打基础,但对于这些东西的学习不用涉及太深,因为行为心理学家只把它们当作一种研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