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戴着面具的人,时而展现出火辣的一面,时而沉着冷静,这些表现出来的不同气质,或许是他人眼中的别样魅力。像“辣妹子”是性格直爽、脾气火爆的代名词,她们的言行举止中都透露着火辣,总是给人一种性格泼辣、为人直爽的感觉,或许她们也有未曾表现出来的另一面,正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就像对麻辣的喜爱程度各有不同。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除了遗传因素外,还会受到不同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养成了与众不同的“麻辣”人格。但是这些“麻辣”的人格,在心理特点上既相似又有不同,通过本章,你可以领略到不同人格的麻辣人生。
挤在“小房间”里的话剧“大舞台”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发生了数起强奸案,警察经过严密侦查,终于抓到了犯罪嫌疑人比利·密雷根。可令警察没有想到的是,比利并不知道自己曾经做下的案件,他否认了所有指控,并最终获得了法院的无罪开释。
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究其原因,原来比利患有多重人格的精神疾病,犯下多起案件的是他身体中的一个人格。当警察将比利抓捕归案的时候,犯下罪行的人格便会隐藏起来,由别的人格来使用身体,所以警察面对的就是一无所知的无辜比利。
之后,无罪的比利被送往疗养院,医生们组成专家团队对比利进行会诊,最后得出结论:比利的身体中存在23种人格,加上他的主人格就是24个,简直就是人满为患。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通过比利的事迹改写了一部小说——《24个比利》,在这部小说中,他将比利所有的人格进行了整理和介绍,为我们展现了这24个人格在同一个身体中所上演的各自的故事。
24个人格把身体当成一所大房子,他们都拥有一套单独的房间,“大房子”中有一个大型客厅,客厅中央有一个舞台,每一个想要掌控身体的人格只要登上这个舞台就能够对身体行使使用权。他们就像一个个房客,聚集在一处旅馆之中,为了保证房客之间不会因为分配不均而产生争吵,这栋房子便出现了两个管理者,他们是比利的两个不同人格。其中一个形同英国绅士,说着一口英式英语,虽然年纪轻轻,为人却非常冷静、理性,他自学了物理和化学,还能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不过这个人格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虽然是个年轻人,却非常顽固,思想也很保守,而且是个无神论者,没有任何信仰。他是第一个发现其他人格的人,因此成为了管理者,并且还有权利决定哪一个人格在什么时间来支配身体。
另一个作为管理者的人格是协助者,每当“大房子”里出现暴力的时候,这个人格便会出现并进行武力压制。这个人格存在强烈的仇恨心理,该人格出现于比利被继父施虐、心中产生憎恨但无能为力的时候,每当比利受到伤害时,他就会出现并进行反击。这个仇恨型人格拥有强壮的体魄,精通各种枪支武器,性格暴躁。在他支配身体时,比利曾吸毒并有过犯罪行为。
每个房间都要对外建立联系,因此一个专门对外的人格出现了,他是个小骗子,他的人生哲学就是能混一天是一天,根本不管第二天怎么生活。不过他很有艺术天赋,精通架子鼓,还会画肖像,他是这24个人格中唯一一个吸烟的人格,在情感上他很亲近比利的妈妈。
另一位女性人格精通家务,会烹饪、会写诗歌,不过她有些内向、害羞。
其中同时还存在帮助比利逃避伤害的人格,有的人格会为比利承担痛苦记忆,帮助他发泄心中痛苦;有的人格会出现在比利受到责骂的时候,因为这个人格天生耳聋;有的人格承载了比利对生父所有的向往和爱,这个人格如比利的生父一般,是23个非主人格中唯一有信仰的人格,他总是在比利无法承受来自生活的重压时站出来,通过宗教使比利的心灵得到安宁。
其余的非主人格都是不被欢迎的,或者说他们性格上都存在缺陷,因此非主人格的管理者便极少安排他们出现。他们的性格要么懒散,要么敏感,要么还是三四岁的小孩子,所以就被安排在房间里自行生活。
对于人格分裂症患者,他的主人格和非主人格在性格上是各不相同的,在身份、国籍、种族、学识还有身体特征上也都存在一定差异,就连声音都是不同的。其中甚至还出现了男性身体里有女性的人格,或者女性身体里有男性的人格,这些人格会按照自己的性别选择恋人,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性取向上的差异。不过,如果这些非主人格控制身体时犯下了罪行,就如比利一般,他的主人格在沉睡的时候,其中一个人格接管了他的身体并出去犯下了多起强奸案,最后却被无罪释放,这样的判决是否合理?他本人又是否需要为这些案件负责呢?
诊断一个人是否患上多重人格分裂症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一种是DSM-IV分离性障碍的结构性临床访谈,这种诊断方法是心理医生经常使用的方法,它的临床访谈有277个题目,这些题目就是用来确定病人是否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并用来诊断病人的人格分裂症属于哪一种。人格分裂症的表现主要有:经常会忘记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做过什么,如同头痛过后失去了一段记忆,感受不到现实,活在属于自己编造的虚幻空间中,对现实的感应消失不见;身份认同混乱;身份交替以及人格分解。当然,为了弄清楚发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医生还会深入地了解病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在发病前是否经历过重大的精神刺激等等。
另一种诊断方法是分离性障碍访谈表,这个访谈表上有132个是非题供患者来回答,以此来判断患者属于哪一种的人格分裂。分离性障碍也叫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病发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这种精神分裂的状况,主要表现为身份识别障碍,记忆被丢失、被遗忘,或者是受到刺激时,为了保护自己而将记忆进行分离等。
由此可知,要对多重人格分裂进行正确诊断是非常繁琐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分析和判断,才能最终确定病人是否患此疾病。这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有人刻意假装自己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企图以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对于这种“钻空子”行为,精神科和心理医生能够将这些穿上伪装外衣的不法之徒找出来吗?美国曾发生10起女性被奸杀的案件,嫌犯是洛杉矶山区的肯尼思·比安奇,人称“山坡绞杀者”。虽然嫌犯已被逮捕归案,但是审讯并不顺利,当时肯尼思·比安奇的第二个人格突然出现,并对警方诉说了自己杀害那些女性的过程,承认了所有的罪行。
这突如其来的第二人格的出现,导致案件无法正常开展,警方为了确定肯尼思·比安奇是否真的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就向很多精神科领域的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寻求帮助,请他们对肯尼思·比安奇进行精神评估和诊断。通过诊断,肯尼思·比安奇被确诊为多重人格分裂症,这代表着他将被无罪释放。但是警察们又怎么甘心将这个残忍的杀人犯放走?他们再度请来了一位更具权威性的精神科专家马丁·奥恩,经过这位专家的诊断,确定肯尼思·比安奇并没有患多重人格分裂症,他身体中也没有另外的人格,警察最终将这个恶魔关入了监狱。肯尼思·比安奇通过自己精湛的演技骗过了除马丁·奥恩以外所有为他诊断的专家,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依旧要为自己所犯下的恶行付出代价。
扒出体内的“小社会”
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来源正是我们人类的潜意识,正如心理学者所说,世界上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出现了问题。意识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我们的身体之于意识像极了一个很容易被掌控的提线娃娃,而庞大又飘忽不定的潜意识并不是我们所能够掌控的,一旦它们发生了任何变故,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现代社会中,心理医生对人们进行精神分析来确定病人是否患上了人格分裂,其实就是在诊断和分析潜意识。
人格分裂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人们对它的认知途径大多是一些外国电影。例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上映的《惊魂记》,这部电影就是围绕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旅馆老板展开的。不过那时还没有人格分裂的概念,人们只是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普通的精神疾病,知道的人也非常少。但是随着社会和心理学的发展,人格分裂被用作电影题材,广泛地呈现在了大众眼前,使大众对其有了一些明确的认知。
美国电影《24个比利》讲述了一个人的身体中除了他的主人格以外,还存在着其他二十三个人格。而这些人格在性格、年龄甚至是性别上都相差甚远,有的聪明且精通艺术,有的暴力且智商普通。被这些人格支配的身体会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区别就在于这些人格都生活在一个人的身体中,组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社会”,有着各自的生活。
美国电视剧《犯罪心理》讲述了众多患有人格分裂的人,因为他们身体中的另外一个人格拥有暴力倾向或血腥残忍的性格而成为犯罪者。这些剧情和演员对人格分裂的各种表现都把握得非常精准,使观众对精神科或者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系列的疑问成为大众探寻研究的方向,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是人格分裂?患有人格分裂的病人又有什么临床反应?是否如美国影视剧所演绎的一样,充满血腥暴力?主人格是否真的对其他人格所犯下的罪行一无所知?
人格分裂除了解离性人格疾患以及人格分裂这两个学名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陌生的名字——“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心理学上的解释就是患者存在多个人格,并且这些人格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也无法正常地对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准确叙述。通俗地说,就是人格在分开后就不认识自己了。我们可以将身体外表当作一个外壳,用来盛放人类的内在人格,人格分裂就相当于在这一个人体容器中盛放了多个人格,这些人格都有对身体的使用权,当然他们不是同时使用,而是一个一个轮流使用身体,彼此之间没有冲突。虽然他们已经将人体支配权的时间分配好,但是每个人格之间并不相识,各自独立。
“身体”是人格暂时生活的载体,我们在对镜梳妆的时候,镜子中的样貌就是这个外壳的外在形象。“人格”是一个人日常的行为习惯、讲话方式,还有细节上的各种小习惯等等。这就像每天走路时发出的声音,这个声音因为自己的行走习惯而与别人不一样,在家里等待的父母听到楼道里传来的走路声音,便能听声识人。父母仅凭声音就能够分辨出自己孩子的脚步声,是因为每个人在走路的时候有轻重缓急的分别,同样的,走路习惯的不同也会带来声音的不同,这个是独属于你的脚步声,也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音色或脚步声分辨人物身份便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存在于身体中的人格就是一种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气质,它包含了我们的气息、性格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法等等,具有别人永远也不可能模仿的独特气质。
这些“我”到底是怎么来的?
人们对人格分裂只是做了简单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楚人格分裂病症在发病时会有怎样的表现,以及非主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为了对人格分裂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来介绍一个案例。
主人公哈里是一位而立之年的黑人,他除了头部经常疼痛之外没有其他的病症,只是这种头痛不是吃两片止痛药就能好的,一旦头痛起来就会疼很久,更可怕的是,他从不记得自己在头痛的时候做过什么。终于在又一次头痛过后,他前往医院进行诊治。哈里怀疑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因为在头痛过后,身边的人总会向他讲述他头痛时所做的事情,可他对此却一无所知,这使他感到后怕。
根据身边人的讲述,哈里在头痛时,曾经跑到外面跟一群人打架,更是在打架过程中杀死了无辜的路人,警察赶到并准备逮捕他的时候,他逃跑了;他还拿着家里的猎枪追逐自己的妻子和5岁的儿子,虽然最后被人制服,但是哈里差点射杀了他们;他甚至还将在河边玩耍的小女孩扔入湍急的河水中,使小女孩溺水身亡,而他自己也在与那些抓捕他的人发生冲突时不小心掉进水中,被冲走将近千米。回到家中后,第二天醒来的他还很好奇自己身上为什么是湿的,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做过什么。
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哈里在头痛时,身体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人格,并且他们还给自己起了名字,这三个人格分别是冷静自制的人格、内向害羞的人格和残忍暴躁的人格。这三个人格的性格、行为习惯、说话方式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如果不是使用同一身体,医生会将他们当作截然不同的人。经过医生与三个人格的分别沟通,他了解到了这三个人格的真实性格。
冷静自制的人格性格特点是冷静聪明又自负,他有时很傲慢,有时又非常彬彬有礼,他能够很好地控制局面,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不会让别人对自己感到反感;内向害羞的人格性格比较害羞,反应有些迟缓,大部分时间会安静地待在一个角落,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完全没有存在感;残忍暴躁的人格是最可怕的人格,他毫无基本的做人准则,在他眼中,别人的生命就如同娱乐的玩具,他的心中存在着血腥和暴力,只要是看不顺眼的人,就会用极为残忍的手段来对待,而且杀人后没有任何的负罪感和愧疚感。他的脾气也相当狂躁,动辄便会大发雷霆,将他能够碰得到的东西打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试图伤害那些在他身边的医生、护士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行为举止如同一个暴徒。
在哈里身体中有这么多的人格,作为主人格的他却对与自己“同居”的兄弟们一无所知,甚至从来都没有发现他们,但是这些人格却非常想要占据哈里的身体成为主人。
心理医生对在哈里身体中存在的其他三个人格非常感兴趣,他们对哈里进行治疗和分析,得到了其他三个人格形成的原因。
冷静自制的人格第一次出现在哈里10岁的时候,哈里亲眼目睹了自己母亲杀死了年幼的弟弟,他的父亲知道后,又亲手打死了他的母亲,哈里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情感上的伤害,就不自觉地牵引出冷静自制的人格代替自己。
内向害羞的人格是因为哈里母亲在世时喜欢女孩子,但是她本人并没有女儿,所以便将哈里打扮成小女孩,给他穿裙子、梳辫子,哈里本人不敢反抗,只能消极对待,但哈里又无法面对自己被打扮成女孩子的样子,所以安静害羞的人格就在这时登场了。
残忍暴躁的人格出现在哈里的青春期,他曾遭受到来自学校白人同学的羞辱,他们脱光了哈里的衣服,把他捆绑在篮球场上,肆无忌惮地嘲笑和殴打他,在这个过程中,残忍暴躁的人格出现了。这个人格在与医生谈话的时候表示,他出现是因为想要保护哈里,同时要去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过哈里的白人,让他们也承受哈里的痛苦。
一个人身体中存在多个人格,这听起来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患有人格分裂的病人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消灭其他非主人格,只能每日活在困惑和不解中。那么这些“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或者说这种心理疾病是怎么产生的?
在人格分裂中,除了受到精神创伤产生应激反应,造成病人出现人格分裂的情况外,还存在其他原因。举例来说,1991年爆发了克罗地亚战争,当时有很多难民并没有在战争初期就逃离家园,他们在自己的居所生活了一段时间,每天都面临敌方的飞机轰炸,惶惶不可终日。一个少女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亲眼目睹自己所有的亲人被炸弹炸死,在极度悲痛和绝望中,她开始拒绝接受现实,并在潜意识中疯狂幻想她的亲人还活着。这个时候,她的身体中便分裂出了多个人格,以帮助她逃离现实。由此可知,战争和其他的非精神刺激——例如生活和情感的压抑也可以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痛苦,从而造成精神上不可磨灭的伤害。此外,人类的遗传基因也是能够引起人格分裂的一个原因。
人格分裂大部分是在经历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和身体伤害后才形成的,是遭遇创伤后的应激障碍。那么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一定会造成人格分裂吗?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非常容易受到来自他人的心理暗示,但另一部分人对心理暗示则是无动于衷的。这两种人就像是地球的两极,剩下的人对于心理暗示来说是处在中间位置的,相当于站在地球的赤道上。
容易接受别人心理暗示的人在获得安慰后,很快便可以将一部分自己从悲伤和绝望中剥离出来,但是有一部分人格却会永久沉浸在痛苦的情感中无法自拔。这个时候,他们的人格就会从原来的一个人格,分裂成多重人格。另外一部分对心理暗示无动于衷的人没有办法将自己的人格进行分裂,就只能接受这种应激障碍。
当然,并不是所有受到重大精神和身体伤害的人都会患上人格分裂或者应激障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激障碍实则是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通过相关学者对人格分裂的原因的研究,得到了一项证明:在生理和身体上对待情感比较脆弱,且没有办法正视生活或者面对外部世界所带来的剧烈冲击,只能通过逃避来解决问题的人患上人格分裂的几率是非常高的,而有些人即便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和情感上的极度悲痛等精神创伤,也不会产生人格分裂的情况。
经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学者们形成了一种观点:多重人格的产生就是受到精神伤害的人把自己的人格进行分裂,分裂出来的非主人格承受精神上的痛苦,而主人格就可以安然无恙地度过情感危机,这种分裂过程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分裂过程中,受到伤害的人将这段精神创伤的记忆从意识中剥离出来,使之与主人格隔离。这个过程是受害者的无意识行为,这段创伤记忆便被转移到非主人格中。
研究发现,多重人格患者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普遍自得其乐,不会感到不适。因为外部环境的刺激才会导致多重人格的产生,每一个形成的非主人格都是在受到精神创伤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我保护机制。非主人格对身体控制权采取的是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与哪一个人格相适应,就由哪一个人格来使用身体的原则。换言之,多重人格就是通过身体中人格的不断变换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心理现象。
多重人格:哪一个人格在掌控身体?
在面对主人格和身体中的非主人格时,我们是如何进行辨别的?或者说,我们是如何将控制身体的所有不同人格区别开的?
现在,我们对心理学中的主人格和非主人格进行介绍,以便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什么是多重人格。美国的精神病学家沙利文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与周围的人进行交际,并形成交际圈,这种交际圈是固定的,并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人们在人际交往时所形成的行为习惯,会存在于这个交际圈内且不会改变,有多少交际圈就会有多少种人格。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人格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人格还可以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单位,而最后的主人格,或者说最终在我们所有人格中占有支配地位的人格,就是由其他的部分人格组成的。但我们身体中有那么多的人格,哪个才是有支配地位的主人格呢?在主人格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气质和高度的辨识度又是什么呢?又能不能帮助我们辨别出身体中的不同人格呢?就如在《简爱》中的简,她自尊自爱,可是又自卑,这些就是她的主人格气质,她的自尊自爱建立在她的自卑之上,只有用极度的自尊才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攻击和伤害。正因为这样的独特气质,她才能成为罗伯斯特心中的简。
我们的主人格融合了很多不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中,有在主人格中占有绝对地位的主要气质,并成为我们主人格的气质,通过这个气质,我们便可以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每个人的人格都由几个气质围绕在主气质周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习惯就是主气质在行使自己的支配权,也就是主人格支配着我们的身体。
主人格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的,它随着我们的成长慢慢定型,而非主人格是当我们遇到无法面对的生活或刺激时才会出现的,即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才会促成其他人格的形成。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上文中出现的哈里的主人格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一个,而其他的都是非主人格,这些非主人格的出现是因为他无法面对生活带给他的种种不幸:他的母亲杀死了弟弟,父亲又杀死了母亲,这样的痛苦和震惊是他所无法正视的,也就造就了其他人格的出现。
非主人格出现的时机都是在主人格感到无助、悲伤、绝望和焦虑的时候,倘若主人格恰逢受到刺激或是沉睡、不愿意面对现实,非主人格就会取得身体的支配权,指挥身体做出主人格在日常中不会去做的一些事情,甚至肆意妄为。当然,也存在着非主人格安静地在其所臆想出来的交际圈内进行正常生活的情况。
哈里有一个非主人格非常暴力,且对他人心存敌意,他的身体非常强悍,而主人格却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别人欺负他,他也不敢反抗。所以当哈里没有办法面对暴力时,这个暴力人格就来支配身体,进行反抗和报复。哈里面对母亲不能反抗,只能消极对待,这个时候,内向害羞的人格就帮助哈里去面对,他占据了身体的支配权,安静地任由母亲打扮自己。所以只有在强烈刺激或特殊情况下,其他的人格才会出现,并支配人们的身体。这些非主人格跟主人格的性格和做事方法往往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是南辕北辙。
非主人格大多具有攻击性,只要有不高兴的事情出现,就会攻击身边的人。在非主人格中,还会出现一个气场强大的人格,他在面对任何人格时,都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占据其他非主人格支配身体的时间,甚至将其他非主人格在什么时间支配身体都进行了很好的分配。这种气场强大的人格能够掌控除了主人格之外的其他非主人格,并且会在自己感觉不是很好的时候自行再度分出其他人格。
在哈里的非主人格里,谁是那个能够给其他人格分配时间的人格呢?也许是冷静自制的人格,他非常聪明,在面对感情时也非常地克制;也许是残忍暴力的人格,毕竟他非常强悍,有很强的攻击性,能够压制其他的人格,并且经常得到哈里身体的使用权。不,这些都不是,真正能够完全掌管身体的是哈里自己,他还有着身体的支配权,也只有他才能分配哪个人格在什么时间可以使用身体。
也许会有人问,怎么是哈里?因为毕竟只有在他头痛的时候,其他人格才会登场,其他人格离开后,哈里才会再度拥有身体的使用权,他在这期间是没有记忆的。但之所以说哈里自己才是支配者,源于前文讲述的一些事例细节:三种人格出现在哈里身体中的时间或时机是由哈里本人决定的,甚至他们出现后所要面对的情况也是由哈里来决定的。在哈里没有办法面对亲人杀死亲人的局面时,冷静自制的人格出现了;在面对校园暴力时,残忍暴力的人格出现了。所以,所有非主人格的出现都是由主人格来决定的。在哈里感到生活烦闷、焦躁、不安的时候,其他的人格就被放出来,让他们接管身体,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情绪发泄出去。
哈里掌握着非主人格出现的时间,这便说明他应该知道冷静自制、内向害羞还有残忍暴力三个非主人格的存在。但哈里并不记得非主人格的经历,只能听身边的朋友和妻子对自己诉说,从哈里的表现我们得出了结论,哈里对自己的非主人格并不知情。那其他三个人格呢?他们知道对方的存在吗?
在哈里的事例中,我们了解到了多重人格患者主人格的支配作用,也许病人本人没有意识到,但是在潜意识中,他就是真正的幕后支配者。
主人格与非主人格能否和平相处
哈里的事例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格分裂案例,代表了大部分该类患者的情况,而人格分裂的病症并不仅限于此。哈里的非主人格并没有要剥夺和代替主人格的想法和行为,其他病例中的人格似乎就没有那么爱好和平了,他们彼此抢夺身体的控制权,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身体的真正主人。
在美国,曾经出现过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例——身体的主人格并不知道自己存在非主人格,但其他两个人格却知道彼此的存在,甚至了解对方和主人格的一举一动。这三个人格中,主人格与其中一个人格的性格完全相反。案例的女主角名为艾玛,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温柔和顺,做事仔细认真,但有一点小小的害羞和怯懦,尤其是在面对丈夫杰克的时候。杰克说什么,艾玛就会去做什么,她从来没有违背过丈夫的话,是一个普通的贤惠妻子,这就是艾玛的主人格。不过到了晚上,艾玛的另外一个人格就会出现,并且取得身体的控制权,她对艾玛的主人格非常不屑一顾,甚至可以说是轻视的。这个非主人格的性格与艾玛完全相反,她可不是贤良淑德的好妻子,而是会为自己画上浓妆,穿着暴露、举止轻佻,甚至公然与别的男士亲吻,并经常流连于酒吧,以引诱有妇之夫作为自己生活的乐趣。对于这些事情,艾玛是一无所知的,她的主人格依旧每天做着好妻子与好妈妈,她的丈夫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妻子有什么问题,直到艾玛的第三个人格取得身体的控制权。这个人格是一位男士,他知道第二个非主人格干的所有事情,他在支配身体的时候,经常大肆地嘲笑杰克,并虐杀了家中养的宠物狗,还试图攻击杰克与艾玛的孩子。这个时候,杰克才意识到自己的妻子生病了,并将她送往医院。
这三个人格在艾玛的身体中彼此对抗,你争我抢,每个人格都想要独占身体,但是又都没有成功,只有在一方虚弱的时候,气场强大的人格才能找准时机掌握身体控制权。但等到其他人格强大起来后,又会发生新一轮的争夺,身体她会随着掌握控制权的人格展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知,主人格也许并不知道自己身体里存在着非主人格,但是非主人格对主人格或者是其他非主人格却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主人格或非主人格在控制身体的时候做了什么。这些非主人格存在一定的野心,为了能够得到身体的掌控权以及扼杀其他人格,某些非主人格就像是一头豹子,躲在隐蔽的地方观察着对手,时刻准备一击必中,成为身体的真正主人。
因此,不是所有的非主人格都是和平主义者,他们为了能够永久地成为身体的主人,会与所有的人格展开搏斗,这是多重人格患者所展现出来的又一症状。
主人格一旦在争夺战中失败,是否会就此消失?其实不然,他会沉睡在身体中,由非主人格主导身体,除非出现刺激条件将主人格唤醒,否则主人格将永远沉睡,这就等同于被非主人格杀死。
美国影视剧《犯罪心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生活在佛罗里达州的埃里克是一个内向害羞的男孩子,他是一家旅店的服务生,负责在顾客走后将房间打扫干净。埃里克还是幼童时,经常受到继父的殴打和虐待,除了母亲没有人能够保护他。但是母亲在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他长期生活在继父的虐待中。就在这时,埃里克的身体中出现了另一个人格,她是一位强大的女性,就如他的母亲一般保护他。不过这个人格为了发泄自己对男人的仇恨,就利用埃里克在旅店工作的便捷,穿上自己从旅店经理那里偷来的女士衣服,对来佛罗里达州黄金海岸旅游的男大学生进行勾引,并与他们一起回到旅馆的房间,在房间内折磨并杀害他们。之后她便回到宿舍换下衣服,并将身体控制权交给埃里克的主人格。埃里克对自己非主人格的杀人行为并不知情,这时他会接到前台让他去打扫房间的要求,然后他就发现了那些男大学生的尸体。原来,埃里克的非主人格在杀人后就为这些人报了退房,让埃里克的主人格将房间内的痕迹在无意识中全部打扫干净,同时留下埃里克本人的指纹以混淆警方,使得警方没有办法通过指纹或者DNA来确定嫌犯。虽然非主人格的罪行暴露了,但是旨在保护埃里克的非主人格并不想让埃里克面对警察的盘问以及即将到来的牢狱之灾,于是,她将埃里克的身体彻底占为己有,而埃里克的主人格则陷入沉睡,不管是心理医生还是精神科的专家都没有办法将他的主人格唤醒。
至此,埃里克从世间“消失”了,非主人格开始支配身体。从这个案例能够看出,主人格在自己虚弱或者不想面对外部世界时,会将身体的使用权交给比较强大的非主人格,这是和平的演变。如艾玛那样的则会发生更为激烈的争夺,主人格与非主人格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和平存在的,每一个人格都想成为身体的支配者,为了得到这个权利,他们是会上演争夺战的。
自导自演,也能演出人情世故
全球大部分多重人格分裂发生在北美地区,不过就算是经常出现人格分裂的病患,真正登记在册的也没有超过200例。也就是说,这个疾病的发病率不是很频繁,患病的人也不是很多。介于其“少发”的特点,一些电影、电视剧、小说的描述便成了我们认知的普遍途径。虽然这些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却也能展现出人格分裂症的真实情况。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上映了一部震惊全球的电影——《惊魂记》,电影讲述的是旅馆老板诺曼残忍地乱刀杀害旅店客人玛丽莲的故事。诺曼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的另外一个人格是他的母亲,而诺曼却对此一无所知,还曾经向玛丽莲抱怨过他那位卧病在床的母亲。通过这部电影,更多的人知道了什么是多重人格。
随后,此类电影开始广泛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惊魂记》之后,根据真实事件整理出版的小说《女巫》又颠覆了所有人对人格分裂的认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位名叫弗洛拉的女士被医生确诊为多重人格,心理医生通过对她的治疗,发现她身体中存在着16个人格,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有作者将她的故事进行改编并出版,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人争相购买这本书,多重人格的面纱又被揭开了一些。
伴随着《女巫》这部小说的大热,它被两次改编成电影,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强烈好奇心,他们非常关注与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有关的精神疾病方面的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中也增加了人格分裂的人物和剧情,呈现出一些血腥、暴力犯罪还有悬疑惊悚的剧情,而一些人格分裂患者就是主角。正如美剧《犯罪心理》所上演的那样,一群FBI的精英侧写师侧写出来的嫌疑犯通常具有狂妄自大又冷静的人格,这些嫌犯在面对受害者的时候极度残忍和冷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或许会是连一只小动物也不忍伤害的守法好公民。这个公民可能是年轻英俊的帅哥,也可能是美丽圣洁、像天使一样的女神,甚至会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这些人身体中,除了纯洁的天使外,还居住着堕落的恶魔,这使很多人都对这样的剧情着迷不已。
《犯罪心理》讲述了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的人的故事。正常情况下,他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但当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时候,他的另一个人格就会出现。这个非主人格曾残忍地杀害了那些他认为有罪的人,他杀害那些人的手法极端残忍,例如将一对夫妻的颈动脉割断,让他们流血过多而死;将一个出轨的女人绑架,带回自己的农场仓库,让几只狗残忍地吃掉。这个非主人格还将杀人和狗吃人的过程进行网络直播。每当他想要去杀人的时候,他的主人格便会出现,并在凶案现场偷偷报警。等主人格放下电话之后,热衷于杀人的非主人格便会出现并开始杀人行为。这给侧写师们和警察带来了困惑,直到最后答案揭晓,人们才知道这是两种不同人格交替产生的结果,犹如芭蕾舞剧中的白天鹅和黑天鹅,这两个人格恰如天使与恶魔同行。
主人公的主人格为其非主人格所控,就像是在对警察进行表演一般,杀人前还要打个电话进行通知,让警察和侧写师都以为这是两人团伙作案,一个处于支配地位,另一个为顺从者,甚至还出现了将非主人格当作主人格进行侧写的情况。最后他们才知道这是一个人的两个人格进行的自编自演,导出了一场精心安排的大戏。
在这些剧作中,饰演人格分裂者的演员演技精湛,将人格分裂的行为举止真实地向观众展现了出来。
每一位演员在接到剧本后,都会对所要演出的剧本、人物进行揣摩,将人物的性格准确地表现出来。由于太过投入,导致很多演员在拍摄完毕后无法从角色中走出来,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曾经演绎的角色性格。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人,因为演绎了一个活泼的人物而变得善于交谈,这并不符合他本人的性格特点,就好像是他的另外一种人格。而那些患有人格分裂的病人,他们的世界中是不是也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特殊故事呢?
催眠——饱受质疑的危险治疗方法
根据多重人格的形成原因,我们知道每一个非主人格的出现似乎都代表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这背后总是隐藏着强烈而脆弱的情感和自尊。在每一个被分裂出来的非主人格的脸上,都带着能够掩藏所有情感的面具,这些面具会带来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每日奔波,只为了不让别人发现真实的他们,这样的疲于奔命是多重人格患者无法挣脱的牢笼。
现代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医学界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即催眠治疗。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之前的人格没有被完全压制,经过催眠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人格分裂的情况。接受催眠治疗的人非常容易受到医生的暗示,为了摆脱和逃避治疗带来的痛苦,他们会再度衍生出一个新人格。因此,很多人对催眠治疗提出了质疑,认为接受治疗的人并没有好起来,反而分裂出了更多人格。也就是说,多重人格因为接受催眠治疗面向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了。虽然心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中立,但并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脱离个人主观施加的影响,大部分医生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了主观影响。
心理治疗医生在主观意识中对多重人格的存在是确定不疑的,在治疗过程中,他们会聆听病人讲述自己所经历过的如梦似幻的经历,这些经历就好像是小说情节一样。每当出现人格转换,病人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时,医生就会对病人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医生无意识的情况下会带上一定倾向,这个倾向往往会引导病人向着多重人格的方向发展。有时候,在还不确定这个病人是不是真的患有多重人格的时候,医生的主观意识便已将其表现的各种症状归结为多重人格了。
催眠对于病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于医生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电影《致命ID》讲述了一个旅馆中上演的多重人格消灭战。一位年轻的妓女、一对中年夫妇和他们的孩子、青年情侣、旅店老板、警察以及被逮捕的两个罪犯在下着滂沱大雨的夜晚来到旅店避雨,巧合的是这10个人都在同一天出生。在剧中,旅馆发生了血腥的杀戮,所有的人一个接一个死掉,令人惊奇的是死亡后这些人的尸体却不见踪迹,直到剩下一个小男孩为止。这个时候,画面切到了一间审讯室,一个胖子被绑在椅子上,他的对面坐着一位医生,正在使用催眠对胖子进行引导。原来这是治疗现场,旅店只是病人幻想出来的,旅店中被杀戮的人也不是真正的人,而是这个胖子的其他人格,其他人格在旅店中被杀死以后,再度与胖子的主人格融合在一起。
催眠治疗是把隐藏在主人格之后的非主人格一一引导出来,然后通过录音、录像或笔录的方式进行记录;之后再与病患本人进行交谈,谈论他所经历过的生活,掌握非主人格出现的时机以及他们出现的原因;最后与病患身体中居住的其他人格分别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说服非主人格接受治疗。
在《致命ID》中,通过医生的引导说服,所有的非主人格相继消失,最后留下一个小男孩和妓女。在法院进行审理时,身体由妓女这个人格进行掌控,在无罪释放进入精神疗养院后,小男孩杀死了妓女,彻底成为胖子身体的独居人格。这时人们才惊觉,原来这个小男孩才是真正的凶手,他还杀死了为他治疗的医生。
从上面的电影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催眠治疗对病患和医生都存在危险,我们不知道最后整合的人格是好还是坏,又会不会给心理医生带来无妄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