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男人要懂经济学
6542300000007

第7章 职场经济学,帮你提高身价(2)

(2)薪资的机会成本。跳槽就意味着你要放弃本有的工资,以及因此而可能获取的潜在福利和薪资等待遇。假设你这个月的工资是6000元,再加上补贴、保险和奖金等,大约近10000元。若你辞职后,不能在当月就找到工作,那么这10000元就是你因跳槽而所支付的机会成本。

(3)人际关系的机会成本。当你在某个环境里工作,货币工资不仅是获取的报酬,还包括人脉关系和锻炼学习的机会。你的资源就是人脉,与此同时,人脉也是你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的活期存折。

(4)升迁的机会成本。当你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一下子得到真正重用一般很不容易,虽然工资或职务有可能要比以前的高,但是,新的公司对你的工作能力和人品需要重新进行一段时间的考核。

另外,假如跳槽不理想,我们需要细细计算的还有一笔成本。从经济学可知:当成本一定时,人们通常会拿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支付的成本值与不值;而当收益确定时,人们通常会拿不同的成本进行大小的比较。因此,我们讲的经济学注重成本概念,是把收益与成本联系在一起思考问题,而并不是孤立地看成本。不过,讲到成本收益的分析,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通常真正的成本总是要比预期的大,而收益却总是要比预期的小,这是很难避免的,否则,生活中就不存在失意和失败了。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最大的一笔成本其实就是我们生命中所包含的时间。我们要想弥补时间成本的损失,就必须积极地去寻找获取人生收益的机会,而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总是把时间成本看得非常重。正如巴斯德说的,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会永远只青睐于追求它的人。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自由地追求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当人们获取了自由之后,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自由付出一定的代价,那就是机会成本,我们不妨反用一位哲人说的话,那就是:在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也关闭了一道门。

个人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唐骏离开微软后,在一片质疑声中坐上了盛大公司的总裁之位。他带领盛大赶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他一上任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网游公司上市的先例,并且那时美国的股市环境也很差,可想而知,盛大所面临的困境有多糟糕。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唐骏开始对国外的投资商们进行游说。

一次,唐骏走进了一位投资人的办公室。那位投资人在听完唐骏的叙述后便问:“昨天,中国的概念股又全部下降,我为什么要把钱投给你们?”说完这话,投资人很悠闲地抽起了雪茄,不再理睬唐骏。

唐骏见那位投资商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便微笑着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你信任微软,信任比尔·盖茨吗?”投资商抬起头回答:“那是肯定的,我信任比尔。”

唐骏又接着问:“那么,你知道比尔·盖茨相信谁吗?”

投资商问:“是谁?”

唐骏很自信地回答:“比尔·盖茨相信我。”

投资商觉得很诧异,唐骏便解释说:“在微软历史上,我是唯一获得了终身荣誉总裁资格的人,这个应该可以说明盖茨信任我了吧?盖茨相信我,你也应该相信我。”

唐骏的这招果然见效了。

唐骏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说服投资商,是因为他拥有的个人品牌效应。人们经常发现,拥有优秀的个人品牌是那些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他们好像总是能够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取得一些常人看来难以想象的成绩。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品牌”是重复出现的一个词。从前,人们认为,只有企业才可以拥有品牌,而如今的人才市场上却也出现了这个词。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除了很少部分的职业和岗位外,绝大部分的职业都进入了买方市场,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这个时候,你要想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能吸引人的特殊技能,而这也就是形成个人品牌的原因。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现,那些成功的人都拥有自己出色的个人品牌,他们总会让人有深刻的印象。管理学家曾经指出:“在职场中,你应尽快创建出自己的品牌,从而才能让同事和老板加深对你的印象。在职场中,假如你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就会有更多向上发展的机遇和更多选择的机会。”

那么怎样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呢?

第一是个人品牌定位。你要想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就要先了解自己的个性。“性格决定命运”,在这里,定位也取决于性格。什么样的性格就选择建立什么样的个人品牌。这是对个人品牌进行塑造的基础。你先要弄明白这几个问题:我的个人特长、我适合从事的工作以及我想在人们心目中建立一个怎样的形象。

第二是工作技能强。在这点上,产品品牌与个人品牌是相通的。个人能力强,就能把自己的品牌构筑起来。而产品质量好,就能把品牌建立起来。树立个人品牌的重要元素是精深的专业技能。建立个人品牌的关键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出色且不可替代。

第三是较好的学习能力。建立个人品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你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而且,就算你已经拥有了个人品牌,但为了要保持它,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及吸收新技能。你要想拥有大家所认同的品牌,就必须慢慢地培养和不断地积累。

第四是人品质量。对个人品牌来说,人品和道德水准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来说,个人品牌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因此,要想创建个人品牌,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有言行达到一致,你的行为才能让人信服。

第五是适当地包装自己。虽然你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如果你不注重自己的仪表,没有什么特点,就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你想要让自己拥有更好的形象,使自己的名字更加深刻地进入人们的心中,就必须要有更有魅力的语气、更有品位的衣服以及更优美的身姿。

警惕内卷化效应,不要原地踏步

我们想要对内卷化效应进行了解,应首先看看下面的故事:

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岛——爪哇,南面与印度洋相临,北面是爪哇海,人口密集,风景秀丽,首都雅加达就坐落在此。它作为旅游区,在全球享有盛誉,天南海北的游客都纷纷慕名而来。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在此长住,却对这里的如画风景视而不见,他只专心于当地的水稻生产。犁耙刀镰,种锄收割,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重复着,爪哇岛的原生态农业在维持了一派自然景象的同时,却长期地陷入了一个没有进步和简单重复的状态。

故事中的这种现象,盖尔茨把它冠名为“内卷化”,而后,这一概念便普遍引入到了政治和经济之中。

“内卷化”会让人在一个层面上永无休止地内耗、内缠和内旋,既无突破式的增长,也无渐进式的积累,将人陷进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之中。因此,它的结果是很可怕的。你越是没有自信,就越难以成功,你越无法成功,就越没有自信,以至于自暴自弃。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类事情经常可见。

老杨当了35年的干事,总是原地不动,可身边的同事却一个个地升迁。快要到退休年龄了,“二锅头”成了他的知心朋友,心中甚是酸涩。老杨做技工已有15年了,却还只戴着一顶技工的帽子,而同进公司的人却已升职担任主管和高工,他因此心情很郁闷。老杨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一部剧本而获取过大奖,在当时被同事公认为前途一片光明,可是,过了20年,他的成就却依然停留在20年前。

面对这些见怪不怪的“内卷化”情况,人们禁不住会问:他们停止不前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运气不佳,欠缺天赋,还是不够勤奋吗?

“信心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事实上,对于个人来讲,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是进入内卷化状态的根本原因。如果一个人整天怨天怨地,不思进取,那么他只能委靡不振,原地不动,甚至倒退。如果一个人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思想观念不改变,没有开拓精神,那么他也只能进入周而复始的轮回状态。

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使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都变得相当困难了。而对于那些在工作上整天忙碌的人们,尽管不是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是,他们在思想上有可能跟那个放羊的小孩差不多。不思进取或怨天怨地,对前途感到渺茫,对职业缺乏信念,整天除了工作就是生活,除了生活就是工作,对内卷化除了接受就是服从,人生也就因此而停留不前。

生活陷入内卷化的普通人思想观念急需改进,相比之下,那些杰出人士则更需更新理念,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将变得更加严重。有些人就是因为思想观念守旧,一辈子只能做个小老板,他并非不想将公司做大做强。对小老板来说,只需精明就行,而对大老板来说,除了精明之外,则还需有气度。

用“逆水行舟”来比喻市场恰如其分,不进则必退,倒闭也就成了必然。我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末,都相继进入了多事之秋,一夜之间,许多著名企业顿时化为乌有,领导者思想观念停留不前是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面对现代化生产和与国际化接轨的企业,这些老板居然还在用农民的思想进行管理。

一个人要想摆脱内卷化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先弄清楚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若有,那就再弄明白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是否很熟练,是否能做到精益求精,并发挥到极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决心钻研,或再去进行培训,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对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进行分析。特别是在企业的这个大空间里,要弄清楚自己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好坏以及在领导心里的分量。切记,我们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走出职场的内卷化。顽强的上进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这种力量的源泉。只有自身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才能表现自我、突破自我以及超越自我,从而才能使我们的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倍增,职业生涯如果停留不前,那就意味着倒退。内卷化使人的资源消耗巨大,包括精力、时间和意志。我们要想摆脱内卷化,为自己的职业开启一片新的天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改进自己观念以及提高自身能力。

人们对那些成功人士所拥有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感到钦羡,但他们具有这种天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起来的。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了自我了解和自我发现,从而使内卷化效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最终让自身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假如你认识到了要追求“自我实现”,假如你已经把自身的想法体现在了你所在的职位和所从事的工作中的任意环节上,你会被自身的热情所感动。就算每天都要准时上班,也会充满活力。因此,你的事业就成了你的工作,你的职业就成了你事业的开端。那么,你就会从内卷化的怪圈中走出来,从而迎接属于自己的胜利。

有效需求:工作不一定专业对口

现在的大学生都希望能找到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可是结果通常事与愿违,从事了别的行业。不过,这对成功的人来说,却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像当和尚的朱元璋最后却当上了皇帝、学设计出身的王家卫,后来却成了著名导演等,这种事情让人耐人寻味,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守株待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条条道路通罗马,认识了这些,我们的眼睛就会为之一亮,天地为之变宽。各种各样的新机会也会随之而来。

刘道玉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看来,大学生面对就业难这个问题,应辩证地看待“对口”。因为四年大学只不过是通才教育,只能学到最基本的素质、基本的知识以及基本方法,想要培养出专家来是很难的。因此,大学生不管选择任何职业都是对口的。而一个专家的培养,从大学毕业后,最起码还需在研究实践中干上15年到20年。从这个方面来说,不能局限在自己所学的专业范围内求职与就业。在以前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事实也说明了,横向成才的事例不胜枚举。像学历史的却成了经济学家,学英语的却成了生物学家,学法律的却成了哲学家,学医学的却成了文学家等。假如大学毕业生把这个观点树立起来,那么他们求职与就业的机遇就会更多,且自我设计的主动权也会被自己所掌握。

通常情况下,专业确定了职业方向的选择。但现实却是,许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工作,还有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用的不是自己所学的、学的并不能为自己所用以及专业不对口等情况普遍存在,已经不足为奇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认真考虑,从而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