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穷养男孩富养女孩100招
6543500000018

第18章 承受压力,改变观念——培养男孩的家庭责任感(2)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孩子长大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较低。久而久之,就会有不劳而获的心理,甚至因为不会做家务而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

张建与刘敏结婚没多久就自立门户,两个人很恩爱,可是没过多久就开始三天两头闹矛盾。两家长辈细究之下,才知道两人是为了家务谁做的问题吵闹不休。

刘母和张母本来想帮两个年轻人料理家务,可是都在上班,实在分不开身。为了平息事端,张建的奶奶只好出来帮忙。于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隔三差五去给两个年轻人整理房间,打扫卫生。

小梁和小赵的情况也与他们差不多,结婚后,两人便在沈阳安了家。两个人都不善打理家务,于是,远在营口的婆婆每月都会乘车来沈阳住上两三天,不为别的,就是来给两个年轻人打扫卫生,干完活儿后,老人再回营口。

这两对年轻人还算晓事,特别挤出时间报名上家务课,努力去弥补自己生活上的缺欠,多多少少为老人“减轻了负担”。

由此可见,家务料理能力将直接影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是否幸福。从这个角度看,不让孩子做家务不是爱而是害。

家长应该明白,让孩子承担起一些家务,不但不会累着孩子,还会让孩子在承担中养成许多好的习惯。孩子会变得更勤快、懂事,生活的自理能力也能提高。当然,在“承担”过程中,家长要真正让孩子保持“独立”,同时应当指导他们该如何做并适时加以鼓励,使他们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须知,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干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自信与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有个父亲特别注意对儿子责任感的培养,经常找机会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有一次,他外出参观学习,临走时对儿子说:“爸爸不在家,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晚上你要记得锁好门,关掉煤气阀门,千万不要忘了。”

儿子听了这话,一下子严肃起来,认真地说:“爸爸,你放心去吧,这点事我一定能做好。”晚上,他便给儿子打电话,特别提到自己交代的事情,儿子认真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十分愉快地说:“我早已关好了。”

父亲回到家中后,孩子的母亲对他说:“我们这儿子,太尽责了,每晚早早就锁好门,关好煤气阀,然后再做作业。有一天晚上都上床了还不放心,又起来检查一遍。”

父亲听了之后,对儿子的行为表示了肯定,然后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只要爱家,关心家,把自己当做家里的主人,就会在家里找到应做的事情。”

孩子听了这番表扬与教导非常开心,后来在做家务劳动时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当然,要想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不容易,孩子的表现并不是特别自觉,因此需要家长进行合理引导。

孩子做家务往往是兴之所至,觉得新鲜,而若要长期干下去,孩子就会觉得腻了。

其实,使孩子真正自觉参与家务劳动不是兴趣,而是责任感。责任感让孩子能够主动承担家务活,而承担家务活又会让孩子的责任感得到增强。同时,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能让孩子树立起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从小就干家务活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

孩子的责任感需要父母去唤醒;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去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需要父母去激发。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家务劳动教育孩子。

例如当孩子3岁时,就可以让他们搬板凳、递用具,4到5岁时学会叠衣服、整理床铺。6岁的孩子教他们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如收拾饭桌、倒垃圾等。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让孩子对家充满归属感。而若是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有责任心。所以,家长必须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做好眼前点点滴滴的小事,未来才有可能做好大事。

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

“有苦不说出”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缺憾的。父母应该学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把自己的辛苦告诉孩子,让孩子能体会自己的一片苦心,这能够培养孩子的感恩情怀。孩子只有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才能体谅父母,才能体味到生活的艰辛。

有位母亲抱怨儿子不理解父母。自己每天工作很紧张,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对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却好像得了“感情淡漠症”,对自己的这份爱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忙、多累,儿子都当他们是隐形人似的自己看电视、玩游戏,连最基本的关心问候都没有。看着这样的情景,母亲觉得自己很“委屈”。

可是谁又能料到,造成儿子如此“薄情”的正是这位母亲自己。

不可否认,这位母亲确实对儿子有一片爱心,也确实十分辛苦。但是,她诚诚恳恳的付出并未打动孩子,也并未让他体验到这份爱心。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根本就没必要告诉孩子,可是,如果默默地做着“无名英雄”,孩子就根本不会知道你的这份付出和辛苦,甚至还会认为这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此,要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爱,体会父母的辛苦。

有个人谈起母亲总是满怀深情,其中谈得最多的就是母亲的辛苦。小时候,母亲跟他讲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如工作的忙碌,生活的艰辛。虽然他懂的不多,但母亲并没有停止与儿子谈心。

通过与母亲的闲聊,他从小就理解父母的辛劳,所以这个男孩自幼就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因工作太忙,父母有时就把他安置在姥姥那里,时间长了,他就想家。但他没有闹情绪,而且一直都很听话,不哭不闹地跟着姥姥一起生活,并没有为此抱怨过父母。

为了唤起孩子对父母的爱心,父母要学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有苦不说出”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缺憾的。事实上,孩子也需要亲身体会辛苦,这样才能体谅父母,对父母心存感恩。

父母养育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不应该让这种付出变得无声无息。明智的父母会将这种付出当做一种沟通,让孩子学会体谅大人,理解大人。要知道有些事不跟孩子说,孩子是不知道的。

因为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孩子小时候的记忆里更多的是玩;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长大后根本无法独立承受生活的艰辛。

其实,孩子能体会父母的辛苦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成长。

为了让孩子体恤父母的辛苦,某小学校长独创的“鸡蛋”保护法,让学生着实懂事了许多。

校长吩咐各班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每个学生从家中带一只鸡蛋来,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保证鸡蛋在一天之内不破。

一下课,孩子们就把鸡蛋放在课桌中,像往常一样自顾自去玩了,结果好动的同学一不小心碰着课桌,鸡蛋就震破了。还有的人把鸡蛋一直捧在手里,可是稍一疏忽,鸡蛋就破了。

一天下来,有不少学生带来的鸡蛋都碎了。于是,老师决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这次,孩子们都学乖了:有的把鸡蛋放在泡沫塑料里;有的则把鸡蛋放在布袋里,挂在胸前。总而言之,大家各施各法,特别认真。

当学生把完整的鸡蛋交给老师时,都不由自主地嘘出了一口气。这时候,老师对孩子们说:“你们保护一只鸡蛋才不过一天,就觉得非常累了,而爸爸妈妈要一直保护你们到长大成人,其中所付出的精力和耐心又有多大呢?”

上面讲的是一只鸡蛋,下面讲的是一把种子,就能让不懂事的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用心可谓良苦。

有个小学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很独特,凡他所带的学生都会得到一把谷种,他指着这些种子对孩子们说:“这就是希望!你们要自己去播种希望。”

播下种后,许多孩子满怀着希望,然而,谷种却迟迟不发芽,有的发芽了长出的却是杂草。只有少数学生的花盆中抽出了一些苗芽,因为他们每天都会为播下的种子浇水、松土。

面对失望的学生,老师说道:“爸爸妈妈培育你们,就像你们播种一样,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我们播种也一样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如果谁不愿意付出,那他最后就会失望。”

体会辛苦才能承担辛苦。未来的路上,孩子免不了艰苦的跋涉,父母给孩子无微不至照顾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体会大人的辛苦和不易。

没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报,但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的。

让孩子学会关爱父母和他人

关爱、照顾他人是一种能力。只有懂得照顾他人、关心他人,才能释放爱的能量。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爱的方法,学会付出爱,而不只是接受爱,这是孩子终身享用的财富。平时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情让孩子学会照顾他人,父母不妨做一做爱的接受者,抓住机会让孩子照顾一下自己。

有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特别:自己一有头疼脑热就会说出来,还会让儿子帮着端茶倒水;如果腰酸背痛,就让儿子帮自己按摩几下;即使儿子什么都会不做,也会让孩子待在自己身边。

有人对此不解:父母亲生病,让孩子担忧,这合适吗?

这位母亲听了,回答:“我的家庭教育观念就是,不做默默奉献的妈妈。我这么做,就是要让孩子学会顾念家人,关怀他人。而且,孩子细小的担忧和关怀,比那些药物更有效!”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和辛苦病痛有利于培养孩子关爱父母的品质,这不仅对其成长有好处,还将对孩子一生的幸福十分有益。美国教育家彼得·萨洛瓦里和约翰·梅耶特别指出,情感智力是决定孩子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其中的“同情和关心他人”、“友爱”、“尊重他人”都是孩子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这一点,日本教育家森重敏也表示:“亲子之间关爱丰富的家庭,就是健康、安定的理想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所培养的孩子,就能够获得情绪和人格上的良好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重视与子女之间爱的交流,这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还是培养孩子个人品质的需要。

亮亮的爸爸有时上夜班,白天要休息。于是,妈妈就对亮亮说:“爸爸每天工作很忙、很累,如果回到家又休息不好,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生病。所以,我们一定要让爸爸休息好,不能打扰他。亮亮是个乖孩子,要学会关心爸爸。”

亮亮听了妈妈的话若有所思。后来,每当爸爸夜班回来后,亮亮都会特别小心,在家活动时总是轻手轻脚,生怕惊醒了爸爸。为了防止搬凳子时弄出声响,还主动和爸爸想办法,把家里所有的凳子腿都钉上了橡皮垫子。

面对亮亮的关心和好意,爸爸十分高兴,说:“我们的亮亮虽然年纪小,可已经懂得关心别人了!”

不仅如此,亮亮还经常帮妈妈做家务。妈妈有时感到腰酸背痛,亮亮会一边轻轻地帮妈妈捶背,一边唱歌给妈妈听。

家里有了好吃的,爸爸妈妈舍不得吃,总想让亮亮多吃一些。这时亮亮就会说:“爸爸工作累,妈妈身体不好,你们更应该吃得好一点。”

邻里们一提起亮亮都说:“这孩子就是懂事,简直就是个小大人。”因此,也乐于让自己的孩子与亮亮玩,一来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影响,二来和亮亮在一起玩,孩子们很少闹别扭,因为亮亮对伙伴总是很关心。

爱的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孩子要成长,就不能没有爱的能力。让孩子多关爱父母、照顾家人,就能够使孩子真正成长起来。

可是,在孩子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方面,不少父母并不特别在意,这使得孩子对父母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礼貌。在有些家庭里,亲子间少有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做父母的有什么苦往往也不愿意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爱的发送者,而没有机会成为爱的接收者,其实这是不好的现象。须知童年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若是孩子缺乏关爱父母的教育,将会对孩子以后融入社会生活造成障碍。

只有懂得照顾他人、关心他人,才能释放爱的能量。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爱的方法,让他们学会付出爱,而不只是接受爱。

汉朝时期,江夏有个孩子叫黄香,家中生活很艰苦。但在他9岁时,就已经知道孝敬父母。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黄香虽然年纪小,但却很会照顾父亲。炎炎夏日时,就会给父亲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亲好好休息。冬天寒冷,黄香想:“父亲白天辛苦劳作,晚上需要睡个安稳觉,这么冷的天气,怎能睡得好呢?”

想到这里,小黄香为父亲铺好被子后便脱了衣服,钻进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焐热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人们对黄香赞不绝口。他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被人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来,黄香长大了,做了地方官,以爱心对待百姓,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关爱、照顾他人,是一种能力。小时候,每个人都有爱心,然而,由于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表达爱心的能力,结果让孩子失去了关爱、照顾他人的能力。